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史前聚落在区域范围内分为主体聚落和其他聚落,它们具有一定秩序、组织和等级,聚落规模是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表现。史前聚落规模研究为史前社会分化、聚落形态演变及文化迁移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区域聚落群形态及演变规律,可为探究区域文明进程和史前人地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对史前聚落规模的研究,主要根据聚落分布面积来划分聚落规模的等级,聚落分布面积越大,规模越大,聚落等级越高。
由于聚落分布面积具有不确定性,学者们在基于聚落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层厚度、重要的遗迹和遗物等因素,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然而对于聚落规模划分,仍以聚落面积作为主要的依据。
聚落群是聚落和聚落、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组织形态,是区域内聚落因地缘或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的,是具有一定组织关系的聚落群聚形态。分析史前不同文化时期聚落群的形成和演变,对探讨聚落等级、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史前聚落群,有学者根据行政区或河流来划分,也有学者通过分析聚落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地形、水系等影响因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
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洞庭湖区史前聚落以大型和中小型规模聚落为主,特大型聚落具有城址的性质。大型和特大型规模聚落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北部和西北部,小型、中小型和中型规模聚落集中于洞庭湖中部腹地,各类型规模聚落向南迁移的趋势明显。
聚落规模壮大、人口增长、聚落遗址数量增加,使得已有的自然区域得以充分开发,但是也导致人均生存空间减小、生存压力增大。由此,聚落之间为扩大各自的生存空间、争夺相对匮乏的资源,产生了相互斗争的关系。聚落之间分布均衡性下降,社会组织结构发生转变,聚落间差距逐步明显。
古人倾向于在澧水区域聚集生活,新石器中晚期分布在环洞庭湖、沅水、资水和湘江区域的聚落群数量增长,且湟水和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呈倒“L”型,由湟水区域向洞庭湖北部区域再向资水区域迁移,分布在湟水、环洞庭湖和资水区域的聚落群随时间推移得到了继承、演化和发展。
(摘编自杜心宇等《洞庭湖区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
材料二: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史前聚落的时空格局,是了解过去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信息。新石器早期的人类对聚落区位的选择,注重渔猎、采集等资源丰度和防御等要素;新石器中晚期农业社会聚落区位的选择,关注农耕作业的便利性。在聚落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剧变往往促成聚落的迁移,这种被动式的生境适应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关。因此,有研究者用资源总量、个体数和竞争系数等指标,解释群落的空间过程。
聚落的集聚与扩散是生业模式改变的标志,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结果。已有研究认为,成都平原从三星堆时期到十二桥时期聚落格局的变迁,与生业结构、洪水灾害和外来文化干扰相关;西汉水上游地区的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聚落区位,倾向于濒水布局;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聚落的变迁,与古环境关系密切,而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聚落的叠置现象十分突出——这表明史前聚落发生迁移的概率,远低于空间集聚。
灾害气候事件,如持续性洪涝、干旱,会产生区域性环境梯度。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由于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其耕作条件与登封盆地形成环境梯度差,于是登封盆地的聚落沿颍河向中下游迁徙,在禹州的瓦店、谷水河、吴湾等地集聚,逐渐发展成为嵩山南麓的聚落集聚区。在全新世中期较强的一次气候变化事件中,降温导致了多年性洪涝灾害,造成大型城邑消亡、中小聚落向登封盆地和双泊河上游地区迁移。另外,社会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也可导致环境梯度。农业经济因规模化生产导致了聚落的空间集聚,如龙山晚期的瓦店、郝家台就因农业和手工业繁荣形成大型城邑;伊河、洛河之间二里头不仅是夏代的政治中心,而且极具商业和文化优势。
