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7 21:5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一做法主要因为( )
A.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
C.顺应井田制的瓦解 D.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2.夏代历法《夏小正》中有记载:正月时有俊风,农纬厥耒(整理农具),囿有见韭;三月越有小旱,始蚕,祈麦实;四月囿见有杏;五月种黍。这说明夏代历法( )
A.体系发展已成熟 B.与农业生产结合紧密
C.催生了农时观念 D.适应精耕细作的需要
3.如表所示为西周时期农官系统的部分情况。这一系统( )
农官 职能
司徒 负责农事的高级政务官,管理从事劳作的农业生产者
司空 掌工程,农田的规划与整治是其职责所在
农正 管理籍田生产,直接指挥和督促农夫劳动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D.推动了官僚体制的完善
4.架田,又名葑田,是一种浮在水面上的田垢。宋元时期,江浙、淮东、两广一带都有使用,其分布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架田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还大量地种植蔬菜。据此可知,架田的使用( )
A.完善了宋元的土地制度 B.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C.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5.《管子·海王》:“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有无。”这反映了( )
A.铁犁是主要耕作方式 B.冶铁技术的进步性
C.家庭手工业的重要性 D.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6.如图为江苏睢宁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面可见田间耕作场面,一农夫扶犁扬鞭呵牛耕田,近处一儿童提篮播撒种子,远处一农夫挥锄松土,一人挑担送水送饭;画面右侧停放一辆运送肥料的牛车。该画像砖可用于研究( )
A.多种经营方式的兴盛 B.租佃生产关系普及
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D.封建剥削较为沉重
7.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齐明帝诏曰:“细作中署、材官、车府,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这一变化( )
A.体现了政府加强对工匠的管理 B.使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受挫
C.反映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 D.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一定条件
8.下列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棉花、棉布的两则早期记录,由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 )
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 《后汉书·西南夷传》
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梁书·西北诸戎传》
A.我国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 B.棉纺技术由中原传播至边疆
C.我国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 D.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
9.元朝农学家王祯有诗云:“休言瓠落只轮困,一窍中藏万粒春。喙舌不辞输泻力,腹心元寓发生仁。农工未害兼匏器,柄用将同秉化钧。更看沟田遗迹在,绿云禾麦一番新。”据此判断,诗中所写的“瓠”是( )
A.收获用具 B.储物设施 C.灌溉工具 D.播种农具
10.在《西京杂记》中有关于多综多蹑织机(古代提花织机之一)的描述:“霍光(西汉大臣)妻遗淳于衍(人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巨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台多综织机模型将汉代真实的织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由此可知( )
A.汉代人们能够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B.《西京杂记》所记反映了汉代官营织品的精美昂贵
C.这些织机模型为研究我国古代棉纺织业提供了物证
D.汉朝纺织机已经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11.中世纪初期西欧庄园的耕作方式沿袭罗马的习惯,盛行两圃制,即将耕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耕种,一部分休耕,每年更换;到9世纪开始出现了三圃制,即每年三分之一耕地实行休耕。西欧这种轮作方式的改变( )
A.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B.消除了罗马帝国影响
C.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D.提高了农奴的地位
12.《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都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 )
作物名称 《氾胜之书》 《四民月令》
禾 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二、三月时雨降,可种植禾;四月蚕入簇,可种禾——谓之上时。
稻 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三月种秔稻,四月种秫稻。 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
黍 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 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五月先后各二日,可种黍。
A.自耕小农稳定发展 B.农时安排体现劳动智慧
C.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13.下面是《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公元前4千纪—公元前1千纪)》(局部),下列选项中,属于①处的人类创造的文明成就是( )
A.发明“0”等十个数字符号 B.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D.订立契约成为普遍现象
14.有学者研究发现,早在公元前1世纪,水车作为农业灌溉的有利工具,就已为罗马帝国东部行省所知,但直到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时,才为罗马所采用。该学者意在揭示,罗马( )
A.社会转型利于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及时
C.对外战争严重耗损国力 D.政治分裂制约社会进步
15.在古代两河流域,国王把本年内最重要的一件事记录下来,用这件事为下一年命名,即年名。在古巴比伦王朝,多数国王第一年的年名就是有关灌溉农业和水渠修建。这表明,古巴比伦时期( )
A.农业生产有法律保障 B.水利灌溉系统较完备
C.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 D.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细节
材料 表 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同方面生活
不同方面 生活细节 信息来源
衣着 楚人的冠服不同于北方,刘邦乃楚人,喜欢小冠短服。奏俑的冠服,都是军装,但结发形制却有不同的种类。汉人衣服宽博,至于仆役一类的人物,显然衣袖比较狭窄,其故在于方便工作。成都都江堰出土的持锸石人,则是短装,上下衣均为短制,衣襟对叠,也不甚宽博。 文献;出土文物
