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蜀鄙之僧-语文A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蜀鄙之僧-语文A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A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5 14:2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鄙之僧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正确断句。
2、 读熟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
3、 读懂课文,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教学难点:
1、 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2、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揣摩字义,感悟文字中蕴涵的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
1、 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
2、 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语感,会初步地运用文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直揭课题
1、 看flash动画,静观课题四字的书写
2、 齐读课题
述:一曲浑厚悠扬的古筝乐声响起,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卷首赫然出现课题《蜀鄙之僧》。这远古的气息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动学生的心扉,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时空距离,利于学生轻松地走进文言文世界。
动画演示课题的书写,暗示学生随之书空,教师佐以三个生字“蜀、鄙、僧”之字形及书写注意之处,将高年级的生字教学变得简约,既提醒学生重视字的识记、书写,又主次分明,不至于冲淡主题教学。
二、 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述:小学阶段所选入的文言文皆是一些言简意骸、寓意深刻,又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我认为,编者的目的就是要在孩子们已具备的认知基础上,带领他们进入文言文这一新的学习领域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降低陌生感,消除其畏难情绪。开课伊始,让学生根据预习复述故事内容,检查孩子了解文言文内容大致意思的程度,同时,学生初知文意后,下面品悟重点词句就有源可寻,有根可挖,有理可依。
三、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文(读准)
2、 指名连读(读通)
3、 全班齐读(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读进去)
4、 教师范背 (边听边找,边找边划,蜀鄙之二僧各有什么目标?他俩的目标相同吗?)
述: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教学与之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但“读”应是文言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主旋律。读是基础,读是手段,读更是目的。
由于,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复杂的句式等,因此文言文教学首先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再示课题后,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目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其次指名连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了解学生的朗读基础,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此时,教师眼中亦关注全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你喜欢哪一句,也可以站起来和指读的同学一起读”,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展示自己。接着全班齐读,其目的是让优生带动后进生。考虑到文言文朗读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教师进行韵味十足的示范背诵就十分必要。美妙的古典音乐、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带领学生“临其境”,置身于富有魅力的古文化殿堂,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给学生一个仿效的范例。备课之初,考虑到教者的诵读未见得有多么高超,准备选用录音磁带。但叶老曾说过:“当范读的时候,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况且,一些难理解的文言词语,难感悟的文言意蕴,通过看老师传神的表情和手势,学生也必将豁然开朗,自然领会。这种面对面具有情感交流的范读较之冰冷的录音范读,其发挥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四、 精读课文
(一) 目标同,而志坚程度不同
1、 扣“欲”
(1) 抓句:
蜀鄙之二僧的目标相同否?乃是?贫者曰?富者曰?(男女生分角色读)
“吾欲之南海”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其间弄请“之”即“去”,比较“吾欲之南海”与“吾之南海”的不同,理解“欲”还在计划之中,思考之中。)
述:文言首先是“言”,它指的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语言”。从渊源来说,它更是我们的母语。现今3755个一级字中,可找到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即古汉语常用字1086个中的92%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其工具性在上古时代乃至现代都自不必说,但对当代的孩子来说,它又脱离了我们日常的口语。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是将学者置身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于是,教者一改以往的教学语言,间或用有一定文言意味的课堂语言提问、引读课文、评价学生、串讲课文,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练耳”的氛围。这绝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讲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听一听,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看来,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目标定位于初步体味文言文形式,初步积累文言文语言,初步形成文言文语感。那我们何不根据教者自身的文言功底,恰当地、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一个“练耳”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听得认真、专注,意思明了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甚至在自己回答问题的语言中,也会似嬉戏般地夹杂一、两个文言词。只可惜的是,教者自身的文学素养还有待加强,“文言”式的课堂语言不能似魏书生老师那样张口就来,信手拈来。
(2)比较:
贫富二僧皆欲之南海,但富者之“欲”与贫者之“欲”又有何不同?
(a、买舟而下与一瓶一钵 买舟即租舟)
(b、数年来——想得久、犹豫了很久、思考了很久……)
(3)猜想:
想想,富者因何而犹豫?他担心一路上可能会如何?用四字词语来说!看来,富者是被可能出现的困难怎样?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去”即“距离”)
2、 品“语”
贫者语于富者曰
(1)引出:富者在担心、犹豫中度过了数年,那贫者在说出自己的计划时,也在犹豫、徘徊吗?看,他怎么说出自己的计划的?
