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第五中学等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第五中学等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7 16:5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晋江二中、奕聪中学、广海中学、泉港五中、马甲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年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科学发展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科学家群体在责任、使命以及精神、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独特性,中国科学家精神必然会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形成科技界独有的气质和传统特征。中国科学家精神集中体现了科技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底色,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主张中,科技界秉持科技向善这一基本立场,既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凝练,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责任和担当。
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是文化的传播,不应停留在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在科学共同体内部是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科技界的自身文化传承;在全社会是以科学家精神涵养社会大众文化,让科学家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
科学共同体可以归为精神层面的价值共同体。中国科技界长久以来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思想和行为习惯,经历了代际传承和内部交流扬弃,这是科技界自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国科协2020年科技界作风学风调查显示,中国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和践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倡导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的同时,也要明确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行为和道德底线,并对两者进行区分。传播科学家精神要以底线为原则和基石,也要以榜样为引领和目标,双管齐下弥合知行差距,让科学家精神真正成为科技界可践行的理想和可追随的旗帜。
现代科学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因科学绝对的特殊性,其文化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和内在的规律,对于普通公众的影响和作用力远没有其他现代文化显在。科学家精神被公众接受的过程需要依靠各类传播活动实现,只有依靠传播才能让静态的、抽象的科学家精神真正流动起来,产生实际的效用。
公众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存在距离感。科学家群体形象缺乏立体丰满的塑造,传统的事迹展览和专题宣讲,形式化的广播电视和图书杂志宣传,使得公众对接受科学家精神传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科学家精神要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让公众能够最大限度被科学家精神感染并产生极大的共鸣,从而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首先要讲好科学家故事。
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处在媒介生态被新技术重构的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播需要顺应时代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固化的单线传播方式。对话对于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而言是综合载体,因而需要搭建系统性的对话平台,形成有效互动的对话机制。 (摘编自刘萱、张旸《科学家精神传播促进科学文化建设的机理与策略》)
材料二: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将在未来10—20年保持设备的世界领先地位。1993年,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面对全球电波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各国科学家都祈盼着能尽早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时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从来就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从提出想法到项目落成的23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启用。
设计建造自己的天文望远镜,是中国天文工作者多少年的梦想。凭借当时新中国科技工业水平,要实现这一梦想是十分艰难的。但新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敢想敢做,1958年高标准地提出自主建造一架2.16米口径望远镜的宏伟计划。他们大胆探索,先建造出60厘米的小型望远镜,通过使用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至今,60厘米的望远镜仍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前夕,中国科学家终于自主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2.16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2.16米口径望远镜产生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成果,特别是超新星光谱的观测使它声名大振。
为了提高观测效率和质量,中国天文学家在2.16米口径望远镜的基础上,开始设计建造一个专门用于拍摄光谱的光学望远镜。2008年建成,中国国家天文台以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名字为其命名。郭守敬望远镜至今仍是世界上光谱获取效率最高的望远镜。
我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几代人的艰辛奋斗!新中国首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开创了中国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1980年,年近八旬的张钰哲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中国首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普及大众天文知识的第一人陈遵妫,一心想要打造一个超越西方的天象馆,为此,他极力主张用天文馆这个名字,有人问:“‘天文馆’怎么译成英语呢?”他坚定地说:“咱们先干起来,干好了,让他们作为中国的外来语再翻译过去吧!”国家天文台的奠基者程茂兰促成了2.16米望远镜的研制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人才……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新中国的天文学在“沉默的时光”里,就有这样一大批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扎根”的人。 (摘编自齐千里《中国天眼:巡天遥看一千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科学家群体在中国社会文化和科学发展历史背景的影响下,有着独特的责任、使命以及精神、价值观。
B.秉持科技向善是中国科技界在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主张中的基本立场,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凝练。
C.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并不是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而是全方位的文化渗透。
D.中国天文工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天文望远镜,在使用中都取得显著的成效,有的成效至今仍领先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家精神只有真正成为科技界可践行的理想和可追随的旗帜,其传播才能做到以底线为原则,以榜样为引领。
B.由于几代天文科技工作者艰辛奋斗的积蓄,以及代际的传承和内部交流的扬弃,我国天文学事业能不断地发展。
C.如果没有提升科学文化在普通公众中的影响和作用力,那么中国科学家就难免还要处在一段“沉默的时光”里。
D.只要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科学家精神就可以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仁东带领科研团队建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责任担当。
B.天文工作者为了实现建造2.16米口径望远镜的计划,先从建造60厘米的小型望远镜开始,这是弥合知行差距的体现。
C.陈遵妫极力主张把想要打造的超越西方的天象馆命名为“天文馆”,彰显了注重普及大众天文知识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D.从国家天文台奠基者程茂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骨干人才可以看出,我国天文学界一直把育人这一科学家精神放在首位。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内容安排顺序上的特点及其好处。(4分)
5.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天文科学家故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寻找安详 郭震海
秋深,黄昏,风起。
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
为了寻找安详,我坐了一个上午的长途客车,来到一个名曰“后沟”的村庄。经村民指引,我找到这位老乡。午饭吃过,我们开始入山。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树下,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
“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我说。
“是哩,他确实叫安详,是不是个画家不晓得,但俺知道,他是个守山人。”老乡说。
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他的山水画,下笔灵动,浑然天成,在几次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大奖,被爱画者高价收藏。奇怪的是,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大家只是得知他叫“安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
安详是谁?谁是安详?
