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天地奥秘 无畏探索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六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型阅读与表达”的要求, 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写作”。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时,应关注主要内容、表现手法与人物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阅读过的探险与科幻题材作品中选取一篇,简要复述探险故事,分享科学探险者最打动你的精神品质,谈谈作者叙述科学探险故事所用的表现方法及其效果。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100位学生)
(1)主要内容:80%的学生能够复述主要内容,但重要信息不突出,不能清晰地说出作者叙述故事的思路。
(2)表现手法:72%的学生复述时,没有关注作品中的表现手法、语言方面的特色。
(3)人物精神:88%能够解析出人物精神,但人物精神的分析较为较单一、浅薄,缺乏对科学探险者身上表现的个性与共性品质的深入思考。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险题材作品的阅读经历,能够关注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解析人物精神,但在讲述过程中,思路较为混乱,重点信息不突出,无法关注到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具体情况如下:80位学生(占测试人数的80%)没有抓住关键信息复述科学探险故事,72位学生(占测试人数72%)无法从结合作品的表现手法探究人物精神,88位学生(占测试人数88%)没有结合历史与实际,思考并归纳科学探险者的个性与共性品质。
三、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的探险与科幻题材作品的阅读积累,但无法条理清晰地复述故事,没有关注到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对科学探险价值的体会不够深刻。因此,理清故事情节,品析表现手法和探究人物精神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教材分析】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编了一组探险与科幻题材的文章,其人文主题是激发人们对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想象力。单元课文涵盖了多种文体的作品,包括传记(他传、自传各一篇)、科幻小说以及笔记体文言文。本单元要求重点学习浏览,在阅读中迅速提取主要信息,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科学品质和善思求变的创新思维,体会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的探索精神。其中,《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为斯科特南极科考队所作的传记,记录了科考队为科学事业牺牲的悲壮事迹,真实地展示了人物面临绝境与死亡时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太空一日》是杨利伟的自传,航天员的认真严谨在惊险的太空旅行中展露无遗;《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大胆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体现了科学工作者不惧孤独与困境、勇于探索的精神;《活板》是一篇笔记体文言文,通俗简明地介绍了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能区分传记文学和科幻小说两类文学样式的不同文体,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各自的特点和区分彼此的不同点。
2.能借助单元课文和拓展文本,撰写小论文,或合理续写课文,或独立创作一篇探险或科幻类作品,不少于600字。
二、思维目标
1.能对传统观念(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质疑问难,且能不“据理臆断”,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2.能从科幻小说中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基于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
三、价值目标
1.能从单元课文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感受其人格魅力,梳理提升、完善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并能在学习中尝试运用或付诸行动。
2.能对探索未知世界产生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梳理团结协作的观念和塑造勇敢坚毅的品格。
【核心任务】
三选一
1.撰写一篇有所思考和质疑的科学小论文;
2.合理续写本单元中的某一篇课文;
3.独立创作一篇探险或科幻类作品。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22 伟大的悲剧 (叩问南极,感受悲剧,品悟伟大)(2课时)
【第二课段】23 太空一日 第1 2课时(千年圆梦在今朝)(2课时)
【第三课段】24 带上她的眼睛(地心深处的凝视,光年尺度的沉思)(2课时)
【第四课段】25 活版 (对话先贤,聆听“活”字的声音)(2课时)
【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一:勾画关键,整体把握故事
伟大的悲剧 太空一日 带上她的眼睛 活版
【小贴士】
浏览:阅读的一种方式。浏览时一目数行,以每分钟400字左右的速度阅读,随手勾画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关键语句等,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浏览可以关注:段首句、小标题、时间和地点推移的词语、文段之间的间隔。
学习任务单二:描摹科学家“群像”,体会“崇高”内涵
【学习评价】
(核心任务)创意写作作品评价参考量规
(课文续写、探险/科幻作品)
评价项目 评价等次 等次描述
故事艺术性 甲 故事情节巧妙,想象描写生动
乙 故事情节有变化,想象描写比较生动
丙 故事情节单一,缺乏一定的想象描写
科学合理性 甲 故事逻辑合理,科学常识合理
乙 故事逻辑较为合理,科学常识基本合理
丙 故事逻辑不合理,科学常识不合理
人文思想性 甲 人文思想深刻,人物情感饱满
乙 人文思想比较深刻,人物情感比较饱满
丙 人文思想不深刻,人物情感不饱满
特殊加分项 甲 在以上三点中有明显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乙 在以上三点中有比较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丙 在以上三点中没有突出表现或意外表现
第23课 太空一日 第2课时
——千年圆梦在今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蕴含的情感。
3.体会我国航天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学情回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杨利伟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这节课,我们主要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一步感受航天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新课精讲】
1.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火箭升空时
“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 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当时, 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
……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保持头脑清醒,时间精确到“秒”,并且飞行回来后,他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绕地飞行过程中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
写杨利伟在太空的所见。用语准确严谨,解释了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的原因,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证据说看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严谨,而且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杨利伟为什么把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的经历告诉大家?
