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设计
?
课题: 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科目
历史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服饰变化、“断发”与不缠足的史实,近代报刊与电影的发展史实,近代礼仪的变迁的史实,并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对社会生活变迁进行分析,从对图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材料分析,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原因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本质上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呈现传统与近代并存、中西并存的特点,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本课选自岳麓版必修二,属于“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这一单元的内容,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体现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近年来社会生活角度的考题渐多,所以这部分较为重要。
本课分为三目内容。第一目“断发易服”介绍了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近代中国的剪辫与不缠足运动;第二目“报刊与电影”,描述了19世纪以来中国的报刊与电影事业的发展;第三目“移风易俗”,阐述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日常礼仪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通过日常的观察和本课学案的预习部分,发现他们的文本解读能力、知识点归纳能力依然很差,在他们脑子里,知识是很零碎的。所以,课堂上依然要加强他们的这两方面能力。同时注意从感性的角度引导他们学习历史。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与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材料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生活变迁原因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
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伴随着西方工业化的进程,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温故知新,学生回忆工业文明的崛起。
我们来看本课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重点),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重难点)
学有目的
本课主要涉及形体修饰、娱乐方式、风俗礼仪的变化
学生对本课内容框架有大致的认识
进入新课:第一环节:史实篇
。
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对所负责板块进行介绍。介绍要点主要包括变化表现、原因、特点和影响。
过渡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喜欢的服饰的同时,外形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来看男子的变化。
男子变化在头部,女子的变化的脚步。
好,了解了形体服饰的变化之后,我们再看看人们茶余饭后的精神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概括近代报刊、电影的作用?
接下来看一看日常礼仪的变化。
第二环节:感悟篇
思考: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完成。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主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拓展活动:各抒己见
中国服饰正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主张恢复汉服;也有人认为,穿洋服是全球化带来的消费上的选择,没什么不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第一组:服饰演变
(看图说史)
一、晚清服饰
图片:晚清官服
介绍:晚清官服体现着等级观念。
图片:鸦片战争前后男服的变化
介绍:长袍马褂到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民国服饰
介绍:由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
图片:旗袍改革前后对比
介绍:改革后的旗袍袖口腰身都变
窄,领口也变窄,这些凸显了女性的曲线,展现身体美,有一定人性解放色彩。
图片:清代发型、晚清留学生的发型、民国的发型
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本概括剪辫运动的过程。
图片:小脚的形状、康有为女儿的天足、民国穿高跟鞋的女子
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本概括不缠足运动的过程,思考不缠足运动的意义。
总结:放足意味着对女性的解放,具有反封建色彩
报刊组:
图片:1905.com电影网。
电影:看图说影;填空:电影的发展史
报刊:看图概括新时期的报刊
作用:传播时事、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
图片:传统见面礼与新时代礼仪
介绍:由体现等级尊卑的三拜九叩、跪拜、请安到体现平等的握手。
图片:传统婚礼与葬礼
图片:新式婚礼葬礼
学生介绍:由厚葬到学生简述:新旧婚礼和葬礼的情形。文明、卫生、简洁
总结归纳:婚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幸福婚姻。由重礼轻爱——重爱轻礼,变化缓慢,新旧杂陈
葬礼:厚葬到文明、卫生、简洁;由铺张浪费、迷信——无等级差别、摒弃迷信,但只是小范围变化。
展示:1、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政治:政府改革和民主人士的推动 3、经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推动4、思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学生讨论:
观点一:应该恢复汉服。理由:
文化上:汉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经济上: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国际上:能够代表中国的形象。
