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储备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粮食储量的50%以上,对国际四大粮商集团的经营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这表明( )
A.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B.国际垄断组织垄断粮食生产
C.国际粮食组织注重食品安全 D.经济全球化影响到粮食贸易
2.《马可 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薹,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我国( )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古代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发展
3.19世纪初,英国普遍存在白面包掺明矾、用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现象。1848年,英国布拉德福自治镇还发生了一起致200人死亡的药糖中毒事件。19世纪60年代,英国才颁布第一部反食品掺假法案。这反映了( )
A.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B.英国法制建设落后
C.英国环境污染严重 D.英国工业革命推进
4.全球饥饿指数是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每年10月14日发布的,反映当年各发展中国家中相对于总人口的营养不良率、未满5周岁儿童的低体重率、死亡率等综合指数。下图是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据此图可知( )
A.食品安全关系到发展中国家国计民生 B.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
C.国际社会对全球饥饿问题关注度不足 D.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任重道远
5.1978—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的粮食援助项目。2005年,中国对外援助粮食共计57.7万吨,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仅2022年上半年,中国先后向叙利亚、阿富汗、斯里兰卡、乌干达、贝宁等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中国利用粮食出口协调外交关系
C.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 D.中国自身已经没有粮食安全问题
6.美国在国内的小麦交易中心和港口建有一系列装、卸及除虫自动化的大型终端仓,容量可达百万吨以上。仓内的小麦多从麦农合作协会、谷物公司或乡村商人那里收购,检测定级(按蛋白质含量等多种参数分为七大类五等)后再进行分级存储。21世纪的头20年里,美国小麦仓储占世界小麦仓储总量的比重基本上都在12%左右。这反映出美国小麦收储( )
A.为政府所垄断 B.依托现代科技 C.区域分布不均 D.意在操纵粮价
7.中世纪的欧洲人为了吃到新鲜的肉,只能在入冬后宰杀家畜。而从19世纪晚期开始,食物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宰杀或采摘的日期,以及运输距离。这一变化( )
A.源于美洲农作物的推广 B.说明粮食危机得到解决
C.得益于冷冻技术的发明 D.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
8.今年的3·15晚会上,曝光了八大案例,案例聚焦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金融安全、数据安全等领域,揭秘造假手段,揭露诈骗手法,揭示不法商家的违法侵权行为。以下属于国家加强食品安全方面措施的是( )
①用法律手段确保安全②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③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④制度创新、科技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当代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材料反映了( )
A.中国的农业智能化水平领先世界 B.当今世界农业智能化已经实现
C.现代化农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D.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0.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 )
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示意图
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 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
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11.有学者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主题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统购统销政策变革与市场化改革酝酿阶段,供需关系转换条件下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四轮曲折探索阶段,民生主旨下的粮食支持保护调控机制迈向健全阶段,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粮食结构性调整与优化阶段。据此判断,该学者研究的主题应是( )
A.国内市场与对外贸易 B.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
C.供求关系与经济结构 D.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12.世界粮食计划署作为全球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其资金来自国际社会,包括成员国政府和个人的自愿认捐,2007—2020年中国政府在致力于自身农业发展和减贫的同时,还成为世界粮食计划署最大的捐赠国之一。这主要表明中国( )
A.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成为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
C.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 D.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进程
13.我国的化肥使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
A.化肥使用量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农业科技领先于全球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14.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15.“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翻耕50英亩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打谷脱粒、自动装袋。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该材料反映了( )
A.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 B.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D.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农民大多视土地为命根子,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其农地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的《水利合作社条例》和《耕地整理法》,制度雏形形成于二战时期的农地立法。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还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协助会员销售农产品,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都成功地借鉴了日本农协的经验。
