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历史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知识主线】: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主要涉及国防、农业、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等几个领域。国防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原子能和火箭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中国在杂交水稻技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和世界解决粮食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中国在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国政府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航天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也迅速发展,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情感主线】:(1)通过对新中国取得的各项科技成就的掌握,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而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科技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力。(2)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感情,激发其对现代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原子能、计算机及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成就。
2、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
【难点】: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及意义。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层次:识记新中国在国防、农业、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2、能力提升层次:理解新中国各项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通过认识、体会科技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而坚持“科教兴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五、教学方法:
1、问题式教学:教师层层设问并引导学生质疑设问,让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养成爱问深究的好习惯。
2、多媒体课件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使课本内容形象直观的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
3、情境式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领会,做出正确判断的同时培养应有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两弹一星”即国防现代化,“东方魔稻”即杂交水稻技术,“银河”系列计算机即计算机技术,“神舟”号飞船即载人飞船技术。讲述这四部分时,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从国防科技的发展切入,依次讲述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1世纪最新的科技成就。
本课讲述的是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除此之外,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还有很多,所以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除了解课本所述外,还需上网查找资料,以了解新中国更多的科技成就。教师课前收集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除直观展示课本所述成就外,补充课外内容,增大课堂容量。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同时,教师通过多设置情景材料、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巨大成就取得的原因。
七、课前预习:
1、完成预习学案。
2、上网查找有关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
【讲授新课】:
一、检查学生预习成果。
(检查学生预习学案的完成并帮助解决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二、课堂提升(精讲点拨)
1、国防领域:两弹一星
(1)阅读材料,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背景。
关于“两弹一星”的研制时间、过程,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3)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原子弹正式起步研制的1959年,正值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短缺,科研人员每天在食堂都吃不饱,但回到研究室立即展开工作。远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百万大军在那里从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那里大戈壁的客观条件更艰苦,罗布泊本来植物就很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树叶、沙枣树籽,甚至骆驼草,几乎都被他们拿来充饥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之下,科学家以艰苦创业和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创造了奇迹。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使学生体会学习科学家艰苦奋斗、献身祖国的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合作探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之后展示成果)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新中国为什么要集中力量首先在一些国防尖端领域取得突破?
探究二、 有人认为: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而原子弹、氢弹等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通过这两个探究题,加深对这一目的了解掌握。
2、农业领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1)袁隆平简介
(2)阅读下列材料: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 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了解袁隆平的贡献及人格精神。
3、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计算机
(1)【百度百科】“银河”系列计算机
(2)了解中国政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
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概括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出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对此有详细说明。
4、太空领域:“神舟”号飞船
【百度视频】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神舟八号的发射
通过观看视频,增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复兴的信念。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些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材料二 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 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1956 年,中国制定《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
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让学生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6、设问:除了课本所述的主要成就,新中国还有哪些科技成就?(让学生交流展示所搜集到的信息。)
7、【小结】:我们了解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分析了这些成就取得的原因,那么学习本课,同学们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使课堂形象、生动、直观;使用网络技术,能增补课外材料,弥补课本之不足。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能实现教材的重新整合,增大课堂容量。下面就本节课略谈浅见:
1、本课以基础知识为主,需要理解的只有“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这个知识点。
2、若只局限于课本,照本宣科,本课的学习毫无效果。而使用多媒体,丰富的图片更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且通过观看视频播放,更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加上网络资源的利用,更补充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3、本课补充的课外材料较多,课堂时间稍嫌紧促。
新中国科技成就习题
一、选择题:
1.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其主要目的是
A.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B.炫耀国力
C.与美国争霸 D.用于收复台湾
2.“两弹一星”是指①原子弹②氢弹③导弹④北斗通信卫星⑤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3.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是指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核弹头远距离精确命中目标
D.我国的运载火箭顺利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4.我国科技成就产生的顺序是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银河-I”型计算机诞生 ④ 培育出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5. 中国打破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66年,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
D.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6. 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第一课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7. 我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 ①② B. ①③ C.①④ D.③④
8.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2007年11月26日,在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发布仪式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一位老华侨曾经说过的话:“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那么,这位老华侨在海外第一次昂起头仰望中国的卫星大约是在
A.1949年 B.1965年 C. 1970年 D. 2003年
10.下列科研成果,属于“两弹一星”的有
A. B. C. D.
11.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在这一论断影响下,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有
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晶体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银河二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A. B. C. D.