只见其画,不见其人。有人说安详住在京城,有别墅,有私家花园;也有人说,安详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十分低调等等,总之被传得神乎其神。
夜里 11 点多,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远处的守山人居住的瞭望塔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月光下发出的亮光。
“安详,安详——”老乡高喊着。借着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农。他真的是画家安详?我更加怀疑。
“安详,有人找你。”老乡喊道。
“您是著名画家安详?”我急切地问道。
“不,你应该是找错人了。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
他的回答如此干脆,让我十分绝望。
“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烟了。”老乡嚷嚷着,毫不客气地向屋里走去。
瞭望塔内部地方不大,分三层。一层陈设简单而整洁,一个荆条编织的茶几摆在正中,显得原始而古朴,周围是几个荆条编织的凳子。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上挂着几把明晃晃的锄头,还有两个新编好的荆条箩筐。
安详的女人很热情地给我们沏茶。
品茶深聊,我得知,男人确实叫安详,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来到林业局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种种理由申请调岗,
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每天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然后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时,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
他按照《中华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
“为什么要用《中华字海》呢?”我不解。
他笑笑告诉我,《中华字海》收录约 85000 字,是他所知道收录汉字比较多的字典。按照汉字给松柏树命名,是为便于找寻。在他看来,他所负责的林区不只是林海,还是一部“字海”。他可以按拼音确定区域,迅速找到每一株树,并能准确说出它的年龄。
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
我们被安排到三层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夫妻,这个安详会是我要找的画家安详吗?
清晨醒来,红日初升,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瞭望塔的上空。
我吃惊地发现,原来我们睡觉的三层,竟然是一个画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山水画,地上的荆条圆筐里塞满了画卷。
“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但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
“不,您的山水画自成一派,每一幅都是灵动的,山是活着的,松柏是活着的。您知道这是多少画家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高度吗?”我说。
“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他说。
微风吹过,群山茫茫,松柏吟唱。他依旧在安静地编着手里的箩筐。
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
(有删改)
文本二:
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感觉生活总是给予我们太多。
当下的中国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无论是城市还是村庄,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个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岁月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着不平凡,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比如,我曾经与一个守林人交谈。他滔滔不绝说的全是树木,他按照《中华字海》给每一株树木都用一个汉字命名,他能如数家珍般道出每一株树的特征与年龄。他长期坚守在孤寂的深山之中,视群山为知己,把树木当亲人,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山水画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他两次强调自己只是一个守山人。
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其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便是艺术,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写作还是书法、绘画,呈现出的是作品,修炼的是作者自己的内心。艺术创作说到底靠的并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自己安详的内心、高尚的灵魂。
每一个平凡的人身上都有独特的闪光点。感谢这些凡人小事成就了最美人间烟火。感谢守林人,他的故事虽然普通,但足够温暖。 (摘编自郭震海《凡人小事皆是最美人间烟火》)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写“我”和老乡翻越了四座大山仍没到达“安详”的居所,既设置悬念,为“安详”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也照应标题“寻找安详”。
B.“安详”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甚至给每一株树都命了名,这样做不仅是出于方便守护管理山林的需要,更是出于对群山、林海真挚的深情。
C.小说中“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的叙述具有场面感,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安详”和妻子通过升旗将两个人的心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画面。
D.“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重复出现,强调“安详”对“画家”身份的排斥与对“守山人”这一工作的热忱。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写“明晃晃”的锄头和“新编好”的箩筐,与《祝福》中写祥林嫂拄着“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一样,都借助“道具”来刻画人物生活状态。
B.作者将承载丰富意蕴的松柏、山水画、《中华字海》等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之中,不仅使作品具有文化气息,也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C.人们对安详身份的种种猜测、瞭望塔内的陈设、其他守山人的调岗申请,都从侧面表现出“安详”的低调处世。
D.本文的主人公名为“安详”,一语双关,正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甄士隐”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8.作者为什么要“感谢守林人”,请根据文本二简要说明。(4 分)
9.文本一两次写到“安详”“安静地编着箩筐”,在写人抒情方面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有删改)
文本二: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汉五年,即皇帝位,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节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相应字母,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后A世B贤C师D吾俭E不贤F毋为G势家所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意为封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意义不相同。
B.唯,意为只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唯”意义相同。
C.如,意为到、往,与《鸿门宴》中“沛公起如厕”的“如”意义相同。
