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0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0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5 16:14:35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本课课标要求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课程内容,本课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其二,简述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有何影响?其三,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条件有哪些?其四,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为高一进校尚未分科情况下学习的,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必需要将学习内容通俗化、形象化;但有一部分学生将来是有可能学习历史科的,所以课堂内又必需有一定的深度,来满足高中生的好奇心,训练其分析概括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才能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历史科的魅力,为将来学习历史科打下基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自强”和“求富”旗帜下,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和创建的新式学堂。要求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发起的根本目的;洋务企业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评价和影响。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创办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要求学生掌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图文资料,设置情景模式,再现情景。
2、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采用阶级分析法分析洋务运动。
3、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开展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形象的各种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为主要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镜头一: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提醒学生成就来之不易,是几代中国人170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努力换来的。切换到镜头二:鸦片战争前我国小农经济发展情况。指出,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小农经济(此时,如同一辆旧车)在各种力量刺激下被迫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如同车的四个车轮,展示:三个变动。
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表现
(1)中国家庭“纺”与“织”,“织” 与“耕”分离
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列强操纵中国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原因:(展示幻灯片:外国商品涌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侵入东南沿海。
(1)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猛烈冲击(最重要、最直接)
鸦片战争使中国大量的主权遭到破坏,通商口岸的开放,关税主权的破坏,加速了列强的商品输入,使中国自然经济遭受猛烈的冲击,开始瓦解。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前提)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自然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过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面临着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为解决当时的问题统治者掀起了一场怎样的运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从中归纳出时间、原因、主张、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内容、破产标志、和影响及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
(展示幻灯片:让学生自主学习讲洋务运动的主张及代表完成,并找学生展示)
1.代表及主张: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解决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3.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19世纪60——70年代)
旗号:自强
代表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90年代)
旗号:求富
代表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探究】1、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如果没有列强的再度侵华,洋务运动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你是怎样看待这一观点的呢?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探究】2.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史实中你能够得出哪些经验教训,作为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借鉴?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生代表展示)
1、今天我们讲技术引进,不单单指生产技术上的引进,还要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先进的思想。
与此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出一条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才是正确的道路。
2、洋务运动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只想到了引进外国的设备和技术,却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改变自己落后的事实,迎头赶上。5、评价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展示幻灯片,自主学习,完成民族资本主义的概况,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1.原因
(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市场、劳动力)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技术)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技术)
(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资本)
2.概况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来源:官僚、地主和商人。
(3)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4)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意义: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探究】(结合材料和图片)总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探究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平衡。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
(4)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从而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软弱性。

突破教学重点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对中国社会影响?
探究: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经济成分及其特征
课堂训练:(学生自主完成,老师点拨。)
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至此,中国的经济成分由鸦片战争前的单一的封建自然经济,演变成包括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共四种经济成分,但是自然经济仍然占主要地位。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取的是问题导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的了情景再现的形式。突出洋务运动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在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而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虽然这课整体处理还可以但是在细节上还欠缺。第一,在处理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时,由于学生不能把世界史的知识和中国近代史有机结合,理解较困难,处理的有些生硬;第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处理的较仓促。第三,在把握三维目标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三维目标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忽视了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出现以上现象我认为主要因为:一是对课标把握不到位。二是没有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差,学情调查还有欠缺。三是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和缺点,成为了以后努力的方向,相信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一定能够得到大的提高。
一、 选择题
1.1934年6月荣宗敬在一封信中说:“弟经营纺织业三十余年,困难未有甚于今日者。外厂竞争,农村破产,纱销呆滞,而所担负之统税、利息两项,年在千万以上。现状如斯,何能持久?”你从中能得到的信息符合史实的有
①外国资本操控市场 ②国民政府征收重税 ③农村手工业纷纷破产 ④民族工业空前艰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2.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叫 ;材料是: 。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答案 A
3.甲午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
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
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甲午战争后,一外商说:今天,
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
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压的孟买纱似乎使人注意到
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下列哪项符合题意? ( )
A.甲午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冲击更为强烈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外国商品的强烈冲击
