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期末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期末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7 22: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整合
单元名称 课时名称 课标要点 重点难点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2.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1.两个“特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2.三个“表现”政治上“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 3.一个“目标”: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三个“问题”: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地区问题。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第二部分:教材习题变式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完成了五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定值审查,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从10.92%上调至12.28%,人民币的权重位居第三位,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这说明我国( )
A.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B.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C.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趋于完善 D.金融业开始融入到国际市场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据材料信息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从10.92%上调至12.28%,权重在增加,此外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这说明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在提升,故B项正确。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C项内容,排除;D项中的开始融入错误。
2.为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复杂多变局面,克服困难和迎接挑战,相关国家通过提高技术含量、生产效率和降低资源浪费等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发展绿色经济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发展数字经济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创新和发展。这些应对手段主要体现了( )
A.加强生态保护,探索增长新模式 B.深化国际合作,扩大市场开放
C.注重技术创新,实现发展新途径 D.调整经济结构,增添发展新动力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材料关于应对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涉及科技进步、生态保护等方面,以提高技术含量、生产效率和降低资源浪费,发展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这些属于对经济发展进行结构调整的范畴,体现的主要应对思路是调整经济结构,增添经济发展的新动力,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深化国际合作和扩大市场开放,B项排除;A、C两项都只是应对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的手段之一,均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应对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的主要思路,排除。
3.近年来,大国博弈急速冲高,地缘冲突空前激烈,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秩序及地缘形势均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催生了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等全球性危机。这可用于说明近些年( )
A.政治多极化加剧国际局势动荡 B.国际格局变动影响全球治理
C.全球性危机受到各国政府关注 D.逆全球化逐渐成为一股潮流
3.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全球性危机发生,说明国际格局变化影响全球治理,B项正确。材料强调国际格局变动引发全球性危机的出现,政治多极化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全球性危机出现的原因,没有体现其受到各国关注,排除C;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
4.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应对热带病的路线图,以解决疟疾、血吸虫病等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困境。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被忽视的热带病伦敦宣言》,并每年向世卫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这些做法( )
A.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
C.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D.旨在促进国际间协调与合作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专业卫生治理机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处于中心地位,由于国际机制之间议题领域的相关性,其他机制也逐渐参与到卫生治理中,世界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这些外部机制的加入与原有机制之间产生的互动对全球卫生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项正确;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在建立之中,且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属于卫生防疫领域,不能缩小南北间经济差距,排除C项;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应对热带病,排除D项。故选B项。
5.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大批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帮助共建国家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应对发展挑战提供有力支持,为改善民生拓宽了渠道。这表明( )
A.中国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形成 D.中国新型发展理念影响提升
5.答案:D
解析:A.说法不符合史实,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排除;B.材料内容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无关,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排除;D.根据“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大批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帮助共建国家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应对发展挑战提供有力支持,为改善民生拓宽了渠道”等信息分析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因此反映了中国新型发展理念影响提升,D正确。故选:D。
6.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封锁越来越严格,如:面对华为在5G通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高通、韩国三星、欧洲爱立信等西方科技巨头们封锁华为通向6G技术的前进道路。这反映了( )
A.科技全球化道路的艰难曲折 B.全球市场秩序遭到毁灭性破坏
C.美国全球战略面临严重挑战 D.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荡然无存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封锁越来越严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技术封锁被认为是一种战略举措,旨在保护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技术优势。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封锁越来越严格体现了其受到新兴国家科技发展的冲击,美国的全球战略受到挑战,C项正确;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反映,不是科技全球化,排除A项;“全球市场秩序遭到毁灭性破坏”“夸大了”科技封锁的作用,排除B项;“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荡然无存”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第三部分: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主题一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阶段 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世界格局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主要表现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 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西欧、日本呈三足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认识 (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 (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4)多极化趋势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主题二 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历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中后期至l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
世界市场陷入困境 一战至二战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 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
主题三 人类发展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1.问题
(1)发展问题: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安全问题:地区冲突、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问题。
2.应对
(1)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继续发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发挥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新开发银行的作用。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1.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帮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排除A项;B项表述片面,中国和非洲进行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经济治理机制的改善,排除B项;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均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投入运营,50多个国家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政府旨在( )
A.打破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B.构建中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新体系
C.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D.推动世界合作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提出亚投行的建立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深入合作共赢,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题干中的措施都是涉及经济建设,没有涉及打破政治旧秩序,A项排除;中国没有也不会主导国际秩序,B项排除;中国政府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而是为了实现合作共赢,推动中国经济发展,C项排除。
3.当今时代问题丛生,战争与和平本应被人铭记,但事实却是最近一段时间总能看见一些国家对其他国家动武,不断炫耀自己的武力,而炫耀武力的国家往往是西方国家,被打击的往往是非西方国家。这说明( )
A.联合国和国际法没有强制力 B.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
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逆全球化趋势成为主趋势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以武力方式打击非西方国家,说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故选B项。题干没有涉及联合国,排除A项;世界政治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排除C项;全球化才是主要趋势,排除D项。
4.2022年5月,美国前总统在日本东京宣布正式启动建立印太经济框架进程。美国政府威逼利诱印太框架成员国限制对华出口,加强芯片、关键矿物等基本材料的供应链,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美国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B.表明冷战中心转移到亚洲
C.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严重冲击 D.推进了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出所谓“印太经济框架”,试图以推动亚太区域“去中国化”,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一协定不仅不利于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而且将对经济全球化造成冲击,C项正确。“美国政府威逼利诱印太框架成员国限制对华出口”不利于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排除A项;美国的做法并不能说明冷战中心转移到亚洲,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美国扰乱全球经济发展秩序不利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推进,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4年2月28日,欧盟(目前27个国家)就《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又称“对华脱钩法案”)进行投票,结果如下表所示,最终该法案未获得通过。这反映出( )
赞同脱钩 13个 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希腊、丹麦、波兰、爱尔兰、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
反对脱钩 1个 瑞典
弃权 13个 德国、意大利、匈牙利、芬兰、奥地利、立陶宛、捷克、爱沙尼亚、卢森堡、马耳他、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塞浦路斯
A.经济全球化加剧欧盟各国矛盾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渐建立
C.欧盟成员国自身利益的多元化 D.欧盟国家重视深化与中国关系
5.答案:C