材料二 法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颁布《农业指导法》等法律,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鼓励农场集中,向农民提供较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二是建立不以赢利为目的代表国家实施监督的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小片农地,以优惠价格卖给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场;三是国家通过种种干预措施,控制土地流转,改善农场结构。还制定了小块土地合并和限制农地分割的政策,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有负责土地市场管理的土地事务所,土地转让必须经过土地事务所,否则无效。土地事务所对小块土地有优先购买权,整治合并后卖给有经营前途的农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熊乐兰《战后世界典型国家农地流转的实践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土地流转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和法国土地流转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汉代统治者奉行重农积谷的国策,粮食被视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战略物资,采取了“务氏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的政策。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赐爵政策。同时,汉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多次进行“反田”,限制土地兼并。
——摘编自张喆、戚亦农《试论汉代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并指出其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经济政策调整给你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大危机中联邦政府采取了限制农作物耕地面积和控制产量等政策并制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但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农产品产量和剩余存量有增无减。二战后马歇尔计划中的45亿多美元援助是以农场商品形式提供的。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大量粮食援助。然而,到1954年美国农产品存货仍达58亿美元,粮食过剩问题十分尖锐,甚至可能引发农业危机。于是,美国参众两院通过《1954年农产品贸易开发与援助法》,确立起了正式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和机制。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将其更名为“以粮食换和平”计划,美国粮食援助政策开始转而强调利用粮食援助为外交服务。随之美国将主要援助对象由西方盟国转向欠发达国家。该计划通过粮食援助来缓解当地人民的饥饿和促进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而增强它们对共产主义的“免疫力”,争取它们在冷战中站在美国及西方一边。
——摘编自王慧英《“剩余品”时代美国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材料二 粮食援助是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粮食援助开始于1959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是向非洲国家提供单向的无偿援助。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20世纪末,援助方式增加了优惠贷款项目。第三阶段是从等2000年一直到今天,不仅通过双边援助渠道和经济合作对非洲进行粮食援助,还通过发展南南合作公等方式,向非洲提供农业援助。中国对非洲的粮食援助以不干涉内政为原则,尊重非洲的文化,尊重非洲人民,不向他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从来不会用歧视性的文字或言语来伤害非洲人民,中国对非洲粮食援助行动中派出的农业专家在非洲不享受任何形式的特权。援助的形式不拘泥于实物援助和货币援助,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出也成为中国对非洲粮食援助的重要形式。
——摘编自赵银《中国对非粮食援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外粮食援助政策出台的原因并概括其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非粮食援助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对外粮食援助的不同;并谈谈中美两国对外粮食援助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逐渐走下坡路,危机不断凸显。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越来越多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但到20世纪20年代,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1921-1929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较1920年下降了35%,农业赋税却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1930年负债农场从1920年的37%扩大至42%。1929年,美国农业生产率较1913年提高了26%,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但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小农无法支付新设备的成本。更加不幸的是,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一位露宿街头的农民说道:“1927年我种植棉花赚了7000美元,1931年失去了所有,1932年开始流浪。”
——摘编自孙树强《伯南克的“圣杯”: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及诱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下降,大大低于清代平均水平。1926-1937年总平均,农业收成只相当于丰年的64.4%。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输出贸易总指数逐年下降,1935年比1929年下降一半。而1934年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30年下降28%。随着西方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源源流入,现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海外,到1933年,全国农户大半处于负债之中,农民大批死亡。由于大众购买力萎缩,国内市场缩小,使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如棉纺织业破产。……面对严重的危机,许多省份征收田赋不得而归,为此一些省份还征收各种杂税和提高税率。财政当局还实行新进口税则,降低税率,推动进口品汇价倾销。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农村突出问题并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对中国农村展开了全面改造。
——摘编自符长泉《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与中国农业危机表现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共两党处理农业危机的不同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以来(中国)。根据材料“202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储备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粮食储量的50%以上,对国际四大粮商集团的经营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可知,中国加强粮食储备,对于国际粮食垄断组织有一定的冲击和牵制,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问题,D项正确;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中国加强粮食储备,对于国际粮食垄断组织有一定的冲击和牵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食品安全,而是粮食安全,排除C 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至清朝(中国)。