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逻辑和语文学习学习目标:
1、了解概念、命题、推理、逻辑 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2、能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学习内容:
一、概 念
二、命 题
三、推 理
四、逻辑规律 概念间
的关系:全同关系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如:“偷”与“窃”;“母亲”与“妈妈” 如:“马”与“白马”;“学生”与“中学生” 如:“教师”与“作家”;“青年”与“医生” 如:“战争”与“和平”;“真理”与“谬论” 如:“阿Q”与“老舍”;“冠军”与“季军” ababababab全同关系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如:“工人”与“农民”;“教师”与“学生”并列关系并列关系ba全同关系也叫同一关系,包含关系也叫从属关系一、概 念:语言表达方式是词语探究:下面对某些概念下的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谓语是对主语进行陈述的内容。
新闻就是对多数人感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比如战争、犯罪等)的报道。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循环定义定义过窄定义过宽 探究: 判断下列各对概念的关系阿Q——老舍
文学作品——小说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教师——作家
真理——谬误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关系包含关系全同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说说下面一段话在概念运用上的妙处 在短短几分钟内,陈月芳三接高吊球侧身装筐,7号宋晓波斜线勾篮得手,10号修丽远程砸眼,8号邱晨瞅准空隙快速突破又添两分,中国队迅速把比分拉成22比16领先。 用概念知识修改病句解释病因1: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
(牙膏、牙刷、日用品间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表述)
2: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同志。
(“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3.你不革命,你就是反革命。
(“革命”和“反革命”之间是反对关系,有很多中间概念,太绝对化,违背客观真实。)二、命 题1、“命题”是 ,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2、逻辑中的命题和语言中的句子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例如:“小刚打碎了暖瓶”可以说成 ,或 ,三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
3、同一语句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 例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可以理解为 ,也可以理解为 。梳理一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小刚把暖瓶打碎了暖瓶被小刚打碎了探究:判断以下语句是否是命题所有人是动物。
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
请随手关门。
如果天在下雨,那么地是湿的。
地球 行星
今天,他会不会来呢?(是)(是)(否)(是)(否)(否) 1、你完成今天的作业了吗?
2、我们继续学习文件。
3、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火车到上海?
4、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探究: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还隐含着什么信息。 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判断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形式,判断中所用的词语前后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指出下列命题的错误。 延伸
从前有个青年从师学木工,手艺学得差不多了,就跟师傅闹翻了,回家单干。可他一个人拉不动大锯,又去找师傅,见师傅正跟一个木头人在拉锯。他回去后,也照样做了一个,可他的木头人不能动弹,只好厚着脸皮去请教。师傅问:“你量头了吗?”“量了。”“量腰了吗?” “量了。”“量腿了吗?”“量了。” “量心了吗?”“啊······没有。”师傅说:“对呀,没有量心怎么能做好呢?”
