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7 15:42:24

文档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积累
(2024·长安模拟)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又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象征。请你参加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书盛世】请把“龙腾盛世”一词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2.【活动二:说演变】“龙”的字体演变过程如下图,请将下面两种字体名称填在方框内。(只填序号)
甲骨文 金文 □ 隶书 楷书 行书 □
A.草书 B. 小篆
3.【活动三:送祝福】祝福语“龙行龘龘(dá),前程朤朤(lǎng),生活 (yè),事业燚燚(yì)”在今年春节火爆全国,小芳和小淘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从“生活 ”或“事业燚焱”中任选一个也说说自己的见解。小芳:“龘”由三个“龙”组成,指龙腾飞的样子;“龙行龘龘”象征着对新的一年充满活力、幸福美满的期盼。
小淘:“朋”由四个“月”组成,指光线充足,明亮;“朤朤”常用来形容明亮辉煌的情景,“前程朤朤”寓指前途光明。
我:   
4.【活动四:话传承】龙文化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请你根据图表补写①和②两处的内容。
文化现象 内容 精神内涵
①    赛龙舟,舞龙灯 祈求平安和丰收
美食 龙须面,龙须酥,火龙果 人间烟火
名句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②   
歌曲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龙的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2024·长沙模拟)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红火火过大年”指的是过春节,有燃鞭炮、贴春联、拜年贺喜等活动;正月十五则是闹元旦,有赏花灯、闹年鼓、猜灯谜的传统。
B.《史记》是由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所著的《孟子》,和《论语》《大学》《尚书》一起合称为“四书”。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和唐代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6.(2024·岳池模拟)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1)   ,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我欲乘风归去,   。(苏轼《水调歌头》)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
(4)白居易《卖炭翁》中,“   ,   ”两句通过描写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写出了穷苦百姓生活的窘迫和艰辛。
(5)崔颢《黄鹤楼》中,表达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二、活动
(2024·桐乡市模拟)阅读
最近,随着哈尔滨旅游爆火,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利用社交媒体“花式整活”。文旅部门卖力吆喝,热情展示大好河山,特色美食,内容更新频率之高、花样之多,让网友直呼“卷疯了”。
【材料一】“花式整活”哪家强
河南文旅:最先“卷”出圈 河南文旅在短短3天时间,官方怒发上百条视频“晒家底”,从文化底蕴、雄山秀水、美食特色、旅游攻略到各种“亮资源”。这还没完,河南文旅把百颗钻石免费送游客,将花式宠粉推上新高度。网友纷纷表示,河南文旅这波真的“上大分”;虽“出圈”但"出界”,越过了合理的界线。
河北文旅:听劝改名,扬言要当“卷王” 河北文旅也不甘落后。先是“听劝”,将官方账号名从“河北旅游"改为“河北文旅”,并表示要在"山河四省"中当“卷王”。河北文旅拿出了最擅长的“题海”战术,一天连更75条视频,并宣称:“75是抖音的上限,不是*河北文旅*的上限。"这操作被不少网友调侃道,“怕是键盘都胃烟了"“衡水模式的风终究是吹到了河北文旅的身上”。
多地文旅局长争相“出圈” 2024年,哈尔滨文旅热潮席卷全国,多地文旅局长下场“整活”,“变装”代言,纷纷出镜短视频,借用网络平台“营销”,成功推动当地旅游资源出圈,但也有网友质疑同质化严重,盲目跟风黑抄“答案”.
【材料二】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最近,“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很火。天南地北的网友们争相晒出“适配度拉满”的图片。当镜头下的美景和记忆中的课本封面相遇,作者笔下的美景有了生命力,锦绣河山也添了几分书卷气,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把更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推给游客,这便是最好的文旅融合。
课本封面为什么能爆火并吸引跟拍无数?
情绪传播。当人们看到这些封面,就像打开了“时光之门”,课本记忆与家乡的美好瞬间重叠。“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晴川历历**芳草蒌篓”的黄鹤楼,曾经在脑海里的文字,被装入山川美景的课本封面重新唤醒,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二次传播。
____。社交平台的融梗是掀起这一波热潮的重要力量。这次融梗的源头来自于一些摄影爱好者分享的作品及一些网络热点事件,随着开学季的“助攻”,这些封面再次被翻出,并被延展到更多学科,让话题越来越热。自制课本封面成了一种新表达。
____。课本封面戳中了人们对家乡、对祖国美景的热爱,其地理标志和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推介方式,也成为各地文旅宣传的新赛道。有网友说,以后有机会,还要跟着课本里的景色去打卡,寻回曾经憧憬的“诗和远方”。所以,这股风便“一不小心”刮遍了全国。
(浙江宜传2024.3.18,有删改)
【材料三】各方声音
扎扎实实完善各类设施,改善商业环境,提升服务,夯实基础,才能接住营销之后带来的“泼天富贵”。
——人民日报评论
网络时代要有网络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抵达人心、打动人心,收获掌声。
——网络媒体人
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爆火,想要成为网红城市,城市服务要体现友好和贴心。
——游客
7.下列选项,同样体现“虽“出圈”但'出界””特点的一项是(  )
A.云南的丽江古城在保留了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和建筑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当地的民族音乐、舞蹈和美食,成为网友最喜爱的"乡村文旅打卡点 Top1。
B.某省文旅厅官方抖音号发布的一则宣传片,不仅套用了反诈电影《孤注一掷》“诈骗集团晨会画面”,还将“洗脑口号"改编为文旅"应援口号",该宣传视频引发争议。
C.“尔滨"“滨子"“南方小土豆”“小砂糖橘""小熊猫"“小茅台”等网络热词,一经发布就登上热搜,哈尔滨成了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D.西安“网红”景区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以体验消费为特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后,与现代人的娱乐方式相结合,通过新媒体传播形成爆款IP.
8.根据【材料二】完成以下任务.
①【材料二】认为课本封面能爆火并吸引跟拍无数的原因有:情绪传播、   、   等。
②以下是网友拍摄的三幅“课本封面”,请选出最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的一幅,并说说理由。   。
岳阳楼:“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刻在脑海的文字瞬间涌上心头。 西湖: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春夏秋冬,阴睛雨雪,西湖都很美,西湖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网红“打卡地”。 青海湖:浩瀚碧澄的湖面宛如一面宝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环湖周围的草场与一望无际的湛蓝湖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A B C
9.面对“卷疯了”的热闹现象,有人认为“热闹之下,需要冷思考”,请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三、阅读
(2024·长沙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③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活水源流随处满:化用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③金鞍玉勒: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
10.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书卷好似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相依相随、愁苦与共。
B.颔联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
C.整首诗语言朴实直白,通俗易懂,盛赞读书之好处,读书之趣。
D.本诗说理形象,意趣高雅,抒发了诗人喜爱读书之情。
11. 本诗运用多种手法写了观书的美好,请结合全诗分析。
(2024·南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缘溪行   ②便要还家   ③处处志之   。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乙】
①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①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②,人甚知礼。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老人为致饮食,申以主敬③。
②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节选自顾况《仙游记》)
【注释】①瓯闽: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别称。②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③申……敬:表示敬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甚知礼 /急湍甚箭 B.为众所伏 /惧有伏焉
C.具以实告 /具答之 D.及复前踪 /徐公何能及君也
1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 好 田 泉 竹 果 药 连 栋 架 险 四 面 高 山 回 还 深 映
16.根据【甲】 【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2024·长沙模拟)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龙与凤凰、麒麟、玄武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祥瑞四灵。“人中龙凤”用以指人群中的佼佼者,人中豪杰。《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以动物为图腾,在众多史前部落中普遍存在。比如羌族的“羌”,图腾是羊。原始的龙比较简单,以蛇为基本造型。朱子彦指出,文献中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记载。在漫长的演变中,蛇图腾向龙图腾转变,龙渐渐有了更复杂的特征。到了宋代,龙的形象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不同动物组合在一起,反映了氏族和部落不断兼并,国家逐渐形成。
【材料二】
①龙,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灵动物,龙具有飞天的能力,可以沟通天地,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而能够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往往被认为能够掌控龙。龙的起源与天文星象有关,与古代祭祀祈祷降雨有关。商代甲骨文的“龙”字构形,正好与苍龙星宿的图像吻合(见下图)。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人占卜通常是将龙和降雨联系在一起。因此有学者认为《淮南子·地形》记载的商汤遇到旱灾作土龙求雨是有历史依据的。
②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成为皇权的象征。后来,龙逐渐成为民族精神认同的主流,成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标志。
【材料三】
①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梦想与创造。新时代,新中国,龙的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与梦想,彰显文化自信。
②2024甲辰龙年,上海科技馆原创策划推出生肖特展——“有龙则灵”。此次展览策展理念创新,将传统中国龙元素与大国重器巧妙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科普盛宴。从深海探索的“海龙号”,到核能之光的“华龙一号”,再到腾云吐水、上天入海的“鲲龙”,乘风破浪的“蛟龙号”,南极科考“雪龙2号”……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让参观者感受到以“龙”为名的国之重器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17.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是羊,后以蛇为基本造型,在漫长的演变中,转变为龙图腾。