史前聚落的时空迁移与均衡,取决于气候、地貌和社会文化三个要素耦合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梯度。这种“自然—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和动态均衡。从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嵩山周边聚落的平均资源域逐渐缩小,大型聚落的首位特征显著。这表明,尽管不时有灾害性环境事件的胁迫,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聚落分布在空间上仍呈集聚趋势,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空间上的必然反映。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即属于空间集聚型聚落,而新砦聚落群则表现为空间扩散特征。根据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知新砦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而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则属于典型的空间均衡型聚落。
(摘编自李中轩等《集聚、迁徙与动态均衡:嵩山周边史前聚落的空间格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体聚落是史前聚落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表现为聚落规模。
B. 聚落群是一种聚落群聚形态,具有一定组织关系,因地缘和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
C. 人地关系关涉人类与自然环境,研究史前聚落时空格局,有助于了解其演变信息。
D. 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受“自然——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的时候,学者们主要根据其分布面积,之所以需要增加文化层厚度等因素,是因为其分布面积具有扩张性。
B. 澧水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之一,澧水区域成为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的最终区域,可见古人倾向于在此聚集生活。
C. 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因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使嵩山南麓聚落的集聚区得以形成,这表明了灾害气候带来的直接影响。
D. 从新砦聚落群所表现出的空间扩散特征来看,结合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以推知新砦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大型和特大型聚落数量增长,已具有中心聚落的特征,聚落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明显。
B. 洞庭湖区大型城址聚落出现城垣、环壕、建筑群和祭坛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城址的“圈地”现象凸显,城内范围扩大。
C. 在石家河文化时期,资水附近的聚落群也得到演变和发展;在屈家岭文化时期,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得到发展和继承。
D. 城墙、环壕和护城河主要为防御功能,表明城址聚落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逐步演变成为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图a属于原始集聚型,在新石器早期社会,采集捕猎聚落主要集中于山区。
B. 图b属于农业集聚型,到了农耕时期,滨水而居成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征。
C. 图c属于胁迫集聚型,水旱灾害会胁迫聚落发生空间迁移,但仍保持集聚。
D. 图d属于商业集聚型,两河之间的河口区,因交通便利而成为商业集聚区。
5.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史前聚落在洞庭湖区和嵩山周边的人地关系。
【答案】1. B 2. D
3. C 4. C
5. ①在洞庭湖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聚落规模的大小,聚落在充分开发已有自然区域的同时,也因扩大生存空间等问题与其他聚落相互斗争;
②在嵩山周边,聚落依据生产力水平选择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剧变往往促成聚落迁移,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聚落分布在空间上仍呈集聚趋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和”错误,关系判断错误,原文说“因地缘或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的”,原文是“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分布面积具有扩张性”错误,原文说“由于聚落分布面积具有不确定性,……”,原文是“分布面积具有不确定性”。
B.“最终区域”错误,根据原文“古人倾向于在澧水区域聚集生活,……且湟水和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分布在湟水、环洞庭湖和资水区域的聚落群随时间推移得到了继承、演化和发展”,澧水区域成为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的“起始区域”,而非“最终区域”。