D.独,意为只有,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独何以”的“独”意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对宝物的认知与世俗之人不同,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不要接受大王赏赐的肥沃富饶的土地。
B.伍员在逃亡中得到一位撑着船正在打鱼的老人的帮助,寻而不得后每次吃饭前都要祝祷那位老人。
C.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越精细,就像小孩、贤者;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越粗陋,就像鄙人。
D.汉五年,刘邦登皇帝位,萧何因功劳最大,被封酂侯,却选择在穷苦偏僻的地方置办田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4分)
(2)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4分)
14.材料中提到“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孙叔敖的“道”体现在“以不利为利”,因而能够长久占有土地。那么“丈人”“子罕”和“萧何”的“道”分别是什么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过桐庐 [宋]姜夔
横看山色仰看云,十幅风帆不藉人。
记取合江江畔树;他年此处好垂纶①。
钓台 [宋]范成大
山林朝市两尘埃,邂逅人生有往来。
各向此心安处住,钓台无意压云台②。
注释:①垂纶:垂钓,常指隐居。②云台:汉宫中高台名,后用以借指朝廷。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姜诗首句以“横”“仰”视角的变化,展现了桐庐的山水景色,同时也透露诗人自在闲适的行游状态。
B.姜诗中“十幅风帆不藉人”用拟人手法写出船随风动的轻盈、迅捷,“不藉人”语义双关,颇有意味。
C.范诗首句“山林朝市”与结尾的“钓台云台”所指相同,两相呼应,传达了对人生不同境遇的深刻体悟。
D.姜诗以景起兴,借景寄情,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范诗则以议论为主,富有哲理,具有宋诗典型特色。
16.两首诗都写桐庐山水,或明或暗涉及严子陵钓台,寄寓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翻译(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宋人曾批评王安石“偏执己见,凡诸君子之论,一切指为流俗”,拒绝他人意见,对此,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回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算拒谏。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较的方式指出了秦在统一六国后,贪图享受,秦宫里面到处是音乐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人尝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 ① ,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
② ,与自己愈不同,磨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这影响在学问思想方面最容易见出。一个人多和异己的朋友讨论,会逐渐发现自己学说的不圆满处,对方学说的有可取处,逼得自己不得不作进一层的思考,这样做学问才能逐渐 A 。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 ③ 。一个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愈丰富。
你对于一个人愈同情,就愈能了解他;你愈了解他,也就愈同情他。法国人有一句成语说:“了解一切,就是宽容一切。”这句话说来像很容易,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需要极伟大的胸襟才能做到。修养这种胸襟的捷径是多与人做真正的好朋友,多与人 B ,从对于一部分人得到深刻的了解,做到对于一般人类起深厚的同情。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第一段第一行的两处“譬喻”,也可以用“比喻”来代替。
B.文中第一段加点词语使用的引号,有引用和强调的作用。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了解与同情是互为因果的”,表意相近。
D.文中最后一段中加点的两个“对于”,改为“对”,不符合语境。
19.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21.文学作品中问号用法丰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结合文本,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问号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赏析划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今时代,崇尚“巧”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守“拙”,似乎已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巧思”指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拙力”则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这样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
校团委将组织以“巧思与拙力”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晋江二中、奕聪中学、广海中学、泉港五中、马甲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年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3 分)C (第 2 段说“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是文化的传播,不应停留在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可见,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不仅包括“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而且还应该是“全方位的文化渗透”。选项用“不是……而是”的并列复句对此进行转述,否定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包含“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不符合原文意思。故 C 项不正确)
2.(3 分)B (A选项把条件和结果关系倒置,不合逻辑。C选项以没有增强科学文 化在普通公众中的影响和作用力为条件,推断出“中国科学家就难免还要处在一段‘沉默的时光’”,缺乏逻辑依据,因为科学家的“沉默的时光”并非是因为现代科学文化对普通公众中 的影响和作用力没有得到增强,而是在科研工作中“扎根”的人都会存在的现象。D“科学家精神要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与“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但选项却把“达 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说成是“科学家精神要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成为中国文 化的重要构成”的充分条件。)
3.(3 分)A (B 项,材料二第 2 段写新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为了完成自主建造 2.16 米口径望远镜的宏伟计划,先建造出 60 厘米的小型望远镜。这体现的是他们大胆探索的精神,而不是“弥合知行差距的体现”。根据材料一第 3 段相关内容可知,“知行差距”指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和践行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C 项,材料二第 5 段说“普及大众天文知识的第一人陈遵妫,一心想要打造一个超越西方的天象馆,为此,他极力主张用天文馆这个名字”,这体现的是在馆名命制上的中国特色,寄托了他要赶超西方的雄心。选项做出“彰显了注重普及大众天文知识的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分析评价,牵强无据。因此 C 项分析评价不正确。 D 项,材料二第 5 段写国家天文台的奠基者程茂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人才,这体现了程茂兰对培养人才的重视。结合材料二有关我国天文学事业发展历程的内容,不难发现中国天文学界人才辈出,但以此做出“我国天文学界一直把育人这一科学家精神放在首位”的分析评价依据不足。因此 D 项分析评价不正确.)