B.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到宋代就成为皇权的象征。
C.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具有掌控龙飞天、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能力。
D.商代甲骨文的“龙”字与苍龙星宿图像吻合,说明龙的起源与天文星象有关。
18. 请结合材料说说,材料三所提到的这些国之重器,多以“龙”命名的理由。
(2024·岳池模拟)记叙文阅读
冬天里的生灵
①冬天的风仿佛一道魔咒,吹起时,天空变得灰暗。当它强劲地扫过江淮丘陵时,童年的我眼中曾经活泼的生灵,顿时蔫了下去。飞翔的鸟,飞着飞着,突然往下掉,接近地面时再飞上去,让人心中感觉好一阵惊险。
②草与叶开始枯黄衰败,枯草在风的缠绕中呜咽,枯叶沙沙地撤退。家禽与家畜们不再远足,它们尽可能地贴近灶火,暖和身子。
③再冷的天,我们也得吸着鼻涕上学。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钻进来,来一阵,我们缩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有一天,老师看着我们,久久地看着,很认真的样子,突然大笑起来,他说:“怎么一到冬天,我看你们都像‘傻子’?”“哄”的一下,全班跟着笑起来。下课找个坑洼照照,果然,脸庞冻僵,毛发耸起,呆头木脑,像个“傻子”。冬天里,我们犯了错,老师不再用尺子打掌心,他说,冬天孩子们哭起来的样子怪可怜的。
④天晴的时候,暖阳像刚出炉的蛋糕一样诱人。有一两只土蜂在土墙的缝隙间往来穿梭,嗡嗡鸣叫。父亲搬一把藤椅坐在院中,院里有株蜡梅花吐着芬芳。他教我背两句诗,一句是“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他说你看冬日里的动物,天晴了沙鸥跳舞跳得很开心,逆风一吹雁阵就溃不成军了。另一句是“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他说这是写静物,天晴了,一条藤上的雪化了,露出了新绿,抬眼看远处万点雪峰也露出了峰顶。诗中,冬天里的生灵,可怜又可爱,显然父亲很欣赏这两句诗。
⑤而当时,万籁俱静,风过小院,轻叩柴门,黄犬卧地,父亲随手翻书,我和妹妹在院里的腐土中挖蚯蚓。不远处,溪流在冰层下流过……
⑥阴云在西边翻腾时,天空仿佛写满不祥的预言。人和畜纷纷收拢在家中,青瓦铺就的屋顶,成了冬天各种生灵的庇护。阴沉的天色渗透到人的内心:严寒会来,大雪会来,或许会缺衣少食,会不会还有更多无法预知的灾难和不幸呢?冬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但也更善良,更多流露出对同类和异类的爱。
⑦有一年冬天,我顺着梯子掏了屋檐下的一窝麻雀。五只未长毛的小麻雀,像一群襁褓里的婴儿。第二天早晨,父亲对我说:“昨天晚上老麻雀叫了一夜,我猜就是你掏了它们的窝!”
⑧父亲脾气暴躁,发怒时很吓人。我从灶门口端出一只鞋盒,鞋盒里垫满了那年我家打被絮剩下的新棉花,这群“黄口小儿”伏在云朵一样的棉花上哼哼唧唧,仿佛在向我父亲哭诉。父亲照例发了脾气,我也斗胆抗争。父亲让我把它们全送回去,我说如果那样我就不再上学了。
⑨我和父亲都是同样的犟脾气,父亲知道这一点。僵持了一会儿,父亲做了让步。他说他会折纸鸽子,作为补偿,他折纸鸽子给我玩。纸鸽子好玩啊,拉它的尾部,它的头就向下啄,翅膀就扇起来……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冷面男人,说着说着,突然出人意料地俯下身子,嘴里咕咕地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就在屋里“飞”了一圈又一圈。他的“变态”在于引我上钩,以期协议的达成。我已经乐不可支。
⑩中午时分,父亲并没有折出纸鸽子,而练习本被撕掉了整整一本。他怔怔地坐在椅子上。突然他双目一亮,想起自己童年时的一个伙伴会折这玩意儿。而那个伙伴却住在十几里外的山里。
大雪盖了下来。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傍晚,母亲望着白茫茫的一片天,说:“为了你的纸鸽子,你父亲看来要被困在山里了。”说话间,父亲已抬脚进门。只见他成了雪人,眉毛上也是雪。他跺跺脚,雪簌簌地顺着他的黑大衣落了一地。
他呵呵地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纸鸽子。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
19.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与父亲相关的几件事,请阅读全文,将下列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   →②   →父亲答应为“我”折纸鸽子玩作为补偿→③   
20.阅读文章,品味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钻进来,来一阵,我们缩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
21.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23.作者曾说“此文为纪念我父亲而作”,文章题目为什么不取为“纪念我的父亲”,而是“冬天的生灵”?
四、写作题
24.(2024·南海模拟)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部分引用了叶圣陶先生的话语:“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请以“这个习惯让我受用”或“我改掉了这个习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龙腾盛世
2.B;A
3.[示例一]“ ”由四个“鱼”组成,指鱼多的样子,“畿繍”常常被用来形容各种鲜美的鱼肉菜肴,“生活 ”寓指丰衣足食,年年有余。[示例二]“燚”由四个“鱼”组成,指火势猛烈,“焱焱”通常用来形容光彩照亮的意思,“事业燚燚”寓意红红火火,事业有成。
4.[示例]①民俗;②比喻事物不在于表面的深浅,有深邃的内涵才显得灵动。
【知识点】材料探究;书法;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的抄写。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构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构。标点符号各占一格。
(2)本题考查书法字体的识别和鉴赏。解答时结合书法字体的特点和作品的特点进行辨析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4)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1.本题考查学生的汉字抄写。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故答案为: 龙腾盛世
2.本题考查字体辨别。第一空的字体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是篆书。第二空的字体结构简省,笔画自由奔放,是草书作品。
故答案为: B;A
3.本题考查仿写和造字法。根据示例,结合句意来分析。
故答案为:第1空、[示例一]“ ”由四个“鱼”组成,指鱼多的样子,“ ”常常被用来形容各种鲜美的鱼肉菜肴,“生活 ”寓指丰衣足食,年年有余。[示例二]“燚”由四个“火”组成,指火势猛烈,“燚燚”通常用来形容光彩照亮的意思,“事业燚燚”寓意红红火火,事业有成。
4.本题考查补写语句。“赛龙舟,舞龙灯”是民俗活动,“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是: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结合“内容”“精神内涵”两个栏目内容可知,和“龙”有关的传统文化表达了中华民族希望平安、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这些事物,因为有了美好的意蕴而充满无限魅力。
故答案为:[示例]①民俗;②比喻事物不在于表面的深浅,有深邃的内涵才显得灵动。
5.【答案】D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文化典籍;历法;礼俗
【解析】【分析】
A.正月十五是闹“元宵”;
B.《史记》是有司马迁编写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为“四书”,中无《尚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6.【答案】(1)杏花疏影里
(2)又恐琼楼玉宇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1) 这句诗来自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描绘的是诗人在杏花疏影下,吹笛直至天明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易错字“疏”。
(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表达的是诗人对超脱尘世、飞向月宫的向往,但同时又担心月宫太过清冷,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留恋和不舍。 易错字“乘”“琼”。
(3) 《<论语>十二章》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孔子对于学习和兴趣之间关系的阐述,他认为对于学问和技能的掌握,兴趣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而真正的乐趣则是最高的境界。 易错字“之”
(4)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卖炭老人在寒冷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冷以使炭价更高的矛盾心理,深刻地揭示了穷苦百姓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5) 崔颢的《黄鹤楼》中,表达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里,诗人通过问句“日暮乡关何处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而“烟波江上使人愁”则进一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独和伤感。
故答案为:杏花疏影里;又恐琼楼玉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学生在答题时,不仅要准确地记忆诗句,还要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对于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语境也要仔细分析,避免因为对诗句的误解或混淆而导致答案错误。
【答案】7.B
8.网络融梗;文旅宣传;示例一:我选A。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风景优美,始为三国时吴国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后人在其旧址建楼,多次重修,历史底蕴丰厚。它位于洞庭湖畔,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登楼观景,留下许多诗词歌赋,文化底蕴深厚。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选入初中语文教材,那些曾经刻在脑海里的文字,被装入山川美景的课本封面重新唤醒,令人感慨万千。所以A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示例二:我选B。西湖四季风光宜人,意境优美,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网红“打卡地”。图片展示了一片开得正旺盛的荷花,不禁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曲院风荷”等名句与雅景。远处的断桥在青山远黛中若隐若现,与民间关于“断桥”的传说结合更显神秘色彩,让人不禁想去一探究竟。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交融,所以B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9.赞同。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利用社交媒体“花式整活”,卖力吆喝,借用网络平台“营销”,成功推动当地旅游资源出圈是非常热闹的,但“需要冷思考”:第一,文旅宣传虽然追求“出圈”但不能“出界”,宣传追求“流量”更需要“质量”,不能盲目跟风照抄“答案”。第二,要文旅融合,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把更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推给游客。第三,扎扎实实完善各类设施,改善商业环境,提升服务,夯实基础。第四,网络时代要有网络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方式方法。第五,城市服务要体现友好和贴心。
【知识点】漫画释义;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2)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 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7.A选项提到云南丽江古城保留了传统特色文化和建筑,并积极推广当地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网友喜爱的文旅打卡点。这一做法显然是正面和有益的,它成功地将地方特色推广出去,属于“出圈”的成功案例,但并没有表现出“出界”的特征,因为它没有超出适当的宣传和推广范围。B选项描述了某省文旅厅官方抖音号发布的宣传片因套用反诈电影的元素和改编口号而引发争议。这种行为显然超出了正常的宣传界限,有可能引起公众的反感和误解,因此符合“虽‘出圈’但‘出界’”的特点。
C选项列举了多个与哈尔滨相关的网络热词,这些热词使哈尔滨成为热门打卡地。这种通过网络热词来推广地方的做法是成功的,它使哈尔滨“出圈”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并没有表现出“出界”的特征。
D选项描述的是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与现代娱乐方式相结合,形成爆款IP。这是一种成功的文化推广和商业运作模式,它让大唐不夜城“出圈”并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并没有超出适当的范围。
