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题探究复习(教学设计)-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小说主题探究复习(教学设计)-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7 12:3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复习专题--小说主题探究
【教学目标】复习小说主题探究的路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教材,寻找源点
1.导入语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等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学会探究小说的主题。
2.考点探源
结合以下篇目课后“思考探究”和“阅读提示”,梳理有关主题的提问方式,完成下表。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七年级下 《台阶》 应该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驿路梨花》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 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问题。
八年级下 《社戏》 《社戏》原文开头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九年级上 《故乡》 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怎样造成的? 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孤独之旅》 结合课文,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九年级下 《孔乙己》 鲁迅写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达什么?
《变色龙》 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一)以文析法
案例1.小说《孔乙己》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现了怎样的主题?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
小说描述了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在嘲谑,侮辱中走向死亡的悲惨命运,批判了封建科举和封建等级观念对读书人的毒害,揭示了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发出了改造国民精神的呐喊。
归纳要点:⑴从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⑵从故事情节的高潮、结局;
⑶从人物之间的关系;
⑷从作者的思想倾向。
案例2.划出《故乡》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答案要点: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环境描写充满画意,形象的色彩极为鲜明而纯净,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表达对曾经的故乡的美好回忆及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之情。
归纳要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小说中的环境和景物对小说的主题起了很好衬托或暗示的作用。
案例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含义“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本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答案要点:
“走”是行动,“我”通过回乡 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愿望和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无所畏惧的行动;“走的人多了”表明作者认识到要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仅靠个别少数人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
归纳要点:
关键语句,特别是标题、结尾、独句成段的句子、特殊位置的抒情、议论句,往往是小说的点睛之笔。
案例4.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⑴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⑵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趋炎附势的嘴脸;⑶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中举是一场悲剧,理由是:⑴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⑵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了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名族的悲剧。
归纳要点:
⑴小说主题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但必须立足文本,忠于文本;
⑵从对比、夸张等手法探究小说的主题;
⑶从人物(范进)性格命运探究。
(二)归纳策略
1.从情节,特别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去探究小说的主题。 《孔乙己》 《范进中举》
2.从人物,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风貌,命运结局 《孔乙己》 《范进中举》
⑵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乙己》 《范进中举》 《我的叔叔于勒》
3.从环境,⑴直接交代社会环境 《孔乙己》 《变色龙》
⑵自然环境的衬托和暗示 《故乡》
关键语句,标题、结尾、独句成段、议论抒情句往往都是点睛之笔 《故乡》
5.写作手法:对比、夸张、讽刺等 《范进中举》 《变色龙》
6.从作者思想倾向上探究 《故乡》 《孔乙己》
注意分析方法
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要辩证统一;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含糊。要将作品思想内容、作品形象分析、作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否则容易造成失误。
(三)答题格式
小说叙述了 人和事 ,歌颂或批判了 。
主题的概括探究常用术语:
⑴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⑵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⑶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⑷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⑸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阅读自读课《溜索》回答问题
《溜索》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参考答案:
深刻意蕴:
⑴飞渡峡谷的经过: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⑵大峡谷的险峻、表现马帮汉子的野性和彪悍,对边民无畏和勇敢的赞美
⑶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⑷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 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情感取向:
⑴骏马、雄鹰、高山峡谷: 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⑵领队、精瘦汉子: 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⑶牛的恐惧、发抖: 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2.阅读课文《变色龙》回答问题
变色龙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又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⑴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变色,是因为它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
⑵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施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只能用丧失人格来换取生存空间。
⑶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指向了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隶人格的社会。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父亲》,回答问题。
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在精神上赡养父亲。⑵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怀念和愧疚之情。
2.阅读《题字慰英雄》回答问题。
探究两处题字“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的丰富意蕴。
参考答案:
砥柱人间是此峰:⑴表现了朱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⑵对中国军人承担起抗击倭寇重任的敬佩。
白鹿精魂:⑴“白鹿精魂”是指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⑵对兆海在家国危亡之际奔赴关中行为的肯定;⑶对兆海抗日杀敌报国的勉励。
两处题字:⑴寄托报国之志;⑵对中华民族勇于斗争、敢于抵御外族入侵的讴歌。
3.阅读《除夕的夜》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有人认为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凄凉的故事,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
我认为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理由是:⑴本文主要讲述了我给老伴买菜过程中得到关心与帮助的故事,文章内容温暖人心;⑵本文塑造的一系列人物,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暖;⑶从文章主题看,本文表现人心之善,赞扬人性之美,弘扬正能量。(意近即可)
我认为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凄凉的故事,理由是:⑴从环境描写看,故事发生在寒冷的除夕之夜,冰天雪地的环境描写带给读者强烈的凄凉感受;⑵从人物形象看,文中所有的人物都承受着生活的压力,让人感受生活的不易和沉重;⑶从文章主题看,本文表现了人性之善,也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不易。(意近即可)
五、归纳总结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