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0张PPT。张 衡 传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范 晔︵南朝 · ·宋︶台北故宫博物馆所收藏的地动仪张 衡 博 物 馆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接济。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曾出任尚书郎、侍中、河间王的相,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地震、气象、绘画、机械制造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被人们称为“科圣”。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 慢与距离 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
“张衡小行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全 才 张 衡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被人们称为”科圣“。
在文学、艺术、地震学、天文学、地理学、 数学、气象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重 点天 文 学 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说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 浑天仪地 震 学 在地震学方面,公元132年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 ,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候风地动仪地 理 学 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等。 记 里 鼓 车指 南 车气 象 学 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侯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侯 风 仪数 学 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 机 械 学 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日 影 器艺 术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善画神兽。(东汉六大画家:张衡、赵歧、刘褒、蔡鱼、刘旦、杨鲁 。)
文学成就:
《二京赋》( 《东京赋》、《西京赋》)描写洛阳,长安的繁华,讽刺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描述了一些民情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的深刻忧虑。
张衡纪念邮票张衡纪念币张衡纪念封地动仪纪念邮票张 衡 墓张 衡 墓张 衡 墓张 衡 故 居 与 张 衡 墓 庐作者简介 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的作者范 晔(398~445年),字慰宗,南朝宋时代顺阳山阴(浙江绍兴)人,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 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 《宋书》上说范晔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史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太子詹事等职。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冬,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把故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到场了。刘义康的母亲死了,范晔实在悲伤不起来。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到他的弟弟范广渊值班,范晔兄弟俩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来。醉意朦胧之际,范晔忘记了利害,竟推开窗子,听挽歌助酒。这件事传出后,刘义康非常恼怒。将其贬为宣城太守。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他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处死刑,死时才48岁。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成的《后汉书》,全书包括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共一百篇。此书对考核史事有参考价值,文字亦朴素精练。今本《后汉书》包括梁代刘昭的增补部分,共一百二十卷。
二十四史
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三国志》(晋·陈寿)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沈约)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11、《北齐书》(唐·李百药)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四 史 13、《 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课文学习目标 ①总结读过的历史人物传记的特点与分类
②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张衡
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
③用古汉语知识解释课文中的文言现象。
④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阅读课文,读准 字音
属( )文? 连辟 ( )
逾侈( ) 邓骘( )???
璇( )机??? 算罔论( )
中有都( )柱????? 傍( )行八道
蟾蜍( ) 帷幄( )
乞骸( )骨
zhǔchǐzhìxuánwǎngdūpángchán chúwéi wòháibì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张衡哪几方面的情况?重点叙述的是什么?
三个方面:文学、科学、政治。
第三部分(第5、6段),介绍政治上的才能。文章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记叙文学上的成就。第二部分(第2~4段),重点介绍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思考?阅读全文把握重点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段)
一、简介张衡的出身、经历、和文学才能、思想品格。【重点介绍文学才能与成就。】(概 叙)
1、简介姓名、字、籍贯。
2、介绍文学才能
①少善属文
②通五经、贯六艺
③作《二京赋》
①游于三辅、观太学
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才 能原 因博通经典 擅长文学 才高于世3、思想品格
①无骄尚之情
②从容淡静
③不好交接俗人
①因以讽谏时政
②不行 不就 不应
③不慕当世(第三段)性格
特征政治
品质谦虚踏实
为人正直
不慕权势第二部分(第2—4段)二.记叙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详写)1.介绍张衡在哪些科学门类有研究和成果(概写) ①善机巧
②致思天文阴阳历算
③善术学
④妙尽旋机之正
①作浑天仪
②著《灵宪》《算罔论》
2、再写其政治简历,强调其不慕权势(略写)
3、介绍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详写 特叙)理论研究善 妙 尽实践成果言甚 详明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
员径八尺,
合盖隆起,
形似酒尊,
饰以篆文山,
龟鸟兽之形。 大小外形雕饰质地候风地动仪之构造示意图中有都柱,
傍行八道,
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
首衔铜丸,
下有蟾蜍,
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
皆隐在尊中,
覆盖周密无际。
……
验之以事,
合契若神。 内 部 机 械 构 造实践验证 首衔铜丸 机发吐丸评 述 地动仪是十分精致灵巧的,都城洛阳与发生地震的陇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动仪竟能及时测报,可见其灵敏准确的程度。文章这部分的介绍深入细致,清晰扼要,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跌宕多姿,非常精彩。因此,候风地动仪虽已失传,根据这段文字却能复制还原。我们读这篇文章,除了把它作为一般的传记作品阅读外,更应把这段文字作为典范的科技说明文学习 。 第三部分 (第5、6段)
三、介绍张衡的政治才能(略写)
1、迁侍中时的时局和处事态度、心思
①政事渐损 权移于下
②阉竖恐患 共目 共患
①上疏陈事 讽议左右
②诡对而出 常思图身
③作《思玄赋》宣记情志
2、出为河间王相时的政绩。
