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阳南山中学高2021级高三下期仿真演(一)试题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至境是指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不同的文学类型有不同的艺术至境追求。一般而言,浪漫主义类型的作品追求意境的营构,象征主义类型的作品追求意象的呈现,而现实主义的作品则追求典型的创造。人类通过这三足鼎立的艺术至境的追求,实现人类自身心理功能知、情、意在文学上充分的表达。现实主义文学通过文学典型形象的创造,使人类的“知”(认识)的心理功能在文学上放出异彩。没有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能不通过典型形象的创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笛福的鲁滨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巴尔扎克的葛朗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罗贯中的刘备、孔明、张飞,施耐庵的宋江、李逵、鲁智深、林冲,曹雪芹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鲁迅的阿Q,这些人物的名字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共名”而家喻户晓,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现实主义若是不能创造程度不同的典型人物,也就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了。
那么,什么是典型呢?过去有许多讨论。
有的说,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有的说,典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别林斯基认为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没有揭示出典型的特征。因为用哲学术语来解说典型,总是把问题大而化之,我们可以说不但典型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实际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所以这种典型理论说了等于没有说。至于别林斯基的说法则是一种比喻,我们可以理解,但仍然没有得到确定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说法,都建立在“综合”论、“拼凑”论的基础上,就是说,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相同的行为特点的综合和拼凑。要写一个商人的典型,就必须从许许多多商人身上的相同点去综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类型论,不是典型论。对现实主义作家来说,最失败的事情是把典型写成类型。典型正如黑格尔说的独特的“这一个”,它不跟其他任何人雷同,但又的确有普遍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
几年前,我提出一种典型论。我认为典型是具有特征的能够激发人们的美感的人物形象。在这个学说中,“特征”是一个关键词,按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的说法,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他的理论得到了黑格尔的激赏和发挥,黑格尔后来也提出了“特征化”原则。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也特别看重“特征”这个概念,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对此也有论述。按我的综合和理解,就其外延说,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就内涵而言,特征也是一种“悖论”:它的外在形象是极其具体的、生动的、独特的,但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所以,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和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联结,意与象在这里汇合。作家如果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特征(不必考虑在数量上的多少),将其扩大、提升、深化,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特征化”(不是综合、拼凑),那么就可能创造出“共名”的、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的典型人物来。典型人物的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个典型人物创造成功,那么你的现实主义也就达到了极致。
(摘编自童庆炳《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范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艺术至境追求不同,但最终都指向知、情、意在文学上充分的表达。
B.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无一不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C.用哲学术语解说“典型”,概念宽泛化,无法讲清实质,这种典型理论说了等于没有说。
D.类型论与典型论的确有相似性,但二者无法等同,且典型论比类型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列举多个典型人物形象,引出了“不能创造典型人物就不算充分的现实主义”的观点。
B.在讨论“典型”内涵时,文章先破后立,先分析以往理论的缺陷,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
C.为透彻阐述“把典型写成类型是失败的”这一观点,文章将类型论与典型论进行了比较。
D.童庆炳的典型论以“特征”为关键词,文章末段论述了这个概念的基本特点和理论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别林斯基认为典型就是“熟识的陌生人”,这一比喻性的解说既形象生动又科学严谨,容易被理解。
B.典型论认为,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的相同行为特点的综合,具有普遍性但又不跟其他任何人雷同。
C.黑格尔十分认同希尔特“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的说法,并提出了“特征化”原则。
D.作家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特征来写作并将其扩大、提升、深化,就能创造出“共名”的典型人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思维的两种速度
——丹尼尔·卡内曼访谈
问题1:我们拥有两种获取信息的方式,速度快的模式一和速度慢的模式二,您认为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卡内曼教授:这两个思维模式是互补的。当我们被问到英国的首都在哪里,一个词马上自动从脑中冒了出来,不需要花力气思考,也没有什么企图性,这就是模式一。但若涉及对世界、欲望以及想法的诠释,最终转化成信念和决策,那么它就是模式二。模式二更复杂,它控制着思维和行动。它是间接的,不直接连通到记忆里。它是缓慢的,通常紧跟着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思考。比如, 。模式二的运作需要努力,得让自己成为行为的主导人。
问题2:我们能认为模式一简化了现实,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吗?