烹饪 汉人画像石,常有饮宴图及在厨房做菜的题材,宴席前也只见供膳的器具,例如杯盘匕匙,不见先秦鼎镬之类的炊具。汉人明器中,灶为常见,越是后期的灶,灶眼越多,灶面的料理面也越大。 画像石;明器
饮茶 茶的原产地是中国西南部,汉代王褒的《僮约》中记载,四川武阳的茶已是商品。 文献
屋宇 晁错奏议,边郡移民区,应有居室的安排,其标准格式是一堂二内。汉代一般民居,似即如此布局。从明器的屋舍模型判断,长宽比例,也足以容纳一堂二内。 文献;明器
车辆 大率乘人的车以单静驾于车辕,以马拉车。载重的车辆,双辕夹在拉车的牛身两侧。 画像石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的变化。
(2)结合表中的信息来源,就历史文献和出土器物在秦汉社会生活史研究中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千年来,政治家们都把粮食安全置于民生政治之首。翻开史书,“国以农 为本”、“民以食为天”,“仓廪实,知礼节”的议论比比皆是,鼓励垦殖,扩大生产,劝勉农 桑,不违农时,是千年不替的国策。中国古代粮食积贮制度始终是同时代世界上最先进、 最庞大的,例如唐代拥有包括正仓、转运仓、常平仓和义仓在内的一套完善贮运体系。早 在2000多年前,魏国相李悝首创“平杂法”,以国家力量介入粮食流通,调控市场价格,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
——摘编自王利华《从历史经验教训看中国粮食安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 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 度改革,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 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的粮食安全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简析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山权数》中曰:“汤七年水,禹五年旱,民之无粮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禹以厉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古人常围绕着农业生产,期望丰收,常常引用各种卦和祭祀上帝、山川神祇及祖先的活动,或是求雨,或是求丰年,都是盼望有好收成。夏代农业传说有:“春三月,三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易经·否卦》云“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地无邦也。”汉初,每年通过漕运贸易运到京师的粮食不过数十万石,其后政府机构膨胀,漕运贸易增至四百万石。武帝时,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展渭水流域农田水利,增产谷物供京师以省东部漕运粮食。隋唐时期,我国漕运贸易规模更大,这时的漕运贸易主要是由南向北,从长江流域运输粮食到京师。明初沿用元代海运之法,解决北方粮食供应。自此,漕运贸易主要由官军掌运。
——摘编自杨姝《中国古代治理粮食安全问题的启示》
材料二 从历史的纵向看,中国封建社会人口的强劲增长趋势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导致粮食大幅度增产密切相关。
历代人口增长和口粮总需求量变化表
朝代 时间 人口数(万人) 口粮需求总量(万市斤/年)
商代 商末 780 542 880
春秋战国 3 200 2 227 200
秦末 2 000 1 392 000
两汉 6 000 4 176 000
魏晋南北朝 5 000 3 480 000
隋唐 9 000 6 264 000
宋辽金元 公元1100 12 000 8 352 000
明 公元1600 20 000 13 920 000
清 公元1880 30 000 20 880 000
清 公元1840 40 000 27 840 000
清 公元1911 46 000 32 016 000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关于粮食安全的基本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一直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服役于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许多是民间工匠注籍匠户后世代以无偿劳役形式艰苦劳作。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内部技术分工十分细密。有学者认为,“各种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虽然都是政府的官设机构,但都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条件,并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基本性能”。有学者还指出,官营手工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中“指挥工作”的是“由政府派遣的官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到清代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题干内容中的“西周时期”、“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信息,可知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之所以采用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政府不得不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这种方式,B项正确;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仍旧是集体耕种,经营方式没有变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在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即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西周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此时小农经济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夏小正》主要对农具、农时作了记载。由此可见材料体现夏代历法与农业生产相关,B项正确;体系发展已成熟与史实不符合,历法刚刚出现,排除A项;催生了农时观念只体现材料记载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C项;夏朝的农业还没有实现精耕细作,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的农官系统中的部分官员对农业负有组织和直接管理的职能,这反映出井田制下的国有管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政府直接管理农业的模式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农业生产,C项正确;西周时期小农经济尚未产生,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正式确立的,排除B项;官僚体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元时期。