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广东版新教材生物学高考第一轮
专题18 群落及其演替
五年高考
考点1 群落的结构
1.(2023辽宁,6,2分)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B.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2.(2023海南,6,3分)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 上部 潮下带 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3.(新教材)(2023江苏,14,2分)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4.(2022天津,7,4分)蝙蝠是现存携带病毒较多的夜行性哺乳动物,这与其高体温(40℃)和强大的基因修复功能有关。关于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温利于提高病毒对蝙蝠的致病性
B.病毒有潜在破坏蝙蝠基因的能力
C.病毒与蝙蝠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D.病毒与蝙蝠协同进化
5.(2022全国乙,5,6分)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6.(新情境)(2021湖北,12,2分)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协同进化)
B.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7.(2020江苏,15,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8.(2020全国Ⅰ,6,6分)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记)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9.(2022广东,20,12分)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表。
荔枝园 种类 (种) 个体数量 (头) 害虫比例 (%) 天敌比例 (%)
A 523 103278 36.67 14.10
B 568 104118 40.86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 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10.(新思维)(2023北京,18,12分)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15天:1~5天,无人工光照;6~10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天,无人工光照。在此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即植食动物(如蛾类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
(1)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是:与1~5、11~15天相比,
。
(2)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 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3)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 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 两个维度发生改变。
(4)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10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11~15天的数据。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 。
(5)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多选)( )
A.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C.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
11.(2022重庆,22,9分)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 前 Ⅰ 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 后 Ⅱ 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龙须眼子菜
Ⅲ 10 浮水植物 水葫芦
(1)Ⅰ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 。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面积应根据种群个体数进行调整。Ⅲ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 。
(3)在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其原因是 。
12.(2021全国乙,30,9分)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 (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13.(2021湖南,20,9分)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树高 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
样 方 1 样 方 2 样 方 3 样 方 4 样 方 5 样 方 1 样 方 2 样 方 3 样 方 4 样 方 5
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
510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
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 ;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 。理由是 。
14.(新思维)(2021湖北,22,18分)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 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样地 类型 总个体 数量 (只) 优势类 群(科) 常见类 群数量 (科) 总类群 数量 (科)
农田 45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蠼螋科共4科 6 10
柠条 林地 38 蚁科 9 10
杨树 林地 51 蚁科 6 7
自然 恢复 草地 47 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蛄科和拟步甲科共4科 11 15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产生的原因是 。
(2)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 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
(3)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 (填“好”或“差”)。
(4)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 。
考点2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群落的演替
15.(2023浙江6月选考,8,2分)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16.(新情境)(2022辽宁,13,2分)采用样线法(以一定的速度沿样线前进,同时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内鸟类的种类及数量)对某地城市公园中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城市公园 类型 植物 园 森林 公园 湿地 公园 山体 公园
物种数量 41 52 63 38
A.植物园为鸟类提供易地保护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鸟类物种多样性
B.森林公园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
C.湿地公园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及相对隐蔽的栖息场所,鸟类种类最多
D.山体公园由于生境碎片化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鸟类物种数量最少
17.(2021浙江1月选考,7,2分)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
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
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
18.(2023山东,24,8分)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19.(2022山东,24,9分)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级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A B C D E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