故答案为: B
8.①【材料二】提到课本封面能够爆火并吸引无数人跟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情绪传播是一个关键因素。课本封面上的美丽景色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得人们在看到这些封面时能够产生愉悦、向往或怀念的情绪,从而愿意分享和传播。其次,网络融梗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现代社会,网络上的各种梗和热点话题往往能够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当课本封面与这些网络梗或热点相结合时,就能够产生更强的传播效应,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另外,封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封面设计,能够让人们一眼就被吸引住,进而产生跟拍和分享的冲动。因此,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课本封面爆火并吸引无数人跟拍的原因主要包括情绪传播、网络融梗以及封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②A:岳阳楼。理由:岳阳楼的封面设计不仅展示了楼体的壮丽,还配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的文字描述,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紧密结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经典文学的记忆,更将人们带入到那个“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时代,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岳阳楼作为文人墨客笔下的经典景点,其文化内涵丰富,是文旅融合的典范。通过这样的封面,诗意的文字与远方的风景相互呼应,真正实现了“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的理念。B:西湖和C:青海湖虽然也展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但缺少与文学经典相结合的文化内涵,没有像岳阳楼那样将文旅融合的理念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西湖虽然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网红“打卡地”,但封面设计并未突出其文化特色;青海湖则更多地展现了自然景观,缺少与文学或历史的深度联系。因此,在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这一主题上,岳阳楼的封面设计更胜一筹。故答案为: 网络融梗 ; 文旅宣传 ;示例一:我选A。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风景优美,始为三国时吴国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后人在其旧址建楼,多次重修,历史底蕴丰厚。它位于洞庭湖畔,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登楼观景,留下许多诗词歌赋,文化底蕴深厚。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选入初中语文教材,那些曾经刻在脑海里的文字,被装入山川美景的课本封面重新唤醒,令人感慨万千。所以A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示例二:我选B。西湖四季风光宜人,意境优美,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网红“打卡地”。图片展示了一片开得正旺盛的荷花,不禁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曲院风荷”等名句与雅景。远处的断桥在青山远黛中若隐若现,与民间关于“断桥”的传说结合更显神秘色彩,让人不禁想去一探究竟。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交融,所以B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9.面对“卷疯了”的热闹现象,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如何在保证宣传效果的同时,确保宣传内容的质量和真实性;如何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实现文旅融合;如何完善设施、提升服务,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如何创新宣传方式和方法,提高宣传效果;以及如何构建友善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
故答案为: 赞同。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利用社交媒体“花式整活”,卖力吆喝,借用网络平台“营销”,成功推动当地旅游资源出圈是非常热闹的,但“需要冷思考”:第一,文旅宣传虽然追求“出圈”但不能“出界”,宣传追求“流量”更需要“质量”,不能盲目跟风照抄“答案”。第二,要文旅融合,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把更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推给游客。第三,扎扎实实完善各类设施,改善商业环境,提升服务,夯实基础。第四,网络时代要有网络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方式方法。第五,城市服务要体现友好和贴心。
【答案】10.C
11.首联“故人”“相亲”以比喻的方式写出了观书的美好;颔联则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陶醉于观书时的情态;颈联运用典故,写出观书的作用;结尾一句,跨上金鞍,权贵们感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的书斋里别有一番春色,意思是外面春色再好,也不及“我”庐中春色,衬托出了观书的美好。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
(1)(2)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法等;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
A.正确;
B.正确;
C.有误,“语言朴实直白,通俗易懂”表述有误。这首诗写诗人亲身体会,综合运用修辞、用典等方式抒发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D.正确;
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故答案为:首联“故人”“相亲”以比喻的方式写出了观书的美好;颔联则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陶醉于观书时的情态;颈联运用典故,写出观书的作用;结尾一句,跨上金鞍,权贵们感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的书斋里别有一番春色,意思是外面春色再好,也不及“我”庐中春色,衬托出了观书的美好。
【答案】12.沿着,顺着;同“邀”,邀请;做记号
13.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14.C
15.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四面高山回还深映
16.①停留 ②离开 ③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4)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温州人李庭等,唐大历六年,上山砍树,迷了路,遇见了漈水。漈水,在东越的地方语言中称山上的泉水为漈水。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跟着声音度过水流,忽然到了一个地方,大约在瓯和闽的中间,天地之间草木茂盛的地方,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四面环绕着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人们非常懂得礼节。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它,杀则地震。有一位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突然见到外地人,也非常惊诧讶异。问从什么地方来,贼人袁晁被平反了没,当时的朝政怎么样。详细告诉他实情。老认为他准备了食物(留他吃饭),期间被当做主客敬重对待。
然后辞行,砍树标记道路。回到家,又重新走了原来的路,群山之间,寻找不到了。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①句意:沿着溪水划船而行。缘:沿着。②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③句意: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
故答案为:沿着,顺着;同“邀”,邀请;做记号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②中重点词语有:今,现在;何,什么。
故答案为: 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14.A.很/超过;
B.尊敬/埋伏;
C.详细;
D.等到/赶得上。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句意为:有好的田地、泉水、竹林和水果药材,房屋连绵,非常险峻,大约有三百多家。四周是高山,环绕着,非常深远。
故答案为: 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四面高山回还深映
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对两文的翻译,可知两文情节都是“发现——进入——离开——再寻不得”的过程。【甲】文的“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与【乙】文的“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都表明文中的美好世界是虚构的,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写旨在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故答案为: ①停留 ②离开 ③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答案】17.D
18.一是这些国之重器,大多具有神话传说中“龙”的特点,能“腾云吐水,上天入海”。二是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和梦想,彰显文化自信。
【知识点】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通读全部材料,掌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事实、观点等,回答时将选项内容结合原文内容、观点进行分析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文章主要内容;然后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概括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17.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
A.根据材料一“以动物为图腾,在众多史前部落中普遍存在。比如羌族的‘羌’,图腾是羊”可知羌族的“羌”,图腾是羊,不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是羊,本项“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是羊”有误;
B.根据材料二第2段“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成为皇权的象征。后来,龙逐渐成为民族精神认同的主流,成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标志”可知,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成为皇权的象征,而不是宋代,本项“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到宋代就成为皇权的象征”有误;
C.根据材料二第①段“龙具有飞天的能力,可以沟通天地,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而能够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往往被认为能够掌控龙”可知,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是被认为具有掌控龙飞天等能力,而非自身具有这些能力,本项“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具有掌控龙飞天、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能力”有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二第①段“龙,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灵动物,龙具有飞天的能力,可以沟通天地,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而能够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往往被认为能够掌控龙”可概括出:这些国之重器,大多具有神话传说中“龙”的特点,能“腾云吐水,上天入海”;结合材料三第①段“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梦想与创造。新时代,新中国龙的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与梦想,彰显文化自信”可概括出: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和梦想,彰显文化自信。