据题干所述,《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了13世纪中国使用冰保存鲜肉的技术,明朝政府利用冰为运输鲜菜鲜果的船只保鲜,以及清代北京设立冰窖储藏蒜薹供应皇宫等,这些实例跨越多个朝代,共同反映了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均运用冰块进行食物保鲜的技术和实践,A项正确;题干未直接涉及物种的引进或输出,排除B项;题干虽然提到官府的需求,但并未明确指出这种需求直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排除C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食物保鲜技术,而非长途贩运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60年代(英国)。根据材料“19世纪初白面包掺明矾、用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1848年药糖中毒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出现饮食安全问题是不法资本家牟取利润的造成的,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英国才颁布第一部反食品掺假法案”,说明随着工业革命推进,英国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立法,维护社会公共安全,D项正确;饮食安全问题是不法资本家牟取利润的造成的,不是人口膨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立法,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不是英国法制建设落后,排除B项;饮食安全问题与不法资本家牟取利润有关,不是环境污染,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图示信息可看出,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还是较高,说明发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比较严峻,粮食安全问题任重道远,D项正确;A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与题意主旨不符,图示中的饥饿指数并不能反映食品安全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排除A项;仅根据饥饿指数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和国际社会对全球饥饿问题关注度不足,排除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根据材料可知,2005年,中国有原来的粮食受援国变为粮食对外援助国,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说明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能力增强,C项正确;接受援助和对外援助皆为相互联系,无法体现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排除A项;中国对外提供粮食援助是处于国际责任和人道主义,排除B项;中国对外援助并非自身已经没有粮食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由仓库的库容量和小麦检测定级等信息可知,美国小麦收储过程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较广泛,B项正确;由材料中的“麦农合作协会”“谷物公司”等信息可断定美国小麦收储并不由政府垄断,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小麦收储中心的区域分布状况,排除C项;美国小麦仓储的执行者是不同的企业,并不能由仓储比例得出其操纵粮价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从19世纪晚期起人们就可以较容易地得到新鲜食物,这应得益于食物储藏技术的进步,即冷冻技术的发明,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土豆等,虽然高产但与保持新鲜程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食物储藏问题,而不是粮食短缺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保障了食物的新鲜程度,而不是丰富了食物来源,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通过制定及之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①③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的发布是中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体现,②错误;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并不能直接起到加强食品安全的作用,④错误。故本题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可知,这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中虽然体现了中国农业智能化水平较高,但没有与世界的对比无法体现领先世界,排除A项;当今世界农业智能化已经实现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现代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隋唐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建立了大型粮仓,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的广泛储备,B项正确;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排除A项;根据图片可知,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看不出南移趋势明显,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所划分的四个阶段均围绕着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这一主题展开。从统购统销政策变革到市场化改革的酝酿,再到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以及民生主旨下的调控机制健全,最后到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结构性调整,这一系列阶段都直接关联到粮食作为中国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与政策调控问题,D项正确;“对外贸易”与材料“民生主旨下的粮食支持保护调控机制迈向健全阶段,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粮食结构性调整与优化阶段”,排除A项;“供求关系与经济结构”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C项;材料主旨“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而“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中国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大规模捐赠,支持抗击全球饥饿事业,体现了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A项正确;美国是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排除B项;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科技教育水平、军事实力等方面,而非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排除C项;世界粮食计划署是联合国内负责多边粮食援助的机构,而非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我国政府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规范有机化肥的生产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保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化肥制造业萎缩,而是规范化肥使用,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的比较,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而是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 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和1978年中国。