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耕作方式的进步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来决定作用。本单元讲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而本课作为开篇第一课,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具有奠基作用,它既是学习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又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变革,同时也为学习下一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运用图片材料,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图说历史,形象感知了解古代农业工具的变革和古代水利工程;运用表格,学生归纳并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运用史料,史论结合,理解小农经济特点;读图并归纳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以“时间”为主题线索,从“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献计策—掌舵现代农业”三个层次,整合课本。图片、表格和丰富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认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体验先民伟大勤劳、智慧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学为所用,以史为鉴,为今天现在农业的发展掌舵助航,献言献策。同时,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珍爱粮食,尊重劳动,践行光盘行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自耕农经济
难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和评价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政治文明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阐释能力。但是城市学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缺乏了解,难以理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并且在经济模块学生要接触很多新的概念如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等,更需要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因此,作为开篇第一课,学生不论是理解还是在知识学习上都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感受历史的变迁,帮助对教材的理解。
教学方法:
1.充分运用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表格归纳,让学生理性认识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加强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3.通过史料研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纲要:
一、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
起源: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中心:黄河和长江流域
格局:南稻北粟
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
概念解读﹒揭示内涵: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概念
图书历史﹒理性归纳: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发展和水利设施完善,归纳认识古代的耕作方式
史料研读﹒重点突破: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三、献计策—掌舵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为农业发展献言献策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展示米饭、水饺、面条、小米稀饭、红烧肉等饭菜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如此熟悉是因为出现在我们的一日三餐。民以食为天,我们身同感受。而这些都来源于我们的农业生产。因此农业是立国立民的基础和根本。今天,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描绘中国古代农业的未来。学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的图片,从身边的一日三餐,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中国农业历史的兴趣。
主题线索:
课件展示:主题线索
一、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
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
三、献计策—掌舵现代农业
教师:依据主题线索,点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说明:通过课件展示和教师点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体系和层次更加清晰明确,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大致的了解。
一、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
课件展示:
1.材料一 原始生活“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
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设问: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逐一分析材料,回答。
教师:归纳补充。
设计说明:通过史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并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课件展示:材料三 遗址出土实物
半坡遗址出土的碳化粟、菜籽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
设问:南北方呈现出了怎么的农业格局?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南稻北粟的产业格局。
启示:气候和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设计说明:用实物图片,展示南稻北粟的产业格局,感受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课件展示:材料四 遗址出土实物
半坡遗址出土的碳化粟、菜籽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设问: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学生回答: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设计说明:通过史料,证明中国古代的产业结构。
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
【概念解读﹒揭示内涵】
课件展示:精耕细作的内涵
设问:精耕细作的目的、途径和经营方式是什么?
学生:据概念逐一回答
设计说明:掌握概念,把握内涵,理顺本课各子目之间的关系。
【图书历史﹒理性归纳】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
教师:介绍
学生:欣赏
设计说明:通过图片,学生感性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概貌,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件展示
时期
农耕工具
生产力水平
耕作方式
原始
____ ____ ____质
耒(lěi)耜(sì)等
?极低
?刀耕火种
?
商周
为主,
少量
?低下
?
?千耦其耘
春秋
战国
___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___耕(___犁)
?提高
?
生产模式:
?