观点二:穿洋服。理由:
较之复杂繁琐的汉服,简单方便;
符合全球化发展潮流;
观点三:中西合璧。理由:
借鉴日本等国家,在传统节日穿汉服,在平日穿简单快捷的洋服。
总结:恢复汉服运动背后其实是文化之争,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之下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国人面对的问题。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探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以古鉴今,客观认识当今社会发展潮流。
课堂小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引起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变化,和社会生活变迁,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
形体服饰: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
长鞭、缠足——剪辫、放足。
休闲娱乐:
出现电影与报刊。
礼仪习俗:移风易俗;
随堂巩固:
1、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首打油诗应出现在( )时期
A.戊戍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2、民国初,“听差的、堂役、老妈子、丫头”等一律改称“服务员”;“邮差”改称“邮递员”;“苦力、脚行”改称“搬运工”;“老爷”改称“先生”;“拘票”改称“逮捕证”……上述称谓的改变反映了
A.外来名词渗入中国文化
B.国人赶时髦
C.民主共和的理想实现
D.人人平等的理念在改变社会
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评测练习:
1、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首打油诗应出现在( )时期
A.戊戍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2、民国初,“听差的、堂役、老妈子、丫头”等一律改称“服务员”;“邮差”改称“邮递员”;“苦力、脚行”改称“搬运工”;“老爷”改称“先生”;“拘票”改称“逮捕证”……上述称谓的改变反映了
A.外来名词渗入中国文化
B.国人赶时髦
C.民主共和的理想实现
D.人人平等的理念在改变社会
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课件23张PPT。西方工业革命中国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重点),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重难点)。形体服饰——“断发易服”
休闲娱乐——报刊与电影
礼仪习俗——移风易俗等级 森严清代官服蕴含了什么政治理念?一、形体服饰——“断发易服”
1、服饰演变清代传统男女服装女子:满族旗装,
汉族上袄下裙男子:长袍马褂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根据图片概括晚清服饰的特点?晚清服饰上图溥仪(左二)穿长袍、马褂与庄士敦(右一)等人在御花园。
下图溥仪与溥杰穿西装。民国时期的服饰变革民国时期的服饰
有什么特点?中西合璧:
中山装,
旗袍鸦片战争前的旗袍改良后的旗袍旗袍的变化民国服饰
反映了什么
时代特征?民主平等观念
深入人心清朝男子路边编辫子盛况一、形体服饰——“断发易服”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民国年间广州男界最流行的几种发型:红毛装、陆军装、西装、青年装(左到右)晚清留学生结合教材说明“断发”运动的发展过程?1、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2、清政府:自由剪发的法令
3、民国政府:《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不缠足运动的先锋
康有为的女儿20c30s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三寸金莲思考:1、结合教材阐述“不缠足”运动的发展过程。
2、“不缠足”运动有何意义?二、休闲娱乐——电影与报刊
1、看电影二、休闲娱乐——电影与报刊
1、看电影上海徐园《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故事影片有声片记忆大比拼二、休闲娱乐——电影与报刊
2、读报刊结合教材简述近代以来出现的书刊。结合课本概括近代报刊、电影的作用?传播时事、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三、礼仪习俗——移风易俗作揖跪拜传
统
日
常
礼
仪握手清末的传统婚礼和葬礼民初的新式婚礼和葬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六礼旧俗自由恋爱、幸福婚姻、
文明婚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近代礼仪和婚礼革新的特点: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发展不平衡。感悟篇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感悟篇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探究: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外因政治经济思想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有人认为,近现代中国服饰正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主张恢复汉服;也有人认为,穿洋服是全球化带来的消费上的选择,没什么不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拓展活动:各抒己见课堂小结形体服饰长袍马褂
上袄下裙西装
中山装、旗袍长辫、缠足剪辫、放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休闲娱乐出现报刊与电影礼仪
习俗移风易俗
简化礼仪外因:西方冲击中国政、经、思变化1、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首打油诗应出现在( )时期
A.戊戍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随 堂 巩 固2、民国初,“听差的、堂役、老妈子、丫头”等一律改称“服务员”;“邮差”改称“邮递员”;“苦力、脚行”改称“搬运工”;“老爷”改称“先生”;“拘票”改称“逮捕证”……上述称谓的改变反映了
A.外来名词渗入中国文化
B.国人赶时髦
C.民主共和的理想实现
D.人人平等的理念在改变社会
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