据图表数据信息,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用电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业生产的进步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化的推广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逐步释放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排除A项;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的进步,农业合作社主要存在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举措,机械、化肥和电力都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半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冷藏车、船等机械化工具在美国的运用,推动了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C项正确;材料描述美国农业生产的情况,并无欧洲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来粮食问题是否解决,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并不能完整反映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1)背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历史经验的积累;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特点:适度的规模经营;立法和政府的行政干预相结合;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保护农民正当权益。
作用: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日本。据材料一“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可知,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据材料一“其农地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的《水利合作社条例》和《耕地整理法》,制度雏形形成于二战时期的农地立法”可知,历史经验的积累;据材料一“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协助会员销售农产品,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可知,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据材料一“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日本和法国。特点:据材料“还制定了小块土地合并和限制农地分割的政策,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农民大多视土地为命根子,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可知,适度的规模经营;据材料“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法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颁布《农业指导法》等法律”可知,立法和政府的行政干预相结合;据材料“还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有负责土地市场管理的土地事务所”可知,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据材料“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土地事务所对小块土地有优先购买权,整治合并后卖给有经营前途的农民”可知,保护农民正当权益。作用:据材料“国家通过种种干预措施,控制土地流转,改善农场结构”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据材料“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可知,有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据材料“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都成功地借鉴了日本农协的经验”可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17.(1)措施:劝课农桑,重农积粟;采取入粟赐爵的政策,剌激粮食生产;广建粮仓,建立粮食仓储体系;丈量土地,核实土地占有。
特点:坚持以农为本;发展生产和加强储备相结合;注重发挥粮食的社会稳定功能。
(2)特点:阶段性;突出国家主导;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维护人民利益;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
(3)启示:经济政策的调整应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
措施:据材料一“务氏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可知国家重视劝课农桑,储集粮食;据材料一“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赐爵政策”说明国家通过赐爵,鼓励粮食生产;据材料一“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可知国家广建粮仓,建立粮食仓储体系,具有防灾意识;据材料一“政府多次进行‘反田’,限制土地兼并”可知国家核定土地,保护小农生产。
特点:据材料一“重农积谷”,体现了农本思想;据材料一“粮食被视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战略物资”说明政府重视发挥粮食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据材料一“政府一方面鼓励农业生产,一方面建仓储粮”,体现了生产和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据材料一“国家通过抑制土地兼并来稳定小农生产”,说明小农作为维护粮食安全的基础受到国家重视;同时,一系列措施均由国家主导进行也体现了封建国家的集权特点在维护粮食安全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小题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由材料二“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可得阶段性;由材料二“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等信息可得突出国家主导;由材料二“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等信息可得,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由新中国政权的性质和所学知识可得,维护人民利益;由材料二“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等信息可得,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
【小题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当代中国。
根据材料一、二中汉朝和新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从经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客观依据、理论支撑和制度保证等角度回答即可。从经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来看,可得经济政策的调整应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从经济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看,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从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清政府和新中国两个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的比较可得,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制度。
18.(1)原因:国内农产品生产严重过剩;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调整政策效果有限;积累了对外粮食援助的经验;拉拢第三世界国家的需要;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目的变化:从解决国内粮食生产过剩到利用粮食援助为外交服务,拉拢第三世界国家。
对象变化:从西方盟国到欠发达国家。
(2)特点:开始早、持续时间长;呈现阶段性;以不干涉内政为原则;尊重非洲国家的主权;始终坚持平等的外交政策;援助方式多元。
影响:有助于缓解非洲的饥饿和贫困问题;拓宽了对非援助的渠道和方式;有利于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彰显大国担当。