(2)释词:“语”即“告诉”
(3)引读
(4)品析:“何如?”明明是“贫者问于富者曰”,却说“贫者语于富者曰”呢?说明什么?
3、人物立像
学到这儿,子以为“蜀之鄙此二僧,其一 ,其二 。”
述: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是“字面落实”与“主题教学”并重,课堂实施过程中应该是“文”“言”并存。但我们教者最容易走入的误区,一是有“言”而无“文”,整堂课逐字逐句地对译,学生忙着做笔记,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学生在起步之初,就已经从心底产生了对抗,更有何“趣”可谈!一种是有“文”而无“言”,教师积极关注文本蕴涵的情感、价值观,关注人文精神的浸染,大量拓展,无度挖掘,课堂教学表面激情飞扬,但语言所得根基不牢。前者“死于章句”,后者“废于清议”。
在《蜀》的教学进入到精读部分时,我将文本内涵的挖掘,设计成“目标同,而志坚程度不同”与“结果异,因意志毅力不同”两个层面。每一层面的突破又非毫无根基地让学生泛泛而谈,而是以文言文的语言文字为依托,条分缕析,层层深入。以第一部分为例,我紧扣同读“yù”音的“欲、语”二字,以此为抓手。先从贫者的话中明白“欲”有“想要、将要、正在思考之中”的含义,进而比较贫富二僧的话,找出二者之“欲”的不同之处——准备不同,条件不同:一个准备“一瓶一钵”,一准备“买舟而下”;考虑的时间长短不同:富者“数年来”一直停留在犹豫、筹备之中。接着,通过图片提示,引导学生道明富者因为路途遥远而惧怕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揣摩出富者的计划一直无法实施,是被吓倒了,畏缩不前了。此时,话锋一转,教者问道:“富者为自己拟定了目标,却犹豫不前,那么,贫者说出自己的计划时,是不是也在犹豫之中呢?他怎么说出自己的计划的?”学生轻而易举地找到含“告诉”意的“语”字,贫者不是“问于富者”,而是“语于富者”,这就说明贫者在说出自己的计划时,早已在心中打定了主意,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其对富者的“问”是不求回答的“问”。两个对比人物的形象在此时呼之欲出,蜀鄙此二僧不光是“一贫,一富”,更是“一有志,一无志”、“一勇敢,一怯懦”、“一坚定,一犹豫”、“一只想不做,一敢想敢为”……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式来仿说人物特点,既理解文意,又发挥了这一文言句式“学而致用”的效能,古为今用,旧为新用,死为活用。当然,该句的意思及结构自不必教者多费口舌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二) 结果异,因意志毅力不同
1、了解结果
看来,蜀鄙之二僧虽目标相同,但志向坚定的程度不同,所以,故事的结果怎样?
(1)犹未能也。
(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释句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之)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释词:有哪几个字的意思,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述:文言文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并不能轻言否定。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是遥远的,我们要与古代先贤、语言大师对话,不弄清楚一些古今异义的字词义,古人习惯的句式,又怎么能品鉴这些文学典籍呢?因此,文言文的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为避免学生只会读出字声,却不懂得其在文中之意,教者要在指导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点出疑难字,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交流或课前、课中看注释、查找工具书等方式落实字义。学生有了“重新识字”的经历之后,方能理解地读,理解地背,方能逐步积累文言词汇。但值得提醒的是,孤立地进行字词义的落实,必定是劳神劳力,只有将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去解决,才能收到预想效果。
2、学生质疑
蜀鄙之二僧目标相同,其结果却截然不同,此时,尔等更想知道什么?富者亦如此,有一句话,其反复说了两次,哪一句?
3、品句“子何恃而往”
(1)子/何恃而往?/
A、释句:点明“恃”意
B、想象:本应“子恃何而往”,富者将“何”倒置到“恃”之前进行强调,看出他嘴里在问,心里却在说什么?
(2)子/何恃而往!/
A、点明句意:言下之意是什么?