故答案为:一是这些国之重器,大多具有神话传说中“龙”的特点,能“腾云吐水,上天入海”。二是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和梦想,彰显文化自信。
【答案】19.①天晴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诗;②“我”掏了一窝麻雀,父亲让“我”将小麻雀送回去,“我”却倔强抗争;③父亲终于从十几里外的山里冒雪给“我”带回来纸鸽子
20.“钻”字赋予风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风无孔不入。“缩”和“哆嗦”从细节描写入手,摄取细小传神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我们”坐在漏风的教室里上课被凛冽冬风侵袭的情态,体现了冬天的寒冷。(意近即可)
21.开头的环境描写极力渲染冬天的寒冷凄凉,烘托冬天里的生灵的可怜,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和“异类”的爱作铺垫。 (意近即可)
22.结尾通过描写父亲的神态和动作,表现了父亲历经艰辛给“我”带回纸鸽子的喜悦心情,含蓄地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读来令人动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3.本文虽是为纪念父亲而作,但文章写的是父亲与冬天生灵相处的故事。以“冬天的生灵”为题,能含蓄而深刻地表现出父亲的善良与仁爱,如果以“纪念我的父亲”为题,则显得过于直白和普通。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感受、分析环境描写;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提取关键信息,并准确概括出与父亲相关的几件事。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通过对加点字词的分析和解读,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字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并体会到它们如何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这种赏析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3) 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能力。作者通过开篇的环境描写,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氛围,并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服务,展示了出色的写作技巧。
(4)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人物描写的分析能力。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结束时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选择的理解能力。作者通过选择“冬天的生灵”作为题目,不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还展现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技巧。这种题目的选择方式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和借鉴。
19.此题要求从文章中提取与父亲相关的几件事,并补充完整空缺处的内容。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与父亲有关的叙述段落。其次,概括这些段落的主要内容,确保内容完整且与题目要求相符。第1空:根据文章内容,第一个空需要填写的是在天晴时,父亲教“我”背诗的情景。这个场景出现在第四段,描述了父亲在院子里教“我”背诗,并欣赏冬天里生灵的美好。第2空:第二个空需要填写的是“我”掏了一窝麻雀后,父亲要求“我”将小麻雀送回去,但“我”倔强抗争的经过。这个情景出现在第七段至第八段,详细叙述了“我”掏麻雀后父亲的反应和“我”的抗争。第3空:第三个空需要填写的是父亲最终从十几里外的山里冒雪给“我”带回纸鸽子的故事。这个情景出现在第十一段至第十二段,描述了父亲为了履行承诺,冒着大雪去山里找会折纸鸽子的伙伴,并最终带回纸鸽子给“我”。
故答案为:①天晴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诗;②“我”掏了一窝麻雀,父亲让“我”将小麻雀送回去,“我”却倔强抗争;③父亲终于从十几里外的山里冒雪给“我”带回来纸鸽子
20.此题要求品味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首先,需要明确加点字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其次,结合句子的整体语境,分析这些字词如何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钻”字:这个动词赋予了风人的动作,形象地描绘了冬天的风无孔不入的特点。通过“钻”这个动词,读者可以感受到风从窗户缝隙中悄悄进入教室的情景,增强了句子的生动性和形象感。“缩”和“哆嗦”:这两个动词从细节描写入手,捕捉了学生们在冷风中缩脖子、哆嗦身体的微小动作。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以及学生们在漏风的教室里上课的艰辛,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故答案为:“钻”字赋予风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风无孔不入。“缩”和“哆嗦”从细节描写入手,摄取细小传神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我们”坐在漏风的教室里上课被凛冽冬风侵袭的情态,体现了冬天的寒冷。(意近即可)
21.文章开头通过“冬天的风仿佛一道魔咒,吹起时,天空变得灰暗”等描述,描绘了冬天的寒冷和凄凉。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给读者一种直观的感受,还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烘托了冬天里生灵的可怜,为后文埋下伏笔;二是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和“异类”的爱作铺垫,使读者在阅读后续内容时更容易感受到父亲的爱与温暖。
故答案为:开头的环境描写极力渲染冬天的寒冷凄凉,烘托冬天里的生灵的可怜,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和“异类”的爱作铺垫。 (意近即可)
22.结尾部分通过描写父亲冒着大雪回来,并且手中还拿着纸鸽子,通过“呵呵地笑着”和“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等描述,展现了父亲的喜悦和对“我”的疼爱。这种表达含蓄而深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同时,这样的结尾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故答案为:结尾通过描写父亲的神态和动作,表现了父亲历经艰辛给“我”带回纸鸽子的喜悦心情,含蓄地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读来令人动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3.虽然文章是为纪念父亲而作,但作者选择“冬天的生灵”作为题目,而不是“纪念我的父亲”,是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父亲与冬天生灵相处的故事展开的。以“冬天的生灵”为题,能够更含蓄地表达出父亲的善良与仁爱,同时也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相比之下,“纪念我的父亲”这个题目则显得过于直白和普通。
故答案为:本文虽是为纪念父亲而作,但文章写的是父亲与冬天生灵相处的故事。以“冬天的生灵”为题,能含蓄而深刻地表现出父亲的善良与仁爱,如果以“纪念我的父亲”为题,则显得过于直白和普通。
24.【答案】【参考例文】
(一)这个习惯让我受用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这些习惯或好或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对我而言,有一个习惯让我终生受用,那就是——坚持不懈地阅读。
从我记事起,书籍就像是我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度过了无数欢乐的时光。那时,我还不会认字,但妈妈总是耐心地为我讲述书中的故事,那些奇幻的冒险、温馨的亲情、感人的友情……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能够独立阅读,而阅读也慢慢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首先,它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人生哲理等,这些知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为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次,阅读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都为我自己的写作提供了借鉴和灵感。最后,阅读还让我学会了思考。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常常引发我深思,让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益处外,阅读的习惯还给了我许多无形的财富。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书中的故事总能给我力量,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同时,阅读也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互相鼓励和支持。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我深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正是这个习惯让我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也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未来,我将继续坚持阅读的习惯,让它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想说的是,好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好习惯、摒弃坏习惯,让好习惯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二)我改掉了这个习惯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个习惯曾经如影随形,它困扰了我很久,那就是拖延。每当面对任务或挑战时,我总是习惯性地将其推迟,认为时间还有,不必急于一时。然而,这种习惯给我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幸运的是,我最终认识到了它的危害,并努力改掉了这个习惯。
拖延的习惯源于我对时间的错误估计和对任务的恐惧。我常常认为,自己有着无穷无尽的时间,可以随意挥霍。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时间如流水般逝去,一旦错过便再也无法挽回。同时,我也害怕面对困难和挑战,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这种恐惧感使我在面对任务时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拖延。
然而,拖延的习惯给我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首先,它让我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因为拖延,我错过了许多可以锻炼自己、提升能力的机会。这些机会一旦错过,便再也无法弥补。其次,拖延也让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每当任务堆积如山时,我会感到焦虑、无助和沮丧。这种压力不仅影响了我的心态,也影响了我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改掉拖延的习惯,我付出了许多努力。首先,我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将每天的任务和时间都规划得井井有条。这样,我就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个时间段应该做什么,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其次,我尝试将任务分解成小目标,逐一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我更容易地完成任务,还能够让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增强自信心。此外,我还学会了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当遇到困难时,我会主动向他人请教或寻求帮助,这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够让我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改掉了拖延的习惯。现在,我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不再浪费时间在无谓的拖延上。同时,我也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深刻地认识到,好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养成好习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回顾过去,我为自己能够改掉拖延的习惯而感到自豪和欣慰。未来,我将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并努力养成更多的好习惯。我相信,在好习惯的陪伴下,我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人生。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材料引用了叶圣陶先生关于习惯的话语,强调了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坏习惯的不良影响。