河间又是一个什么地方?张衡又是如何
治理的呢? 时局
处境处事
心思在朝廷
迁侍中幽微难明
谨慎处事
明哲保身 ①国王骄奢 不遵典宪
②多豪右 共为不轨
活动:治威严 整法度
阴知 收擒
效果:上下肃然 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 乞 骸 骨现状
堪忧处事
作为时局
处境积极一面
政绩卓然在河间
任王相在朝廷拜尚书消极一面
避世退隐张衡传 主 题 思 想
本文 记叙了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在政治、文学、科技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着重记叙了他在科技方面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伟大成果,同时展现了他杰出的文学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高尚的品德。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在三辅一带游学,乘便进入京城洛阳,在太学学习,因此通晓五种经书,熟悉六种学问和技能。 南阳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
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下文“观太学”的“观”也是“游”的意思。
三辅: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京师:指洛阳。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译 文 与注释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
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而……”,相当于“虽然……但是……”。文言文里,前边分句用“虽”,后边分句有时候用“而”“然”“犹”等词同它呼应。
举孝廉不行:(被)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连辟(bì)公府:屡次(被)公府征召。辟,召。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 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逾侈:过度奢侈。
班固《两都》:班固作的《两都赋》。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下文的“ 二京”,也指长安和洛阳。
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写作“附会”。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机巧:指器械方面制造的巧妙。
致思:用心思。雅闻:常听说。雅,素常。
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
公车特征:公车特地征召。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
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
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
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研核:研究考验。
妙尽璇机之正: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璇机,玉
饰的测天仪器。也写作“ 璇玑”。
浑天仪:一种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现在的天球仪。
《灵宪》《算罔论》:《灵宪》,历法书。《算罔论》,算术书。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
《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再转复为太史令:转任两次,又做了太史令。第一次由太
史令转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转任太史令。
不慕当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当世,指权臣大官。
徙:迁升,提拔。 顺帝初年,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
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候风地动仪:一种测验地震的仪器。也有人说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
员径:即圆径。员,通“圆”。
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介宾后置。 (顺帝)阳嘉元年,( 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
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
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都柱:粗大的铜柱。都,大。
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关,枢纽、关键。 发,拨动。 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验之以事:用事实来检验。合契若神:(彼此)符合,(灵
验)如神。合契,符合、相合。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这件事。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候风地动仪巧妙灵验这件事。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
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
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地震发
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 无征:没有应验。
驿:这里指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
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兰州、临洮、陇西一带。
所从方起:从哪个方向发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责怪地动仪不灵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它的奇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帷幄:这里指皇宫。
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
疾恶:痛恨。 目之:给他递眼色。
诡对:不用实话对答。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大权落到了宦官手里,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政事,提出关于政事的意见。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图身之事:图谋自身安全的事。
吉凶倚伏:祸福相因。出《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幽微难明:幽深微妙,难以看清。
宣寄情志: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群起而毁谤张衡。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典宪:典章法制。
豪右: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
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治威严:治理严厉。治,治理。
阴知:暗中查知。 政理:政治清明。 (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治理严厉,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
十二,永和四年卒。 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张衡到职工作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深入探究文本 1、张衡为什么能有多方面的伟大贡献?在当时和现实中有何重大意义? 张衡之所以能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是由于他不慕名利、无骄尚之情,专于科学。游三辅、观太学,通贯五经六艺,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结果。 东汉时期,谶纬迷信盛行,张衡崇尚科学并且卓有建树,这不能不说其精神勇敢无畏难能可贵。这些精神直到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为了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强大,必须发扬光大张衡精神。
2、联系课文说说张衡有那些可贵的品格?