卡内曼教授:我不知道模式一是不是“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但是它确实简化了现实,只是时不时会造成认知偏误,而模式二也可能出问题。如果我认为有些事情是错的,或者我无法理解相对论,那得归咎于模式二的运作失败。我对模式一的理解是:它是一个情感模式、是一种自动产生的情感,它没有任何目的,是完全主观的,不管在模式二的运作下接受不接受它,都没有关系。模式一除了是情感,它还有更多的属性,它与我们对生活的诠释、认知,以及我们大部分行为紧密相关。模式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还确保着人们的控制力。
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模式二必须凌驾于模式一?
卡内曼教授:当我们在发生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方法时,或者必须违背逻辑和行为规则时,我们的精神就会全神贯注,思维过渡到模式二。但模式一和模式二并不会突然互相转化,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块专门掌管矛盾的区域,让这两个模式之间有一个持续往来的通道。
问题4:大脑中的什么区域牵动这两个模式呢?
卡内曼教授:我想模式二并不隶属于一个特殊的区域管理,尽管它和前额叶有联系。我不想展开这个我知之甚少的话题。
问题5:我们不妨进一步诠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或者模式二,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
卡内曼教授: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我们会变得冲动很多。例如醉酒的状态,这就是模式二被弱化之后的效果。因此,社会生活就不会再有互相妥协的和谐了。动物的情感生活很先进,但我觉得它们并没有模式二的约束。但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二,那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什么都不是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低等配置的电
问题6:艺术灵感或直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卡内曼教授:这是从模式一中冒出来的,但却是由企图所驱动的。因为模式二完全有能力带着意图在记忆里搜索,而即使我们停止搜索,有时也能自主地产生灵感和直觉,就像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踏上公共汽车的台阶时,突然想到答案的情况。
问题7:心理病理学中遇到的挑战是两个模式的不平衡,也就是说当我们运用了过多的模式一或模式二,就会引发一些问题吗?
卡内曼教授:当然,如果我们长期地去自我批判,直到自己失能,那我们就是模式二使用太多,无法控制模式一了。模式一也会有病态的问题产生,比如强迫症。模式一能快速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模式一不仅驱动我们去开车,也决定了我们的口头禅,决定了我们自己看待外界的视野,它是我们高度整合的记忆,也是我们所创造的历史。这一切都不是模式二处于主导地位的结果。
4.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一个例子,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A.交作文前,对文章的论证和语法进行再次推敲。
B.听到“常回家看看”的歌声,想到爸妈和奶奶。
C.雨夜里听到几声凄清的叫声,你知道那是猫叫。
D.象棋教练在学生身边一看就发现了其中的好棋。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模式一间接连通记忆,没有较强的企图性和有目的性的思考,且不涉及对欲望的诠释。
B.模式一与模式二之间存在持续往来的通道,两者可以转化,但这种转化不会突然发生。
C.模式二更复杂,它控制着思维和行动,它比模式一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起到的作用更大。
D.模式一可以自然促成艺术灵感与直觉的产生,模式二在这个过程中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6.在这篇学术访谈中,卡内曼教授对问题的回答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他回来了
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的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
“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你没看队伍走多快?”
“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问。
“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
“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
“起来了,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追赶队伍,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王德胜:你是好战士,你是翻身农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着公家的一百七十万冀币①、二百万蒋币、三十块银洋。”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
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来。
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意思好像是说:反正我现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万不能把钱湿透!
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
黎明的时候,雨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现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错了,本来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东。他挑起了担子,离开了道路,找到一个相当隐蔽的石缝。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迅速用石块盖起来,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
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顽来,怎么办呢?他用双手扶着额角想了半天,然后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而后侧身睡了。他想:如果土顽在他没有醒来的时候到了跟前,只要他们一拉他的衣裳,炸弹就会响的,叫他们也不能活。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德胜甜蜜蜜地睡熟了。确实,这一天,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王德胜带着这么一担子公款,在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醒来了,太阳已经偏西。
王德胜弄好担子,束紧皮带,顺着公路往南赶。突然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从树林里窜了出来,冲到王德胜身边。
“不准动!”他们之中的一个,用枪威胁着王德胜,就动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个家伙正要解皮带的时候,那个解衣服的人突然连声喊着:“炸弹!炸弹!”回头就跑。解衣带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弹在哪里,也跑了。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
转眼功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进速度,一气走了八十里。
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持,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刚咬牙站起,前边忽然打起机关枪来,声音很近,子弹嗦嗦地穿着树枝。他已经发现,前边山根下就是公路,路东是自己的队伍,路西是白军。从这里下去,过了公路,就能回到自己的队伍。王德胜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
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门口,用他那高亢的鲁西口音喊着:“报告!”刚把右脚跨进门槛,他就大声说道:
“担子丢了,可是三百七十万零三十元在这里!”