解析:欧盟对中国的“脱钩法案”表决有13个国家支持,13个国家弃权,1个国家反对,这表明欧盟各成员国对中国的态度存在分歧,究其根源在于各国的利益不一致,各国根据自身利益做出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同的投票结果说明欧盟各国利益不一致,而不是矛盾加剧,排除A项;目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起来,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过去10年,金砖国家对全球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根据高盛公司估计,到2032年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与七国集团并驾齐驱,这意味着( )
A.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丧失B.全球治理体系需要顺势做出相应调整
C.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增长D.金砖国家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对全球的贡献增加,使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显著增加,而现存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以西方七国集团为主导建立起来的,已经很难适应全球化下迅速发展的需要了,故选B项;据材料“到2032年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与七国集团并驾齐驱”可知,“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丧失”的说法错误,排除了A项;区域经济集团化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化,排除C项;金砖国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仅凭材料信息得不出“金砖国家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
第四部分: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一、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维度 阐释
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①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本基础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②随着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的根源所在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外交政策,导致东欧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中苏关系的恶化就是这一问题的产物,社会主义阵营由此瓦解
第三世界的 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崩溃,大量新兴的民族国家诞生,他们希望摆脱美苏的控制,独立进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结盟运动由此兴起
美苏的相对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兴经济体和政治体的兴起,美苏都相对衰落,冷战对峙已经使他们力不从心,这也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
各种政治力 量重新分化 组合 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表现:a.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贸易全球化;b.国际分工日趋成熟,生产全球化;c.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资本全球化。
(2)实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问题:a.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距离,贫富分化严重
b.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
(4)对策:a.倡导平等互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b.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3.历史解释——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
(1)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
(2)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问题。如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合与分所带来的控制与反控制问题、主权让渡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
(3)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纷繁复杂的关系处理问题。如民族与宗教问题、恐怖主义与反恐问题、文明与价值观的冲突问题等。
4.历史解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原因
(1)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2)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3)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4)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5)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二、对接高考
1.【2023·全国】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不断增多,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根据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浙江】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结论:2001年6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C项正确;东南亚国家联盟于1967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建立最初由美国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89年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全国】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家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这一时期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这是企图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故发达国家的这一主张主要目的就是要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C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的是推卸责任,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排除A项;当前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排除B项;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其目的,只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海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4.(1)答案:特征: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2)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
解析:(1)据材料“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可知,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制衡趋势;据材料“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可知,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2)据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可知,国家实力的变化;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可知,世界战争的影响;据材料“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可知,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据材料“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
5.【2023·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
20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6.【2023·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5.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利益的驱动;人文主义的影响。
(2)从国家竞争到国际合作;从掠夺到协议开发;从探索发现到科学考察和资源利用。
(3)和平共享;规则导向。
解析:(1)根据材料“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其他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进程”等必备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利益的驱动;人文主义的影响。
(2)根据材料“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可知,从国家竞争到国际合作;从掠夺到协议开发;根据材料“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可知,从探索发现到科学考察和资源利用。
(3)根据材料“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可从和平共享;规则导向等方面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6.答案:(1)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解析:(1)根据材料一“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得出,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根据材料一“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得出,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出经济支持;根据材料二“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得出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根据材料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得出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根据材料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得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根据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美国国家利益、奉行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即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根据材料二“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和所学知识可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方式目的方面分析,即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7.【2024·浙江】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
7.答案:(1)原因:拥有广阔市场;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自由贸易;炮舰外交;改革政治制度。
相关事件: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文官制度改革;第二次鸦片战争。
(2)改变: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因素:凡尔赛体系以强权政治原则构建的新秩序不合理,对战败国尤其德国惩罚过于严厉;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国际联盟的软弱;英法绥靖政策;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3)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合理性:历史教训:用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武力(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维护少数国家利益,无法保证世界和平,反而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现实状况: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优点: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有利于世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1)原因:据材料“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得出拥有广阔市场;据材料“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得出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据材料“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得出自由贸易;据材料“‘炮舰外交’必不可少”得出炮舰外交;据材料“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得出改革政治制度。
相关事件:根据题干要求,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的事件。结合所学,1856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胜俄国,进一步巩固了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将奥斯曼变成附庸。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逐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1856年,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联合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
(2)改变:结合所学,一战期间的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因素:据材料“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得出凡尔赛体系以强权政治原则构建的新秩序不合理,对战败国尤其德国惩罚过于严厉;据材料“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得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法西斯的扩军备战;据材料“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得出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结合所学,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英法面对法西斯的扩张实行绥靖政策,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也是冲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速其崩溃的重要原因。
(3)三大支柱:据材料“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
合理性:从历史教训、现实需要、本身优点三方面分析。如:历史教训:用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武力(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维护少数国家利益,无法保证世界和平,反而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现实状况: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优点:“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有利于世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