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492年哥伦布把从美洲带回的可可豆作为礼物献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此后巧克力的饮用方法及制造工艺也相继传入欧洲,后经欧洲人的开发利用,它由饮料又发展成一种代表欧洲饮食文化特色的食品。由此可推断巧克力( )
A.原料在欧洲广泛种植 B.消费对象是社会上层
C.制造的工艺不断提高 D.彻底改变欧洲人饮食
2.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烟草、可可和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传入美洲的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这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马铃薯、水稻 C.小麦、甘蔗 D.番茄、甘蔗
3.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有学者通过计量史学研究发现:至迟在19世纪中期,玉米、番薯提供人均粮食占有量43.83斤,供养2473万—2798万人,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由此可知( )
A.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引发清朝的人口压力
B.传统粮食作物在中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居功至伟
C.历史认识往往会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D.美洲粮食作物不是刺激清朝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
4.来自异域的糖, 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而且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 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各洲间的文化交流 D.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5.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促使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以及火鸡和羊驼等动物逐步向欧亚大陆扩散和传播。同时,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水稻等农作物,葡萄和香蕉等水果,以及羊、猪和马等动物传播至美洲大陆。这一现象( )
A.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B.促进了新旧大陆生产方式的变革
C.丰富了新旧大陆的饮食结构 D.推动了全球各地农牧业迅速发展
6.有学者在研究外来物种在中国传播时发现,凡是带有“胡”字的,大多是秦汉至魏晋时经由西域传入;南北朝以后则大多用“海”字;凡是带有“番”字的物种,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带有“洋”或“西”字的物种,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由海路引入。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在中国的传播表述正确的是( )
①葡萄、苜蓿、胡萝卜在两汉时传入中国 ②西瓜和西装是在清代乃至近代由海路引入
③甘薯和辣椒是在明朝传入 ④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特色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问世于1591年的《遵生八笺》记载,辣根经由南洋进入浙江、广东,称为“晋椒”。18世纪传入西南地区,被称为“海椒”。美国汉学家达白安从辣椒的命名情况以及可能传播的三条路线得出了辣椒传播的相关结论。结合如图,从历史解析角度来看,这一结论最有可能是( )
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
A.不同区域不同名字,支持辣椒多点传入论
B.不同区域不同名称,支持辣椒源多品种说
C.不同记载不同称呼,支持辣椒源于本土论
D.不同学者不同观点,支持辣椒多源理论说
8.随着世界市场的……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等地,香料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由此可知( )
A.香料等新产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
B.大量产品涌入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等级观念
9.下表关于咖啡的传播过程,它反映了( )
6世纪 原产于非洲的咖啡传入了阿拉伯半岛。
18世纪初 咖啡传入了拉丁美洲,并成为咖啡的主产区。
18、19世纪 欧美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
A.贸易改变生产生活 B.欧美主导世界市场
C.全球形成咖啡文化 D.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10.《本草纲目》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该史料可用于印证( )
A.玉米最初被作为药用植物引入 B.明朝玉米出现了改良品种
C.物种交流丰富了明代人的饮食 D.欧洲作物开阔了国人视野
11.如表所示为清代不同史籍关于玉米食用的记载。这说明,玉米在中国的种植( )
记载 出处
陕西汉中地区玉米食用者感到“大米不及包谷耐饥” 《汉南续修府志》,嘉庆十八年刻本
安徽来安县有玉米“气味香美”之说 《来安县志》卷4,宣统元年刊本
浙江省临安县民认为玉米“性溫味甘” 《临安县志》卷3,宣统二年刊本
A.解决了严重的人地矛盾 B.动摇了传统的农业结构
C.改变了民众的饮食习惯 D.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
12.16世纪初,马铃薯在欧洲并不受人们的欢迎,欧洲人认为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种族的主要食物,在苏联,农民在最初的犹豫不决之后开始大规模栽培,到1815年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下列事件中与材料有关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圈地运动 D.宗教改革运动
13.关于玉米传入我国的路线,有学者据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凉府(今甘肃)志》记载的“番麦,一名西天麦……花垂红绒于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认为玉米由中亚经西北地区传入我国;另有学者据明万历元年(1573年)杭州人田艺蘅《留青日札》中记载“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认为玉米由菲律宾等地经海路传入中国。这两个观点中( )
A.前者依据地方志记载最具可信性 B.所依据的史料都需要进一步佐证
C.后者记述了玉米种植最接近真实 D.记述传入时间较早的最具真实性
14.近代前期,那些时常受到猎奴侵扰的非洲人,可能经常需要为自身安全而逃跑,而从美洲传入的木薯,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食物。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非洲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非洲社会进步
C.“三角贸易”优势逐渐丧失 D.物种交流改善了居民的生存条件
15.18世纪末,欧洲国家以海外殖民地为主要基地,在全球建立了约1600座不同类型的植物园。这些植物园充当了获取外来高价值植物的农业实验站和国内外大宗贸易植物、稀有药物性植物及经济植物的驯化中转站。这些植物园的建立说明( )
A.殖民地的地位提高 B.工业革命即将开展