张衡还有不足之处吗? 1、“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对学习用了“游、入、观、通、贯”等词来表明求学之广、学问之博。用“精思、善、致思、研核”等词说明钻研之勤奋刻苦,严谨精细。
2、“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
性格文静,志趣高洁,不慕权势,专于科学。作者用了“不行、不就、不应、积年不徙,”等词来说明。 3、敢于指陈时弊,清廉正直。
当时“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经十年“精思傅会”作《二京赋》“因以讽谏”;迁侍中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他“上疏陈事”,“讽议左右”,任河间相时,国王豪右,“共为不轨”,立即“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一时收擒”,“称为政理”,这都反映了他对奢靡之风的不满和对不轨行为的敢于斗争精神。但也不乏明哲保身消极避世的思想。比如:阉竖共目时,“诡对而出”,“视事三年,乞骸骨”。
写 作 特 点
体裁: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的特点
作为传记,必须介绍人物姓名、籍贯、出生、家庭出身、主要经历、典型事例、【逝卒年月】,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体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形象生动。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传记的种类:
自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张衡传》属于评传。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对人物事迹进行评价,探讨人物的思想、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影响等。 注意:
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
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都写下来,只
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记叙要把详写和略写、概叙和特叙相结合。
《张衡传》以时间为序,把概叙与特叙结合,详略结合,剪裁得当。1、详略得当的剪裁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2、概叙与特叙结合
文章1、2、3、段为概叙,4、5、为特叙。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
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
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
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公车特征拜郎中
累召不应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再迁为太史令
再转复为太史令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朝廷举荐
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征,征召,特指君召臣;
拜,封官,任命召见,召聘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指官职调动指官职调动指官职调动升迁字 词 积 累游于三辅
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
遂通五经,贯六艺
时国王骄奢汉代都城长安附近三个行政区指官员到职工作,即治事大臣辞职,意即使骸骨归葬乡土受封的土地,此指汉代所封的同姓王国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官职专名
及相关用语古代文化常识?(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
(掌管 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
(掌管工程)为 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3)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4)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
令。? ?(5)郎中:官名。?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8)国王:指河间王。国,诸侯国。? ?(9)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官 职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
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
1.举:推荐、推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
人任以官职。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
年》。偏:指任副职的人)
2.辟:(bì)招用、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
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晋书·谢安传》。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著 作
郎。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3.征:征召,特指君招臣。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
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二、表示任命官职
1、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洗马,官名)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
序》)
3、授:(赠、赐)给予官职。 遣使者持
印…… 朱轮军,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
进传》)
4、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5、任:担负、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
内谋。 (《史记·蒙恬传》)
三、表示提升官职
1、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梁启超 《谭嗣同》)
2、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3、升:提升。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
同》)
4、提:提拔。 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北史·魏收传》。名行:名望和德行)
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
1、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
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3、黜: :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4、夺:削去、罢免。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
五、表示官职调动
1、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顺帝初,再转
复为太史令。范晔《张衡传》
2、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
降职。 徙齐王信为楚王。 《史记·淮
阴侯列传》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
年不 徙。(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3、调:调动、调迁。
4、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
表示平级调动官职;“右迁”、“迁除”表示
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削职。 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袁盎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史记·贾谊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5、出、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6、补:补充缺职。
7、改:改任官职。
六、兼职,代理官职
1、兼:同时掌管,兼任职务。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
序》)
2、领:兼任。 又领扬州刺史。(《晋
书·谢安传》)
3、判:古时高官兼低职。
《 宋史·韩绮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
司 徒兼侍中,判相州。”
4、署、守(shòu)、权:代理、暂时担任
5、同:表示与某职位等同
七、不表变动,常与官职结合表担任
1、知:执掌、主持。 子产其将知政矣。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行:代理(官职)。 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武帝纪》)
3、主:掌管;主持。 使之主事而事治。
(《孟子·万章》)
此外还有一些短语,也是与官职变迁有关,比如说“以荫补 +(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名)”。
员径八尺 (“员”通“圆”)
傍行八道 (“傍”通“旁”,旁边)
收禽 (“禽”通“擒”)
酒尊 (“尊”通“樽”)
尊则振龙 (“振”通“震”)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通假字文言语法现象归纳活用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寻其方面(古:方向。今:事物的几点之一)不好交接俗人(古:结交。今:接管、移交)衡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古 今 异 义张衡铸就了辉煌 伟大 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