【写作思路】可以围绕对某一具体习惯的阐述展开。对于“这个习惯让我受用”,重点要阐述是什么习惯以及如何让自己受用,可从“是什么”“为什么让我受用”等角度来写,比如坚持阅读的习惯让自己知识丰富、善于思考等;对于“我改掉了这个习惯”,则要写出是哪个习惯,为什么要改掉,改掉的过程和意义等,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入手,详细描述改掉不良习惯的过程和感受。学生可能出现的误区有在描述习惯时不够具体生动,或在阐述受用或改掉的过程中过于简略等。作文开头可以通过讲述与习惯相关的故事或现象引入,事例素材可以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习惯养成或改变的例子,结尾可以总结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性或表达对养成良好习惯的期望等。
【立意提取】阅读习惯,让我受用一生;告别拖延,开启全新的自己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积累
(2024·长安模拟)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又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象征。请你参加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书盛世】请把“龙腾盛世”一词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2.【活动二:说演变】“龙”的字体演变过程如下图,请将下面两种字体名称填在方框内。(只填序号)
甲骨文 金文 □ 隶书 楷书 行书 □
A.草书 B. 小篆
3.【活动三:送祝福】祝福语“龙行龘龘(dá),前程朤朤(lǎng),生活 (yè),事业燚燚(yì)”在今年春节火爆全国,小芳和小淘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从“生活 ”或“事业燚焱”中任选一个也说说自己的见解。小芳:“龘”由三个“龙”组成,指龙腾飞的样子;“龙行龘龘”象征着对新的一年充满活力、幸福美满的期盼。
小淘:“朋”由四个“月”组成,指光线充足,明亮;“朤朤”常用来形容明亮辉煌的情景,“前程朤朤”寓指前途光明。
我:   
4.【活动四:话传承】龙文化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请你根据图表补写①和②两处的内容。
文化现象 内容 精神内涵
①    赛龙舟,舞龙灯 祈求平安和丰收
美食 龙须面,龙须酥,火龙果 人间烟火
名句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②   
歌曲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龙的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答案】1.龙腾盛世
2.B;A
3.[示例一]“ ”由四个“鱼”组成,指鱼多的样子,“畿繍”常常被用来形容各种鲜美的鱼肉菜肴,“生活 ”寓指丰衣足食,年年有余。[示例二]“燚”由四个“鱼”组成,指火势猛烈,“焱焱”通常用来形容光彩照亮的意思,“事业燚燚”寓意红红火火,事业有成。
4.[示例]①民俗;②比喻事物不在于表面的深浅,有深邃的内涵才显得灵动。
【知识点】材料探究;书法;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的抄写。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构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构。标点符号各占一格。
(2)本题考查书法字体的识别和鉴赏。解答时结合书法字体的特点和作品的特点进行辨析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4)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1.本题考查学生的汉字抄写。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故答案为: 龙腾盛世
2.本题考查字体辨别。第一空的字体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是篆书。第二空的字体结构简省,笔画自由奔放,是草书作品。
故答案为: B;A
3.本题考查仿写和造字法。根据示例,结合句意来分析。
故答案为:第1空、[示例一]“ ”由四个“鱼”组成,指鱼多的样子,“ ”常常被用来形容各种鲜美的鱼肉菜肴,“生活 ”寓指丰衣足食,年年有余。[示例二]“燚”由四个“火”组成,指火势猛烈,“燚燚”通常用来形容光彩照亮的意思,“事业燚燚”寓意红红火火,事业有成。
4.本题考查补写语句。“赛龙舟,舞龙灯”是民俗活动,“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是: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结合“内容”“精神内涵”两个栏目内容可知,和“龙”有关的传统文化表达了中华民族希望平安、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这些事物,因为有了美好的意蕴而充满无限魅力。
故答案为:[示例]①民俗;②比喻事物不在于表面的深浅,有深邃的内涵才显得灵动。
5.(2024·长沙模拟)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红火火过大年”指的是过春节,有燃鞭炮、贴春联、拜年贺喜等活动;正月十五则是闹元旦,有赏花灯、闹年鼓、猜灯谜的传统。
B.《史记》是由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所著的《孟子》,和《论语》《大学》《尚书》一起合称为“四书”。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和唐代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答案】D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文化典籍;历法;礼俗
【解析】【分析】
A.正月十五是闹“元宵”;
B.《史记》是有司马迁编写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为“四书”,中无《尚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6.(2024·岳池模拟)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1)   ,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我欲乘风归去,   。(苏轼《水调歌头》)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
(4)白居易《卖炭翁》中,“   ,   ”两句通过描写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写出了穷苦百姓生活的窘迫和艰辛。
(5)崔颢《黄鹤楼》中,表达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答案】(1)杏花疏影里
(2)又恐琼楼玉宇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1) 这句诗来自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描绘的是诗人在杏花疏影下,吹笛直至天明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易错字“疏”。
(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表达的是诗人对超脱尘世、飞向月宫的向往,但同时又担心月宫太过清冷,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留恋和不舍。 易错字“乘”“琼”。
(3) 《<论语>十二章》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孔子对于学习和兴趣之间关系的阐述,他认为对于学问和技能的掌握,兴趣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而真正的乐趣则是最高的境界。 易错字“之”
(4)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卖炭老人在寒冷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冷以使炭价更高的矛盾心理,深刻地揭示了穷苦百姓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5) 崔颢的《黄鹤楼》中,表达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里,诗人通过问句“日暮乡关何处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而“烟波江上使人愁”则进一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独和伤感。
故答案为:杏花疏影里;又恐琼楼玉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学生在答题时,不仅要准确地记忆诗句,还要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对于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语境也要仔细分析,避免因为对诗句的误解或混淆而导致答案错误。
二、活动
(2024·桐乡市模拟)阅读
最近,随着哈尔滨旅游爆火,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利用社交媒体“花式整活”。文旅部门卖力吆喝,热情展示大好河山,特色美食,内容更新频率之高、花样之多,让网友直呼“卷疯了”。
【材料一】“花式整活”哪家强
河南文旅:最先“卷”出圈 河南文旅在短短3天时间,官方怒发上百条视频“晒家底”,从文化底蕴、雄山秀水、美食特色、旅游攻略到各种“亮资源”。这还没完,河南文旅把百颗钻石免费送游客,将花式宠粉推上新高度。网友纷纷表示,河南文旅这波真的“上大分”;虽“出圈”但"出界”,越过了合理的界线。
河北文旅:听劝改名,扬言要当“卷王” 河北文旅也不甘落后。先是“听劝”,将官方账号名从“河北旅游"改为“河北文旅”,并表示要在"山河四省"中当“卷王”。河北文旅拿出了最擅长的“题海”战术,一天连更75条视频,并宣称:“75是抖音的上限,不是*河北文旅*的上限。"这操作被不少网友调侃道,“怕是键盘都胃烟了"“衡水模式的风终究是吹到了河北文旅的身上”。
多地文旅局长争相“出圈” 2024年,哈尔滨文旅热潮席卷全国,多地文旅局长下场“整活”,“变装”代言,纷纷出镜短视频,借用网络平台“营销”,成功推动当地旅游资源出圈,但也有网友质疑同质化严重,盲目跟风黑抄“答案”.
【材料二】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最近,“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很火。天南地北的网友们争相晒出“适配度拉满”的图片。当镜头下的美景和记忆中的课本封面相遇,作者笔下的美景有了生命力,锦绣河山也添了几分书卷气,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把更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推给游客,这便是最好的文旅融合。
课本封面为什么能爆火并吸引跟拍无数?
情绪传播。当人们看到这些封面,就像打开了“时光之门”,课本记忆与家乡的美好瞬间重叠。“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晴川历历**芳草蒌篓”的黄鹤楼,曾经在脑海里的文字,被装入山川美景的课本封面重新唤醒,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二次传播。
____。社交平台的融梗是掀起这一波热潮的重要力量。这次融梗的源头来自于一些摄影爱好者分享的作品及一些网络热点事件,随着开学季的“助攻”,这些封面再次被翻出,并被延展到更多学科,让话题越来越热。自制课本封面成了一种新表达。
____。课本封面戳中了人们对家乡、对祖国美景的热爱,其地理标志和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推介方式,也成为各地文旅宣传的新赛道。有网友说,以后有机会,还要跟着课本里的景色去打卡,寻回曾经憧憬的“诗和远方”。所以,这股风便“一不小心”刮遍了全国。
(浙江宜传2024.3.18,有删改)
【材料三】各方声音
扎扎实实完善各类设施,改善商业环境,提升服务,夯实基础,才能接住营销之后带来的“泼天富贵”。
——人民日报评论
网络时代要有网络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抵达人心、打动人心,收获掌声。
——网络媒体人
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爆火,想要成为网红城市,城市服务要体现友好和贴心。
——游客
7.下列选项,同样体现“虽“出圈”但'出界””特点的一项是(  )
A.云南的丽江古城在保留了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和建筑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当地的民族音乐、舞蹈和美食,成为网友最喜爱的"乡村文旅打卡点 Top1。
B.某省文旅厅官方抖音号发布的一则宣传片,不仅套用了反诈电影《孤注一掷》“诈骗集团晨会画面”,还将“洗脑口号"改编为文旅"应援口号",该宣传视频引发争议。
C.“尔滨"“滨子"“南方小土豆”“小砂糖橘""小熊猫"“小茅台”等网络热词,一经发布就登上热搜,哈尔滨成了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D.西安“网红”景区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以体验消费为特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后,与现代人的娱乐方式相结合,通过新媒体传播形成爆款IP.
