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7 12:56: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一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辈(háng) 冗杂(rǒng) 糜子(méi) 熙熙然(xī)
B.脑畔(pàn) 瞳仁(tónɡ) 争讼(sòng) 戛然而止(jiá)
C.羁绊(jī) 归省(xǐng) 磅礴(bó) 大彻大悟(chè)
D.眼眶(kuàng) 潺潺(chán) 怅惘(cháng) 马前卒(z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门槛 恣意 待慢 风萧萧[
B.宽慰 胆怯 家眷 茂腾腾
C.和蔼 诲暗 煎熬 熙熙然
D.羁绊 纨绔 挑衅 暧融融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豪宅税取消后,深圳房价又开始飙升,真令人叹为观止啊。
B.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C.正当我听得陶醉的时候,那美妙的音乐戛然而止。
D.他很年轻又没经验,不懂人情世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壬寅年伊始,我国首都北京举行的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新春“冬奥之约”,架起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B.在“乐享中国节 国韵润童心”传统节日课程中,孩子们通过学习、弘扬和传承节日的文化来表达内心的节日感受。
C.“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控作业时长,减少考试频率,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D.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社戏》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6.仿照下面画线句,另选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端午、七夕、春节、中秋、元宵节等),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江南江北都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或在腊八,共一碗米粥,煮出千年不变的和和美美;或在重阳,插一束茱萸,寄托千年不变的思思念念;示例一:或在春节,点一串鞭炮,燃起千年不变的平平安安。
7.古诗文默写。
(1)求之不得, 。(《诗经·关雎》)
(2)微君之故, ?(《诗经·式微》)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认为真挚的友情可以突破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苦闷心情,历来被人们传诵的名句是: , 。
(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 ”两句描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宏伟气象和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8.阅读《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题目。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说文解字》有何突出特点。
(2)为什么说“《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9.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今年春节,你和父母在老家过年,参加了许多庆祝活动。
(1)【传统民俗】除了春节,你还了解到其他传统民俗。请将下列民俗补充完整(写出一个即可)。
(2)【舞文弄墨】在逛庙会的时候,你看到一副对联,但有部分文字被旁边的人挡住了,请根据对联知识将其补充完整。
(3)【探访民俗】春节期间,金神庙举办“民俗故事”活动,你想探访家乡的风俗人情,想去采访这次活动的负责人李老师——一位民俗学者,你会怎么说?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10.选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11.“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作者借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12.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
13.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14.选文在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季节
①久住城市,越来越觉得城市只有阴晴冷暖,没有季节变换。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
②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甲]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
③“三月三,人拜山。”村人叫扫墓为拜山。上山扫墓,行经一处处大树的浓阴。[乙]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那些用来泡水浸米煮黑米饭的嫩枫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木,散发着种种不同的芳香。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④转眼间,梅子熟了。再酸也要吃几颗的,这亦使人有春去夏至之感。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田野荡漾着绿波,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丙]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绿波中。