三年模拟
限时拔高练
一、选择题
1.(2024届广东摸底,21)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群落结构一般较复杂且保持相对稳定
B.我国森林群落有多种类型,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等
C.深秋森林出现“山山黄叶飞”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D.森林中不同种生物种间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和谐共存
2.(2024届佛山南海摸底,10)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关于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该植物分布密集的地方取样
B.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利用细菌计数板进行计数
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D.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特别是猛禽和猛兽时,可用红外触发相机监测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3.(新情境)(2024届江门联考,8)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及时间结构,其中时间结构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同时间,不同群落的时间结构一般不相同
B.群落的时间结构与生物自身的生理特点及外界环境条件有关
C.群落的时间结构只能在水平结构上体现,不能在垂直结构上体现
D.春华秋实属于群落时间结构的一个表现类型
4.(新教材)(2023湛江二模,4)寒来暑往,四季更迭,群落往往存在季节性变化。下列关于群落季节性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动物的迁徙行为与群落季节性改变密切相关
②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与植物接受的光照强度不同有关
③植物生命周期的季节性是影响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的因素之一
④蝙蝠习惯夜晚活动,蜜蜂习惯白天活动,这是群落季节性的体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新情境)(2024届广东一调,10)中华穿山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昼伏夜出的哺乳动物。中华穿山甲一般生活在气候湿润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仅食几丁质丰富的蚂蚁和白蚁。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中华穿山甲要打深洞以取食地下深处蚁巢内的白蚁并利用此洞居住,只有当洞穴内的白蚁被食完,才出洞另觅蚁巢并再次挖洞取食居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蚁的数量波动极易威胁中华穿山甲的生存,中华穿山甲也能控制白蚁的数量
B.中华穿山甲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C.由于中华穿山甲营地下穴居生活,调查其种群密度不适合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
D.中华穿山甲所在群落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6.(2024届广东四校一联,12)“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7.(新情境)(2023东江雅博学校考前模拟,11)生态位重叠指数能反映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重叠指数越大,相似程度越高,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种鱼类种群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见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甲类鱼 乙类鱼 丙类鱼
甲类鱼 — 0.14 0.46
乙类鱼 0.09 — 0.25
丙类鱼 0.23 0.30 —
A.生态位包括了鱼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等
B.三种鱼类之间的生态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为了缓解种间竞争,甲和丙类鱼适合混合养殖
D.甲和乙类鱼在食物上发生激烈竞争的可能性低
8.(2023佛山一模,15)小球藻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为揭示两种藻类的种间关系及其受pH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pH 6 7 8 9
鱼腥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1.78 1.70 0.67 0.29
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10.16 12.91 9.10 4.90
注: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
A.水体富营养化后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
B.小球藻与鱼腥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小球藻占优势
C.养殖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仅受鱼腥藻和水质pH的影响
D.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
二、非选择题
9.(2024届河源开学联考,21)某湿地生态区的浅水区(间歇性搁水区)是深水区群落与沼泽地群落的生态交错区域。沉水植物、浮叶植物主要分布在深水区,沼泽化的草甸主要分布在沼泽地,而在浅水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沼泽化的草甸镶嵌分布。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共有的一些物种以及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分深水区群落与沼泽地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生态交错区域与相邻区域存在生态位重叠的现象,要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的内容有 。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意义是 。
(2)生态交错区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生活在生态交错区中的动物与两个邻近生态系统相比,动物多样性较 。与相邻群落相比,生态交错区中物种的数目会增大,原因是 。
(3)与肉食性鱼类相比,生态交错区的食草鱼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 。
考法综合练
1.(2024届广东摸底,24)某地实施“退草还湿”生态修复工程以来,恢复和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成效。下列关于“退草还湿”生态修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优势种群会发生更替
B.生态系统的碳固定能力增强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草地生物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2.(2023华南师大附中三模,10)鳄雀鳝是原产北美洲的一种大型肉食性鱼类,大小鱼虾几乎通吃。由于生性凶猛,卵有剧毒,在自然水域中几乎没有天敌。近日,某高校在校内湖泊中捕获了一条鳄雀鳝,抓捕后同步开展湖泊的生态修复工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北美某大型湖泊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鳄雀鳝的丰富度
B.鳄雀鳝入侵改变本地生物群落初生演替的方向与速度
C.为控制鳄雀鳝入侵,可以从原产地大量引入天敌
D.人工湖在修复时引入不同物种应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等因素
3.(新教材)(2023汕头一模,11)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得它们共同生存下来,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B.生态位分化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同一群落中两个物种生态位的分化程度与种间竞争程度呈正相关
D.同一生境中不同食草动物可因吃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位而实现生态位分化
