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2.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鲁迅知社戏
师:出示在疫情期间三联生活周刊引用鲁迅的话导入。
“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就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师:相信大家对鲁迅一定不陌生,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展示屏显文字)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师:本文选自小说《呐喊》,老师有个小问题考考大家,里面的“我”是童年时的鲁迅吗?生:不是,小说是虚构的。
师: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是鲁迅。
师: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社戏?(屏显)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有看社戏的习俗。“社”是 “村社”,村里往往设有土地公庙、祖祠等祭祀神灵的社庙。为了祈求这些神灵保佑全社来年风调雨顺、平安顺利赚大钱,村社每年一定时间都要请戏班子来唱戏给神灵看,这就叫做社戏。
(出示社戏图片,播放视频)
二、重回乐土忆乐事
(一)默读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师: 看完了现实中的社戏,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社戏。请大家默读课文,梳理情节脉络。思考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围绕线索作者写了哪些事?
生默读梳理(6分钟)。
师:本文的线索是?(看社戏)有位同学把故事情节罗列了一下,但是顺序错了,你们能帮助他把顺序理清吗?
(师屏显文字)
A.船头看戏 B.夏夜行船 C.戏前波折 D.月夜归航
E.“六一”送豆 F.怀念看戏 G钓虾放牛 H.随母归省
生:我认为故事情节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H.随母归省G钓虾放牛C.戏前波折B.夏夜行船A.船头看戏D.月夜归航 E.“六一”送豆 F.怀念看戏
师:作者详写的哪些事?请打上★,说说这样安排详略的好处。
生:CBAD详写,作用是围绕看社戏的主要内容进行详写,突出本文的中心。
(二)筛选信息,体会情节波折
师:“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屏显答案:
三次波折: 三次转机:
①叫不到船; ①八叔的船回来了;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三)细读品味,初步感知社戏
师:在重重波折之后,“我”终于看到了社戏。社戏好看吗?往年的社戏怎么样?
出示文章中相关语句,老师分析后得出结论:往年的戏—— “迷”之好看。
师:那夜的社戏好看吗?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文章14—21段,在文中圈点勾画。
生:不好看,很一般,从……中看出来。(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师(屏显)
盼看蛇精老虎台上跳,却闻小生老旦咿呀唱。
师:想看的戏没有看到,最怕的老旦却坐下来没完没了地唱,唱得孩子们欠连天,熬受不住,所以之后他们又去干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
生:偷豆。
师:六一公公的豆真那么好吃吗?出示39段,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味道很一般啊。
师: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这样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既然豆也很一般,戏也不好看,作者说的“好豆”、“好戏”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课后去书中寻找答案。
课后作业:
1. 思考:豆也很一般,戏也不好看,作者说的“好豆”、“好戏”到底好在哪里呢?
在课本中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2.完成作业本预学题部分。
第二课时
三、再回乐土品乡情
师:(出示文章最后一段)经过我们昨天的分析,很显然,那一夜的戏、豆本身并不好看、好吃,那夜的“好戏”、“ 好豆”到底好在哪里呢?
生:景好、人好、乡情好、民风好……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所难忘的,正是这里的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热情活泼的小伙伴,淳朴好客的村民们,还有他们对“我”的种种关照……这里就是我的“乐土”!
师:阅读全文,找出我把平桥村称为“乐土”的原因,并完成这个表格。
“我”之乐土
所受优待 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蓝色的学生写)
学习情况 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人际交往 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双喜、桂生、阿发等。
生活乐趣 “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等级辈份 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师:这是一个自由自在、充满欢乐、人情温暖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小伙伴和村民们都是一群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
师:这篇文章重点刻画的是哪个人物?(双喜)你们觉得双喜是一个怎样的小伙伴?阅读圈画与双喜有关的语句,抓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品读。
生圈画阅读(3分钟),师出示片段并示范讲评。
明确: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师:根据刚才的方法,请同学们阅读与阿发和桂生有关的语段,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明确: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
四、回味偷豆思民风
师:除了这群热情活泼的好伙伴,平桥村的村民们也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孩子们在偷豆的时候,他们担心偷豆的后果吗?被“偷”的八公公和六一公公又有什么反应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涉及人物 预想后果 应对方法 实际情况
阿发的娘 再偷六一家的豆
八公公 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让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六一公公 / 怪我们踏坏不少,认为请客是应该的,送豆给“我”和母亲吃
师:为什么八公公和六一公公表现和孩子们的预期不一样呢?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师(小结):八公公是宽厚的。六一公公,珍惜劳动果实、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师:孩子们也好,老公公也罢,你觉得平桥村的村民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回答。)
师:淳朴、善良、热情、真诚……这正是平桥村的民风。
师(小结):在“偷豆”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偷豆的情趣,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童真淳朴的孩子形象,以及善良宽厚、热情好客的平桥村民,更让我们体验了孩子们一起开心偷豆,担心后果、轻松解决的心路历程。原来,“偷豆”本身就是孩子们自编自导的一台活生生的“好戏”!