⑤“六月六,摸芋督(督,底部)。”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种在田里的藕也长大了,刚挖起的嫩藕,多么可口,仍记得有两句山歌:“挖得嫩姜共藕炒,云队(我们)连情甜又香。”夏收夏种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上午把早稻收割挑回村旁的禾堂,下午把稻穗铺成圆饼状,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来回滚着脱粒,叫“蹬禾”。接着,家家户户又在刚收割的田中,牛拉着“碌碡”,人站在“碌碡”前后的踏板上,来回滚田。黄昏的田野,四处“嗒嗒嗒”的“碌碡”响声,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夏收的欢乐的情调。
⑥“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九月初九前后一两天,总有黄蜂成群结队飞来村里,在屋边瓦檐绕来绕去。捉黄蜂吃糖,也是儿时的趣事。黄蜂返饮酒,也给日子带来了清秋的情调。深秋的山林,依然苍绿,虽间有一树两树的鲜黄或殷红,但并没有什么“悲秋”之感,只觉得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⑦北风吹了,天气冷了。冬夜,一家人围在灶炉前生火取暖,暖和又愉快。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火烧的多是桃军娘的树根,这些树根很耐烧。但我觉得桃军娘很可爱,春天漫山遍野的桃军娘花,一片绯红,多么美丽;夏日上山去摘成熟甜蜜的桃军娘果,多么欢快。我极不情愿烧我喜欢的小树。长大后我知道它的传说——桃军娘是古代为拯救义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位姑娘的化身——我更感到儿时喜欢的小树可爱也更可敬。
⑧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气氛总是热烈的。
⑨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诗人雪莱曾经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作者:韦其麟,选自《重返故乡》,有删改)
15.谚语传递着千百年来的民间智慧,或揭示事物现象规律,或总结生产生活经验,或描述民风习俗。本文多处引用谚语融入四季故事的讲述,任取一例,理解其内容及引用的目的。
16.本文是对故乡四季生活的回忆,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这样的春夜”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
B.写夏收夏种的繁忙景象,紧张又有序,真切而生动,有形兼有声,极具画面感。
C.写秋,写与“悲秋”不同的感受,凸显故乡山河的壮美及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
D.写冬,借传说强调对冬夜里给一家人带来温暖和愉快的桃军娘的喜爱与崇敬。
17.“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故乡四季的景象与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敏感而清晰。请在文章的画线句中,选取一句,并从感官运用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品析。
18.时间本有序,冬去春来。但是,文末作者为何说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爷爷的豆腐挑
徐立新
①三十多年前,爷爷在家里开起了豆腐坊。屋后的高山清泉,当年的新收黄豆,传统的古法手工工艺,一人、一磨、一口铁锅、一套自制豆腐用具,小小豆腐坊日复一日豆香阵阵,水雾氤氲。
②做豆腐的黄豆需要提前泡发一夜。夜半爷爷便起床,磨黄豆、煮豆浆、点卤水、压槽板、切分块、酱炸胚……
③天微亮,爷爷便出摊了,他将刚做好的豆腐,放进两个竹筐里,盖上一层纱布,挑上肩,步行前往附近村庄叫卖。“豆腐,卖豆腐喽……”爷爷边走,边响亮地吆喝着,一条条村巷、一个个的少年梦在爷爷的叫卖声中纷纷醒来。
④“卖豆腐的都来了,还不起来准备上学!”听到叫卖声,大人们会让还在贪睡的孩子立即起床,不听的,干脆直接从被窝里拽起来。懒觉睡不成了,孩子们都在心里暗暗对爷爷恨得“咬牙切齿”。
⑤但,这种恨很快又会变成喜,买主应声而来,起床的孩子们也会跟来。爷爷放下豆腐挑子,掀开纱布,白嫩的豆腐、清甜的豆腐脑、酱香的白豆干、黄灿灿的油豆腐果,还有闻着臭吃着香的黑臭干子,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⑥不论哪种,都极具诱惑力,而最吸引孩子们的,要数臭干子了。爷爷会大方地给孩子们每人一块,免费解馋。有时,也会朝他们小嘴巴里灌入一小勺豆腐脑,直接甜到孩子们的心里。在过去食品匮乏的乡下,爷爷的豆腐制品算得上是种真正的美食了。
⑦一担豆腐挑,两只脚,无穷路。靠着卖豆腐,爷爷养活了一大家子的人,并供我读完大学。我定居城市后,多次劝说他关了豆腐坊。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年岁已大的他,继续经营豆腐坊,实在是太辛苦了。
⑧可他却一万个不同意。最后,我只好退让:“您要是真放不下豆腐,我就给您在街上租个店面,您坐在店内卖。”可爷爷仍旧不同意:“这些年来,乡亲们都习惯了我送货上门,尤其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
⑨“可您也是老人呀,要不给您买辆电动车,装好喇叭,这样您骑着车,打开喇叭就能卖豆腐了,既快又舒服。”我仍不罢休地劝道。
⑩不料,爷爷却并不领情:“长脚干什么的?要那么快干什么?我担着豆腐挑子,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欣赏乡下的四季风景,还能随时停下来跟乡亲们拉拉家常,打发下时光,多好!”
在爷爷看来,每日走村串户,遇上各家各户,旧时的很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每一步都是一段历历在目的岁月流年。“我与豆腐打了一辈子交道,乡亲们给我面子,爱买,爱吃,我就不能当逃兵,只要还有人买,我就要一直干下去。”
爷爷还安慰我:“现在乡下人少了,我每天做的豆腐不多,累不倒的。”
我只好任由他去。
我不知道,爷爷吆喝了多少声,走了多少路,卖出了多少豆腐制品。但我知道,他肩上的那副豆腐挑,早已成了周边乡村的一道流动风景线。
很多游子回乡时,一定要买爷爷的豆腐吃,远行之前还要再带上些。在他们看来,豆腐哪都有,但属于儿时的、带着乡愁的、暖热脾胃的,只在爷爷的豆腐挑子里才有。有人还感慨地说:“看到老爷子还健健康康地卖豆腐,心里就稳了,觉得自己还是当年那个睡不成懒觉的孩子!”