B、老师带读:
C、个性朗读:现在,富者肯定满脸写着什么?
4、品味“足矣”
A、引入:不管富者如何怀疑、不屑,贫者回答的就是一句话——“吾一瓶一钵足矣”
B、引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贫者竟曰——
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竟曰——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竟曰——
贫者一穷二白,竟曰——
贫者仅一瓶一钵,竟曰——
C、练说:“足矣”二字,贫者说得怎样?他走得也如此轻松吗?在去南海的路上,你就是那位贫者,你一路上有何经历,请截取一个画面描述给大家听!(师用文言文与生交流)
述:诗意语文强调课的意韵,王崧舟老师说道:“以美的方式作课,就是一种有节奏、有张力的课”“让课本身说话,并要以美的方式说话”。我在整堂课的节奏把握上,如果说第一层次的教学是舒缓、流畅的,那么第二层次“结果异,因意志毅力不同”的设计,我就力求达到一种酣畅淋漓、重峦叠嶂的课堂节奏。顺应学生的质疑,引出富者“子何恃而往”的一问一慨,其后,贫者的“吾一瓶一钵足矣”是对畏难者莫大的讽刺。此时,教者以由缓到急的文言引言带领学生们反复诵读“吾一瓶一钵足矣”,贫者吐出的“足矣”二字内含的轻松、自信、坚定在反复吟诵中自然流淌在学生心中。贫者这一意志坚定、具有坚强毅力的人物形象,在学生以贫者身份自述路上一画面的过程中得以具体、形象的建立。其间,通过角色置换,教者随机用文言对“贫者”进行的“诱谈”,感悟人物内心体验,使学生解除物我之间、课人之间的最后一道崖壁。于是,“我”就是故事中那个对己无信心,对他人又深表怀疑的畏难者,“我”就是故事中那个勇于挑战自我,勇于挑战困难的无畏者。此时,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5、凸显中心
试想,第二年,如果富者第三次对贫者说:“子/何恃而往?/”,想想,贫者会说什么?用笔记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来写肯定驾车就熟,如果你愿意用文言文来尝试尝试,那更好!
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堂上教者尽可能多地用精炼的文言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的感染与熏陶;设置引读、连读、选读、个性化读等各种形式的文言诵读,读通、读懂、读出韵味,使孩子们有种“吟诵如吐心语”的感觉。这样,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在不知不觉中积淀后,此处的小练笔,有能力、有感悟的孩子自然是“文言语言如同己出”!
五、 拓展课文
1、 延学
尔等聪明乎?聪明也!贫富二僧虽目标同,却结果异,乃是因两者意志、毅力不同也!
彭端淑在原作中,对其子侄就明白地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1) 试读,揣摩文意。
(2) 你知道了些什么?今后,尔等欲如何为学?
(3) 齐读
2、挖掘“有志者事竟成”之深意
富者也是悔不当初。“越明年,富者欲之南海,亦曰:‘吾一瓶一钵足矣’”,你们以为如何?
3、由文及己
作者在文尾对大家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释句,点明“僧”为“贫者”)我们自己对自己大声地反问一句“吾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我们自己对自己坚定地提醒一句“吾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 结束语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述:课堂拓展当紧扣文本,向“深”、“广”方面努力。在延用的原作第一段中,彭端淑教导其子侄的意图就更显而易见了,“为天下事、为学”能否成功,在于“为与不为”、“学与不学”!但在指导学生古为今用时,我们不仅要继承,更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继承。在这一环节,教者抛出的“富者亦欲以一瓶一钵之南海,尔等以为如何?”学生的辨析完全可以多角度进行:富者向贫者学习,改变以往的想法和做法,能至南海;富者虽面有惭色,但本性怯懦,依然停留在口头之上,终究没至南海;富者并未领会贫者成功的关键所在,其凭借的是自身的意念,而非客观条件,富者仍将成功的钥匙锁定在那表面的“一瓶一钵”之上,仅仅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富者不能灵活地变通,不知道利用自身已具备的条件,选择最佳办法,选取最佳途径达成自己的志向。围绕教材,有“度”地进行课堂延伸,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意犹未尽的效果,手留余香,课留余音,这是我对课堂意境追求的一个侧面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