思考:师傅在对话中是如何巧妙地批评徒弟的?解析
该题要注意的是对话中的谐音双关。试题中的师傅在徒弟第二次返回时巧借话题,妙作铺陈,自然引出“没有量心”。 “没有量心”表面上指没有测量木头人的心,而实际上是指徒弟闹翻了回家单干是没有良心的行为。“量心”与“良心”语音相同,师傅正是以此来教育徒弟的。三、推 理1、推理是 的思维过程,往往要通过 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2、三段论是通过两个 ,得出一个 ,而且两个前提包含 。请举出一个三段论的例子。
3、请举出一个两难推理的例子,并具体分析一下推理过程。梳理一下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复句前提结论共同的词项(1)三段论推理例如: 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
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
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③ 结论:推出的新判断。三段论推理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七岁的王戎所进行的推理是很有道理的,请你用三段论展示其推理过程)
李在道边而甜,必有人摘吃(大前提)
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无人摘吃(小前提)
所以必苦李(结论) ⑵二难推理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皇帝的新装》:承认自己看不见,根据骗子预先设好的前提,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要么宣称自己看得见,但这又违背了事实,是一种说谎的行为。他们没有人去质问骗子所预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只是在这个“二难推理”中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对于这种选择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篇童话的普遍意义。 思考题古希腊国王欲处死囚徒,要么砍头,要么处绞刑。让囚徒挑选死法,让囚徒任意说一句话,如果囚徒说真话,就处绞刑;如果说的是假话,就砍头。结果有一个囚徒说一句话,国王既不能将他绞死,又不能将他砍头,只好放他。
请问此囚徒说的是何话?并简要加以分析。答案:砍我的头 如果真砍他的头;那么“砍我的头”就是真话,真话要处绞刑。
如果处绞刑;那么“砍我的头”是假话,假话就要砍头。这样, 国王的规定就无法执行,所以只有放他。
这是一个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
如果砍他的头;国王的规定就无法执行
如果处绞刑;国王的规定就无法执行
或者砍他的头,或者处绞刑
所以,国王的规定就无法执行。
四、逻辑规律寓言故事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他常常在外胡混。有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回答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同样的洞。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中途偷换概念,改变话题。偷换概念纪晓岚:皇上丢了!
和珅:皇上又不是个东西,怎么能丢呢?
纪晓岚:你说皇上不是个东西!
和珅:没有,皇上他是个东西……?!此“东西”,非彼“东西”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有一假。
例如:他是黄种人。他不是黄种人。不能同时都是真命题。
排中律: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必有一真。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2、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3、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没有下来过。
4、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5、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做儿童文学发表吧。
分析下面的句子,看看它们分别违背了什么思维规律。(一)自相矛盾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唯一幸免的一个。2、老大爷现在身体仍然很健康,享年八十九岁。 辨析并修改病句——不合逻辑(二)并列不当
1、根据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
2、从事业的发展来看,还缺乏各项科学家和各种人才。
(三)强加因果或因果颠倒
1、他生长在偏僻的山区,因而从小就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2、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四)主客颠倒
1、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
(五)否定不当
1、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2、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六)不合事理
1、满天繁星,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天空。
2、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威尼斯商人》中的故事 富商女儿鲍西娅的婚姻要按先父遗嘱由求婚者猜匣而定…… 金银铅三个匣子
其中一个放有姑娘的照片
每个匣子上分别刻着一句话
谁猜中放有照片的匣子
姑娘就嫁给谁匣子里的话(原版) 铅匣子:肖像不在此匣中。 金匣子:肖像不在此匣中。 银匣子:肖像在金匣子中。肖像在哪个匣子里? 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答 案照片在铅匣子里分 析A: 肖像不在金匣子中。
B: 肖像在金匣子中。
C: 肖像不在铅匣子中。
条件:这三句话只有一句真话。