8.根据【材料二】完成以下任务.
①【材料二】认为课本封面能爆火并吸引跟拍无数的原因有:情绪传播、   、   等。
②以下是网友拍摄的三幅“课本封面”,请选出最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的一幅,并说说理由。   。
岳阳楼:“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刻在脑海的文字瞬间涌上心头。 西湖: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春夏秋冬,阴睛雨雪,西湖都很美,西湖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网红“打卡地”。 青海湖:浩瀚碧澄的湖面宛如一面宝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环湖周围的草场与一望无际的湛蓝湖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A B C
9.面对“卷疯了”的热闹现象,有人认为“热闹之下,需要冷思考”,请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答案】7.B
8.网络融梗;文旅宣传;示例一:我选A。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风景优美,始为三国时吴国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后人在其旧址建楼,多次重修,历史底蕴丰厚。它位于洞庭湖畔,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登楼观景,留下许多诗词歌赋,文化底蕴深厚。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选入初中语文教材,那些曾经刻在脑海里的文字,被装入山川美景的课本封面重新唤醒,令人感慨万千。所以A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示例二:我选B。西湖四季风光宜人,意境优美,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网红“打卡地”。图片展示了一片开得正旺盛的荷花,不禁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曲院风荷”等名句与雅景。远处的断桥在青山远黛中若隐若现,与民间关于“断桥”的传说结合更显神秘色彩,让人不禁想去一探究竟。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交融,所以B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9.赞同。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利用社交媒体“花式整活”,卖力吆喝,借用网络平台“营销”,成功推动当地旅游资源出圈是非常热闹的,但“需要冷思考”:第一,文旅宣传虽然追求“出圈”但不能“出界”,宣传追求“流量”更需要“质量”,不能盲目跟风照抄“答案”。第二,要文旅融合,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把更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推给游客。第三,扎扎实实完善各类设施,改善商业环境,提升服务,夯实基础。第四,网络时代要有网络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方式方法。第五,城市服务要体现友好和贴心。
【知识点】漫画释义;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2)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 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7.A选项提到云南丽江古城保留了传统特色文化和建筑,并积极推广当地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网友喜爱的文旅打卡点。这一做法显然是正面和有益的,它成功地将地方特色推广出去,属于“出圈”的成功案例,但并没有表现出“出界”的特征,因为它没有超出适当的宣传和推广范围。B选项描述了某省文旅厅官方抖音号发布的宣传片因套用反诈电影的元素和改编口号而引发争议。这种行为显然超出了正常的宣传界限,有可能引起公众的反感和误解,因此符合“虽‘出圈’但‘出界’”的特点。
C选项列举了多个与哈尔滨相关的网络热词,这些热词使哈尔滨成为热门打卡地。这种通过网络热词来推广地方的做法是成功的,它使哈尔滨“出圈”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并没有表现出“出界”的特征。
D选项描述的是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与现代娱乐方式相结合,形成爆款IP。这是一种成功的文化推广和商业运作模式,它让大唐不夜城“出圈”并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并没有超出适当的范围。
故答案为: B
8.①【材料二】提到课本封面能够爆火并吸引无数人跟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情绪传播是一个关键因素。课本封面上的美丽景色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得人们在看到这些封面时能够产生愉悦、向往或怀念的情绪,从而愿意分享和传播。其次,网络融梗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现代社会,网络上的各种梗和热点话题往往能够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当课本封面与这些网络梗或热点相结合时,就能够产生更强的传播效应,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另外,封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封面设计,能够让人们一眼就被吸引住,进而产生跟拍和分享的冲动。因此,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课本封面爆火并吸引无数人跟拍的原因主要包括情绪传播、网络融梗以及封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②A:岳阳楼。理由:岳阳楼的封面设计不仅展示了楼体的壮丽,还配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的文字描述,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紧密结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经典文学的记忆,更将人们带入到那个“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时代,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岳阳楼作为文人墨客笔下的经典景点,其文化内涵丰富,是文旅融合的典范。通过这样的封面,诗意的文字与远方的风景相互呼应,真正实现了“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的理念。B:西湖和C:青海湖虽然也展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但缺少与文学经典相结合的文化内涵,没有像岳阳楼那样将文旅融合的理念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西湖虽然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网红“打卡地”,但封面设计并未突出其文化特色;青海湖则更多地展现了自然景观,缺少与文学或历史的深度联系。因此,在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这一主题上,岳阳楼的封面设计更胜一筹。故答案为: 网络融梗 ; 文旅宣传 ;示例一:我选A。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风景优美,始为三国时吴国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后人在其旧址建楼,多次重修,历史底蕴丰厚。它位于洞庭湖畔,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登楼观景,留下许多诗词歌赋,文化底蕴深厚。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选入初中语文教材,那些曾经刻在脑海里的文字,被装入山川美景的课本封面重新唤醒,令人感慨万千。所以A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示例二:我选B。西湖四季风光宜人,意境优美,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网红“打卡地”。图片展示了一片开得正旺盛的荷花,不禁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曲院风荷”等名句与雅景。远处的断桥在青山远黛中若隐若现,与民间关于“断桥”的传说结合更显神秘色彩,让人不禁想去一探究竟。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交融,所以B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9.面对“卷疯了”的热闹现象,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如何在保证宣传效果的同时,确保宣传内容的质量和真实性;如何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实现文旅融合;如何完善设施、提升服务,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如何创新宣传方式和方法,提高宣传效果;以及如何构建友善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
故答案为: 赞同。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利用社交媒体“花式整活”,卖力吆喝,借用网络平台“营销”,成功推动当地旅游资源出圈是非常热闹的,但“需要冷思考”:第一,文旅宣传虽然追求“出圈”但不能“出界”,宣传追求“流量”更需要“质量”,不能盲目跟风照抄“答案”。第二,要文旅融合,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把更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推给游客。第三,扎扎实实完善各类设施,改善商业环境,提升服务,夯实基础。第四,网络时代要有网络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方式方法。第五,城市服务要体现友好和贴心。
三、阅读
(2024·长沙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③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活水源流随处满:化用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③金鞍玉勒: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
10.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书卷好似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相依相随、愁苦与共。
B.颔联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
C.整首诗语言朴实直白,通俗易懂,盛赞读书之好处,读书之趣。
D.本诗说理形象,意趣高雅,抒发了诗人喜爱读书之情。
11. 本诗运用多种手法写了观书的美好,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0.C
11.首联“故人”“相亲”以比喻的方式写出了观书的美好;颔联则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陶醉于观书时的情态;颈联运用典故,写出观书的作用;结尾一句,跨上金鞍,权贵们感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的书斋里别有一番春色,意思是外面春色再好,也不及“我”庐中春色,衬托出了观书的美好。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
(1)(2)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法等;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
A.正确;
B.正确;
C.有误,“语言朴实直白,通俗易懂”表述有误。这首诗写诗人亲身体会,综合运用修辞、用典等方式抒发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D.正确;
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故答案为:首联“故人”“相亲”以比喻的方式写出了观书的美好;颔联则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陶醉于观书时的情态;颈联运用典故,写出观书的作用;结尾一句,跨上金鞍,权贵们感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的书斋里别有一番春色,意思是外面春色再好,也不及“我”庐中春色,衬托出了观书的美好。
(2024·南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缘溪行   ②便要还家   ③处处志之   。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乙】
①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①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②,人甚知礼。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老人为致饮食,申以主敬③。
②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节选自顾况《仙游记》)
【注释】①瓯闽: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别称。②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③申……敬:表示敬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甚知礼 /急湍甚箭 B.为众所伏 /惧有伏焉
C.具以实告 /具答之 D.及复前踪 /徐公何能及君也
1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 好 田 泉 竹 果 药 连 栋 架 险 四 面 高 山 回 还 深 映
16.根据【甲】 【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答案】12.沿着,顺着;同“邀”,邀请;做记号
13.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14.C