管理主任马上拉住了他那沾着很多汗泥的双手。
(有删改)
【注】①冀币,当时解放区用的,冀南银行的纸币。②蒋币,蒋管区用的,所谓法币。
7.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题目“他回来了”是对故事结局的交代,暗含着对王德胜竟然能在和队伍失散后克服重重困难安全归队的赞美。
B.战士们只有当胸脯碰上马屁股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掉队,写出了夜晚之黑,也为后面王德胜的掉队埋下了伏笔。
C.王德胜路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这一突发事件,表现了归队途中的凶险,使情节产生波澜,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D.小说讲述了解放战争中某次夜行军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其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极为接近。
8.文章结尾划横线的部分反映了王德胜归队时的复杂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善于利用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居官不言廉,廉盖居官者分内事。孰不知廉可以服人,然中无所主,则见利易动。盖思人生贫富,固有定分,越分过取,此有所得,彼必有亏。况明有三尺,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故可饥、可寒、可杀、可戮,独不可一毫妄取。苟有一毫妄取,虽有奇才异能,终不能善其后。
(节选自《州县提纲·洁己》)
材料二:
刘实字嘉秀,安福人。宣德五年进士,选庶吉士。自陈才薄亲老乞教职,不许。授金华府同知。金华旱,多逋赋,实疏请得免。以母丧归,庐墓三年服除,迁顺天府治中。为人刚直峻峭,意所不可,达官贵人必面斥之。
迁南雄知府,未数月,有中官使岭外,将至,遣卒先觇供张①。不办,实又不假色词。卒怒,还告。明日,从中使入驿,与诸从骑弓剑列左右。群僚庭参毕,留实诘辱之。南雄民从驿门外望见,竞趋入翼蔽。实出,中使相视惊愕,徐问实所以得民状,欲召实谢之,实不往。中使去至韶,韶人言:“南雄且驿书讼朝使矣。”中使惧,急遣骑驰奏,诬实毁敕,大不敬,冀以抵罪。然实未尝先言也。既闻,逮下诏狱。实从狱中上书,言:“臣从官三十年,未尝以妻子自随,餐粗衣敝,为国家爱养小民,不忍劳费之。以是触忤天使,无所逃罪。”上览书意稍解而中官交谮之竞死狱中。
实性廉介,不取民一钱。将去金华时,体无完衣。寒剧,至不可忍,则货民毳舄以行。历数里而霁,裹而识之邮亭,以畀其民。公暇读书,即肩舆中手一编不辍。中夜有得,蹴童子燃灯起书。后,南雄人哀而祀之。
(节选自《明史稿·刘实传》)
【注】①供张:供宴饮之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②舄(cuìx1):以鸟兽细毛做成的鞋子。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上览A书B意稍C解D而中官E交谮F之G竟瘐H死狱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明清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逋,意为“拖欠”,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
C.敝,意为“破旧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D.识,意为“做上标记”,与成语“博闻强识”“默而识之”中的“识”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实以才疏亲老为由向朝廷求任教职未被应允,任职金华时为受灾百姓奏免通赋获得了成功。
B.刘实因不愿巴结出使宦官而受羞辱,南雄百姓争相保护刘实;宦官大惊,询问他得民心的原因。
C.南雄吏民上书控诉出使宦官,宦官得知消息抢先奏诬刘实,皇帝命人逮捕刘实,将他关进诏狱。
D.刘实勤奋好学,一有闲暇就读书,即便坐轿子也不忘读书,有时半夜有了心得体会,也要起床记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苟有一毫妄取,虽有奇才异能,终不能善其后。(5分)
(2)为人刚直峻峭,意所不可,达官贵人必面斥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渠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数③见骐出东壁。
一匹龁④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⑤。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该诗约作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时诗人在成都。②骅骝:赤色的好马。③效(xū)见:忽见。④龁(hé):用牙齿咬东西。⑤霜蹄:马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地指出,韦偃知道杜甫爱画,所以杜甫来告别时,特留画相赠。
B.诗歌写韦偃墙上题画,用“戏”“秃笔”“见”这几个词突出了韦偃绘画造诣高深。
C.五六两句描绘马的形象,“坐看”句专写仰头长嘶的马,仿佛千里之长途即刻就到。
D.韦偃在墙上作画,杜甫为画题诗,这反映了唐代文人喜欢在墙上作画题诗这一现象。
15.明代文学家钟惺评本诗尾联云,“下一‘真’字,意便不在画,亦不在马”。请参考钟惺的这一评价,紧扣尾联谈谈你对本诗之“意”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达意思相近。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评价将军向宠品行和才能的两句是“ , ”。
(3)鼓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宴集、庙堂祭祀及战争等多种仪典和活动中,鼓也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故乡,过新年有舞龙灯的乡俗。