经营方式:
西汉
___耕推广
?长期维持
唐朝
___犁(标志步犁定型)
学生:活学活用,根据预习及所学完成填空。
教师: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角度点拨耕作方式。
设计说明:运用表格,理性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展示:请结合所学和图片,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莫高窟 耕作图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说明: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加强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的理解,并完善本课的知识内容。
【史料研读﹒重点突破】
课件展示: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设问: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小农经济特点。(要求:依据材料逐条回答特点)
学生:据材料回答。
教师:点拨,并逐一分析。
设计说明: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史料深入分析,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课件展示:
材料四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
材料五 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设问:据材料四、五试评价小农经济。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
设计说明:立足材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辩证看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三、献计策——掌舵现代农业
材料一 到抚远前哨农场考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展,他鼓励黑龙江两大平原趟出农业现代化改革新路。他表示,发展现代农业还得靠改革,特别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是关键,是重中之重,是龙头。
材料二 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
材料三
设问: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为我国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献言献策。
学生:分组讨论。并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总结。
设计说明:直面中国现在农业发展的优势及其不足,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学为所用,以史为鉴,为今天现在农业的发展掌舵助航,献言献策。
结尾:
课件展示:
教师:我们的先民创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生产模式,我们的文明曾经是那么的辉煌!但是历史的今天,我们遇到很多的问题,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出现短缺,却存在着粮食的严重浪费,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任重道远。同时我们欣喜的看到每一位中国人为改变这一局面而不懈努力,科学家在努力。作为我们学生,能够做到的是现在珍惜粮食,提倡节俭,反对浪费,践行光盘行动。
设计说明:运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教师的演说,激起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并与前面的导入“吃”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虽然自己比较重视,并精心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还感仓促,有得有失。
优秀的方面:
一、主题整合知识,内容紧凑。以“时间”为主题线索,从“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献计策—掌舵现代农业”三个层次,整合课本。弥补了教材设计的不错,使得本节课的内容、层次和体系非常完善,并且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渗透着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引领。
二、图片与表格,感性与理性融合。历史学习的内容,既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又有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归纳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以致用,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现代公民。穿越中国古代辉煌的农业文明历程,感受现在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引领学生认识问题,并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立足科教兴农,勤俭节约,珍爱环境。认识到发展就是一场有一场的改革。学生为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虽然不是农业专家的观点,但是却培养了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具备的担当和历史使命感,也更是历史教育的深层意义所在。
不足的方面:
一、语言不够精炼。在备课过程中,注重了课的设计,忽略了细节,尤其在语言连贯和精炼上,表现的不足。
二、板书设计存在不足。由于是在录播室,黑板和自己上课的教室有很大差异。而自己觉得课件设计的主题线索很明了,使得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最终放弃了继续写板书。但是若有板书的话,学生体系掌握也许会更好。
作为一名教师,其成长来自于每堂课。虽然每天都会成为过去和历史,但是经历过,反思过,那才是真正的蜕变。
岳麓版必修二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评测练习
1.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
A.自然条件 B.政府政策 C.居民口味 D.历史原因
2.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A B C D
3.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4.剪纸是我国的民间 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5. “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7.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参考答案:AAACA BB
课件19张PPT。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立国、立民的根本。这是什么?一、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三、献计策——掌舵现代农业主题线索学习目标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材料一:原始生活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一、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半坡遗址出土的碳化粟、菜籽材料三 遗址出土实物南北方呈现出了怎么的农业格局?有什么启示?格局:南稻北粟启示: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一、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材料四 遗址出土实物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材料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一、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指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体系,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以个体农耕为主要经营方式,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 概念解读﹒ 揭示内涵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为主。请概括“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基本内涵: 目的:高度利用土地,提高生产能力。途径:改进工具、提高技术、改善生产环境(主指水利设施完善)。经营方式:第一展厅:生产工具陈列馆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原始农业石镰 图说历史﹒理性归纳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石犁 石锄 石器骨器商周时期图说历史﹒理性归纳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青铜器蚌器春秋时期的铁锄战国时期凹形铁锄战国时期铁锄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春秋、战国时期图说历史﹒理性归纳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轻、省、深、稳汉代耕作石画像第二展厅:生产工具之耕作工具陈列馆图说历史﹒理性归纳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三
国
时
期 曹魏马钧改进了东汉毕岚发明翻车唐
代 筒车第三展厅:灌溉工具陈列馆图说历史﹒理性归纳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第四展厅:水利工程演示馆图说历史﹒理性归纳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木、石、 骨木、石、骨、蚌青铜农具铁牛铁牛曲辕 刀耕火种图说历史﹒理性归纳低下提高长期维持极低 铁犁牛耕千耦其耘个体农耕生产力角度生产关系角度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图说历史﹒理性归纳莫高窟 耕作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请结合所学和材料,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式自耕农经济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经营方式: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史料研读﹒突破重点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小农经济特点。(要求:依据材料逐条回答特点)特点 ①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封闭性);
④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落后性);
⑤易受天灾人祸干扰而破产(脆弱性)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史料研读﹒突破重点材料四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
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
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
材料五 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南地
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
仍居主导地位, 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据材料四、五试评价小农经济。(1)积极: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2)局限: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三、献计策——掌舵现代农业材料二 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 材料一 在抚远前哨农场考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展,他鼓励黑龙江两大平原趟出农业现代化改革新路。他表示,发展现代农业还得靠改革,特别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是关键,是重中之重,是龙头。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为我国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献言献策。传承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改革创新曲辕犁 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