4.(新思维)(2023东莞实验中学考前热身,15)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得到了稻螟赤眼蜂被吸引至A、B两侧不同“气味”的水稻的百分率(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
B.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发生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
C.褐飞虱的存在增加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
D.利用特定的“气味”吸引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5.(新思维)(2024届湖北荆州开学考,14)空心莲子草是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其根、茎可形成不定根进行无性繁殖。近年通过引进专食性天敌甲对其进行防控,甲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科研人员研究了甲的三种捕食者对其卵、1龄幼虫、2龄幼虫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单个个体被捕食的概率,结果如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学习使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空心莲子草作为调查对象
B.空心莲子草入药,有清热利水、凉血解毒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据图分析可知,三种捕食者对卵捕食概率低、捕食差异小
D.据图分析可知,在1龄幼虫、2龄幼虫期应分别加强对龟纹瓢虫、拟水狼蛛种群数量的监控
6.(新思维)(2023东莞实验中学考前模拟,19)红树林中的植物健康生长需要适宜的淹水环境和盐度。随着底泥的淤升,华侨城湿地红树林生境陆化严重,红树植物长势变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华侨城湿地红树林优势种为秋茄,平均树高约7米,林下有零星分布的桐花树。秋茄与桐花树高低错落,这说明群落具有 结构,有利于群落 。
(2)如图为该红树林中样方面积与所含物种数量的关系,调查该群落中的物种数量,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 。若在调查某种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数量时,调查数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有 (写出一点即可)。
(3)研究人员通过周期性补水,模拟秋茄林的淹水生境,在研究区域的秋茄林内设置3个补水组样方和3个对照组样方,对照组的处理是 。处理相应时间后,采用取样器取样,每个样方内取3个30cm深的沉积柱样土壤底泥,每个沉积柱以5cm间隔进行分样,将3个沉积柱同一水平的分样混匀,总共获得 份沉积物样品。测量底泥的理化性质如表所示:
含水率/‰ 盐度/‰
对照组平均值 40.20±4.10 1.89±0.37
补水组平均值 42.46±3.20 2.12±0.45
已知补水对秋茄林具有修复作用,推测该区秋茄长势变差的主要原因是 。
专题18 群落及其演替
五年高考
考点1 群落的结构
1.(2023辽宁,6,2分)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B.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2.(2023海南,6,3分)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 上部 潮下带 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答案 D
3.(新教材)(2023江苏,14,2分)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 A
4.(2022天津,7,4分)蝙蝠是现存携带病毒较多的夜行性哺乳动物,这与其高体温(40℃)和强大的基因修复功能有关。关于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温利于提高病毒对蝙蝠的致病性
B.病毒有潜在破坏蝙蝠基因的能力
C.病毒与蝙蝠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D.病毒与蝙蝠协同进化
答案 A
5.(2022全国乙,5,6分)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 A
6.(新情境)(2021湖北,12,2分)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协同进化)
B.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 B
7.(2020江苏,15,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答案 C
8.(2020全国Ⅰ,6,6分)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记)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 A
9.(2022广东,20,12分)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表。
荔枝园 种类 (种) 个体数量 (头) 害虫比例 (%) 天敌比例 (%)
A 523 103278 36.67 14.10
B 568 104118 40.86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 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答案 (1)趋光 (2)较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3)下降(或减少) 杀虫剂杀死害虫,同时杀伤天敌 (4)种植方案:荔枝林下种植豆科(或固氮类)(草本)植物(,形成复层群落结构)。
依据: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够固氮,增加土壤的含氮量,可不施氮肥;豆科植物可覆盖竞争排除杂草,可不用除草剂;豆科植物为节肢动物生存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增加天敌比例,可少用杀虫剂。
10.(新思维)(2023北京,18,12分)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15天:1~5天,无人工光照;6~10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天,无人工光照。在此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即植食动物(如蛾类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
(1)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是:与1~5、11~15天相比,
。
(2)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 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
(3)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 加剧;群落空间结构在 两个维度发生改变。
(4)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10天研究即可,没有必要收集11~15天的数据。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 。
(5)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多选)( )
A.不仅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C.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
答案 (1)6~10天肉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较多,植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较少 (2)物理信息 (3)竞争 垂直和水平 (4)研究人工光照消除后群落的恢复情况(仅供参考) (5)AC
11.(2022重庆,22,9分)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 前 Ⅰ 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 后 Ⅱ 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龙须眼子菜
Ⅲ 10 浮水植物 水葫芦
(1)Ⅰ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 。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面积应根据种群个体数进行调整。Ⅲ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 。
(3)在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其原因是 。
答案 (1)垂直 浮水植物水葫芦入侵后疯狂繁殖,遮挡阳光,沉水植物缺乏光照 (2)大 (3)增加 水葫芦数量减少,其他植物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无机盐等