“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是一件让许多中国人特别自豪的事,也是流传甚广的说法,人们自然想听杨利伟亲口说出。杨利伟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亲身经历及与其他航天员反复确认,最终否定了之前不实的说法,有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也体现了他作为中国航天员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外链接】
2004年,欧洲航天局的卫星在6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给地球拍摄了高分辨率全景照片。其中涉及中国的部分,有一段弯弯曲曲的痕迹,欧洲航天局在公告中认为其为中国的长城。
不久,中国测绘部门经过仔细比对后否认了欧洲航天局的说法。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这些词语表示猜测,体现了杨利伟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神秘的敲击声
“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 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回到地面后……一次又一次地听……不是当时的声音, 我就不能签字, 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杨利伟没有因为时间之长而敷衍了事,特别这些词语足见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惊心动魄的归途
“抛伞,即将开始。……我坐在里面, 怀抱着操作盒, 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 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表现出杨利伟作为航天员,非常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 5时35分…飞船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
“5时58分…6时4分,飞船飞行距离地面100公里”
“6时14分,距离地面10公里…能听到‘砰’的一声, 非常响, 164分贝。”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通过这一系列的精确的数字,突出杨利伟作为航天员,严谨、科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2.本文的语言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可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舒缓后的兴奋以及工作人员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祖国、亲人、战友的深沉的爱。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时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3.举例说说本文关联词的使用有什么特点。
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如果……就……还……”假设的意思,再进一层。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过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说过。
“但……因为……”转折的意思,再加上因果。
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
“既不是……也不是……”并列的意思,排除再排除。
特点:善于通过关联词语把一些小的句子连缀起来,使语言表达更加严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从杨利伟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优秀品质。
①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太空探险存在太多的未知和意外,面对这些,杨利伟毫不退缩,坚持、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②胆识过人,沉着冷静
从出发到归来,杨利伟遇到了诸多的意外,但他并没有慌乱,而是及时汇报飞船状况,记录所见所闻,这份胆识和沉着让人佩服。
③关心后辈,乐于传授经验
杨利伟将自己遇到的飞船产生共振现象和神秘的敲击声都跟后来的航天员仔细讲过,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④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及对祖国的热爱
努力寻找长城,客观地说“没有看到长城”;特地俯瞰首都北京,表达对祖国和亲人的爱。
【写作特色】
1.平淡的叙述中蕴含丰富的感情。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深厚感情。
如在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写火箭起飞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的共振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做好了随时为祖国航天事业牺牲的准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一部分还写了地面的工作人员对“我”的担心,这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2.在叙述中穿插说明。
这篇课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以叙述为主,但行文中也穿插了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如课文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中的前三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性的文字。
3.语言生动、准确严谨
作者运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的所见所感,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又用大量的数字、精确的时间以及大量的表估计猜测的词语,叙事的同时,又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写“我”乘坐飞船升空,遨游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和飞船落地,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和亲友的热爱,洋溢着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分清“长征、天宫、神舟、天舟、嫦娥、玉兔”各系列
“长征”系列:
“长征”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由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用于把“神舟”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探测器、“天舟”货运飞船、“东方红”卫星等各种航空航天设备送到太空。卫星、飞船本身无法升入太空,需要长征系列火箭运输。
“天舟”系列:
“天舟一号”是我国首个货运飞船,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可以对未来空间站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货物补给。
“嫦娥”系列与“玉兔”系列:
“嫦娥工程”是我国开展的月球探测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玉兔”系列是随“嫦娥”系列踏上月球,并对月球进行巡视探测的机器设备。
【课后作业】
《太空一日》中,作者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自己在太空中遇到危险时的心理活动,使读者感同身受。请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某种情境下人物的心理。
写作指导:
进行心理描写时注意:
①应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心理活动;
②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1..预习《带上她的眼睛》,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有关太空探索的文章。
时间:
人物:
有何创造:
活板特点:
有何突破:
感受:
时间:
人物:
探索地:
起因:
经过:
结果:
感受:
时间:
人物:
探索地:
起因:
经过:
结果:
感受:
时间:1912年1月16日-3月29日
人物:斯科特探险队
探索地:南极点
起因:争夺人类首次到达南极极点的荣誉
经过:被阿蒙森团队捷足先登,归途遇险
结果:先后壮烈牺牲
感受:伟大悲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