12.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 年美国投入使用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来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 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 二战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
D 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3. 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14. “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所阐述的观点的有
①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
②中国不承诺不使用核武器
③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
④中国将继续必要的核试验
⑤发展核武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⑥发展核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核工业
A ③④⑥ B ①②⑥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15、(16分)科学技术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继英国以后,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潮,引发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1871~1913年欧洲和美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直接的作用,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等重大发明,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它仅用40多年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材料二?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主要科技成就
?时间 ?成就?地位载人航天工程?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嫦娥”绕月探测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世界第四个掌握绕月探测技术的国家? 2010年10月31日?“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卫星?北斗卫星定位系统?2000年10月31日北斗导航卫星一号 世界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 2000年12月21日?北斗导航卫星二号?? 2003年5月25日?北斗导航卫星三号?? 2008年2月?北斗导航核心芯片“领航号”正式诞生?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用书》材料四?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同时还向“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开发团队表达了特别致敬。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给“嫦娥一号”研发团队的颁奖词是: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7年11月7日,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4分)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中得出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四概述我国取得以上科技成就的原因。(6分)
答案:(1)英、法、德、美先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科学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4分) (2)特点:航空航天领域成就突出;世界领先;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6分) (3)国家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科学工作者的爱国和奉献精神,科技创新,刻苦钻研、
不畏艰难。(6分)
课件36张PPT。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重大作用
◆提高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材料二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三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材料一:视频。背景1:背景2:核武器巨大威力,美苏威胁背景3:一、国防:两弹一星钱学森猜一猜他是谁?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________他是谁? 邓稼先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猜一猜2 说的是新中国的哪些科技成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时间:图片中说的是新中国的哪些科技成就?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成就:导弹核武器1966年10月27日图片中说的是新中国的哪些科技成就?时间: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4月24日图片中说的是新中国的哪些科技成就?成就:材料一:各国制成原子弹的时间:美国1945年,
苏联1949年,英国1952年,法国1960年,中国
1964年,印度1974年。
3.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材料二: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材料三:发展国防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阻碍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周恩来材料二: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3.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材料三:发展国防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阻碍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周恩来3.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3.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②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环境,有利于世界和平。卡文.卡特拍摄于1993年的苏丹。 全世界有8.4亿人吃不饱,每天有25000人直接或间接死于饥饿,其中三分之二是幼儿。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德海恩表示,除了中国等少数国家外,全世界在消除饥饿方面近年来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农业:“东方魔稻”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1、袁隆平的成就
(1)理论上: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
(2)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对中国的影响
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增产粮食,提高经济效益。
新华社华盛顿2004年10月14日电,世界粮食奖颁奖仪式上。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和另一位西非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分享了这一奖项的25万美元奖金。①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
②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3、对世界的影响三、信息:“银河”系列计算机 “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1978年,在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邓小平同志的话掷地有声。
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了解巨型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以及历史意义。银河---I银河---III古代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16日顺利返回。神州6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神七”●四、航天:神舟号飞船1、成就结合材料,请思考:“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有何重大意义?材料一 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
“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材料二:目前各商家正积极争取将其产品或科技成果等搭载“神舟”遨游太空。长城润滑油、凤铝、科龙被授予“中国航天专用产品”称号;“神六”航天员将佩戴飞亚达航天表飞天;在“神五”升空中尝到甜头的蒙牛也忙着筹划“神舟”六号发射前后的宣传计划。 材料三: 航天高新技术是综合集成技术,包含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材料能源、环保、计算、网络、通信、特殊密封、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等技术,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 2.重大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材料一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些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阅读材料1、2、3,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思考:中国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封建制度压制了创新,束缚了科技发展。
结论 1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结论 2 :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取得了卓越成就。结论 3 :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二 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 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结论:党和政府重视科技,为科技发展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五、取得成就的原因1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保障)2 .党和政府的重视3 .经济实力的增强4 .科学家的努力5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一: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三:科教兴国。四: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五: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实战高考(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政治格局?( 3分)(1)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领域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9分)
(2)侧重领域不同:政治;经济。(2分)
历史背景:
材料一,
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
材料二,
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