12.(2021全国乙,30,9分)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 (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 (1)选择形态和习性都接近的不同物种 有限的 一方存活,另一方死亡 (2)时间 (3)竞争的结果是一方存活,另一方死亡;或者竞争导致双方对资源的利用发生分离,从而实现双方共存
13.(2021湖南,20,9分)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树高 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
样 方 1 样 方 2 样 方 3 样 方 4 样 方 5 样 方 1 样 方 2 样 方 3 样 方 4 样 方 5
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
510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
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 ;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 。理由是 。
答案 (1)随机取样 2055株/公顷 (2)种间竞争 石栎 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由表中数据可得出马尾松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石栎为增长型;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在对光的竞争中喜光的马尾松不占优势,而耐阴的石栎占优势
14.(新思维)(2021湖北,22,18分)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 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样地 类型 总个体 数量 (只) 优势类 群(科) 常见类 群数量 (科) 总类群 数量 (科)
农田 45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蠼螋科共4科 6 10
柠条 林地 38 蚁科 9 10
杨树 林地 51 蚁科 6 7
自然 恢复 草地 47 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蛄科和拟步甲科共4科 11 15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产生的原因是 。
(2)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 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
(3)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 (填“好”或“差”)。
(4)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 。
答案 (1)自然恢复草地 植物种类(丰富度)多/食物和栖息空间(环境)多 (2)水分(湿度、含水量)和无机盐/有机物 (3)好 (4)杨树底下光照强度较低,(在光照强度较低的情况下,)乙植物的净光合作用比甲植物高/乙植物的光饱和点比甲植物低
考点2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群落的演替
15.(2023浙江6月选考,8,2分)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答案 B
16.(新情境)(2022辽宁,13,2分)采用样线法(以一定的速度沿样线前进,同时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内鸟类的种类及数量)对某地城市公园中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城市公园 类型 植物 园 森林 公园 湿地 公园 山体 公园
物种数量 41 52 63 38
A.植物园为鸟类提供易地保护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鸟类物种多样性
B.森林公园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
C.湿地公园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及相对隐蔽的栖息场所,鸟类种类最多
D.山体公园由于生境碎片化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鸟类物种数量最少
答案 A
17.(2021浙江1月选考,7,2分)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
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
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
答案 A
18.(2023山东,24,8分)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答案 (1)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不能确定 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 (4)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19.(2022山东,24,9分)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级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A B C D E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
答案 (1)E 种群密度小 分布范围广 (2)200 (3)ABCD (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三年模拟
限时拔高练
一、选择题
1.(2024届广东摸底,21)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群落结构一般较复杂且保持相对稳定
B.我国森林群落有多种类型,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等
C.深秋森林出现“山山黄叶飞”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D.森林中不同种生物种间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和谐共存
答案 C
2.(2024届佛山南海摸底,10)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关于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该植物分布密集的地方取样
B.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利用细菌计数板进行计数
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D.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特别是猛禽和猛兽时,可用红外触发相机监测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答案 D
3.(新情境)(2024届江门联考,8)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及时间结构,其中时间结构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同时间,不同群落的时间结构一般不相同
B.群落的时间结构与生物自身的生理特点及外界环境条件有关
C.群落的时间结构只能在水平结构上体现,不能在垂直结构上体现
D.春华秋实属于群落时间结构的一个表现类型
答案 C
4.(新教材)(2023湛江二模,4)寒来暑往,四季更迭,群落往往存在季节性变化。下列关于群落季节性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动物的迁徙行为与群落季节性改变密切相关
②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与植物接受的光照强度不同有关
③植物生命周期的季节性是影响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的因素之一
④蝙蝠习惯夜晚活动,蜜蜂习惯白天活动,这是群落季节性的体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5.(新情境)(2024届广东一调,10)中华穿山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昼伏夜出的哺乳动物。中华穿山甲一般生活在气候湿润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仅食几丁质丰富的蚂蚁和白蚁。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中华穿山甲要打深洞以取食地下深处蚁巢内的白蚁并利用此洞居住,只有当洞穴内的白蚁被食完,才出洞另觅蚁巢并再次挖洞取食居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蚁的数量波动极易威胁中华穿山甲的生存,中华穿山甲也能控制白蚁的数量
B.中华穿山甲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C.由于中华穿山甲营地下穴居生活,调查其种群密度不适合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
D.中华穿山甲所在群落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答案 D
6.(2024届广东四校一联,12)“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答案 C