C.“直接影响”错误,原文说“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由于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其耕作条件与登封盆地形成环境梯度差,于是登封盆地的聚落沿颍河向中下游迁徙,在禹州的瓦店、谷水河、吴湾等地集聚,逐渐发展成为嵩山南麓的聚落集聚区”,故应为“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它的是区域性环境梯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五段观点围绕“产生了相互斗争的关系”展开论述。
C.反映聚落群的“继承、演化和发展”,属于第六段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水旱灾害”错误,结合原文“在全新世中期较强的一次气候变化事件中,降温导致了多年性洪涝灾害,造成大型城邑消亡、中小聚落向登封盆地和双泊河上游地区迁移”和图C,应当是“洪涝灾害”。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洞庭湖区史前聚落以大型和中小型规模聚落为主,特大型聚落具有城址的性质。大型和特大型规模聚落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北部和西北部,小型、中小型和中型规模聚落集中于洞庭湖中部腹地,各类型规模聚落向南迁移的趋势明显。……由此,聚落之间为扩大各自的生存空间、争夺相对匮乏的资源,产生了相互斗争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洞庭湖区的聚落规模有大有小,聚落在充分开发已有自然区域的同时,也因扩大生存空间等问题与其他聚落产生了相互斗争的关系。
“从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嵩山周边聚落的平均资源域逐渐缩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聚落分布在空间上仍呈集聚趋势,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空间上的必然反映。……新砦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而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则属于典型的空间均衡型聚落”,在嵩山周边,聚落依据生产力水平选择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剧变往往促成聚落迁移,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聚落分布在空间上呈现集聚趋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耕
孙犁
去年缺少冬雪,今春山地觉早,现在春苗还没有很好地播种。边区各机关动员干部就地帮助群众修田耕种。变吉哥被派到铁匠家里了。分配这些干部的时候,原有许多农民在场,有些手疾眼快的农民,把那些身强力壮的同志们先拉走了,变吉哥原本是做宣传工作的,站在那里显得文弱而且害羞,就没有人来抢他,最后由晚来一步的铁匠的女儿收用了。变吉哥起初微微有些长工上市的感觉,①后来碰到这个户主,他的兴趣就陡然提高了。
他跟着铁匠的女儿来到家里。
姑娘交给变吉哥一把鹤嘴铁镐,自己背上抬筐铲耙,叫母亲替同志做上饭,就说:“走,到我们的地里去。”
从她家出来,他们沿着一条向上的小路爬山。②这条小路只容下一个人行走。两旁是枯草和荆棘。小路绕着山腰转,越转越高越险,低头一看,村庄已经在很远的下面了。
然后,他们走进一处小小的山坳。山坳里铺着一层厚厚的白沙,散布着几棵枣树。在向阳的山坡上,有几段梯田,这就是铁匠家的地了。
“这几棵枣树也归我们。”姑娘说。
她带着变吉哥工作起来。上午的工作,是拾些石块把叫水冲毁的梯田的边缘垒起来。
这几段梯田,最下面的一块有炕那样大,最上面的一块比锅台还小,然而一层层的边缘都要用石块垒起,上面的土沙才得铺平,才能耕种。
“你们有多少这样的田地?”变吉哥一边工作,一边问那姑娘。
“就有这么多。”姑娘说,“总共也就是六分地。可是同志,这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地,这是租种的,每年还要交一半租哩。”
姑娘工作得很急迫,她把外面的上衣脱了,扔在沙滩上,只穿着一件破旧的单衫,把那不方不圆的石块砌好。
变吉哥想,这几块土地统统合到一块,也不过像自己家乡的一个地头地角,这一半石一半沙的土地,就是遇到丰收,能有多少出产?难怪这里的人家,就长年依靠那放在院子中间大缸里的酸树叶了。他想着,这块土地对一家人是如此重要,工作也就加快起来。
“同志!”姑娘笑着说。在这以前变吉哥还很少看见这姑娘笑过,她笑得多么真诚和温柔啊!
③“做什么?”变吉哥不知道抓镐好还是抓铲好。
“不叫你做什么。”姑娘说,“我是叫你休息休息。我看你虽然手巧,可是干庄稼活儿并不内行。我们快吃午饭了。”
姑娘站起来,带变吉哥转到山阴,那里有一洼泉水,上面结着薄冰,水在下面流着,姑娘把冰砸开,用手舀着喝了两口。
“你要不能喝冷水,就洗洗手吧。”她站起来说。
回到阳坡,母亲已经把饭送来了。她提着一只篮子,一个黑釉饭罐,还背来了他们下午要用的耠子。在这样艰难曲折的山路上,她能携带这些东西,使变吉哥深为赞服。
他们坐在沙滩上,太阳照得很暖和,姑娘先给变吉哥盛了一碗米汤,然后揭开篮子上的布,里面有几个玉茭饼子,还有一碗白豆腐,上面放些切好洗净的烂酸菜。
“吃吧同志,”母亲说,“别嫌饭食不好,可够我作难的哩,我推了半夜的豆腐。”
说完就笑着看他们垒的石头去了。今天,变吉哥的胃口大开,他吞吃着玉茭饼子,这东西是多么香甜啊!他感到惭愧,他这一上午的工作,经得起老太太的检查,对得起她操业的饭食吗?
