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1.明白什么是直接抒情。 2.明白什么是间接抒情。
3.感受古诗词之美,感受细微的情感。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 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 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一、什么是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 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 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 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 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 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 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2
二、如何运用借景抒情
①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 做好依托。
②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 到情景交融。
③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 ”,即写景是次,抒情是 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直接抒情的古诗表达法: 例 1:
《梦游天姥呤留别》 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释: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
例 2: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释:人死后,万事万物都无牵无挂了,但是看不到国家的统一,什么时候皇上能出兵平定 中原,希望下一代知道了在我(陆游)的坟头上说一声。
例 3: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释: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 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
例 4:
《王风 ·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解释: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 呢!
间接抒情的文章: 例 5:
七月,远房的表妹要到家里来做客,何峰知道这个消息后,高兴的不得了。他喜欢她很 久了,那是五年前的一次拜访,那年,表妹十八岁,何峰十九岁。他们相遇之后,她活泼开 朗的个性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渐渐演变成一种喜欢,每当想起曾经的那一次相遇,思念 便无休止开始在何峰的心头蔓延。
何峰向父母打听表妹的下落,父母也无从得知,他也并没有向父母透露他对她的情感, 父母也没有追问,父母以为何峰只是随心的一问,并没有放在心上。而何峰早已对她爱恋成 狂,每当深夜里就默默的惆怅,难以释怀,他想,她会去哪里呢?她的父母应该知道,可她 的父母也不知去了哪里打工,联系方式也没有一个。他的内心涌动着一种炽热的冲动,不管 她在何处,他都决定要去找她,不管天涯海角,哪怕寻到地老天荒,也要将她找到,不然, 到死也不罢休。
那个夏天,何峰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独自一个人便开始了寻找的旅程。离开家的时 候,他的身上只带着五百块的路费,那是他攒了三年都舍不得花的零用钱。他的学习不错,
学校动不动就会给他发一些奖金作为鼓励,一次考试,他获得了全省第一名。说他是个书呆
子或许不太贴切,但他的脑子确实是一根筋,自己决定的事,没有谁能让他更改,即使是错 的,即使他知道自己做的也确实不够妥当。
茫茫人海,寻找一个人是多么渺茫的事。
但他记得她的样子,以为这样,就一定能够将她找到。半个月过去了,仍旧寻觅无果, 身上的钱也基本花光,他的身上,再也找不到一件值钱的物品。家里得知何峰失踪,瞬时乱 成了一锅粥,父亲去警局报了案,母亲在房间里哭得伤心欲绝,差点晕了过去。谁也不知道 何峰这次失踪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平常在大家眼中,他总是书呆子形象,每次看到他,他的 眼睛都在书页的字里行间流动。
4
这次,他是变了,为了她,彻底的变了。
热闹的大街,何峰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带着十分疲倦的神情缓慢前行。他并没有察觉到 自己的神情已经溃败,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已在慢慢处于崩溃的边缘。身上的衣服很久 没换,开始散发出一种令人作呕的气味。经过他身边的人,都不自觉的捂住了自己的鼻子, 仿佛在告诉他:请你放过我的嗅觉吧!但何峰此时已根本在意不到这些。
无意中他闯进了一个公园,这里环境优雅,花开芬芳。一对情侣躲在一个槐荫树下打情 骂俏,那个女孩跟她好像,何峰的眼中出现了一种幻觉,眉宇谈笑间,看得出她是那么得爱 他,他对她是那么的依恋,一片槐荫叶落,他便封锁了她的吻。这一幕的出现,让何峰内心 瞬间崩溃,悲痛不已。
他最后的那一滴泪,是对她最后的祝福,然而她并不察觉,她并不知道,一颗心早已为
她碎成一捧流沙,从紧握的指缝中悄悄的飘下。
何峰转身背对这一幕,然后会心地笑了,似乎对这一切已在瞬间释怀。他拖着疲惫的身 躯,浑浑噩噩地走出了公园。他准备回家,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留恋和牵挂的了。 想到父母,他的心里涌出一股无法抑制的歉意,仿佛经历这样的一次打击,已经让这个男孩 瞬间成长。
走上高速公路的那一刻,他没有在意对面指示的是红灯,一辆飞奔而来的小轿车将他撞 出了十多米之远,落下地的那一刻,他的脸角还留着最后的一抹微笑。或许在这一刻,他是 真的看见她了,也真的和她在一起了,他的笑是那么灿烂,他是那么幸福。
例 6:
向往
我是一个喜欢历史但又不爱深究历史的人,我喜欢它里面恢弘的场景,英雄的气概,也 喜欢它婉转的辞赋,沧桑的羌管。我不习惯深扒历史的岩层,修复历史磕碰的细节。或许像 我这类的“伪历史系学生 ”,不必躬耕于那些繁琐的史书典籍,更不用实地考古例证。对于 我们而言,真实的历史往往不如戏剧性的故事更令人们心往神驰。
一般历史学家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认真的考究当年那些所谓的发生在此处的事情,往 前推理,往后追究,只要稍有逻辑上的不通,他们就要持保留的意见,然后在各个学术专栏 上讨论。其实,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治学谨慎才能究得事情真实,还原历史本来的面 目。
5
以上应该就是“业余 ”和“专业 ”的区别。相对与“专业 ”而言,我们这些业余选手就 会幸福很多,当历史学家还在认真论证的时候,我们已经将故事演绎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是, 无论你是“专业 ”还是“业余 ”,那些具有浓浓历史气息的地方,总是深深地吸引着你,让 你魂牵梦绕。这就像是站在场外看足球的你,总有一种要上场一试身手的冲动。