15.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四面高山回还深映
16.①停留 ②离开 ③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4)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温州人李庭等,唐大历六年,上山砍树,迷了路,遇见了漈水。漈水,在东越的地方语言中称山上的泉水为漈水。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跟着声音度过水流,忽然到了一个地方,大约在瓯和闽的中间,天地之间草木茂盛的地方,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四面环绕着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人们非常懂得礼节。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它,杀则地震。有一位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突然见到外地人,也非常惊诧讶异。问从什么地方来,贼人袁晁被平反了没,当时的朝政怎么样。详细告诉他实情。老认为他准备了食物(留他吃饭),期间被当做主客敬重对待。
然后辞行,砍树标记道路。回到家,又重新走了原来的路,群山之间,寻找不到了。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①句意:沿着溪水划船而行。缘:沿着。②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③句意: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
故答案为:沿着,顺着;同“邀”,邀请;做记号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②中重点词语有:今,现在;何,什么。
故答案为: 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14.A.很/超过;
B.尊敬/埋伏;
C.详细;
D.等到/赶得上。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句意为:有好的田地、泉水、竹林和水果药材,房屋连绵,非常险峻,大约有三百多家。四周是高山,环绕着,非常深远。
故答案为: 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四面高山回还深映
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对两文的翻译,可知两文情节都是“发现——进入——离开——再寻不得”的过程。【甲】文的“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与【乙】文的“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都表明文中的美好世界是虚构的,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写旨在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故答案为: ①停留 ②离开 ③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24·长沙模拟)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龙与凤凰、麒麟、玄武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祥瑞四灵。“人中龙凤”用以指人群中的佼佼者,人中豪杰。《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以动物为图腾,在众多史前部落中普遍存在。比如羌族的“羌”,图腾是羊。原始的龙比较简单,以蛇为基本造型。朱子彦指出,文献中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记载。在漫长的演变中,蛇图腾向龙图腾转变,龙渐渐有了更复杂的特征。到了宋代,龙的形象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不同动物组合在一起,反映了氏族和部落不断兼并,国家逐渐形成。
【材料二】
①龙,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灵动物,龙具有飞天的能力,可以沟通天地,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而能够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往往被认为能够掌控龙。龙的起源与天文星象有关,与古代祭祀祈祷降雨有关。商代甲骨文的“龙”字构形,正好与苍龙星宿的图像吻合(见下图)。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人占卜通常是将龙和降雨联系在一起。因此有学者认为《淮南子·地形》记载的商汤遇到旱灾作土龙求雨是有历史依据的。
②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成为皇权的象征。后来,龙逐渐成为民族精神认同的主流,成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标志。
【材料三】
①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梦想与创造。新时代,新中国,龙的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与梦想,彰显文化自信。
②2024甲辰龙年,上海科技馆原创策划推出生肖特展——“有龙则灵”。此次展览策展理念创新,将传统中国龙元素与大国重器巧妙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科普盛宴。从深海探索的“海龙号”,到核能之光的“华龙一号”,再到腾云吐水、上天入海的“鲲龙”,乘风破浪的“蛟龙号”,南极科考“雪龙2号”……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让参观者感受到以“龙”为名的国之重器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17.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是羊,后以蛇为基本造型,在漫长的演变中,转变为龙图腾。
B.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到宋代就成为皇权的象征。
C.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具有掌控龙飞天、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能力。
D.商代甲骨文的“龙”字与苍龙星宿图像吻合,说明龙的起源与天文星象有关。
18. 请结合材料说说,材料三所提到的这些国之重器,多以“龙”命名的理由。
【答案】17.D
18.一是这些国之重器,大多具有神话传说中“龙”的特点,能“腾云吐水,上天入海”。二是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和梦想,彰显文化自信。
【知识点】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通读全部材料,掌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事实、观点等,回答时将选项内容结合原文内容、观点进行分析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文章主要内容;然后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概括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17.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
A.根据材料一“以动物为图腾,在众多史前部落中普遍存在。比如羌族的‘羌’,图腾是羊”可知羌族的“羌”,图腾是羊,不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是羊,本项“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是羊”有误;
B.根据材料二第2段“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成为皇权的象征。后来,龙逐渐成为民族精神认同的主流,成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标志”可知,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成为皇权的象征,而不是宋代,本项“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到宋代就成为皇权的象征”有误;
C.根据材料二第①段“龙具有飞天的能力,可以沟通天地,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而能够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往往被认为能够掌控龙”可知,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是被认为具有掌控龙飞天等能力,而非自身具有这些能力,本项“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具有掌控龙飞天、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能力”有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二第①段“龙,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灵动物,龙具有飞天的能力,可以沟通天地,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而能够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往往被认为能够掌控龙”可概括出:这些国之重器,大多具有神话传说中“龙”的特点,能“腾云吐水,上天入海”;结合材料三第①段“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梦想与创造。新时代,新中国龙的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与梦想,彰显文化自信”可概括出: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和梦想,彰显文化自信。
故答案为:一是这些国之重器,大多具有神话传说中“龙”的特点,能“腾云吐水,上天入海”。二是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和梦想,彰显文化自信。
(2024·岳池模拟)记叙文阅读
冬天里的生灵
①冬天的风仿佛一道魔咒,吹起时,天空变得灰暗。当它强劲地扫过江淮丘陵时,童年的我眼中曾经活泼的生灵,顿时蔫了下去。飞翔的鸟,飞着飞着,突然往下掉,接近地面时再飞上去,让人心中感觉好一阵惊险。
②草与叶开始枯黄衰败,枯草在风的缠绕中呜咽,枯叶沙沙地撤退。家禽与家畜们不再远足,它们尽可能地贴近灶火,暖和身子。
③再冷的天,我们也得吸着鼻涕上学。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钻进来,来一阵,我们缩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有一天,老师看着我们,久久地看着,很认真的样子,突然大笑起来,他说:“怎么一到冬天,我看你们都像‘傻子’?”“哄”的一下,全班跟着笑起来。下课找个坑洼照照,果然,脸庞冻僵,毛发耸起,呆头木脑,像个“傻子”。冬天里,我们犯了错,老师不再用尺子打掌心,他说,冬天孩子们哭起来的样子怪可怜的。
④天晴的时候,暖阳像刚出炉的蛋糕一样诱人。有一两只土蜂在土墙的缝隙间往来穿梭,嗡嗡鸣叫。父亲搬一把藤椅坐在院中,院里有株蜡梅花吐着芬芳。他教我背两句诗,一句是“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他说你看冬日里的动物,天晴了沙鸥跳舞跳得很开心,逆风一吹雁阵就溃不成军了。另一句是“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他说这是写静物,天晴了,一条藤上的雪化了,露出了新绿,抬眼看远处万点雪峰也露出了峰顶。诗中,冬天里的生灵,可怜又可爱,显然父亲很欣赏这两句诗。
⑤而当时,万籁俱静,风过小院,轻叩柴门,黄犬卧地,父亲随手翻书,我和妹妹在院里的腐土中挖蚯蚓。不远处,溪流在冰层下流过……
⑥阴云在西边翻腾时,天空仿佛写满不祥的预言。人和畜纷纷收拢在家中,青瓦铺就的屋顶,成了冬天各种生灵的庇护。阴沉的天色渗透到人的内心:严寒会来,大雪会来,或许会缺衣少食,会不会还有更多无法预知的灾难和不幸呢?冬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但也更善良,更多流露出对同类和异类的爱。
⑦有一年冬天,我顺着梯子掏了屋檐下的一窝麻雀。五只未长毛的小麻雀,像一群襁褓里的婴儿。第二天早晨,父亲对我说:“昨天晚上老麻雀叫了一夜,我猜就是你掏了它们的窝!”
⑧父亲脾气暴躁,发怒时很吓人。我从灶门口端出一只鞋盒,鞋盒里垫满了那年我家打被絮剩下的新棉花,这群“黄口小儿”伏在云朵一样的棉花上哼哼唧唧,仿佛在向我父亲哭诉。父亲照例发了脾气,我也斗胆抗争。父亲让我把它们全送回去,我说如果那样我就不再上学了。
⑨我和父亲都是同样的犟脾气,父亲知道这一点。僵持了一会儿,父亲做了让步。他说他会折纸鸽子,作为补偿,他折纸鸽子给我玩。纸鸽子好玩啊,拉它的尾部,它的头就向下啄,翅膀就扇起来……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冷面男人,说着说着,突然出人意料地俯下身子,嘴里咕咕地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就在屋里“飞”了一圈又一圈。他的“变态”在于引我上钩,以期协议的达成。我已经乐不可支。
⑩中午时分,父亲并没有折出纸鸽子,而练习本被撕掉了整整一本。他怔怔地坐在椅子上。突然他双目一亮,想起自己童年时的一个伙伴会折这玩意儿。而那个伙伴却住在十几里外的山里。
大雪盖了下来。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傍晚,母亲望着白茫茫的一片天,说:“为了你的纸鸽子,你父亲看来要被困在山里了。”说话间,父亲已抬脚进门。只见他成了雪人,眉毛上也是雪。他跺跺脚,雪簌簌地顺着他的黑大衣落了一地。
他呵呵地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纸鸽子。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
19.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与父亲相关的几件事,请阅读全文,将下列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   →②   →父亲答应为“我”折纸鸽子玩作为补偿→③   
20.阅读文章,品味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钻进来,来一阵,我们缩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
21.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23.作者曾说“此文为纪念我父亲而作”,文章题目为什么不取为“纪念我的父亲”,而是“冬天的生灵”?