为了补偿,他下午拉耠子的时候,非常卖力。山坡上耠地是这样艰苦,因为地头太短,把耠子插到地那头,走不了几步,他就得跳到石垒外面去,才能把耠子拉到地这头。
把地耠完,天已经黑了。收工的时候,姑娘笑着说:“同志,我们一家子,长年只给人家打活做工,今天你来帮我们的忙,实在卖了力气。听说八路军先减租,以后就要分田地,真的吗?”
“一定要做的。”变吉哥说。
走在路上,变吉哥向姑娘提出了一个他早就想问问又没有机会问的题目:“我给你画的像,你觉得怎样?”
“我觉得很好。”姑娘笑了笑说。
变吉哥辨别不出这笑里的真实含义。又问:“怎么好法?”
“我说画得很像,”姑娘比较认真地说了,“④不过,我觉得也有些缺点,就是说,我还有点不喜欢。”
“这很重要,你快指出来。”变吉哥在创作上是很虚心的,有时简直可以说是从善如流,“我愿意你不客气地指出这个缺点,我非常尊重当事人的意见。”
“这就是,”姑娘又笑了,“你画的不好看,不是眉眼不好看,是我的头发,你画得乱了些,你应当等我梳洗一下再画,最好是等我把衣服也换一下。”
“这恐怕不是什么主要的问题。”变吉哥有点失望,但他不愿意表示出来。他说:“画像这件事也是很难的。”
“有时,我觉得好笑,”姑娘照直说下去,“你们这些同志整天写的写,画的画,占着那么多的人,又都是年轻力壮的,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呢?我看现在上级这个决定最好,叫你们帮老乡种地,多打一些粮食,比什么都好,你说对吗?”
“对是对的。”变吉哥沉默了。
回到家里,虽然浑身酸痛,变吉哥还是坐在小油灯下面,把这一天的印象,勾画在他的速写簿上。直到眼睛实在睁不开,他才倒下去睡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边区机关动员干部帮助群众修田耕种,变吉哥文弱害羞,并不受农民欢迎,被铁匠的女儿收用,只是出于偶然。
B. 变吉哥由于劳作比较简单,是用石块垒砌梯田边缘,就做得不太认真,铁匠的女儿委婉地批评他不擅长干农活。
C. 母亲带来的午饭并不丰盛,但已经是竭尽了心意,即使是烂酸菜,也切好洗净,远远好于院中大缸里的酸树叶。
D. 姑娘认为变吉哥画的不好看,应该等她梳洗、换衣之后再画,变吉哥对此并不赞同,反映出两人在审美上的差异。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写到变吉哥兴趣陡然提高,为后文他询问铁匠女儿对画像的感受作铺垫。
B. 句子②描写山路景象,突出了道路的狭窄和荒凉,也暗示了人世间的行路之难。
C. 句子③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细腻地写出变吉哥的微妙心理。
D. 句子④写姑娘对变吉哥所画的像的看法,表现出她为人坦率、直言不讳的性格。
8. 在山上春耕劳作的过程中,变吉哥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对话中涉及种地与画像的关系问题。如果要围绕两者关系写一则文学短评,请说说你的写作思路。
【答案】6. B 7. B
8. ①看到土地之少,想到当地人生活之难,备感同情;②看到母亲送饭,背来耠子,深为赞服;③午饭胃口大开,反思工作,感到惭愧;④下午艰苦耠地,非常卖力,想要补偿;⑤谈到减租分地,态度坚定,充满信心。
9. 示例:①种地是劳作,是为了物质生活;画像是艺术,是为了精神生活。②铁匠女儿由于家境贫苦,生活艰难,因而认为种地比画像更为重要;变吉哥身为边区干部,既同意种地重要,更明白艺术作品的动人力量。③其实,种地和画像并不对立,它们都属于人类“劳动”的组成部分。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的境界,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就做得不太认真”错,曲解文意,根据“上午的工作,是拾些石块把叫水冲毁的梯田的边缘垒起来”等内容,看不出变吉哥“做得不太认真”。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暗示了人世间的行路之难”错,过度解读,根据“小路绕着山腰转,越转越高越险”等内容,没有暗示作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看到土地很少,“这几块土地统统合到一块,也不过像自己家乡的一个地头地角”,想到“就是遇到丰收,能有多少出产”,变吉哥看到对当地人生活之难,备感同情。
