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民俗里的衢州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总表
第一课时 40分钟 单元起始课 .1.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目标:记录民俗生活,用民俗记录生活 2.了解什么是民俗,说一说身边的民俗 3.找一找课文中的民俗 5.探究课文为什么在众多民俗中选择“这一个”?
第二课时 40分钟 探寻民俗文化 1.借助学习单交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的民俗特点 2.我们学过的作品,阅读过的名著,本单元课文及你阅读过的课外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记录民俗生活的? 记录了怎样的民俗生活?为什么要 用民俗想记录生活?
民俗文化的文学表达
第三课时 40分钟 跟着课文学结构 1.课文用什么结构叙写自己家乡的民俗? 2.思维导图交流
第四课时 40分钟 跟课文学主题表达 1.民俗的文字表达是为谁服务? 2.《社戏》为例,关注三次对比,两次聚焦。在对比中得出主题。 3.《安塞腰鼓》《回延安》富有地域特色的表达。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点,明确作品主题。 4.《灯笼》抓住灯笼特定载体表达主题。
第五课时 40分钟 跟着课文学表达 1.这样的表达很走心 重点赏析语言 我最喜欢的语言表达是:__________ 这些语言主要运用了_______表达方式,主要特点是________ 2.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第六课时 40分钟 跟课文学选材 1.结合本单元、前面三册书、名著及其它名家名篇,探究民俗文化的加入对文章的文学表达有何意义?
第七课时 40分钟 民俗里的衢州 说一说我与衢州民俗的故事 写一写民俗里的衢州
民俗里的衢州作文评价
第八课时 40分钟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展现民俗里的衢州 讨论制作民俗里的衢州的评价量表(关注民俗价值和意义) 学生自评他评展评
成果制作与评估 成果发布与反思
单元起始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导语,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2.借助词条了解何为民俗,说一说身边的民俗
3.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些民俗文化,探究在众多民俗中为何选这一个?
教学过程:
活动一:探寻民俗文化
读单元导读语,了解单元重点
核心:民俗文化的文学表达
单元主题:记录民俗生活,用民俗记录生活
江南水乡,看《社戏》忆淳朴乡风
革命圣地,听民歌赞老区新貌
西北高原,观腰鼓叹蓬勃生命
齐鲁乡间,借灯笼颂寄情家园
何为民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民俗。
展示百度词条。
同学交流发言。
3.速读本单元四篇课文,你挖掘出了哪些民俗文化?
明确:地方社戏、陕北信天游、陕北安塞腰鼓、灯笼文化等
明确: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信天游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3)“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和“中国第一鼓”。
(4)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活动二:理解名家笔下的民俗特点
探究:四篇课文涉及不同的地域,各地均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课文为什么在众多民俗中选择“这一个”?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民俗——乡土风情——民族特色——童年回忆——逝去的美好——乡愁——家国之思等等
民俗的文学化表达
教学目标:1.借助课内外文章,探究民俗的文化表达方式
活动一:1.阅读课外写民俗的文章,探究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文章来源 文章篇名 发现涉及的民俗 民俗在文中的出现方式 作品表达的主题
本单元课文
前三册书
名著
名家作品
为本单元的四种民俗写介绍词
尝试化用课文为四种民俗写介绍词,在组内、班级内进行介绍
第三课时 跟着课文学结构
教学目标:
梳理本单元文章结构,总体上把握文章框架
通过把握结构,再次理解民俗在其中的意义
活动一:理清每篇文章的行文线索,完成下表。
篇目 线索
《社戏》 看社戏
《回延安》 延安情
《安塞腰鼓》 腰鼓
《灯笼》 灯笼
活动二:理清全文脉络,画出各篇的思维导图
通读《社戏》,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所写的几件事?(语文书思考探究一)
《回延安》共有五个诗节,请根据提示,概括每个诗节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变化,填写鱼骨图。
浏览《安塞腰鼓》,根据文章结构完成结构图。
安塞腰鼓
《灯笼》中,作者以灯笼为情节,回忆了哪些与灯笼相关的情节?
灯迎祖父——上下灯学——村口红灯——元宵彩灯——族姊远嫁——纱灯描红——想象宫灯——挑灯看剑
第四课时 跟着课文学主题表达
教学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民俗的文字表达为谁服务
教学过程:
活动一:《社戏》为例,关注三次对比,两次聚焦。在对比中得出主题。
社戏的民俗体现:戏、人、景
完成《社戏》教学 感受淳朴民风
1、记住一句话:可以说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都集中到了课文的结尾,
文中的我对社戏如何评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在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说清一件事
(1)、戏真的好看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找到相关的句子,前后桌讨论讨论,这戏是不是好看?