我去过两次苏州,在那里待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四五天,看过的地方更是寥寥无几。可 是,每个去过的地方,总是给我带来震撼的感觉,让我流连忘返。那些纯粹靠鞋底就磨得光 润的青石板,那些颓旧的古城墙,还有那些游荡的乌篷船,一转眼,三千年,一座城市。
最早知道苏州,是小时候学过一篇叫做《苏州园林》的文章。那时候对于园林的概念还 是很模糊,第一印象就是类似于公园或者是游乐场一类的东西。于是小时候就觉得苏州肯定 是个很好玩的地方,可以坐船出行,还有好多假山。后来就学了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 但是,那时候对于姑苏和苏州是分不清楚的。等到高中以后,读的书越来越多,对于这座古 城的迷恋也越来越浓厚。
游子的声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一个小女孩在父亲的指导下咿咿呀呀的读着,好像坑 坑洼洼的土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颠颠簸簸。
转过刻着这首诗的石碑,便是一座青石板拱桥。缓步走上,那一条条横铺着的青石板仿 佛表面打了一层保护蜡,异常的光润,又好似被水流冲击了无数次的鹅卵石,十分的圆滑。 每踏一步台阶,我的心情总是不一样的沉重,已过千年,要说物是人非,我们又何从考证。 记得刚进枫桥景区,有一条连廊,中间是一座八角亭,亭梁悬着的匾额上抒着“涛声依旧 ” 四个大字。或许真的就是如此,千年的风,千年的雨,磨砺了一切,就连那坚硬的石板,也 显得沧桑。但是,历尽风霜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大运河那汩汩的流水,冬去春来,一如既往, 多少船来了,在这里驻足,又从这里离去。
站在桥上,注目远望,一栋栋白墙褐瓦的私家小墅在冬日里静默着,岸边的垂柳也像是 上了年纪的女人,僵着身子。忽然,传来阵阵钟声,循着那低沉的声音传来的方向挪动视线, 寒山寺高高耸起的塔尖格外显眼,近处则是铁岭关上飘摇的旌旗。
一切是那么的陌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到客船——或许这里不应该有铁岭关,不应该有那一条条的朱红长廊,不应该有那一座座幽 静草堂。静悄悄的黎明,薄霜散落满地,星星的渔火闪耀着江岸的红枫。一条乌篷,一个难 以入眠的夜晚,这里是我们记忆的枫桥。
6
或许就是因为一首诗,赋予了一个不同的地方,以至于千百年以后,来的人都觉得它变 了模样。
一、雨的抒情(散文)
(台湾)季薇
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但是,雨色一样 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 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 处飘航。
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 雨似蜜似酒,滋润着心灵。
——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篷,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 淋漓,满湖荷叶被打得笃笃地响。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松柏经 雨洗涤,显得格外苍劲。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像一幅染 湿了的铅笔画。
细雨微风的夜,适宜读诗和散文。狂风暴雨的夜,则宜恐怖神怪小说。要不然,便邀几 位知己,泡几杯浓茶,买一包花生米,点上一支洋烛,又当另有一番情趣。风雨更宜怀人, 怀人常不寐;一声风一声雨,都似离人低诉。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 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 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地替莲池挂上了珠帘。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 摇荡。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台湾南部雨量不多。尤其是高雄,灰土漫天;树枝树叶上厚墩墩地堆积着尘埃,经阵雨 一淋,苍翠碧绿。雨后的寿山,妩媚地俯视默默的爱河;银鳞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绿了。
7
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灯的瓷罩,白玉球似的镶嵌在山水之间,依稀是西 湖的景色。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 ”
1.作者欣赏台湾高雄的雨景时,为什么会有“依稀是西湖的景色 ”的感觉?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了雨的种种好处。从文中看,除了是图画,音乐,诗歌的绝好题材外,其好处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鉴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中押韵的字有 ,本诗押 韵。
2.下列关于本诗中几处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巴山楚水 ”泛指白居易被贬后曾迁徙任职过的朗州、连州等地区。
B .“ 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C .“烂柯人 ”是指晋人王质。
D .“歌一曲 ”指白居易的《思旧赋》。
3.作者在颈联中以“沉舟 ”“病树 ” 自比,抒发了怎样的复杂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参考答案
精讲精练
例题 1 :【赏析】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
例题 2 :【赏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题 3 :【赏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 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 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题 4 :【赏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演练方阵
《雨的抒情》
1.作者借雨来抒发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风雨更易怀人,怀人常不寐.
2.承上启下,利用雨来抒发自己或欣喜或酣畅,或不屈或悲痛的心情。利用“记得……记 得……记得…… ”照应了开头的“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韵脚字分别为:身、人、春、神 押的 en 韵
2.D
3.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二是不失达观, 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 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