②看到母亲送饭,背来耠子,想到“在这样艰难曲折的山路上,她能携带这些东西,使变吉哥深为赞服”,变吉哥深为赞服。
③吃饭时,胃口大开,但是“他感到惭愧,他这一上午的工作,经得起老太太的检查,对得起她操业的饭食吗”,变吉哥感到惭愧。
④由“为了补偿,他下午拉耠子的时候,非常卖力”,可知变吉哥下午艰苦耠地,非常卖力,想要补偿。
⑤回去的时候,谈到粉底,变吉哥说“一定要做的”,可见其态度坚定,充满信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思路:先分别阐释“种地”“画像”,再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概念释义:“种地”,就是劳作,目的是“多打一些粮食”,是生存的根本所在;“画像”,是艺术,“这很重要”,是物质生活之外必要的精神补充。
②“种地”与“画像”,分别在两个人物身上得到展现,一是铁匠的女儿,家境贫苦,“总共也就是六分地”,并且“这是租种的”,生活艰难,因而“多打一些粮食,比什么都好”,对画像则认为“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呢”;二是变吉哥,其身份是“干部”“同志”,能够认识到“这块土地对一家人是如此重要”,也即认同种地重要,同时觉得画像“这很重要”,那是因为明白艺术作品的动人力量。
③深入地分析,二者并不是完全矛盾对立的,“种地”是物质劳动,是物质生活的根本所在;“画像”属于精神劳动,是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二者都属于人类“劳动”的组成部分。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应该有相应的、适当的精神生活作为补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长洲人。生未周岁,父颖庵逝世;母文太君方二十有二,坐荼蓼中,乳血杂哺。外大父文卫辉公甚器之,尝曰:“外孙与吾儿,异日当比圭廊序。”壬戌,舅震孟为廷对第一人,与希孟同官翰林。是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与希孟同道相勖,每言:“世界即有缺陷,只此方寸却缺陷不得耳。”庚申后,有停封、移宫诸秘事,杨、左先后发疏,皆从希孟质疑义,希孟亦匡直不辞。亡何,震孟以建言归,希孟亦请假予告。里居二年,党祸既发,诸君子就槛中,累累无一免者。希孟出对朋友,凝涕在睫,太君亦微闻外间有异,疾日笃,遂不起。希孟绝水浆三日扶榇出国门徒步哭趾血目肿。丙寅三月,缇骑至吴门逺周忠介,齐民数万为呼冤,捽旗尉杀之。当事者愠,欲迁祸于希孟,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戳五人,余置不问。希孟始放迹湖山,自谓得生之余也。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希孟在讲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诚悟主。是时,忌者犹虑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阴摘讲章语深中之,遂废置,不复起用。希孟局量恢廓,才识通敏。见万历以来数十年邪正消长之势,欲以宽大持之,其于世务,凡人才、兵农、河渠、漕屯之事,无不讲究。尝语当道诸君子“宜先实事,后虚声”,故人皆以“救时宰相”目之。而不究其用,为世所惜。
(节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希孟绝水浆A三日B扶榇C出D国门E徒步F哭G趾血H目肿。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勖,文中指勉励、鼓励,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勖尔植”的“勖”意思不同。
B. 方寸,文中指内心、心绪,与现代汉语成语“方寸已乱”的“方寸”意思相同。
C. 悟,动词使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悟”用法不同。