(3)不同:从援助对象来看,美国主要侧重援助西欧和第三世界国家;中国主要侧重援助非洲。从援助目的来看,美国主要是为了争取被援助国家在冷战中的支持;中国主要是为了帮助受援国家解决粮食问题,稳定社会秩序。从援助条件来看,美国在援助时借粮食问题进行意识形态输出、遏制共产主义;中国在援助中尊重受援国的国家主权、坚持平等的外交政策。从援助的原因来看,美国最早是为了解决国内粮食过剩问题,中国是为了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启示:要尊重受援国的主权和意愿;积极协助其他国家解决粮食问题,主动参与全球治理。
【解析】【小题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粮食过剩问题十分尖锐,甚至可能引发农业危机”得出国内农产品生产严重过剩;根据材料“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农产品产量和剩余存量有增无减”得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调整政策效果有限;根据材料“马歇尔计划……农场商品”“朝鲜战争……粮食援助”得出积累了对外粮食援助的经验;根据材料“欠发达国家”“增强它们对共产主义的‘免疫力’”及所学得出拉拢第三世界国家的需要;根据材料“争取它们在冷战中站在美国及西方一边”等及所学得出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粮食过剩问题”“为外交服务”得出目的变化:从解决国内粮食生产过剩到利用粮食援助为外交服务,拉拢第三世界国家。 根据材料“随之美国将主要援助对象由西方盟国转向欠发达国家”得出对象变化:从西方盟国到欠发达国家。
【小题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开始于1959年”“一直到今天”等”得出开始早、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得出呈现阶段性;根据材料“不干涉内政”等得出以不干涉内政为原则;根据材料“尊重非洲的文化,尊重非洲人民”等及所学得出尊重非洲国家的主权;根据材料“不会用歧视性的文字或言语来伤害非洲人民”及所学得出始终坚持平等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双边援助渠道和经济合作”“农业技术”等得出援助方式多元。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中国、非洲、世界等角度来分析。有助于缓解非洲的饥饿和贫困问题;拓宽了对非援助的渠道和方式;有利于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彰显大国担当。
【小题3】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美国。第一小问,中美两国援助的不同需要找准比较项来说明,可以从援助对象、目的、条件、原因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援助对象来看,美国主要侧重援助西欧和第三世界国家;中国主要侧重援助非洲。从援助目的来看,美国主要是为了争取被援助国家在冷战中的支持;中国主要是为了帮助受援国家解决粮食问题,稳定社会秩序。从援助条件来看,美国在援助时借粮食问题进行意识形态输出、遏制共产主义;中国在援助中尊重受援国的国家主权、坚持平等的外交政策。从援助的原因来看,美国最早是为了解决国内粮食过剩问题,中国是为了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二小问,从国家主权、全球治理等方面展开,言之成理即可。如要尊重受援国的主权和意愿;积极协助其他国家解决粮食问题,主动参与全球治理。
19.(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粮食供应过剩;美国垄断资本的农民的剥削;农业机械化造成农产品价格下降;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自然灾害的破坏。
(2)同:农产品价格不稳,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存在农业生产萎缩和耕地荒芜的现象;国际市场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异:在美国,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中国则更多受到内部政治动荡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在美国垄断资本的剥削和贷款问题较为突出,而中国则是现银外流和农户普遍负债;在美国,自然灾害加剧了危机,而中国则是在国内战争和政治斗争背景下,农业危机更加复杂。
(3)国民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但也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负担,导致农民生活更加困苦,国内市场进一步萎缩,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共产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为中国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变革也伴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美国。根据材料一“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材料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粮食供应过剩;根据材料一“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可知,美国垄断资本的农民的剥削;根据材料一“1929年,美国农业生产率较1913年提高了26%,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但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机械化造成农产品价格下降;根据材料一“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的破坏。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第一小问同,根据材料一“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可知,农产品价格不稳,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根据材料二“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可知,存在农业生产萎缩和耕地荒芜的现象;根据材料一“而1934年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30年下降28%。随着西方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源源流入,现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可知,国际市场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第二小问异,根据材料一“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与“1926-1937年总平均,农业收成只相当于丰年的64.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中国则更多受到内部政治动荡和经济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与材料二“到1933年,全国农户大半处于负债之中,农民大批死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垄断资本的剥削和贷款问题较为突出,而中国则是现银外流和农户普遍负债;根据材料一“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与材料二“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自然灾害加剧了危机,而中国则是在国内战争和政治斗争背景下,农业危机更加复杂。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国民党,根据材料二“财政当局还实行新进口税则,降低税率,推动进口品汇价倾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但也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负担,导致农民生活更加困苦;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市场进一步萎缩,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二小问共产党,根据材料二“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农村突出问题并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对中国农村展开了全面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为中国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革也伴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