4.(4 分)
①由今溯昔,引发读者探究我国天文望远镜建造历程的兴趣;
②由侧重叙事到侧重写人,使读者更能真切具体地感受科学家精神。
答对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 分)
①挖掘中国天文科学家勇于创新、艰辛奋斗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精神,塑造他们立体丰满的
形象;
②加强中国天文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力度并创新传播方式,搭建系统性的对话平台让中国天
文科学家与公众有效互动。
答对一点给 3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 分)D (“安详”对“画家”身份的排斥错误)
7.(3 分)C (“其他守山人的调岗申请”与低调处世无关.)
8.(4 分)
①守林人的事迹给作者提供了创作灵感,让作者体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
②守林人的事迹让作者体悟到凡人小事也能成就最美的人间烟火,温暖了作者的心
灵。
答对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 分)
①第一处,“安详”的安静与“我”的激动、惊喜形成对比,突出他内心的安静与纯净,使守山人平凡而高尚的形象具体可感;
②第二处,“安详”的言行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安宁,突出其精神追求的感染力,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敬佩、赞颂之情。
答对一点给 3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 分)C/E/F
11.(3 分)B(唯君图之:希望)
12.(3 分)C(小孩的智慧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
13.(4 分)(1)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为什么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呢? (昔:先前,从前;犹:尚且,还。每个要点1分,句意2分。)
(4 分)(2)沛公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险恶的要塞、人民的困难痛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具:详细,厄:险要的地方,每个要点1分,句意2分。)
14.(3 分)
丈人:施恩不望报。助人于危难之中,却隐姓埋名,不图回报。
子罕:不受惠赠,爱惜羽毛。有权位,却不接受别人送给自己的宝物,从而保全了自己的名声。
萧何:目光长远。不着眼于眼前的物质利益,却收取律令图书,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提供了详备的资料。(或者持家有道,为家族长远考虑,选择偏僻之处安家。)
一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是因为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好听。楚人畏惧鬼魅,而越人迷信神灵。因此,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于是他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子罕说:“您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它作为宝。”所以宋国有德行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认为的宝与众不同啊。”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
材料二:
萧何,沛地人。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存金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只有萧何先进去收藏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沛公之所以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险恶的要塞、人民的困难痛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汉五年,沛公登基,认为萧何功劳最大,第一个封他为酂侯。萧何买田宅一定在穷苦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院墙的房屋,他说:“假使后代贤能,要学习我的俭朴;没有贤德的话,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所侵夺。”
15.(3 分)B
16.(6 分)
①姜诗在怡然自得之中隐含归隐之意。诗人领略桐庐山水风光,用他年“垂纶”暗用严子陵垂钓的典故,委婉表达归隐之心。
②范诗写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 认为归隐与入世没有 高下之判。诗中“山林”“钓台”与“朝市”“云台”借指归隐与入世,两种人生选择结果 都是“尘埃”, 钓台并没有比云台更胜一筹。
(6 分。每诗情感、主旨 1 分, 结合诗句分析 2 分)
(6 分)
(1)辟邪说,难壬人
(2)至丹以荆卿为讨 始遠祸焉
(3)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8.(3 分)D
19.(2 分)鞭辟入里(登堂入室、升堂入室) 推心置腹(肝胆相照、赤诚相待)
20.(5 分)
①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果答“人也有缺点”给1分)
②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 (答“朋友间的切磋琢磨、朋友相交亦如此”也可)
③一方面也在受滋养
答对一处2分;两处4分,三处5分。意思对即可。
(4 分)
①连用三个问号,强化了作者对栗子来头的好奇心,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与后文“不知道”形成语气上的落差。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 分)
①运用一连串动词“丢”“蹦”“抓”“倒”“出气”等,描绘烤栗子、吃栗子的过程,有趣生动,引人遐想。
②以拟声词“砰”形象直观地再现烤栗子的场景,令人如临其境。
③多用短句,语言活泼生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3.(60 分)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