故乡的龙灯都是用稻草扎的,自然可称作稻草龙灯。扎龙灯,技术含量最高的当属扎龙头。扎宝珠龙头时,众人先用梳理干净的稻草,扎出一个个蒜头状的长秆宝珠,宝珠大的如拳,(1)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2)各有类别,各有所用。 甲 ,将二三十个这样的稻草宝珠组合绑扎,渐渐就有了形制,龙首、龙角、龙眼、龙耳、龙嘴、龙舌、龙须…… 乙 ,活灵活现,看起来威猛又漂亮。扎龙灯的时候,有的小孩子也拿稻草扎制自个儿玩耍的秆龙灯,有时也在自己的龙灯上插上几支点燃的香火,(3)舞一舞,摇一摇,学着大人舞龙灯的样子,(4)玩得十分开心。
舞龙灯时,村中自发地就会有一群人,从朝门口的盘龙处,举起这条长龙,敲锣打鼓,在石板巷子里游走,挨家挨户收香。场地上人头攒动,众声喧哗,众人将这些香火,一支一支插满龙头、龙辫、龙节、龙尾,顿时,一条浑身布满火红光点的香火龙,在黑夜的 丙 下璀璨明丽,神采奕奕。
①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②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艺术,③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④与耍狮子、看戏一道,⑤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句中“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2)句中“各有类别,各有所用”中的逗号改成顿号才对。
C.(3)句中的“舞一舞”“摇一摇”互换位置,衔接更恰当。
D.(4)句中“玩得十分开心”的“得”不能换成“的”或“地”。
19.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古人作文章,对声音节奏很讲究。相传欧阳公作《昼锦堂记》,把稿子交给来求的人,等那人离去后才想起开头一句“仕宦至将相”应该加一个“而”字,就立刻派人骑快马去追回。我们把原句和改句拿来朗诵比较,就会明白“而”字确实关系重大。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 A ,意思就多一个转折,要深一层。
从前的人研究古文,特别着重朗读。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情趣、气势或神韵。自己作文,也要常拿来读,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 B 。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普通人以为这要耳朵灵敏,因为声音要用耳朵听才生感觉。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耳朵固然要紧, C 。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骨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骨都会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请借鉴材料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虚词进行赏析。(4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切发生皆可利于我,这是好的心态;一切发生终利于我,这是好的结果。要有好的结果需有好的心态,但仅有好的心态并不一定得到好的结果。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绵阳南山中学高2021级高三下期仿真演练(一)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D【“且典型论比类型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理解错误,主观臆断。原文第三段“要写一个商人的典型,就必须从许许多多商人身上的相同点去综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类型论,不是典型论”“典型正如黑格尔说的独特的‘这一个’,它不跟其他任何人雷同,但又的确有普遍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只是说了典型论与类型论的区别,为做比较,故选项于文无据。】
2.C【文章将类型论与典型论进行比较,是为了强调典型论的正确内涵。】
3.C【A.“这一比喻的解说既形象生动也科学严谨,容易被理解”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我们可以理解,但仍然没有得到确定的说明”可知,该解说不够科学严谨,不易被充分理解。B.“典型论认为,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相同的行为特点的综合”,混淆概念。根据原文第三段“要写一个商人的典型,就必须从许许多多商人身上的相同点去综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类型论,不是典型论”可知,“对同类的许多人相同的行为特点的综合”是类型论。D.“就能创造出‘共名”的典型人物”,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最后一段“作家如果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特征(不必考虑在数量上的多少)..·那么就可能创造出‘共名’的、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的典型人物来”,选项忽略了“可能”二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A【此处需要为模式二补充一个例子,根据前文“模式二更复杂,它控制着思维和行动。它是间接的,不直接连通到记忆里。它是缓慢的,通常紧跟着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思考”可知,模式二比模式一复杂,不直接连通记忆,而是需要目的性思考,有着复杂的思维模式。A.根据“推敲”一词可知,分析“文章的论证和语法”需要思考,并且有目的性,想要写出好作文,这是模式二;B.听到“常回家看看”的歌声,想到家人,这个过程不需要思考,没有目的性,这是模式一;C.听到“凄清的叫声”,根据记忆知道那是“猫叫”,这个过程不需要花力气思考,也没有目的性,这是模式一;D.作为围棋教练,看到学生下棋能够迅速发现其中的“好棋”,不需要过多思考,也没有目的性,这是模式一。】
