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露丝·古德曼通过讲述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男女从黎明到黄昏的日常琐事,带我们领略了19世纪维多利亚人新奇而充满异域风情的生活。她在书中提到,“对于那些必须准点早起的人(比如工厂工人)而言,“敲窗人”的存在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棒和一盏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敲窗人的产生反映出( )
A.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工人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D.工业革命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
2.1870年英国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对5—12岁儿童实施强制性初等教育,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标志着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这表明英国( )
A.教育自由主义盛行 B.经济发展带动教育改革
C.已经普及初等教育 D.国民教育体系臻于完善
3.下图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国内各行业人口所占比例及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单位:%)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
A.生产力发展加速了德国统一历程
B.农业经济对工业文明抵制的失败
C.工业革命助推了德国城市化发展
D.工业革命促进了劳资关系的改善
4.下面分别为1870年和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比比重示意图,其中关于图中序号①②③④对应国家正确的是( )
A.法、德、美、英 B.德、法、美、英
C.英、美、德、法 D.英、德、法、美
5.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英国此举旨在( )
A.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B.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C.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 D.加强对工厂的科学化管理
6.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规定,所有已婚妇女未经丈夫允许禁止外出工作。19 世纪中叶前,法国就职妇女主要是女工,第三产业中妇女职员仅为15%,而到1906 年这一比例提高到39%。这些变化表明( )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日益成熟 B.女权运动举步维艰
C.技术革命影响妇女职业角色 D.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7.根据如图的信息,可以概括出的主题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B.中国近代化的努力成效显著
C.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D.汉族官僚地位得到迅速上升
8.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用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材料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是( )
A.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B.劳动生产率提高
C.成本降低,产量增加 D.更多人使用汽车
9.20世纪20年代末,在厂长李升伯的强力推动下,大生厂先后聘请欧美及日本留学归来的专业人才主持厂务,使得沿革了30年的工头制逐步被取代。工厂不再通过工头来管理工人,工厂直接与工人签订劳动契约,直接掌握工人的雇佣和管理工人劳动,同时制定统一的劳动纪律、工资制度等。这一改革( )
A.适应了近代工厂发展的要求 B.改善了民族企业发展的环境
C.推动民族工业迎来发展高峰 D.化解了新旧经济体制的冲突
10.下表所示为1865~1909年英国部分产品的出口值统计情况(单位:百万镑)。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英国( )
年份 纺织品 有机铁和废铁 (包括机器) 煤
1865~1870 54.2 26.3 5.4
1886~1888 59.5 35.3 10.4
1895~1897 55.9 37.9 15.8
1907~1909 87.6 76.5 40.3
A.自由贸易政策促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C.工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D.工厂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11.如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棉纺织品每年平均总产值变化表
时间 棉纺织品生产平均每年总产值(万英镑)
1819—1821年 10650
1829—1831年 21650
1844—1864年 52330
A.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D.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
12.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无穷机遇。然而,这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他意在强调工业革命( )
A.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质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促进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D.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13.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要求工厂车间必须有通风和定期消毒等基本卫生条件,规定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2 小时;1824年,英国废止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改善了济贫状况;1847年英国实行《十小时工作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工人工作条件的改善
B.资本主义国家力图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C.是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不断斗争的结果
D.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资产阶级统治
14.19世纪初,英国食品掺假问题严重。很多商人自发售卖洁净食品,工人则以合作社的形式加入洁净食品运动。1844年,罗奇代尔先锋合作社商店开业,主营面粉、黄油和奶酪等洁净食品。1860年以后,政府陆续颁布《食品掺假法》、《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等,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体制。这表明( )
A.工业革命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B.社会运动推动政府职能优化
C.科技发展带来双重社会影响 D.垄断组织主导议会立法方向
15.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关于世界市场要素的变化表。据此可知( )
1760年之前 1760年之后
交易内容 手工业品、土特产等 工业产品和原料等
交易范围 殖民地 殖民体系
交往工具 帆船等 火车、汽船等
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扩大
C.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 D.殖民贸易孕育工业化大时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市民阶级。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举起人文主义旗帜,把斗争矛头直指以罗马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运动对罗马天主教进行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成长,他们关注、效忠与认同自己所在的民族和国家。16-17世纪,西欧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形成了大众忠诚于王权的新的政治认同,民族语言迅速传播与使用,文化教育也有了发展……·资产阶级高举起反封建的旗帜,打倒了王权,确立起人民主权作为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体。从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所组成,相反,而是由全体公民结成的统一的共同体。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这项法令规定了有关工厂卫生、学徒教育、劳动时间的限制等义务原则。当它对工业家的专权独断加以一种不管怎样轻的限制时,它就在这样一条路上走出了第一步:路的起点和终点就是绝对放任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该法令的名称,试分析法令为何对“工厂卫生”、“学徒教育”、“劳动时间的限制”等义务原则做出明确规定?