岁月浮沉,而人情不老,我恍然觉得,爷爷是个全身散发着乡味的“游乡人”,他卖的不仅仅是豆腐,更是一种情结。对于游子们来说,爷爷挑的是一筐筐满满的乡愁,卖的则是饱蘸乡情的故土一味。
而我,也在这一味之中,浸润已久。
(选自《今晚报》2021年1月24日,有改动)
19.文章第③~⑦段围绕爷爷卖豆腐,回忆了哪几件事?
20.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爷爷放下豆腐挑子,掀开纱布,白嫩的豆腐、清甜的豆腐脑、酱香的白豆干、黄灿灿的油豆腐果,还有闻着臭吃着香的黑臭干子,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21.第 段写有人感慨“看到老爷子还健健康康地卖豆腐,心里就稳了”,他们“心里稳”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2.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爷爷的豆腐挑》的用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的锣鼓
乔忠延
①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②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是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竞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鸣,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
③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春和我一样,都是贪睡的孩子。一旦入睡,就久久享受着酣梦,迟迟难以苏醒。那时,妈妈在枕头边摆好过年的新衣服、新棉帽,还有小鞭炮,可我就是赖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忽然,我的眼睛灿亮,我一跃而起,穿上衣服,飞跑出去,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一下就能飞出好远。让我眼睛灿亮、一跃而起的,正是那翻江倒海般轰鸣的威风锣鼓。
④威风锣鼓,是我家乡山西临汾特有的打击乐。乐器很简单,就四样:锣、鼓、钹、铙。敲打时,鼓居中,铙、钹在鼓的四个角,锣围在外圈。这样组合在一起,演奏成一曲,能够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威。有人描写过,如霹雳轰鸣,如暴雨倾盆。可我总觉得还不够劲,那锣鼓声,比霹雳还要威武,比暴雨还要狂猛。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胜过山呼海啸;不是石破天惊,胜过石破天惊。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能让懵懵懂懂的我奋然跃起,奔跑开来,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随着激昂的声响,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度过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
⑤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汾河两岸的先辈们为何能缔造出威风锣鼓,并且用威风锣鼓激活每年这最重要、最隆盛的新春佳节。或许是我居住在黄土高原的缘故,春节来临时却没有一点点春天的气息。冰封河山、寒凝大地。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厢情愿地认为春和那个儿时的我一样,正在被窝里贪睡。需得猛击一掌,需得大吼一声,才能惊醒春,春才会迎着寒冽的西北风起步,奔走,直至奋跑,跑进万紫千红,跑进林茂禾盛,跑进五谷丰登。而如这一掌猛击、一声大吼一般,见气势、具活力的,无疑就是先辈们缔造的威风锣鼓。
⑥曾经沾沾自喜,以为破译了威风锣鼓蕴含的奥秘。然而,自从威风锣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不得不重新鉴赏感悟其中的丰饶真谛。再观看锣鼓表演,耳边震荡的是多变的鼓点,胸中翻腾的竟然是李白的诗句,要么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要么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要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风起,壮思飞,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这才是威风锣鼓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
⑦我曾经盯着被誉为鼓王的程三洪,用他打鼓的姿态解读威风锣鼓魅力的内涵。他那眼时睁时闭,臂时舞时停,腿时起时伏。我蓦然领悟,威风锣鼓的声威交织着多种力量,使用的是心力,张扬的是外力,积蕴的是内力,下压的是重力,上翘的是弹力,浑身喷射的是爆发力。毫无疑问,只有将精气神集于一身,融为一体,才能击打出波澜壮阔的声威。
⑧喜滋滋、笑盈盈的家乡儿女吃过阖家团聚的年夜饭,喝过人寿年丰的喜庆酒,一开大门,新年光临。信心满满的乡亲们早已挎着鼓,举着钹,持着锣,擎着铙,呐喊着飞步奔上场来。脚跟站定,双槌敲击,盈耳的全是滚滚春雷!