5.B【A.“间接连通记忆”错,应该是直接连通;C.“它(模式二)比模式一在人类的发展史中起到的作用更大”错,问题5中说“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我们会变得冲动很多·.·社会生活就不会再有互相妥协的和谐了···相反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二,那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什么都不是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低等配置的电脑”,可见两种模式对我们的发展都很重要,文中没有比较两种模式哪个“作用更大”;D.“模式二在这个过程中起不了任何作用”错,问题6中说“这是从模式一中冒出来的,但却是由企图所驱动的。因为模式二完全有能力带着意图在记忆里搜索,而即使我们停止搜索,有时也能自主地产生灵感和直觉”,“企图”正是模式二的特点,由此可见艺术灵感的产生也有模式二的参与。】
6.①(态度)坦诚,实事求是:如问题4的回答中只阐述了自己知道的部分,坦诚说自己“知之甚少”。②(表达)科学严谨:卡内曼教授回答问题有思辨性,他没有主张模式一或模式二在人类思维中的绝对地位,而是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都不可过度使用。③(表达)深入浅出:卡内曼教授常通过生活中的举例/比喻来阐述/解释学术观点/概念,尽量使学术概念更容易让大众理解/具体/形象。如问题1中用“英国首都在哪里”来阐述模式一的快速、不需要花费精力的特点。(或:卡内曼教授时常用两相对照的方式来谈论问题,如问题2只涉及一种模式,卡内曼教授仍将模式一和模式二的特点相对照,使得访谈者更清楚地区分两者的不同特点。)(每点2分,共6分;意思正确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D【《边城》和本小说的风格都是质朴平实。】
8.①兴奋。掉队一天,终于归队,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还没进门就大声报告。②自豪。掉队之后,经历种种曲折,终于把部队的经费一分不差地带了回来,充满自豪。③遗憾。怎么说那一挑担子也是部队的“财富”,丢了自觉美中不足,有点遗憾。(每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与环境的冲突。下雨又无处避雨,恶劣的天气给他保护纸币带了了极大的困难,但王德胜用身体保护纸币不被淋湿。表现了他以集体为先、富有责任感的形象。②与敌人的冲突。无论睡觉还是赶路,时刻面临敌人威胁,王德胜对此准备充分。表现了他经验丰富、有勇有谋的形象。③与自身的冲突。赶路途中,王德胜面临着身体的困、饿、累,但他均坚持下来。表现了他意志坚定、顽强执着的形象。
(每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BDG【上览书,意稍解。而中官交谮之,竟死狱中。】
11.D【B.“责臣逋慢”的“通”是逃脱的意思。C.“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是损害的意思。D.“博闻强识”“默而知之”的“识”是“记”的意思。】
12.C【“南雄吏民上书控诉出使宦官”错误。根据材料一“然实未尝先言也”,可见韶州百姓所说的“南雄且驿书讼朝使矣”只是谣言,并非事实。】
13.(1)如果有一分一毫的胡乱获取,即使有奇异杰出的才能,最后也不能获得善终。
(“苟”“妄”“虽”善其后”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刘实)为人刚强正直,作风严峻,心中不认可的人或事,(哪怕是)达官贵人,也一定当面斥贵他。
(“峻峭”“可”“面”“达官贵人”前的补充“哪怕、即使等”各1分,句子大意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A【“韦偃知道杜甫爱画,所以杜甫来告别时”错,是韦偃来向杜甫告别。】
15.(1)慨叹时局:值此时局危急之时,而无如此之马与共死生而报国,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
(2)寄托壮志:明写希望有骏马与人同生同死而共赴时艰,实则以骏马比壮士,希望能有志同道合之人与之并肩携手,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每点3分,共6分;意思正确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1)吾尝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
(3)示例一: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示例二: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示例三: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示例四: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与原文不符本空不得分;共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甲:而后 乙:应有尽有 丙:映衬
(每空1分;意思正确即可)
18.B【“各有类别”“各有所用”是两个句子,用逗号为上。】
19.第②处,修改为: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
第⑤处,修改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氛围
(各2分,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
20.【A改句多了一个“而”字B节奏是否流畅C但是还不如周身筋骨】
21.“矣”字读来,声音悠长,节奏舒缓;有助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深长怀念与恍如隔世的深沉感慨。
(节奏作用分析2分,情感作用分析2分;共4分,意思正确即可)四、作文(60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