7.(新情境)(2023东江雅博学校考前模拟,11)生态位重叠指数能反映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重叠指数越大,相似程度越高,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种鱼类种群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见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甲类鱼 乙类鱼 丙类鱼
甲类鱼 — 0.14 0.46
乙类鱼 0.09 — 0.25
丙类鱼 0.23 0.30 —
A.生态位包括了鱼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等
B.三种鱼类之间的生态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为了缓解种间竞争,甲和丙类鱼适合混合养殖
D.甲和乙类鱼在食物上发生激烈竞争的可能性低
答案 C
8.(2023佛山一模,15)小球藻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为揭示两种藻类的种间关系及其受pH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pH 6 7 8 9
鱼腥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1.78 1.70 0.67 0.29
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10.16 12.91 9.10 4.90
注: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
A.水体富营养化后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
B.小球藻与鱼腥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小球藻占优势
C.养殖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仅受鱼腥藻和水质pH的影响
D.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2024届河源开学联考,21)某湿地生态区的浅水区(间歇性搁水区)是深水区群落与沼泽地群落的生态交错区域。沉水植物、浮叶植物主要分布在深水区,沼泽化的草甸主要分布在沼泽地,而在浅水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沼泽化的草甸镶嵌分布。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共有的一些物种以及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分深水区群落与沼泽地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生态交错区域与相邻区域存在生态位重叠的现象,要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的内容有 。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意义是 。
(2)生态交错区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生活在生态交错区中的动物与两个邻近生态系统相比,动物多样性较 。与相邻群落相比,生态交错区中物种的数目会增大,原因是 。
(3)与肉食性鱼类相比,生态交错区的食草鱼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 (1)物种组成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2)高 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食草鱼摄入的有机物含大量纤维素,不易被消化吸收,能量随粪便排出的比例大
考法综合练
1.(2024届广东摸底,24)某地实施“退草还湿”生态修复工程以来,恢复和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成效。下列关于“退草还湿”生态修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优势种群会发生更替
B.生态系统的碳固定能力增强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草地生物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答案 D
2.(2023华南师大附中三模,10)鳄雀鳝是原产北美洲的一种大型肉食性鱼类,大小鱼虾几乎通吃。由于生性凶猛,卵有剧毒,在自然水域中几乎没有天敌。近日,某高校在校内湖泊中捕获了一条鳄雀鳝,抓捕后同步开展湖泊的生态修复工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北美某大型湖泊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鳄雀鳝的丰富度
B.鳄雀鳝入侵改变本地生物群落初生演替的方向与速度
C.为控制鳄雀鳝入侵,可以从原产地大量引入天敌
D.人工湖在修复时引入不同物种应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等因素
答案 D
3.(新教材)(2023汕头一模,11)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得它们共同生存下来,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B.生态位分化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同一群落中两个物种生态位的分化程度与种间竞争程度呈正相关
D.同一生境中不同食草动物可因吃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位而实现生态位分化
答案 C
4.(新思维)(2023东莞实验中学考前热身,15)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得到了稻螟赤眼蜂被吸引至A、B两侧不同“气味”的水稻的百分率(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
B.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发生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
C.褐飞虱的存在增加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
D.利用特定的“气味”吸引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 C
5.(新思维)(2024届湖北荆州开学考,14)空心莲子草是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其根、茎可形成不定根进行无性繁殖。近年通过引进专食性天敌甲对其进行防控,甲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科研人员研究了甲的三种捕食者对其卵、1龄幼虫、2龄幼虫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单个个体被捕食的概率,结果如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学习使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空心莲子草作为调查对象
B.空心莲子草入药,有清热利水、凉血解毒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据图分析可知,三种捕食者对卵捕食概率低、捕食差异小
D.据图分析可知,在1龄幼虫、2龄幼虫期应分别加强对龟纹瓢虫、拟水狼蛛种群数量的监控
答案 B
6.(新思维)(2023东莞实验中学考前模拟,19)红树林中的植物健康生长需要适宜的淹水环境和盐度。随着底泥的淤升,华侨城湿地红树林生境陆化严重,红树植物长势变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华侨城湿地红树林优势种为秋茄,平均树高约7米,林下有零星分布的桐花树。秋茄与桐花树高低错落,这说明群落具有 结构,有利于群落 。
(2)如图为该红树林中样方面积与所含物种数量的关系,调查该群落中的物种数量,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 。若在调查某种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数量时,调查数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有 (写出一点即可)。
(3)研究人员通过周期性补水,模拟秋茄林的淹水生境,在研究区域的秋茄林内设置3个补水组样方和3个对照组样方,对照组的处理是 。处理相应时间后,采用取样器取样,每个样方内取3个30cm深的沉积柱样土壤底泥,每个沉积柱以5cm间隔进行分样,将3个沉积柱同一水平的分样混匀,总共获得 份沉积物样品。测量底泥的理化性质如表所示:
含水率/‰ 盐度/‰
对照组平均值 40.20±4.10 1.89±0.37
补水组平均值 42.46±3.20 2.12±0.45
已知补水对秋茄林具有修复作用,推测该区秋茄长势变差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 (1)垂直 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S5
标记物易脱落;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或死亡;标记个体不易被再次捕到;标记个体部分迁出种群(写出一点即可) (3)无周期性补水(不补水) 36 底泥含水量降低和盐度降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