材料三 美国是最早开展社区组织工作的西方国家之一。美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关于社区的法律制度,从国家层面出发,有《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国家和社区服务合作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是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的,通常包含董事会、执行总裁、正式员工和志愿者。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美国的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在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同时,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包罗万象。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杨浩勃《美国社区管理模式对深圳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并指出社区的地位和作用。
17.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等,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历史上农业经历了大约三次革命,约10000年前左右,原始农业产生,人类逐步过渡到定居半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这场革命被称为新石器革命。这次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西亚、东亚(含南亚)中南美洲。之后人类经历了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演变,耕种方式也由刀耕到锄耕再到犁耕的演变。约在公元前1400年前开始,因铁器材料的使用及动物的驯养,人类可以进行铁犁牛耕式的农业。在中国,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时代到来。
——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材料二 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三 巴贝奇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他指出,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
——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世界农业发展演变的特点。结合所学,从生产关系角度阐明原始农业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6世纪西欧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分析推动这一时期商业贸易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分析“工厂制”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其对“伟大工业的奠基”产生的作用,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在中国的发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英国各种宗教节日庆典加起来约有一百来天,圣诞节、守护神节等较有代表性。守护神节没有具体时间,但为了能够拥有足够的物资和资金来举办庆典活动,一般会在秋收后举行。除参加宗教节日庆典外,英国人还经常在酒馆、客栈中饮酒、看报、闲谈、讨论社会新闻和国家大事。欣赏音乐也是各个阶层比较喜欢的休闲方式,拥有礼拜习惯的英国大众到教堂做礼拜的同时能欣赏到宗教音乐。在英国,普通民众常欣赏流浪人的音乐演出,体育方面更热衷于斗兽运动和足球运动。由于没有太多的规则,足球运动中击打或伤害对手的现象常有,充满了暴力与血腥。而英国的上流阶层更喜爱打猎,还会到外地城市度假旅游休闲,家庭文化娱乐休闲也更为丰富,阅读、园艺与朗诵都成为他们当时的业余爱好。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后,英国城市代替农村成为引领休闲潮流的“领头羊”。“现代”“先进”“健康”的休闲生活理念开始对城市中的新旧民众产生影响与冲击。人们的休闲活动由原来的随意变成了定时。人们追求的休闲已不再是宗教慰籍,而更多的是世俗的利益。娱乐、体育、演艺观赏、旅游等休闲方式明显增多。原来只有贵族才消费得起的休闲商品如咖啡、茶叶等价格逐渐下跌,普通民众也可消费。工人阶级向上流社会靠拢,开始提高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追求。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足球、拳击等体育休闲活动则被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则。人们设置专门的比赛场馆来组织体育活动赛事,通过向观众收取门票来获利。不论是在剧院、音乐厅还是度假村中,人们的休闲生活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买卖关系。
——均摘自蒋萌《近代英国民众休闲生活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民众休闲生活转型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民众休闲生活转型的主要原因。
19.【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国际贸易形势图
材料二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到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了。
——捕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对于那些必须准点早起的人(比如工厂工人)而言,‘敲窗人’的存在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棒和一盏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和所学可知,敲窗人的产生是工业革命后,人们对时间重视的产物,说明的是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项正确;材料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非工人生活条件的恶劣,排除C项;材料与工业革命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1870年英国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对5—12岁儿童实施强制性初等教育,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和所学可知,1870年英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为了给工业革命提供更多的人才,英国通过立法改革教育,B项正确;材料“实施强制性初等教育”“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反映出国家政权对教育领域的干预,无法反映教育“自由主义”,排除A项;“已经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部分教育改革内容,不能体现教育体系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前的德国三大行业中农业占据优势,但是到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初,工业和服务业比例提升,农业占比下降,这有利于推动德国城市化发展;大城市人口比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得以迅速提高,也体现出工业革命助推了德国的城市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德国统一的问题,排除A项;农业经济对工业文明抵制的失败与历史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劳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870年和1913年(欧美)。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在这次工业革命中美德迅速崛起,经济不断上涨,而英法发展相对缓慢,并开始丧失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优势,经济逐渐下降,英法两国应该是逐渐下降趋势,但英国仍旧强于美、德、法,所以,①是英国,④是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美国工业产值世界第一,所以,在世界贸易中占比比重高于德国,所以,②是美国,③是德国。图中序号①②③④对应国家正确的是英、美、德、法,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通过立法照顾工人阶级的利益、维护生态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恶劣,引起工人阶级的不满,并引发工人运动,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英国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A项正确;“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与保护生态环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改善工人阶级的工作、生活环境,没有涉及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与加强工厂的科学化管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4-1906年的法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1804年法律规定女子工作需要丈夫的容许,到1906年女子从业比例的提高,且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可知由于技术革命的影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为女子从业提供了更多的职位,即技术革命影响妇女职业角色,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国进行了女权运动,且女子从业人数的增多,有利于女权运动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及涉及第三产业中女子从业人数比例的增加,不能得出男女地位趋于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安庆内军械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等信息和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采用机器化大生产,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这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化的努力成效显著,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发生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虽然洋务企业有汉族官僚创办的,但仅凭图片信息不能得出汉族官僚地位迅速上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14年的美国。