⑨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春草在萌动,春水在融冰,春在苏醒、奔涌,和着人们众志成城的热浪欢悦地奔涌,奔涌!
23.在作者笔下,威风锣鼓具有哪些魅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4.作者为什么觉得春天是从威风锣鼓的齐声轰鸣开始苏醒涌动的?
25.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
27.题目:生活,是一面镜子
要求:①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②体裁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1、D 2.B 3.A 4.D 5.D
6.示例二:或在端午 包一只粽子 裹住千年不变的健健康康 示例三:或在中秋 赏一轮明月 传诵千年不变的团团圆圆 示例四:或在元宵 煮一锅汤圆 浮起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
7.(1)寤寐思服 (2)胡为乎中露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8、(1)①搜罗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有九千字;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
(2)①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②它可以用来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③研究字形、字音、字义都靠它。
9.(1)吃粽子/赛龙舟 (2)万年春 (3)示例:李老师,您好!我叫×××,是个中学生,我跟父母一直生活在外地,很久才能回一次老家,我特别想了解自己的老家,了解故乡的传统风俗,今天能碰到您实在是太幸运了!我知道您很忙,只需要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解答几个我一直想了解的问题,行吗?
10.从令人震撼的鼓声、粗犷雄劲的节奏描写出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11通过“落日”“大旗”“马鸣”“风”,表现了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雄浑、壮观、恢宏的场景。
12.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
13.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
14.多用短句来表达,简洁明快,铿锵激昂。
15. 示例一:“三月三,人拜山。”意思是到了三月初三,是人们该上山扫墓的时候了。一个“拜”字写出了人们对扫墓(祖先)的敬重,运用这条谚语,准确说明了三月三拜山已经是当地人的传统风俗,已植根于历史和人们的记忆。 示例二:“九月九,黄蜂返饮酒。”意思是说到了九月初九前后,黄蜂会成群结队飞来村里,人们会在这时候饮酒,家乡的秋天因此也平添了几分情调。文章运用这一谚语,准确地说明了家乡“九月九黄蜂返饮酒”这一习俗的盛况及影响,深刻表现了“我”对故乡的热爱。
16.A
17.示例一:【甲】句从嗅觉的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花的清香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与作用,表现了“我”对故乡深深的热爱之情。 示例二:【乙】句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地写出了蝉声的热闹以及蕴含其间的蓬勃向上的力量,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山上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示例三:【丙】句从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夏天的天空中热气蒸腾、白鹤飞舞的美妙场景。
18.文末说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一是实写:故乡的春天来得早,一些树木早早伸展出了嫩叶;二是表达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暗含着“我”对故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19.①爷爷天微亮就挑着两筐刚做好的豆腐步行前往附近村庄叫卖;②小孩子纷纷在爷爷的叫卖声中被大人叫醒;③爷爷给孩子们分臭干子和豆腐脑免费解馋;④爷爷靠着卖豆腐,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并供“我”读完大学。
20.“熠熠生辉”本是形容某物光彩闪耀的样子,这里用来写爷爷做的各种豆制品,反映了爷爷做豆制品技艺的高超,衬托了爷爷做的豆制品对人们的吸引,表现出人们对爷爷做的豆制品的喜爱之情。
21.①看到老爷子卖豆腐,想到了儿时的快乐时光,内心觉得踏实,体现了他们对童年时光的回味与留恋,反映出他们难以割舍的乡情;②看到老爷子健康,他们心里稳,体现了他们对爷爷的关心。
22.①表达“我”对爷爷的感激、理解、爱与关心;②爷爷执着于用豆腐挑卖豆腐,只为方便他人,肯定了爷爷的执着和善良的品质;③爷爷的豆腐挑寄托着人们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寄寓着人们满满的乡愁和乡情;④对像爷爷一样身上散发着乡味的“游乡人”表示赞美与敬意。
23.有惊心动魄的声威,有气势,有活力,有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
24.威风锣鼓的气势壮阔,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让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给大地带来春的生机和活力。
25.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的思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和“山桃花”对于春天的作用,进而说明威风锣鼓是促使春天苏醒涌动的,表现了作者对威风锣鼓的赞美之情。
26.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此处将锣鼓的声音形容为春雷,写出了威风锣鼓给大地带来生机和活力,鼓舞着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深化文章的主题。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