根据材料“架田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还大量地种植蔬菜”可知,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架田的方式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这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宋元是土地制度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产品流入市场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的是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是对男女生产的工具的描述,反映了生产工具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犁,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冶铁技术进步,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工具,未体现家庭手工业的重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分工配合,运用多种生产工具进行劳动耕作,采用施肥等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这体现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描绘了农业田作生产,没有体现林业、渔业等其他经营方式兴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租佃关系的相关信息,况且“租佃关系普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断国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而南齐时,“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这就为民营手工业发展创造一定条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放松对工匠的控制,不是”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对手工业者的管理情况,无法得出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政府放松对工匠的控制,不能说明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史书中记载,棉花的种植多是在西南或西北地区,而中原地区尚未种植,说明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最早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仅体现了西南和西北地区棉花的种植,不能体现棉纺技术的传播路径和我国棉纺织品远销海外,排除B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一窍中藏万粒春。喙舌不辞输泻力,腹心元寓发生仁。更看沟田遗迹在、绿云禾麦一番新”等信息判断,诗中所写的瓠,是指用老葫芦制作的一种简便省力且能均匀播种的工具,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诗句描写的工具功能,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可知,多综多蹑织机构造操作复杂,可以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A项正确;材料中的手工业并非官府统一经营,不能判断其为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此时没有种植棉花,还未出现棉纺织业,排除C项;材料为多综多蹑织机的描述,未体现汉朝纺织机已经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下耕作方式由两圃制发展到三圃制,不仅使休闲地面积由二分之一减少到三分之一,同时三圃制下一年可以收获两次,既有利于减少农业灾害或歉收的风险,又有利于提高耕地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因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率,C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西欧庄园轮作制度的变化,未涉及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排除A项;“消除罗马帝国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无论两圃制还是三圃制,主要还是使用大批农奴劳作,没有改变农奴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表格“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中对禾、稻、黍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时安排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劳动智慧,B项正确;自耕小农易受天灾人祸、土地兼并等因素影响,具有脆弱性,排除A项;材料“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仅反映了汉代的耕作技术,没有与汉代之前的耕作技术进行比较,并且汉代耕作技术主要是铁犁牛耕,无法得出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排除C项;《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对禾、稻、黍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是对农民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未涉及政府的农业政策,无法得出政府是否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千纪—公元前1千纪(西亚)。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①小亚细亚,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西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B项正确;④古印度,古印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学符号,排除A项;②为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排除C项;③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水车作为农业灌溉的有利工具,就已为罗马帝国东部行省所知,但直到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时,才为罗马所采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旨在强调罗马帝国时期,奴隶制度的存在使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利用,但是在公元4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奴隶制逐步走向衰落,封建制度初步发展,罗马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转型,罗马社会不得不应用新技术,这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水车作为农业灌溉的有利工具”“但直到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时,才为罗马所采用”可知,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不及时,排除B项;材料强调“奴隶制阻碍生产技术的传播应用”,没有涉及战争,排除C项;罗马的政治分裂在公元395年,即4世纪晚期与材料“公元4世纪奴隶来源枯竭”的表述不符,材料主要表述罗马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政治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根据材料可知,在古巴比伦王朝,多数国王第一年的年名就是有关灌溉农业和水渠修建,表明古巴比伦时期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有关农业生产的法律,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材料表明古巴比伦时期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未涉及水利灌溉系统建设情况,不能说明水利灌溉系统较完备,排除B项;材料表明古巴比伦时期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但不能体现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6.(1)民众衣着地区性差异显著,富贵人家与下层民众衣着迥异;饮食方式由先秦以大型铜器罗列席前的即席烹制变为汉代庖厨宴饮;饮茶习俗在汉代已经形成;汉代民居已有规制;车辆有了乘人与货运之分。