根据“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及所学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福特流水线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适应了大规模生产的需要,A项正确;福特的创新促使专业化程度提高,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属于影响,排除B项;福特流水线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产量增加,属于影响,排除C项;福特所创新的流水线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降低了成本,有利于更多人使用汽车,属于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根据材料“工厂不再通过工头来管理工人,工厂直接与工人签订劳动契约,直接掌握工人的雇佣和管理工人劳动,同时制定统一的劳动纪律、工资制度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聘用专业人才主持厂务,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取代了原来带有封建管理方式的工头制,适应了近代工厂发展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与发展环境无关,更何况当时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民族工业发展的高峰是民国建立到一战结束,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企业经营调整,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与化解了新旧经济体制的冲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5~1909年(英国)。根据贸易统计资料可知,纺织业虽仍为英国的支柱工业,但其发展滞缓;而重工业产品的出口以猛烈的势头发展,这不仅反映了国际市场需要的变化,也反映了英国的工业构成在向重工业偏移。结合工业革命后由于英国自由贸易政策取消了工业保护制度,将工业部门全面推向国际市场,其工业发展趋向必然受到市场的制约。18世纪80年代后,随着欧洲国家工业的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要超过了对消费品的需要,加之英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上遇到了外国激烈竞争,英国的工业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轨。制铁业、机器制造业、采煤业迅速发展,重工业产品的出口值逐渐超过了轻工业,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突破,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棉纺织品的产量大大增加。结合材料的时间,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生产的出现,生产组织以工厂为主,使生产的数量大幅度提高,A项正确;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第一工业革命时期,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C项;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的现象,是19世纪末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欧美)。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物质的进步,但是却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工业革命的消极性,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而不是城市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工人权力和改善工人的生活,但是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晚于材料中的最后一部法律《十小时工作法》,A项正确;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材料中英国通过的若干法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排除B项;随着资本主义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工人不断斗争促使英国政府通过改善工人生活与工作环境和提高地位的法律,排除C项;无论做出怎样的举措和通过怎样的法律,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府,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英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面对食品掺假问题,英国很多商人和工人以不同形式来销售洁净食品。随后政府也陆续颁布相关法律来建立食品安全法与监管体制。这表明了英国社会运动推动了政府职能的优化,B项正确;19世纪以来是工业革命时期,但材料突出社会运动对政府职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技发展,而是反映社会运动影响政府职能,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政府的立法,但未涉及垄断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760年前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760年后世界市场的交易内容、交易范围、交往工具及经济思想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从英国先后扩展到法、德、美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由此可见,世界市场要素的变化反映出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C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物种在世界实现自由流动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殖民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材料体现不出殖民贸易对工业化时代的孕育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推动;王权的加强;统一民族语言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意识觉醒、主权观念增强。
(2)名称:《工厂法》
原因: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机器生产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阶级矛盾尖锐。
(3)特点:起步早;立法保障;具有民主色彩;多种社会力量参与。
地位: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作用: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使基层自治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任意3点)
【详解】(1)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西欧。原因:根据材料“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市民阶级”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举起人文主义旗帜,把斗争矛头直指以罗马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运动对罗马天主教进行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成长”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16-17世纪,西欧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形成了大众忠诚于王权的新的政治认同”可知王权的加强;根据材料“资产阶级高举起反封建的旗帜,打倒了王权,确立起人民主权作为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体”可知统一民族语言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意识觉醒、主权观念增强。
(2)本题为列举、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世纪(英国)。名称:根据材料“这项法令规定了有关工厂卫生、学徒教育、劳动时间的限制等义务原则”可知为《工厂法》;
原因: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可知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机器生产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阶级矛盾尖锐。
(3)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美国。特点:根据材料“美国是最早开展社区组织工作的西方国家之一”可知起步早;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关于社区的法律制度”可知立法保障;根据材料“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是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的”可知具有民主色彩;根据材料“通常包含董事会、执行总裁、正式员工和志愿者。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美国的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在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同时,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可知多种社会力量参与。