D. 起用,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指古代朝廷重新任用已退职或被免职的官员。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希孟身世凄苦,父亲早逝而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抚育他,他的外祖父对其期望甚高,认为他与自己儿子震孟必定能同朝为官。
B. 姚希孟对诸多正义之士被捕囚禁深感悲痛,再加上其母离世的沉重打击,促使他在险遭牵连之后,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
C. 姚希孟凭借右庶子的身份为崇祯讲筵,他以正叔、淳夫的思想为根本希冀皇帝有所醒悟,不料所讲言论被人中伤而遭免职罢官。
D. 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目睹朝堂正邪势力的消长之势,想用宽大之法处置,虽被誉为“救时宰相”,可惜最终不被任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戮五人,余置不问。
(2)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14. 姚希孟哪些行为体现了顾炎武所说的“不空言、重实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BEG
11. A 12. B
13. (1)然而朝廷评议害怕吴地百姓,担心东南会发生不可预测之事,仅诛杀五个人,对其他人都舍弃不再问罪。
(2)重臣懒惰政事荒废,武将匮乏四方混乱,国家动荡倾覆,宗庙社稷变为废墟。
14. ①义不容辞地与好友指摘时弊,匡正社稷。②借讲筵之机开导皇帝。③专心于各种世务实事,不贪慕自身虚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姚希孟三天不吃不喝,亲扶母亲棺木徒步走出城门,脚趾磨出鲜血眼睛也哭肿了。
“绝水浆三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三日绝水浆”,应在“三日”后B处断句;
“出国门”是“扶榇”动作趋向,“扶榇出国门”同省略的主语“希孟”构成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可独立成句,故应在“国门”后E处断句;
“徒步哭”同省略的主语“希孟”构成主谓结构的句子,可独立成句,故应在“哭”后G处断句。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不同”错。“勖”都有勉励之意。句意:当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和姚希孟志同道合、彼此勉励。/勉励你们种植。
B.“方寸”,都是内心、心绪意思。句意:但内心不可有缺陷。/心绪已经纷乱。
C.“悟”,动词使动用法,使……有所感悟;/认识到。句意:竭尽诚心想让主上有所感悟。/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
D.句意:于是他被罢官,不再任用。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错,由原文“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可知,后来他又出仕。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惮”,害怕;“叵”,不可;“置”,舍弃。
(2)“股肱”,指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爪牙”,武将;“丘墟”,名词作动词,变为废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庚申后,有停封、移宫诸秘事,杨、左先后发疏,皆从希孟质疑义,希孟亦匡直不辞”可知,姚希孟义不容辞地与好友指摘时弊,匡正社稷。
②由原文“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希孟在讲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诚悟主”可知,姚希孟借讲筵之机开导皇帝。