C.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在抗击外国商品的冲击中不断发展
D.向外国学习器物制造,使中国人完全归附于外国
答案 A
4.明朝万历年间嘉兴石门镇20家大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榨油原料亦主要靠“商人从北部镇、淮、扬、楚、湘等贩油豆来此”。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门镇出现了雇佣关系 B.石门镇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发展
C.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石门镇的榨油原料完全依赖外地
答案 A
5.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答案 C
6.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 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D. 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答案 C
7.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 中外合资的结果 B.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企业大力支持
答案 B
8.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受到下列哪些势力的压迫? ( )
①外国资本主义 ②本国封建势力 ③官僚资本主义 ④垄断资本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④
答案 C
9.191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所创的三喜牌香烟大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由此,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嫉妒,说南洋公司的商标影射昌牌,将对南洋兄弟公司提起诉讼。南洋公司自知势力不敌,遂将“三喜”改名为“喜鹊”牌,并将原因公之于众,舆论哗然,咸抱不平。结果“喜鹊牌”香烟的销路反而更好,从上诉材料可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
A.民族工业力量相对弱小
B.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C.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政府的保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答案 D
10.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20座;明末民窑崛起,数量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民窑规模和产量远胜官窑,工匠达10万余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授值”。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明清私营手工业发展 B.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C.手工业最先有雇佣劳动关系 D.社会分工扩大使手工业发展
答案 D
11.郑和下西洋时达到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通好之意,然后以中国丝绸、瓷器、茶叶,换取供皇室贵族享用的珠宝、香料、药材等。郑和的一系列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B.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D.加强对外交往的手段
答案 D
12.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 C
1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其决定性原因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人数少,力量单薄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一产生就受到来自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答案 A
课件26张PPT。《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镜头一:现代中国经济成就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0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是经过170多年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得来的。中国的现代化艰难又曲折,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将镜头切换到170年前的中国,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经济状况。
镜头二:你耕田来我织布 存在两千多年的传统农耕文明,在鸦片战争前如同一台即将报废的老车。
鸦片战争后,在多种力量的驱动下, 它极不情愿的或是被迫的,磕磕绊绊的迈上了西方在 百年之前早已开始的道路——近代化。变动一:自然经济的解体环节一:走进历史鸦片战争后,大量洋货涌入上海通商口岸 洋棉、洋布“其质
既美,其价既廉,民
间之买洋布、洋棉者,
十室而九”。因此,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
土棉……不能出口”。材料二材料一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重点突破一1、最直接最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2、表现“织”与“耕”分离
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3、影响积极: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消极: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变动之一:自然经济的解体(突破教学重点一)自由劳动力
国内市场
环节二:穿越历史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北洋海军选送留学生变动二:洋务运动的兴起自强求富结果:失败根源:未彻底改变封建制度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突破难点
1、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如果没有列强的再度侵华,洋务运动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你是怎样看待这一观点的呢?
小组讨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史实中你能够得出哪些经验教训,作为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借鉴?以史为鉴【小组讨论】1、今天我们讲技术引进,不单单指生产技术上的引进,还要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先进的思想。
与此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出一条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才是正确的道路。
2、洋务运动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只想到了引进外国的设备和技术,却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改变自己落后的事实,迎头赶上。情境再现:19世纪70年代的新新人类 1845年第一个外洋船坞洋务派引进大机器生产 好高的利润,比收租强!还是洋人挣钱啊! 变动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环节三:再现历史 我也要买机器,建厂子,雇工人
自己投资,这利润不就是自己的了!情境再现:19世纪70年代的新新人类 变动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环节三:再现历史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代表企业人物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投资发昌机器厂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自主学习 材料1:华裔在上海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接近上海六家丝厂资本的总和。总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史料结合材料2: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19世纪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资金少、技术弱、规模小
地域、行业不平衡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社会性质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活动探究】解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 、妥协性—双重性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小资金少软弱妥协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经济:政治:思想:新的生产方式,新经济因素产生,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壮大。使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为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奠定基础,促使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发生变化。突破教学重点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对中国社会影响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 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你能说出它们各代表哪种吗?探究: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经济成分及其特征 (A)自然经济(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B)洋务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19世纪中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原因
A.外国资本经济侵入
B.本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洋务运动的开展
D.农民手工业者的破产
2、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中央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B.创办企业采用封建生产方式
C.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生产关系
D.西方列强破坏 AC课堂训练3.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工业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AB
5.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B课堂小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内忧外患洋务运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海防近代教育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刺激诱导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洋务经济客观条件谢谢!IAGCDBFEHJK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夹缝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短暂发展空前打击陷入绝境获得新生1、开始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20世纪初
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4、短暂发展:抗战前夕
5、巨大打击:国民党统治后期 6、最后结局:三大改造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