(屏显)
“偷”中见情趣
“偷”中画形象 一台活生生的“好戏”
“偷”中有波澜
课后作业:
1.完成作业本导学一、导学二。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两遍,做到字迹美观、端正。
第三课时
五、看戏途中赏美景
师:同学们,无论是慷慨无私的阿发,还是聪明果敢的双喜,机灵勤快的桂生,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六一公公,甚至是那一群不知名字的小朋友,他们都是迅哥儿心中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这群小伙伴们不仅带着迅哥儿去看了社戏,偷了罗汉豆,还带着迅哥儿领略了秀美的江南水乡之景。美丽的景色,需要会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美景,我们有方法——
出示:
赏景方法小贴士
感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等)
色彩(对比鲜明、色彩斑斓等)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
赏读月下行船,阅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赏析写景的妙处。
师:先看看看作者在写景时调动了哪些感官?
生:我认为:作者调动了嗅觉,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触觉,如:“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视觉,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还有几点火”;听觉,如:“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是从视觉角度写的。
师:调动多种感官的手法,让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情,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画面。从这样的景物描写中,你能感受到“我”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情?
生:轻松、愉快、兴奋……
师:这里的景物描写还有哪些妙处?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化静为动,写出了船行之快以及“我”内心急切的心理。
师(小结):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了一幅豆麦清香、月色朦胧、连山淡黑、横笛宛转的月夜美景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陶醉,又表现出“我”急切的儿童心理,非常传神。
六、品味语言晓童趣
阅读课文第22、23自然段,品味语言特点,感受童真童趣。
师:看完社戏,离开赵庄,让我们一起坐上八公公的大航船,月夜归航!请看大屏幕,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屏显:
“月还没有落,……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通过分析比喻句,得出语言特点一:明澈清晰,富有诗意。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子看着喝采起来。”
生品读,完成练习: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船比作大白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高超的摇船技术,在浪花里快速前进的动人画面,体现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通过分析之后得出语言特点二:生动简练、富有童趣。
师: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我”的心理,感受童真童趣。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3)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师:刚才我们赏析景物的时候,我们发现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叙述,还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从文中找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完成下表,体会其作用。
表达方式 句子 作用
记叙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叙述事件,铺展情节
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刻画细节,丰富内容
抒情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间接抒情) 表现心情,抒发情感
议论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突出中心,点明主旨
师:精彩的故事,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要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让我们体会到了孩子们的童真快乐,写出了乐土乐事的情趣美。
七、纵观社戏悟主旨
师:在作者的心中,那夜的“豆”和“戏”是最好的。所有的这些美好,其实都来自于“童眼、童心、童言”。 最深沉最睿智最有战斗性的鲁迅,就因为有了这三样东西,于是写出了这样活泼纯净、优美幽默的文字。
师:《社戏》原文开头其实还有两段“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经历,比较阅读课文和下面节选的文字,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所表达的情思。
社戏(节选)
鲁迅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 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 ”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 ”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1.仿照示例,圈画、品析语段中刻画“我”这种烦闷甚至恐惧情感的语句。
示例品析:作者用“定神”“挤过去”“用了心”等形象传神的词语准确地刻画了“我”寻找座位的窘迫无奈,又通过视觉、听觉和心理的综合描写,将这种疲惫烦闷的情绪形象地传递出来。
师出示课件一一讲评。
2.在鲁迅眼里,中国的戏院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他对戏院的观察和感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与中国国民性的发现与认识。结合之前所学说说他讽刺的是怎样的社会现实,他渴求的又是怎样的理想家园。
师:他讽刺的是现实中人性的虚伪、自私、冷漠。例如在《朝花夕拾》中,我们看到了自私自利、教唆孩子干坏事的衍太太;医蛊不分、草菅人命的陈莲河;还有在《藤野先生》中围观枪杀中国人的麻木看客……这一切都是鲁迅所深恶痛恨的。
师:再看平桥村,靠海临河,偏僻而宁静,人们以打鱼种田为生,自给自足,安居乐业,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渔民生活。在这里没有等级之分,没有长幼辈分,更没有尊卑之别,人人都生而平等。村里来了客人,无论谁家的,都是公共的。平桥村有最真的孩子们,有最纯的村民们,他们没有功利,没有虚假,人与人和谐亲密。这不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世界吗?这样温情的追忆是否也成了鲁迅向不平等,不合理世界宣战的最大源动力呢?于是平桥村成了作者心中的桃花源。
同学们,你们天真浪漫,纯真无邪,是世间最自然的存在,老师愿你们不忘初心,构建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课后作业:
1.完成作业本剩余部分,打*的选做。
2.拓展阅读鲁迅《呐喊》中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