【答案】19.①天晴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诗;②“我”掏了一窝麻雀,父亲让“我”将小麻雀送回去,“我”却倔强抗争;③父亲终于从十几里外的山里冒雪给“我”带回来纸鸽子
20.“钻”字赋予风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风无孔不入。“缩”和“哆嗦”从细节描写入手,摄取细小传神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我们”坐在漏风的教室里上课被凛冽冬风侵袭的情态,体现了冬天的寒冷。(意近即可)
21.开头的环境描写极力渲染冬天的寒冷凄凉,烘托冬天里的生灵的可怜,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和“异类”的爱作铺垫。 (意近即可)
22.结尾通过描写父亲的神态和动作,表现了父亲历经艰辛给“我”带回纸鸽子的喜悦心情,含蓄地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读来令人动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3.本文虽是为纪念父亲而作,但文章写的是父亲与冬天生灵相处的故事。以“冬天的生灵”为题,能含蓄而深刻地表现出父亲的善良与仁爱,如果以“纪念我的父亲”为题,则显得过于直白和普通。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感受、分析环境描写;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提取关键信息,并准确概括出与父亲相关的几件事。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通过对加点字词的分析和解读,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字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并体会到它们如何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这种赏析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3) 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能力。作者通过开篇的环境描写,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氛围,并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服务,展示了出色的写作技巧。
(4)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人物描写的分析能力。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结束时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选择的理解能力。作者通过选择“冬天的生灵”作为题目,不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还展现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技巧。这种题目的选择方式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和借鉴。
19.此题要求从文章中提取与父亲相关的几件事,并补充完整空缺处的内容。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与父亲有关的叙述段落。其次,概括这些段落的主要内容,确保内容完整且与题目要求相符。第1空:根据文章内容,第一个空需要填写的是在天晴时,父亲教“我”背诗的情景。这个场景出现在第四段,描述了父亲在院子里教“我”背诗,并欣赏冬天里生灵的美好。第2空:第二个空需要填写的是“我”掏了一窝麻雀后,父亲要求“我”将小麻雀送回去,但“我”倔强抗争的经过。这个情景出现在第七段至第八段,详细叙述了“我”掏麻雀后父亲的反应和“我”的抗争。第3空:第三个空需要填写的是父亲最终从十几里外的山里冒雪给“我”带回纸鸽子的故事。这个情景出现在第十一段至第十二段,描述了父亲为了履行承诺,冒着大雪去山里找会折纸鸽子的伙伴,并最终带回纸鸽子给“我”。
故答案为:①天晴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诗;②“我”掏了一窝麻雀,父亲让“我”将小麻雀送回去,“我”却倔强抗争;③父亲终于从十几里外的山里冒雪给“我”带回来纸鸽子
20.此题要求品味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首先,需要明确加点字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其次,结合句子的整体语境,分析这些字词如何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钻”字:这个动词赋予了风人的动作,形象地描绘了冬天的风无孔不入的特点。通过“钻”这个动词,读者可以感受到风从窗户缝隙中悄悄进入教室的情景,增强了句子的生动性和形象感。“缩”和“哆嗦”:这两个动词从细节描写入手,捕捉了学生们在冷风中缩脖子、哆嗦身体的微小动作。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以及学生们在漏风的教室里上课的艰辛,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故答案为:“钻”字赋予风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风无孔不入。“缩”和“哆嗦”从细节描写入手,摄取细小传神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我们”坐在漏风的教室里上课被凛冽冬风侵袭的情态,体现了冬天的寒冷。(意近即可)
21.文章开头通过“冬天的风仿佛一道魔咒,吹起时,天空变得灰暗”等描述,描绘了冬天的寒冷和凄凉。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给读者一种直观的感受,还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烘托了冬天里生灵的可怜,为后文埋下伏笔;二是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和“异类”的爱作铺垫,使读者在阅读后续内容时更容易感受到父亲的爱与温暖。
故答案为:开头的环境描写极力渲染冬天的寒冷凄凉,烘托冬天里的生灵的可怜,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和“异类”的爱作铺垫。 (意近即可)
22.结尾部分通过描写父亲冒着大雪回来,并且手中还拿着纸鸽子,通过“呵呵地笑着”和“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等描述,展现了父亲的喜悦和对“我”的疼爱。这种表达含蓄而深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同时,这样的结尾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故答案为:结尾通过描写父亲的神态和动作,表现了父亲历经艰辛给“我”带回纸鸽子的喜悦心情,含蓄地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读来令人动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3.虽然文章是为纪念父亲而作,但作者选择“冬天的生灵”作为题目,而不是“纪念我的父亲”,是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父亲与冬天生灵相处的故事展开的。以“冬天的生灵”为题,能够更含蓄地表达出父亲的善良与仁爱,同时也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相比之下,“纪念我的父亲”这个题目则显得过于直白和普通。
故答案为:本文虽是为纪念父亲而作,但文章写的是父亲与冬天生灵相处的故事。以“冬天的生灵”为题,能含蓄而深刻地表现出父亲的善良与仁爱,如果以“纪念我的父亲”为题,则显得过于直白和普通。
四、写作题
24.(2024·南海模拟)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部分引用了叶圣陶先生的话语:“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请以“这个习惯让我受用”或“我改掉了这个习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参考例文】
(一)这个习惯让我受用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这些习惯或好或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对我而言,有一个习惯让我终生受用,那就是——坚持不懈地阅读。
从我记事起,书籍就像是我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度过了无数欢乐的时光。那时,我还不会认字,但妈妈总是耐心地为我讲述书中的故事,那些奇幻的冒险、温馨的亲情、感人的友情……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能够独立阅读,而阅读也慢慢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首先,它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人生哲理等,这些知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为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次,阅读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都为我自己的写作提供了借鉴和灵感。最后,阅读还让我学会了思考。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常常引发我深思,让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益处外,阅读的习惯还给了我许多无形的财富。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书中的故事总能给我力量,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同时,阅读也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互相鼓励和支持。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我深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正是这个习惯让我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也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未来,我将继续坚持阅读的习惯,让它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想说的是,好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好习惯、摒弃坏习惯,让好习惯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二)我改掉了这个习惯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个习惯曾经如影随形,它困扰了我很久,那就是拖延。每当面对任务或挑战时,我总是习惯性地将其推迟,认为时间还有,不必急于一时。然而,这种习惯给我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幸运的是,我最终认识到了它的危害,并努力改掉了这个习惯。
拖延的习惯源于我对时间的错误估计和对任务的恐惧。我常常认为,自己有着无穷无尽的时间,可以随意挥霍。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时间如流水般逝去,一旦错过便再也无法挽回。同时,我也害怕面对困难和挑战,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这种恐惧感使我在面对任务时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拖延。
然而,拖延的习惯给我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首先,它让我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因为拖延,我错过了许多可以锻炼自己、提升能力的机会。这些机会一旦错过,便再也无法弥补。其次,拖延也让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每当任务堆积如山时,我会感到焦虑、无助和沮丧。这种压力不仅影响了我的心态,也影响了我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改掉拖延的习惯,我付出了许多努力。首先,我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将每天的任务和时间都规划得井井有条。这样,我就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个时间段应该做什么,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其次,我尝试将任务分解成小目标,逐一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我更容易地完成任务,还能够让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增强自信心。此外,我还学会了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当遇到困难时,我会主动向他人请教或寻求帮助,这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够让我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改掉了拖延的习惯。现在,我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不再浪费时间在无谓的拖延上。同时,我也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深刻地认识到,好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养成好习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回顾过去,我为自己能够改掉拖延的习惯而感到自豪和欣慰。未来,我将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并努力养成更多的好习惯。我相信,在好习惯的陪伴下,我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人生。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材料引用了叶圣陶先生关于习惯的话语,强调了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坏习惯的不良影响。
【写作思路】可以围绕对某一具体习惯的阐述展开。对于“这个习惯让我受用”,重点要阐述是什么习惯以及如何让自己受用,可从“是什么”“为什么让我受用”等角度来写,比如坚持阅读的习惯让自己知识丰富、善于思考等;对于“我改掉了这个习惯”,则要写出是哪个习惯,为什么要改掉,改掉的过程和意义等,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入手,详细描述改掉不良习惯的过程和感受。学生可能出现的误区有在描述习惯时不够具体生动,或在阐述受用或改掉的过程中过于简略等。作文开头可以通过讲述与习惯相关的故事或现象引入,事例素材可以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习惯养成或改变的例子,结尾可以总结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性或表达对养成良好习惯的期望等。
【立意提取】阅读习惯,让我受用一生;告别拖延,开启全新的自己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