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太空一日 第1课时(千年圆梦在今朝)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太空一日 第1课时(千年圆梦在今朝)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1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7 19:0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天地奥秘 无畏探索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六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型阅读与表达”的要求, 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写作”。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时,应关注主要内容、表现手法与人物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阅读过的探险与科幻题材作品中选取一篇,简要复述探险故事,分享科学探险者最打动你的精神品质,谈谈作者叙述科学探险故事所用的表现方法及其效果。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100位学生)
(1)主要内容:80%的学生能够复述主要内容,但重要信息不突出,不能清晰地说出作者叙述故事的思路。
(2)表现手法:72%的学生复述时,没有关注作品中的表现手法、语言方面的特色。
(3)人物精神:88%能够解析出人物精神,但人物精神的分析较为较单一、浅薄,缺乏对科学探险者身上表现的个性与共性品质的深入思考。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险题材作品的阅读经历,能够关注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解析人物精神,但在讲述过程中,思路较为混乱,重点信息不突出,无法关注到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具体情况如下:80位学生(占测试人数的80%)没有抓住关键信息复述科学探险故事,72位学生(占测试人数72%)无法从结合作品的表现手法探究人物精神,88位学生(占测试人数88%)没有结合历史与实际,思考并归纳科学探险者的个性与共性品质。
三、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的探险与科幻题材作品的阅读积累,但无法条理清晰地复述故事,没有关注到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对科学探险价值的体会不够深刻。因此,理清故事情节,品析表现手法和探究人物精神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教材分析】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编了一组探险与科幻题材的文章,其人文主题是激发人们对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想象力。单元课文涵盖了多种文体的作品,包括传记(他传、自传各一篇)、科幻小说以及笔记体文言文。本单元要求重点学习浏览,在阅读中迅速提取主要信息,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科学品质和善思求变的创新思维,体会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的探索精神。其中,《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为斯科特南极科考队所作的传记,记录了科考队为科学事业牺牲的悲壮事迹,真实地展示了人物面临绝境与死亡时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太空一日》是杨利伟的自传,航天员的认真严谨在惊险的太空旅行中展露无遗;《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大胆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体现了科学工作者不惧孤独与困境、勇于探索的精神;《活板》是一篇笔记体文言文,通俗简明地介绍了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能区分传记文学和科幻小说两类文学样式的不同文体,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各自的特点和区分彼此的不同点。
2.能借助单元课文和拓展文本,撰写小论文,或合理续写课文,或独立创作一篇探险或科幻类作品,不少于600字。
二、思维目标
1.能对传统观念(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质疑问难,且能不“据理臆断”,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2.能从科幻小说中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基于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
三、价值目标
1.能从单元课文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感受其人格魅力,梳理提升、完善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并能在学习中尝试运用或付诸行动。
2.能对探索未知世界产生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梳理团结协作的观念和塑造勇敢坚毅的品格。
【核心任务】
三选一
1.撰写一篇有所思考和质疑的科学小论文;
2.合理续写本单元中的某一篇课文;
3.独立创作一篇探险或科幻类作品。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22 伟大的悲剧 (叩问南极,感受悲剧,品悟伟大)(2课时)
【第二课段】23 太空一日 第1 2课时(千年圆梦在今朝)(2课时)
【第三课段】24 带上她的眼睛(地心深处的凝视,光年尺度的沉思)(2课时)
【第四课段】25 活版 (对话先贤,聆听“活”字的声音)(2课时)
【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一:勾画关键,整体把握故事
伟大的悲剧 太空一日 带上她的眼睛 活版
【小贴士】
浏览:阅读的一种方式。浏览时一目数行,以每分钟400字左右的速度阅读,随手勾画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关键语句等,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浏览可以关注:段首句、小标题、时间和地点推移的词语、文段之间的间隔。
学习任务单二:描摹科学家“群像”,体会“崇高”内涵
【学习评价】
(核心任务)创意写作作品评价参考量规
(课文续写、探险/科幻作品)
评价项目 评价等次 等次描述
故事艺术性 甲 故事情节巧妙,想象描写生动
乙 故事情节有变化,想象描写比较生动
丙 故事情节单一,缺乏一定的想象描写
科学合理性 甲 故事逻辑合理,科学常识合理
乙 故事逻辑较为合理,科学常识基本合理
丙 故事逻辑不合理,科学常识不合理
人文思想性 甲 人文思想深刻,人物情感饱满
乙 人文思想比较深刻,人物情感比较饱满
丙 人文思想不深刻,人物情感不饱满
特殊加分项 甲 在以上三点中有明显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乙 在以上三点中有比较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丙 在以上三点中没有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第23课 太空一日 第1课时
——千年圆梦在今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蕴含的情感。
3.体会我国航天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回顾“神舟五号”飞天全过程
【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suí)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同年11月被授予“民族英雄”荣誉称号,并颁获“航天功勋”奖章。
【背景链接】
出处:本文选自《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
背景: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作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简介:2010年,解放军出版社推出他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书中,他对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做了极为全面、详尽的描述。
【字音字形】
【多音字】
【理解词语】
词语辨析:
本末倒置:把主次的位置颠倒。
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
【自主学习】
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看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又是怎样做的。
1.划分文章层次。
2.依据文章小标题的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17):升空,写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第二部分(18-29):所见,写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第三部分(30-39):所闻,写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第四部分(40-67):落地,写返回途中的惊险遭遇。
【整体感知】
依据文章小标题的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第一人称复述示例:
“我”在飞船升空的过程中曾因飞船共振感到极度痛苦,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飞船运行中“我”没有看到长城,却听到了至今也没有弄明白的神秘敲击声。返回地面时飞船舷窗出现了裂纹,这让“我”感到十分紧张,不过这只是虚惊一场,最终飞船平安着陆。
第三人称复述示例:
杨利伟在飞船升空的过程中曾因飞船共振感到五脏六腑都要碎了。绕地球飞行时,他仔细观察了地球表面,没有看见任何单体建筑物,包括长城,但他听到了神秘敲击声,却不明就里。在返回地面时,飞船舷窗出现了裂纹,但他最终还是平安返回地球。
[真题模拟]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有什么好处?
考点:分析小标题的作用
答题思路:
(1)掌握小标题的常见作用,主要有:
①便于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表达主题,使行文结构清晰;
②能帮助读者更快更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
③能让读者在阅读全文后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①就文章内容来看,四个部分依次写了升空、所见、所闻、落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篇章,四个小标题概括各自要点,便于阅读;
②就写法来看,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叙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细节上的横向描写,前后对照,纵横对照,升空落地对照,描写抒情对照,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请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考点:揣摩人物心理
常见的考查形式:(1)文中画线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和心理?(2)简要分析××当时的心理活动。
答题技法: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2.抓住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动词和形容词,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
3.从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关联词语入手。在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是变化的,因而抓住修饰、限制性词语及关联词语,就可以分析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4.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
5.联系上下文,根据情节发展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2.飞船升空过程中,“我”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我”的感受:
紧张→稍觉释然→非常痛苦→无法承受,觉得快不行了→解脱出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
作用:
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飞船升空过程中的感受,表明了航天工作的危险性,也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时间:
人物:
有何创造:
活板特点:
有何突破:
感受:
时间:
人物:
探索地:
起因:
经过:
结果:
感受:
时间:
人物:
探索地:
起因:
经过:
结果:
感受:
时间:1912年1月16日-3月29日
人物:斯科特探险队
探索地:南极点
起因:争夺人类首次到达南极极点的荣誉
经过:被阿蒙森团队捷足先登,归途遇险
结果:先后壮烈牺牲
感受:伟大悲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