地位:结合所学社区的性质可知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作用:根据材料“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在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同时,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可知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增加了就业岗位;根据材料“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可知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根据材料“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包罗万象。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可知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使基层自治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17.(1)特点: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地区;生产工具进步,由石器到青铜到铁器;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由集体耕种到个体小农。(任答3点)意义: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形成。
(2)表现:西欧商业贸易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证券交易所出现;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英法等商业强国崛起;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沿岸。
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3)原因: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劳动分工的细化;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
作用: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说明:19世纪中叶,晚清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特点:根据材料“之后人类经历了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演变”得出:生产工具进步,由石器到青铜到铁器;根据材料“耕种方式也由刀耕到锄耕再到犁耕的演变”得出: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根据材料“在中国,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时代到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由集体耕种到个体小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地区。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形成。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得出西欧商业贸易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证券交易所出现;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英法等商业强国崛起;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沿岸。
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3)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得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依据材料“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得出劳动分工的细化;依据材料“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得出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等。
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可知,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根据材料“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可知,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根据材料“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可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小问在中国的发展:从洋务运动的推动分析,得出观点。19世纪中叶晚清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从近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分析,得出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了。
18.(1)表现:举办各种宗教节日庆典;休闲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逐渐理性化、文明化;逐渐普及化和层次化;日益商业化。
(2)原因: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工业化生产推动休闲消费品的改善;工人收入的增长推动休闲生活的商业化;交通条件的改善。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表现:根据材料“16-18世纪,英国各种宗教节日庆典加起来约有一百来天,圣诞节、守护神节等较有代表性”可知举办各种宗教节日庆典;根据材料“英国人还经常在酒馆、客栈中饮酒、看报、闲谈、讨论社会新闻和国家大事。欣赏音乐也是各个阶层比较喜欢的休闲方式”可知休闲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根据材料“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足球、拳击等体育休闲活动则被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则”可知逐渐理性化、文明化;根据材料“原来只有贵族才消费得起的休闲商品如咖啡、茶叶等价格逐渐下跌,普通民众也可消费”可知逐渐普及化和层次化;根据材料“人们设置专门的比赛场馆来组织体育活动赛事,通过向观众收取门票来获利。不论是在剧院、音乐厅还是度假村中,人们的休闲生活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买卖关系”可知日益商业化。
(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原因:根据材料“人们追求的休闲已不再是宗教慰籍,而更多的是世俗的利益”可知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娱乐、体育、演艺观赏、旅游等休闲方式明显增多”“工人阶级向上流社会靠拢,开始提高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追求”可知工业化生产推动休闲消费品的改善;工人收入的增长推动休闲生活的商业化;结合工业革命在交通方面的新发明可知交通条件的改善。
19.(1)特点: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欧洲主要商道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亚洲贸易中心的形成;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出现;商品种类和流量成倍增长。(任意5点。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达,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积极影响:
促使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
易和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世界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达,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消极影响:加剧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落后。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据图中贸易线路并结合所学,可以从新航路开辟本身和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亚洲等方面的影响去分析,如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欧洲主要商道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亚洲贸易中心的形成;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出现;商品种类和流量成倍增长。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世界)。据材料二“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可知,促使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据材料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了”可知,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据材料二“从1870到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可知,推动了世界贸 易和生产力的发展;据材料二“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世界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据材料二“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剧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落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