(2)文献史料提供了丰富的二手资料,通过对不同文献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拓宽对秦汉社会生活研究的视角,但这些史料可能会囿于个人成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待甄别;出土器物作为一手史料则提供了很多生活的细节,出土器物所见可作为研究秦汉民众生活的直接证据。历史文献与出土器物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的关系,要重视“二重证据法”的实践运用。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刘邦乃楚人,喜欢小冠短服......汉人衣服宽博,至于仆役一类的人物,显然衣袖比较狭窄,其故在于方便工作”得出民众衣着地区性差异显著,富贵人家与下层民众衣着迥异。根据材料“常有饮宴图及在厨房做菜的题材,宴席前也只见供膳的器具......汉人明器中,灶为常见,越是后期的灶,灶眼越多,灶面的料理面也越大”得出饮食方式由先秦以大型铜器罗列席前的即席烹制变为汉代庖厨宴饮。根据材料“汉代王褒的《僮约》中记载,四川武阳的茶已是商品”得出饮茶习俗在汉代已经形成。根据材料“汉代一般民居,似即如此布局。从明器的屋舍模型判断,长宽比例,也足以容纳一堂二内”得出汉代民居已有规制。根据材料“大率乘人的车以单静驾于车辕,以马拉车。载重的车辆,双辕夹在拉车的牛身两侧”得出车辆有了乘人与货运之分。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文献史料提供了丰富的二手资料,通过对不同文献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拓宽对秦汉社会生活研究的视角,但这些史料可能会囿于个人成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待甄别;出土器物作为一手史料则提供了很多生活的细节,出土器物所见可作为研究秦汉民众生活的直接证据。历史文献与出土器物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的关系,要重视“二重证据法”的实践运用。
17.(1)提升粮食安全到治国安邦的地位;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
(2)成就:粮食产能稳定提升,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研人民和人民群众的努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社会的粮食安全战略根据“几千年来,政治家们都把粮食安全置于民生政治之首”得出提升粮食安全到治国安邦的地位;根据“ 中国古代粮食积贮制度始终是同时代世界上最先进、 最庞大的,例如唐代拥有包括正仓、转运仓、常平仓和义仓在内的一套完善贮运体系”得出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根据“鼓励垦殖,扩大生产,劝勉农桑,不违农时,是千年不替的国策”得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根据“以国家力量介入粮食流通,调控市场价格,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新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根据“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 粮食基本自给”并结合所学得出是粮食产能稳定提升,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研人民和人民群众的努力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18.(1)基本思想:粮食安全问题是社会变革与稳定的基础;粮食生产要遵循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贸易是防范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2)论证:战国秦汉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得人口达到6000万;宋代南方农业的开发和占城稻的推广使得人口突破一亿;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新作物的普及使人口达到四亿。
(3)主要因素: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自然灾害;国家政策;文化习俗;社会变革;政治腐败;战争和土地制度。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基本思想:根据材料“古人常围绕着农业生产,期望丰收,常常引用各种卦和祭祀上帝、山川神祇及祖先的活动,或是求雨,或是求丰年,都是盼望有好收成。”可得出粮食安全问题是社会变革与稳定的基础;根据材料“春三月,三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可得出粮食生产要遵循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根据材料“汉初,每年通过漕运贸易运到京师的粮食不过数十万石,其后政府机构膨胀,漕运贸易增至四百万石。武帝时,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展渭水流域农田水利,增产谷物供京师以省东部漕运粮食。隋唐时期,我国漕运贸易规模更大”可得出贸易是防范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论证:首先围绕“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进行解读,观点强调了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其次围绕该观点,观察表格数据,列举事实进行论证。可举例战国秦汉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得人口达到6000万;宋代南方农业的开发和占城稻的推广使得人口突破一亿;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新作物的普及使人口达到四亿。最后得出该观点“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是正确的。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农业生产本身、人口增长、自然灾害、国家政策制度等角度回答。可叙述如下,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自然灾害;国家政策;文化习俗;社会变革;政治腐败;战争和土地制度。
19.趋势:私营手工业的种类逐渐增多;从家庭副业和小作坊发展到工商业市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成因: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相对松弛;市场的广大。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和“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可知,趋势是私营手工业的种类逐渐增多,且逐渐占居主导地位;根据材料“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和“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可知,从家庭副业和小作坊发展到工商业市镇;根据材料“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可知趋势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等信息可知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手工业发展的管理相对松弛,同时市场扩大,也促进了我国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