C.商品输出开始出现 D.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殖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严重矛盾。这时,也正是中西交通相当发达的时期,为了解决粮食的不足,以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三种作物为中心,一些海外作物开始大量引入我国。这些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其传入和传播的历程,不仅有关心农业生产的商人、知识分子、官吏乃至乾隆皇帝的推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复试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二:高产作物的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它们在全国范围的广泛种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也为山区垦殖提供了基本条件,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引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产作物引入我国的历史影响。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苜蓿是古老的世界性牧草。一般认为,苜蓿起源于古波斯。约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希腊种植首蓿,并传播至罗马。1—2世纪,苜蓿传至整个欧洲。16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到1800年,苜蓿传至大洋洲,并在全球广泛种植。
——摘编自孙启忠等《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等
材料二 苜蓿自汉代引入我国,元朝时在全国种植较为广泛。元代宫廷中设有苜蓿园,交由官员专门管理,以饲马驼膳羊。《元典章》载“(苜蓿)非止喂养头疋(同“匹”),亦可接济饥年”。元诗和元曲中载有“食馀苜蓿承朝日,坐候棠梨过夕晖”“蒲萄苜蓿味虽美,异方土俗殊乡里”。1861年,苜蓿经中国传入日本,但因风土关系,当地栽培不多。后来,日本又从美国输入其他品种的苜蓿,多栽种于北海道一带。
——摘编自郭建新 朱宏斌《苜蓿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及渊源考察》等
(1)结合材料一,指出苜蓿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
(2)结合材料二,分析元朝政府推广种植苜蓿的目的。
(3)综合以上材料,阐述苜蓿传播的世界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英国饮茶风俗
17世纪初,茶叶输入到英国,价格昂贵,直到60年代,还只是贵族的饮品。18世纪起,饮茶逐渐成为英国大众消费,饮茶之风盛行。学者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时,搜集到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70~1759英国茶输入数量表
年代 5年进口总额(磅) 年代 5年进口总额(磅)
1670-1674 400磅26哂 1715-1719 1671564
1675-1679 4914 1720-1724 3501663
1680-1684 213 1725-1729 4113050
1685-1689 44096 1730-1734 3293537
1690-1694 80663 1735-1739 8363332
1695-1699 57141 1740-1744 6999128
1700-1704 336088 1745-1749 10198617
1705-1709 414123 1750-1754 12071103
1710-1714 903846 1755-1759 13497010
——陶德臣《英国茶叶消费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史料甲 英国诗人彼得·安东尼·莫特创作于1712年的《一首赞美茶的诗》(节选)
酒证明在它最吸引人的时候是最致命的,茶在其最愉悦的时候是最健康的。酒以其有害的烟雾征服了人们,茶征服了酒,尽管酒是人所征服的。酒只能使它所要激发的大脑发热;但茶给予光明,并防止头脑过热。
史料乙 英国画家荷加斯创作于1738年的油画《斯特罗德一家》
说明:油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桌上的茶具,在画面的最前方,还有一个精美的茶盒。
(1)分析说明选择材料一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的理由。
(2)辨析说明甲、乙两则史料的价值。
(3)为进一步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搜集材料?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示意玉米在世界的传播路线。
材料二 据载,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其影响如同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旅行家贝尔所说的那样,“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玉米在世界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巧克力的制作工艺传到欧洲经欧洲人的开发利用使其成为欧洲饮食文化特色,C项正确;材料并未表明巧克力原料在欧洲种植,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其巧克力的消费对象,排除B项;“彻底改变欧洲人饮食”的说法过于绝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白色箭头所代表的作物原产于西亚,后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传入美洲。结合所学,小麦从西亚传入欧洲,新航路开辟后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因此白色箭头所代表的作物是小麦。黑色箭头所代表的作物由东南亚传入中国,由西亚传入非洲和欧洲,再传入美洲。且该作物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结合所学,甘蔗原产地很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新航路开辟后传入美洲,因此黑色箭头所代表的作物是甘蔗,C项正确;材料所述作物原产于旧大陆,新航路开辟后传入美洲,玉米、马铃薯、番茄原产于美洲,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计量史学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及历史研究的深入,对同一史实的认识会发生变化,C项正确;“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引发清朝的人口压力”与材料“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传统粮食作物在中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的贡献,排除B项;“美洲粮食作物不是刺激清朝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与材料“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可知,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D项正确;“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符合材料的部分内容,无法涵盖材料全部内容,排除A、B项;“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不仅是文化的交流,还是殖民侵略,且促进各洲文化交流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末(世界)。