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7 14: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国语.鲁语上》记载,古代有“烈山氏”及其子“柱”,作农官“能殖百谷百蔬”。有人解释,“烈山”应理解为放火烧荒;“柱”应理解为火耕后用尖头木棒—“耒”挖穴点种。这一记载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抱火卧薪
2.西方学者推测,农业出现于距今大约1.2万年至1万年间的两河流域,而后向东传入中国。1990年代,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江西省仙人洞等遗址的居民,在距今1.6万年前已经以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粮食,至晚在距今九千年前定居的稻作农业已经开始。据此可知( )
A.科学研究可以更新历史认识 B.中国先民与外部地区没有交流
C.水稻是人类最早驯化的植物 D.原始农业最早出现在中国南方
3.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又、鱼钓钩,可以想见鱼类为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先民生活主要依赖渔猎 B.原始农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关注 D.母系氏族社会已走向衰落
4.考古学者在马家窑文化遗址(距今约5200—4 000年)中,不仅发现了众多成捆带秆带穗的碳化稷及石斧、刀等工具,还在其墓葬陶瓮内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如在鸳鸯池M134墓内一件大陶瓮中所盛的粟,重量可达66.9公斤。这些考古发现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生产具有多元化特征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C.早期国家形态已初步具备 D.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5.如表是一段时期内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表。这一时期人口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代 人口数量
公元前1万年前 400万
公元前5000年 500万
公元前3000年 1400万
公元前2000年 2700万
公元前1000年 5000万
公元前500年 1亿
A.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B.食物物种的交流 C.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D.定居生活的出现
6.汉代农民如何收割水稻,史书上不曾记载,而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局部,见下图)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收割水稻先割谷穗,再刈谷草的情况。据此可知,汉代画像砖( )
A.具有弥补史书不足的作用 B.能够完全还原历史的原貌
C.可以纠正史籍记述的错误 D.是最真实可靠的研究史料
7.“定居既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也不是靠野果的零星收获。”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传统思维的更新 B.农业科技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农业生产的出现
8.下列图片是古代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说明牛耕已成当时主要的生产方式 B.都可用于研究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
C.都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D.都采用了奴隶集体劳动的耕作方式
9.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
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B.开始大量使用陶器
C.开始学会用火 D.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部落族居
10.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粟、水稻的原产地 B.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绵羊
C.③地区是咖啡、辣椒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玉米和小麦
11.继2009年杭州余杭茅山发现良渚时期水稻田之后,2020年1月在离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直线距离大约140公里的浙江余姚施岙再次发现这个时期的水稻田,而且大面积、自带道路设施和灌溉设施,呈“井”字形,展现出相当高的稻作水平。这说明( )
A.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 B.余杭成为南方文明的中心
C.该地区最早栽培了水稻 D.中华文明悠久性得以印证
12.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材料表明( )
A.食物生产是定居生活的产物 B.食物储备技术得到改善
C.定居标志着古代文明的产生 D.农业革命促进社会分工
13.《金薯传习录》:“……种薯宜高地沙地,种在脊上,遇旱可以汲水……薯地需岁前深耕,以大粪壅之。春分后下种……凡藤蔓已遍地不能容者,宜剪去使之气下聚结……”清代种植番薯的记载说明(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进一步发展 B.外来高产作物种植得以普及
C.广种薄收的理念得到社会认可 D.分工协作生产模式备受关注
14.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这样写道: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农业家庭式劳作( )
①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农业家庭式劳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③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是农业家庭劳作方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的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考古发现的两幅图片,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都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耕作方式 B.都体现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C.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 D.古埃及农业受到东汉的影响
16.食物生产导致了社会分工形态的变化,为阶级产生奠定了基础,铺平了向国家发展的道路。这里的食物生产是指( )
A.采集大自然可食的果实和茎叶 B.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C.原始的农耕和畜牧 D.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17.下图是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址出土的农业耕作遗物。据此可知(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
A.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B.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C.我国已经进入农业耕作时代 D.已具备国家出现的基本条件
18.下表所示为内蒙古高原裕民文化(距今8600—7000年)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据此可推知,该地( )
类别 概况
动物 蚌、雉、鸟、狗、狼、马鹿、梅花鹿、孢、野兔、野马、野驴、野牛、圣水牛、野猪等,其中狗为驯养家畜。
植物 种子:粟、水棘针、繁缕、藜、大籽蒿、猪毛菜等。 植物残留物:粟、小麦、黍均为野生。
A.先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 B.原始农耕与畜牧生产并存
C.文明发展水平处于旧石器时代 D.食物生产的分工现象明显
19.“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状态。下列属于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的是
A.采集渔猎经济的盛行 B.农耕、畜牧业的产生
C.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 D.国家机器的成熟完善
20.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们要求有更好更方便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二、材料分析题
21.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产业革命只是促使这种情况达到顶点,把工人完全变成了简单的机器,把他们最后剩下的一点独立活动的自由都剥夺了,可是,它却以此迫使他们思考,迫使他们争取人应有的地位。像法国的政治一样,英国的工业和整个市民社会运动把最后的一些还对人类共同利益漠不关心的阶级卷入了历史的巨流。……产业革命对英国的意义,就像政治革命对于法国,哲学革命对于德国一样。而且1760年的英国和1844年的英国之间的差别,至少像ancienrégime〔旧制度〕下的法国和七月革命的法国之间的差别一样大。但这个产业革命的最重要的产物是英国无产阶级。......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对人手的需要;工资提高了,因此,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人口以令人难以相信的速度增长起来,而且增加的差不多全是工人阶级。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从图一到图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2)概括材料二中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并结合所学分析“产业革命只是促使这种情况达到顶点”。
22.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1 古书中早有关于耦耕的明确记载,如《诗经》中有西周时往往“千耦其耘”,“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即千对农人在耕地。耦,二人并耕;千,言其多;耘,除田间杂草)
材料2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
——《墨子》
23.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1.A
2.A
3.B
4.D
5.A
6.A
7.D
8.B
9.A
10.A
11.D
12.D
13.A
14.D
15.C
16.C
17.C
18.A
19.B
20.D
21.(1)生产方式:从采集捕猎到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学会了选择、驯化动植物);
生活方式:从迁徙群居生活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2)工人阶级人数剧增;工资有所提高,但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工人运动兴起。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工厂出现了,工厂制度形成,倒班制、严格的规章制度及生产流水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传染病和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22.变化:大规模简单协作劳动到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小农经济)。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生产力,使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成为可能;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实行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并采取重农政策。
23.(1)说明: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变化:生产集中;实行倒班制;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强化;生产过程始终被监督严格
影响:积极—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消极—阶级矛盾尖锐(或社会贫富差距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