③由原文“希孟局量恢廓,才识通敏。见万历以来数十年邪正消长之势,欲以宽大持之,其于世务,凡人才、兵农、河渠、漕屯之事,无不讲究。尝语当道诸君子‘宜先实事,后虚声’,故人皆以‘救时宰相’目之”可知,姚希孟专心于各种世务实事,不贪慕自身虚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是长洲人。出生未满周岁,他父亲姚颖庵就去世了,母亲文太君当时才二十二岁,坐在杂草中,用混着血液的乳汁来哺育他。外祖父文卫辉公十分器重他,曾经说:“我的外孙与我儿子,他日定当位列廷堂、同朝为官。”壬戌年,他的舅舅文震孟考中状元,和姚希孟一起官任翰林。当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和姚希孟志同道合、彼此勉励,常说:“时局即使有缺陷,但内心不可有缺陷。”庚申年后,朝廷有停封、移宫诸多秘事,杨涟、左光斗先后上奏章,都向希孟提出疑问以求解答,希孟也对此匡正不推辞。没过多久,文震孟因为上书直言而辞官,姚希孟也告假归乡。家居二年,东林党祸爆发,众多道义之士被捕拘禁,人数众多无一幸免。姚希孟出来接待朋友,眼含泪水,他母亲文太君也渐渐听闻外边发生变乱,疾病日益加重,最终亡故。姚希孟三天不吃不喝,亲扶母亲棺木徒步走出城门,脚趾磨出鲜血眼睛也哭肿了。丙寅年三月,锦衣卫到吴门逮捕周顺昌,数万百姓都为其喊冤,揪搡旗尉并杀了他们。当权者恼怒,想要嫁祸姚希孟,然而朝廷评议害怕吴地百姓,担心东南会发生不可预测之事,仅诛杀五个人,对其他人都舍弃不再问罪。姚希孟便开始远行山泽,自认为是劫后余生。崇祯登基改年号,让姚希孟凭右庶子身份担任经筵日讲。姚希孟在讲筵之时,以程颐、范祖禹理学要义为根本,竭尽诚心想让主上有所感悟。此时,妒忌贤能之人仍然担忧姚希孟凭借文章道德被皇上重用,于是私下摘取姚希孟讲章中的语句来深深诋毁他,于是他被罢官,不再任用。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看见万历以来朝堂数十年间正邪势力的此消彼长,想以宽大为怀,他对于世事,包括科举选才、战争农事、疏通河渠、漕运屯田等无不钻研。他曾经对众多的当权人士说“应当先做实事,后求声誉”,所以人们都将其视为“救时宰相”。然而他最终不能受重用,被世人所惋惜。
(节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
先前古人清谈,谈论的是老庄之学,如今士林清谈,谈论的是孔孟之道。没有学到其中的精华却已遗漏其大义,没有探究其根本却已先远离了其末节。不研习儒家经典的文章,不考证历朝的典章制度,不综论当代的现实事务,拿明心见性的空洞话语,来代替修身治人的实际学问。重臣懒惰政事荒废,武将匮乏四方混乱,国家动荡倾覆,宗庙社稷变为废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郑宁示边报走笔戏赠
刘克庄
曾客嫖姚与伏波,惯骑生马拥雕戈。
金台有命终须筑,铁砚无功亦且磨。
见说帛书来汝洛,又传毡帐迫淮河。
只今西北多机会,吾子南归意若何。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嫖姚与伏波”常指历史名将霍去病和马援,此句交代好友从军征战的经历。
B. 好友惯于驾驭性情暴烈的战马,善于使用刻镂之戈,凸显其纵横驰骋的英姿。
C. “金台有命”与“铁砚无功”在对比之中暗含着典故,意蕴丰富且令人警醒。
D. 汝洛之地传来帛书,预兆前线军情紧急,“迫淮河”指明敌方已然发动进攻。
16.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意为:如今西北边境机会很多,您现在为什么要南归呢?
②表达了诗人规劝友人不要在西北战事紧迫之际心生南归之意,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暗含对友人意志消沉的批评与鞭策。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敌方已然发动进攻”错,“迫淮河”是“逼近前线”,而不是“已然发动进攻”。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赏析重要诗句,一般的思路为“句意+手法+情感”。
“只今西北多机会,吾子南归意若何”,直观的意思是,如今西北边境正有战事,是立功的大好时机,机会很多,我的朋友,你现在却要急急忙忙南归,这是为何呢?