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和新贸易路线的开辟,促使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及动物物种的交流,这有利于两个地区的有关物种扩大范围,从而生产更多的动植物,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丰富当地的饮食来源,C项正确;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排除A项;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种的交流传播并不能使新旧大陆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排除B项;D项说法在空间和速度方面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为古代、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中“凡是带有‘胡’字的,大多是秦汉至魏晋时经由西域传入”及所学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可知,葡萄、苜蓿、胡萝卜在两汉时传入中国,①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美洲作物在新航路开辟后不断外传,甘薯和辣椒是在明朝传入中国,③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外来物种的传入途径和命名方式都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特色,因此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特色,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西装不属于物种,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辣根经由南洋进入浙江、广东,称为“晋椒”。18世纪传入西南地区,被称为“海椒”。传播途径不同,命名也不同。根据传播途径与命名的关系,可得出不同区域不同名字,支持辣椒多点传入论,A项正确;材料提及辣椒的不同名字与传播途径有关,未提及名字不同是因为品种不同,排除B项;辣椒原产于美洲,而非源于本土,排除C项;关于辣椒的传播途径,需要依据相关史料加以研究论证,对不同学者的观点也要认真分析鉴别,不能仅仅根据学者观点不同就断定辣椒传入是多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依据材料“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等地,香料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可知,香料的供应关系由贵族项普通人的大众化转变,证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等级观念,D项正确;题干表述的是香料等新产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后引起的社会变化,排除A项;大量贵金属进入欧洲,引起欧洲价格革命,与香料无关,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型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各地物种也不断交流,咖啡作为一个代表性物种,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可以显示了贸易改变生产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市场的主导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非洲、阿拉伯半岛、拉丁美洲和欧美西方的范围,不能体现全球性,排除C项;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水果、养殖产品、林业产品等,仅从材料中的咖啡一种产品,不能得出整个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本草纲目》中介绍了玉蜀黍的情况,且“可炸炒食之”,这说明该物种可作为食物,由此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的传入丰富了明代人的饮食,C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其最初传入的用途,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玉米出现了改良品种,排除B项;玉蜀黍是美洲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大米不及包谷耐饥”“性溫味甘”与“气味香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朝,玉米不仅被用作食物,还被认为比大米更耐饥,气味香美,性温和味甘。这些都表明玉米已经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C项正确;清朝严重的人地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解决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夸大了玉米种植的作用,排除A项;中国传统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包括小麦、稻谷等作物为主,这个结构一直延续到近代,“动摇了传统的农业结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玉米与民众的饮食习惯”,而“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马铃薯原产自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欧洲,后被广泛种植,A项正确;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文化运动,排除B项;圈地运动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与马铃薯种植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结论“认为玉米由中亚经西北地区传入我国”、“认为玉米由菲律宾等地经海路传入中”可知,其所依据的都是史料记载,属于二手史料,需要进一步佐证,B项正确;地方志不一定最具有可信性,排除A项;无法根据材料得出“最接近真实”,排除C项;记述时间早不一定真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根据材料“能经常需要为自身安全而逃跑,而从美洲传入的木薯,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食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木薯传入非洲,成为非洲人逃跑时可以携带的理想食物,反映了物种交流改善了居民的生存条件,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非洲农业、工业等方面的数据,无法得知非洲经济结构发生剧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非洲社会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三角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欧洲。根据上述解读可知,欧洲国家在海外殖民地建立了众多植物园,这些植物园的建立和运作实际上说明全球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欧洲国家在海外殖民地建立植物园,是对海外殖民地的一种资源掠夺,不能说明殖民地地位提高,排除A项;18世纪末之前工业革命已经开展,排除B项;商品输出早已有之,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历史背景: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尖锐;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推动;中国劳动人民的贡献。