A、B两句话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根据条件,断定C为假,肖像在铅匣子中。狮王想要吃掉他的大臣,熊、猴子和兔子;可是,总得找个借口才行。因此,狮王就把三个大臣召来,它们说:“你们当我的大臣有不少日子了,我现在得测验一下,看你们当了高官以后有没有被腐化。”说完,狮子张开血盆大口,要熊说出它嘴里发出的是什么气味。 ???熊直率地说:“大王,你嘴里的气味很不好闻。” ???“你犯了叛逆罪!”狮王怒吼道:“你竟敢当面诽谤国王。犯叛逆罪的应该处以死刑。”说罢,就扑到熊的身上,把它吃掉。 ???接着,狮王问猴子:“我嘴里发出的是什么气味?” ???猴子亲眼看到熊的下场,赶忙回答道:“大王,这气味很香,就跟上等香水一样好闻。” ???“你是个又会撒谎又会拍马屁的家伙!”狮王又怒吼道,“凡是不诚实的,爱拍马屁的大臣,都是祸根,绝对不能留下。”说着,又扑到猴子身上,把它咬死并吃了。 ???最后,狮子对兔子说:“我嘴里发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气味?” ???“真是抱歉,大王!”兔子回答说:“我最近伤风,鼻子都塞住了。你能不能让我回家休息几天,等我伤风好了再说?” ???狮王没有办法,只好放兔子回家。不用说,兔子乘机逃之夭夭,一去不返了。 运用逻辑知识完成以下语文习题:1、句中括号内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还是数只白鹭,守着那一方寒塘,不肯离去,想是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故而徘徊不已,把一双钢翅(A.合了又张,张了又合 B.张了又合,合了又张)。
A强调“合”,和上文的“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一致,能以白鹭的动作表现白鹭的思维过程。B则强调“张”,最终还是要飞走,这不合乎语境。
2、改病句:①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②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高考题:
3、从ABCD四句话中,选出一句填入括号与下文衔接。
( )崖壁下又几处坟地,坟前立着有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耸,被夕阳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块巨大的屏障,耸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在对岸的峭崖上。
根据原文中“坟地”“石碑”“破碎”“枯水”“寂静”这些冷色调的词语可知,原文的基本色调是其凄冷的,所以选项也应是冷色调的,故可以排除具有暖色调词语“五彩”和“阳光”的A、D两项。
那么,答案或是C或是B。C项中有“耸立在江对岸”,可见景物距作者观察点很远,和后句中的(石碑)“字迹模糊”相矛盾。而B项中的“没有太阳”,“萎落”“瘦削”更符合文段的冷色调,且有“这”——近指代词,故排除C而选B。聪明的俘虏
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
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打牌人的狡辩
某人到外地出差,住进一家旅馆。半夜,他被一群打牌人的哄笑惊醒。他善意地对打牌人说:“十二点了,你们该休息了!” “你睡你的,管我们不着。”一个打牌人说。 “你们这样大声吵闹,影响别人休息。”某人继续劝说。“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
“这是公共场所,应该注意点。”某人还是耐心劝说。
“这是公共场所,又不是你的家,要你管什么闲事!” 打牌人吵闹得更厉害了。
换作是你,又该如何维权?搬 家
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丁丁冬冬吵得厉害。富翁特备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左右邻舍都答应了。
两家都搬了家之后,丁丁冬冬还是照旧。原来是左边搬到了右边,右边搬到了左边。
富翁的抑郁: “料事如神”的算命先生
有三个秀才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到一位号称“半仙”的算命先生那里去卜问此番赶考的结果。这位“半仙”在听完三人来意之后,半闭着眼睛,只伸出一个手指头作为回答。
把三人打发走了以后,徒弟问:师父,你伸出一个手指头是什么意思?“半仙”得意地说:我用手指示意的这个“一”,可以说中他们三人考试的各种结果。 徒弟听了感叹说:师父真是料事如神啊!
试分析“一”的义项:有这样一个益智题目:?? 珠宝店一块钻石被窃,据侦察,作案的是甲、乙、丙、丁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钻石不是我偷的,我那天在外地。?? 乙:钻石是丁偷的,那天,他去过珠宝店?? 丙:乙偷的,我看见他到黑市去卖过钻石。?? 丁:乙与我有私仇,他有意陷害我。??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罪犯是谁?你知道吗? 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那马果然就在那里,但邻人却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但是华盛顿略施小计便要回了自己的马.请问:如果是你,你会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要回自己的马呢?我那份不要啦! 一辆电车进站,有些人便一窝蜂似的往上挤。突然,“哗啦”一声,一块玻璃被一个人碰碎了。
售票员冲着那个人大喊:“玻璃碎了,要照价赔偿。”
那人反问:“要我赔什么?”
售票员:“损害人民财产,难道不该赔吗?”
那人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人民中的一员,人民的财产中有我的一份,我那份不要啦,还赔什么?”答案人民财产中的“人民”是个集合概念,指属于人民的个体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人民财产绝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的财产,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人民财产。
最好的反驳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人民财产中也有我的一份,你就赔我的那份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