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课程标准)
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事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从生活中体验历史,生活当中的对外开放,培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生活与书本相结合。
2、通过分析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建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逐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基本历史思维方法。
3、通过阅读教材、收集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史料阐释、分析能力,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是我国走向富强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2、让学生认识先进的理论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通过学习和结合历史,认识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推进社会进步与变革的理论先导,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推动了思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先进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与“与时俱进”相联系。
4、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世界意识,将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提出、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
(二)难点: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三、学情分析:
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内容,学生在政治上都学过了,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回答即可,对于相关的背景和影响可通过材料来获得。
经过高一的学习训练,基本能掌握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用史料阐释、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授法、探究法;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历程及提出的主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有何意义?
三个代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指导意义?
【导入】
PPT展示
回顾第23课内容,想一想:毛泽东思想的特点有哪些?
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中国又出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授课过程】
邓小平理论
(一)、酝酿——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文革结束
(2)“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提出(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 根源: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意义:
2、召开:时间、地点
3、内容:
学生根据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表现
破旧
立新
思想路线转折
批判“两 个凡是”
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转折
(工作重心)
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转折
拨乱反正,平反冤
假错案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意义:①②
(二)形成—— 80年代
1、背景:
(1)时代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依据: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3)理论依据: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4)实践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2、内容:
(1)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十三大——初步形成
①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
(3)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理论;
(4)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5)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
(三)成熟———92年南方谈话
PPT播放视频: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议一议:
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小组讨论后回答:
问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的问题:强调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姓“资”和姓“社”的区别。
意义: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思想条件。
(四)深化——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五)确立为指导思想——十五大
〈小结〉
1、结合所学内容归纳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发展阶段: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改革开放的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5)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战略步骤:分三步走战略。
7)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8)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10)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思考:邓小平理论有何历史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2)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3)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播放相关视频)
1、背景:(1)国际: (2)国内:
2、内容:(1)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共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中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思考:三个代表的内在关系?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发展生产力是其他二者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3、意义:
(1)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是中共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支源。
(3)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4、地位确立:中共“十六大”
三、科学发展观(播放相关视频)
1、提出:
2、内涵:
3、意义:
【小结】
20世纪前期,中国人民唱着“东方红”,在毛泽东思想的引导下,“当家作主站起来”;20世纪后期,中国人民唱着“春天的故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富起来”;21世纪的今天,让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伟乐章,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思 想 体 系
创 立 者
解 决 问 题
思 想
精 髓
历 史 作 用
关系
毛泽东思 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中国革命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实 事 求是
独 立 自 主
群 众 路 线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一
脉
相
承
而
又
与
时
俱
进
邓小平理 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与 时 俱 进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发展 观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
实事求是
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巩固练习】
《评测练习》
【板书设计】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邓小平理论:
一、形成过程及内容:
(一)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②③
2、内容:①②③
3、意义:①②
(二)形成——80年代
1、背景:①②③
2、内容:
(1)十二大——提出
(2)十三大——初步形成 ①②③
(3)精神文明建设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5)一国两制
(三)成熟—— 92年南方谈话
(四)深化——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五)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
二、历史意义:
★三个代表
1、背景:①②
2、内容:①②③
3、意义:①②③
地位确立:中共“十六大”
★科学发展观
1、提出:
2、内涵:
3、意义: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学习与现实联系较为密切,与政治相关内容联系也较为密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多引导学生与政治相联系,与时事政治相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尽可能的用到相关的政治视频资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效果很好。同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人合作学习,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课堂学习中我也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效果也很好。
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本课是最后一课,学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又是发展,同时又是20世纪以来先进中国人先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本课是前面几课的继承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的指导思想,本课这几个指导思想又不是先进中国人思想的结束,又会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八、效果分析
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借助了图文和音视频资料,让学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同时又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收获,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达到了预期效果。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2.如果从以下文章或报告的标题中选择一个作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你应该选择哪一个(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D.《认真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
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4.“推倒三山,三番起伏,三中扭转乾坤,星陨黯三光,三卷雄文垂后世;颁行两制,两地回归,两姓权衡资社,拳伸硬两手,两巡灼见指前程。”这是一副悼念国家领导人的挽联,根据内容判断悼念的对象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5.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6.“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7.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
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D.中共十五大
8.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能够支撑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④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9.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主要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中国共产党代表( )
A.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先进思想
D.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1.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列对其历史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C.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旗帜
D.党的指导思想
12.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克服危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最需要坚持的理论武器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3.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进一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可持续 D.统筹兼顾
二、非选择题
14.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1985年10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1990年12月《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文中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
15.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 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材料四 2009年的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在阅兵典礼结束后的群众游行方队中,以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为主线,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按照高举旗帜、展示成就和面向未来展开设计,分为“思想篇”“成就篇”“未来篇”三大篇章和七个部分,其中“思想篇”包括第一至第四部分《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和《科学发展》……
(1)材料一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中的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思想篇”体现了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CDB 6-10 BBBDA 11-13 CDD
14.(1)否定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说明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3)一致。因为其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认识:邓小平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重大认识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15.(1)核心:进行政治革命。(或答推翻专制,建立民国)
(2)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心声:对领袖的尊敬爱戴,对改革开放的拥护。
原因:领导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课件22张PPT。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回顾第23课内容,想一想:毛泽东晚年犯了怎样严重
的错误?①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上:急于求成②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急于过渡,盲目求纯③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已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那
么,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后来是怎样得到纠正的呢?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中国又出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思想成果?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基础知识1.归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2.概括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和写入党章的时间?它的内容、意义?
5.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间、内容、意义?视 频视 频小 结酝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1976年“文革”结束,但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
2.在“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下,社会主义建设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
3.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中国政治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背 景:酝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思想路线:迷信、僵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强化民主法制,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任人唯贤历史意义: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任人唯“左”,制造冤假错案合作探究一 邓小平理论的酝酿材料: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做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用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做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
思考:材料涉及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实质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事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实质: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纠正“文革”错误理论和“左”的政策;
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形 成十三大十二大最早提出理论第一次系统概括科学把握了社会主义
的本质,第一次比较
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
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等重要问题。深 化南方谈话十 四 大十 五 大成熟形成体系比较完整体系成为指导思想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比较
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一个科学体系。合作探究二 邓小平理论的深化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意义?问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的问题:强调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姓“资”和姓“社”的区别。
意义: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思想条件。返 回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邓小平的主要论点①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②三个“有利于”③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⑤“一国两制”理论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中共“十三大”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邓小平南巡讲话——“发展才是硬道理”主要内容:①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4、中共“十四大”:①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②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5、中共“十五大”返回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1.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
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2.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
了理论武器。3.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
体系。返回小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何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引领中国迈向
全面小康社会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包括
①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两类矛盾学说等)
②邓小平理论
③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当 堂 练 习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拔乱反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A2、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①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
③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旗帜
④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D3、下列关于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强调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
B、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
D、使“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入人心A4.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符合( )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市场经济不能和计划经济并存
D、计划经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知识构建 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20世纪前期,中国人民唱着“东方红”,在毛泽东思想的引导下,“当家作主站起来”;20世纪后期,中国人民唱着“春天的故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富起来”;21世纪的今天,让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伟乐章,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