(2)历史影响:增加粮食产量;缓和人地矛盾;促进山区开发;推动粮食商品化;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过度开发也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我国人口增殖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严重矛盾”可分析出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尖锐;结合新航路开辟、美洲发现可分析出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结合早期殖民扩张可分析出殖民扩张;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可分析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不仅有关心农业生产的商人、知识分子、官吏乃至乾隆皇帝的推动”可分析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推动;根据材料“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复试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可分析出中国劳动人民的贡献。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影响:根据材料“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分析出增加粮食产量,缓和人地矛盾;根据材料“为山区垦殖提供了基本条件”可分析出促进山区开发;根据材料“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可分析出推动粮食商品化;根据材料“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可分析出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过度开发也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
17.(1)条件:战争;新航路的开辟。
(2)目的:饲养马牛羊等动物。
(3)意义: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提高了饲草产量,有利于畜牧业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条件:根据材料“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希腊种植首蓿”可分析出战争;根据材料“16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可分析出新航路的开辟。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目的:根据材料“设有苜蓿园,交由官员专门管理,以饲马驼膳羊”可分析出饲养马牛羊等动物。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现代世界。意义: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畜牧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角度进行分析。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提高了饲草产量,有利于畜牧业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18.(1)材料一中的数据反映出1670~1759年英国输入茶叶数量的大幅增长,可以用来分析近代英国饮茶风俗发展的原因,即:随着近代国际贸易的扩展,茶叶大量输入到英国,茶叶价格下降,成为大众饮品,饮茶风气盛行。而饮茶的盛行又进一步推动了茶叶的进口。
(2)史料甲、乙都是研究英国饮茶风俗的一手史料。史料甲为诗歌节选,创作于1712年,作者认为茶使人头脑清醒、身体健康,表达了对茶的赞美;史料乙为油画作品,创作于1738年,作者将茶具置于中心位置,反映出饮茶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二者作为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于研究英国饮茶风俗有重要价值。诗歌、油画属于文学艺术作品,两者均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有艺术加工成分。同时两者又都属于个案,不能体现出饮茶的普遍性,所以需要和其他史料相印证。
(3)饮茶文化的发展变化;饮茶风俗的影响。(考生若答“英国其他历史时期的饮茶风俗”“英国不同地区饮茶风俗的比较”“英国和其他国家饮茶风俗的比较”“不同社会阶层饮茶风俗”等,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一中表格的信息可以看出,从1670年到1759年,英国进口的茶叶总额越来越多,由此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英国饮茶风俗形成发展的理由主要和近代国家贸易发展、茶叶价格下降、饮茶风气形成和推动茶叶进口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茶给予光明,并防止头脑过热”、“油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桌上的茶具,在画面的最前方,还有一个精美的茶盒”等信息可知,史料甲、乙都是研究英国饮茶风俗的一手史料。其中史料甲为诗歌节选,创作于1712年,作者认为茶使人头脑清醒、身体健康,表达了对茶的赞美;史料乙为油画作品,创作于1738年,作者将茶具置于中心位置,反映出饮茶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史料价值上说,二者作为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于研究英国饮茶风俗有重要价值。诗歌、油画属于文学艺术作品,两者均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有艺术加工成分。同时两者又都属于个案,不能体现出饮茶的普遍性,所以需要和其他史料相印证。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为了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可以从饮茶文化的发展、风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19.(1)特点: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沿新航路传播。(任答2点)
成因:玉米有较强的适应性;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世界各地对粮食的需求。(任答3点)
(2)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种植结构;缓解了欧洲的粮食困难;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任答3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50——1750年。特点:依据材料时间是1550——1750年可知,持续时间长;依据材料的传播范围涉及非洲、亚洲、美洲等多个大洲可知,传播范围广;依据地图传播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沿新航路传播。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产量高,适应性强;依据地图传播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依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雏形初现,促进了玉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地对粮食的需求渴望得到高产量作物,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2)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50——1750年。影响:依据材料“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可知,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产量高,适应性强,缓解了欧洲的粮食困难,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依据材料“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可知,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据材料“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可知,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种植结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