“我”最想看到的戏是: 结果是:
“我”最不想看到的戏是: 结果是:
(2)“我”最想看的戏没有看到,“我”最不想看的戏却一直在“我”眼前,“我”当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我最想看铁头老生连翻八十四个筋斗。
(唉) 结果是:铁头老生并没翻筋斗。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唉) 结果是:“但是等了许多时候都不见”。
我最不想看“老旦、小旦咿咿呀呀的唱”。
(唉) 结果是:“老旦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仍旧唱。”
(3)“我”觉得戏不好看,同去的小伙伴们也这么认为吗?老师呢,把小伙伴看戏时的情态找了出来,请大家看大屏幕。读一读,说说他们看戏的心情。
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哈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全船的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
(4)豆好吃吗?
但我吃了那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那夜的戏不好看,豆也很普通,那文章结尾为什么连连说好呢?到底什么好呢?
朋友好,有双喜,阿发这样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难忘
景好,农村美好的景色,特别是夏夜行船一节,使我流连忘返
人好,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没骂我们,还送豆给我,表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情好,偷吃罗汉豆的刺激与快乐的心情。
3、认识一个朋友
那夜的看戏中,文中写了许多小朋友,说出名字如双喜、阿发、桂生……
你最想认识谁?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说说你想认识的理由。
这群孩子个个都是那么善良,那么可爱,那么善解人意。尤其是双喜,还那么懂事,聪明,能干。感谢那里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一群纯朴的好伙伴。
如果打算以社戏来打造江南水乡民俗风情馆,你打算在里面呈现什么?请说明理由。
水乡特色+江南民俗
笑脸墙
省亲图
看社戏
小伙伴偷豆
活动二:探究单元几篇文章的主题
(1)《社戏》中的看社戏是全文线索,叙写“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来表达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回延安》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3)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4)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第五课时 跟着课文学表达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掌握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活动一:这样的表达很走心
篇目 文体 表达方式
《社戏》
《回延安》
《安塞腰鼓》
《灯笼》
我最喜欢的语言表达是:__________这些语言主要运用了_______表达方式,主要特点是_______
1.《社戏》和《安塞腰鼓》《回延安》《灯笼》几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2..学生自主探究结果交流。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
活动二:对比阅读
(一)安塞腰鼓表演是那么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 品读文章之好,用“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______,你看_________”,(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
例:“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修辞,你看:
1、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排比。这几个词语层层递进,用来说明安塞腰鼓是生命宣泄、升华的表现。
2、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抒发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排比,反复。这句是全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表现安塞人民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4、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排比。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之情。
5、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运用排比层层递进,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6.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一段,综合运用排比、比喻、反复,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舞蹈场面的壮美,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7.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好在综合交错运用了排比和反复两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二)社戏》和《安塞腰鼓》《回延安》《灯笼》几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学生自主探究结果交流。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
如《社戏》一文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
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人物描写: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②“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三)《安塞腰鼓》《回延安》富有地域特色的表达。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点,明确作品主题。
跟着课文学选材
教学目标:1.完成《灯笼》教学,读懂灯笼里的情缘
2.以《灯笼》为例,探究民俗在文学表达中的选择
教学过程:
活动一:.作者将记忆比作网,与灯笼结下哪些“缘”呢?在这些事件中,作者蕴含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思念——感动和欢乐——淡淡的失落——怜悯——悲壮
活动二:民俗的选择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物——灯笼(民俗特色)
事——和民俗有关的那些人和事
情——由民俗拓展出去的乡土 童年 家国 天下
1.灯笼凝聚了作者哪些情感?
自己 家 国 天下
对灯笼的喜爱 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对国家深切的爱意 以天下为己任,保家卫国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3.灯笼这一民俗载体在表达方式运用时的作用
可记叙 可描写 可抒情 可议论
活动三:再次总结前面阅读过文章的选材特点
民俗里的衢州
教学目标:学会记录民俗和用民俗记录生活
活动一:说一说我与衢州民俗的故事
1.学生小组通过采访、实地参观、考察及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自主确立方向,探究民风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用文字表达我与民俗的故事。
A. 特色民俗民风组 如九华祭春
B.民族民歌组 畲族三月三 婺剧
C. 节日美食文化组 年俗、端午节食俗
D.其它文化组
2.学生实地考察后进行民俗生活展示设计
乡土人物:物 人 (选择确立)
民风民俗:特色民俗 文化风情 (关注民风民俗的特色点,关注背后的文化意义)
短视频、美篇展示、展板设计(学生代表做解说)
3.可布置民俗风情馆
民风馆
民歌馆
民食馆
民俗馆
民情馆等
活动二:写一写民俗里的衢州
尽情用文字表达民俗里的衢州,创作一篇表现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1)选择典型的人事物和风土人情作为写作主体。
谋篇布局要讲究,根据素材选择合适的结构。
能用本单元习得的方法让语言更生动。
(4)表达对衢州独特的情感
小妙招
记叙事件:让思想感情和民俗发生联系
表情达意:增加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
描绘场景:运用修辞、运用想象、运用恰当的表达感情的词语
主题建构:民俗文化、乡情、成长记忆
第八课时 展现民俗里的衢州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评价量表
2.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展现民俗里的衢州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制作民俗里的衢州的评价量表(关注民俗价值和意义)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达成度
活动二:学生自评他评交流
活动三:学生作品展览
布置“民俗里的衢州”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