这两句表意直接,没有用到特殊的表现手法,则忽略回答表现手法这一环节。
这是诗人对现实的观察,认为西北战事紧迫,正是建功的大好时机,对朋友进行善意提醒和规劝,从中可以看出二人之间友谊深厚;结合前文“曾客嫖姚”“惯骑生马”等内容来看,也有对友人意志消沉的隐晦的批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赞赏“好学”的精神,认为物质追求应当位居其后,《论语·学而》甚至对君子的饮食起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2)杜牧《阿房宫赋》借“________”写歌台之声,借“________”写舞殿之袖,描述出了“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3)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小刚与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常拈出含有“信”字的古人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食无求饱 ②. 居无求安 ③. 春光融融 ④. 风雨凄凄 ⑤. 信而见疑 ⑥. 忠而被谤(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融”“凄”“谤”“惠”“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凤溪古镇紧邻淮口,雄踞沱江边的王爷庙为凤头,金凤、白凤等以凤为名的五条街道为凤躯、凤翅、凤尾,再加上四周的五座山岗郁郁葱葱,翘首企天,酷似展翅冲霄之凤,令人不禁感叹:五凤溪真是 A 呀!①黄水河穿镇而过,汇流于在此折身向东的沱江,又紧邻简阳,当地人称“边城”。②五凤溪在汉唐年代就已成为沱江上游重要的转运点,高峰时每天有上百艘船只运载物资往返于重庆、宜宾、泸州各地,挑夫们翻山越岭往返相距五十公里的成都。③遥想旧日里大江之上桅樯林立,船号渔歌此起彼伏,街旁小溪涓涓清幽,青瓦屋舍 B ,古刹钟磬佛音缭绕。④夜幕降临,船工苦力、贩夫走卒,在半边街蜂拥而至,穿梭其中。有的卸下白天的疲惫,走进酒馆,要一碟小菜,来一碗米酒,伴随月光品味人生;有的窜入戏楼,苦中作乐于勾栏瓦舍间。岸上 C ,吆喝声、行酒令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江中渔火点点,仿佛天上跌落凡间的星辰,那该是怎样的市井气息。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蓉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水大码头。”这副对联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0. 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下一个该谁发言,请你站起来说话。 B. 该你家的钱,我们一分也不会少的。
C. 明天出去踏青,不下雨该有多好呀! D. 天也不早了,孩子们也都该回家了。
【答案】18. A.名副其实
B.鳞次栉比
C.人声鼎沸 19. B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空,此处强调五凤溪的实际景象,和被当地人称“边城”相符合,可填“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完全一致。
B空,此处所在的句子和“古刹钟磬佛音缭绕”对仗,结合后文“在半边街蜂拥而至,穿梭其中”,可知,此处形容“青瓦屋舍”密集,可填“鳞次栉比”。鳞次栉比:像鱼鳞或梳篦的齿那样紧密地排列着,形容建筑物等密集、排列整齐的样子。
C空,结合后文“吆喝声、行酒令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可知此处突出岸上声音热闹、嘈杂,可填“人声鼎沸”。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中的水沸腾了一样。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②处下句介绍五凤溪作为沱江上游的重要转运点,与对联中的“蓉城”“通衢”“码头”衔接一致。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同词异境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该”,是副词,用于强调。
A.动词,指应当轮到。
B.动词,有“欠”之意。
C.副词,用于强调。
D.副词,意思是应当、应该。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们的日常认知中,顾名思义,枕头就是躺着的时候垫在头下面使头略高的卧具。但是,枕头真的是像字面意思一样吗?其实, ① 。如果只是用枕头来垫着头睡觉,那么你就做错了。睡觉时,要把脑袋和脖子都放到枕头上,让枕头撑着头颈,使颈部处于正常颈曲状态,这样枕头才能发挥作用。
除了正确的“枕姿”,选择一个合适高度的枕头,也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中之重。 ② ,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科学、舒适的枕头高度,是根据人体颈椎排列的生理曲线确定的,只有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弯曲,才能让肩颈部的关节、肌肉、韧带等处于放松状态,得到较好的休息。一般情况下,枕头高度以稍低于肩到同侧颈部距离为宜。
枕头的材质、枕型、软硬程度, ③ 。枕芯应选质地松软之物,制成软硬适度、稍有弹性的枕头为好。枕头太硬,会使头颈部与枕头接触部位压力增强,造成头部不适;枕头太软,则难以维持正常高度,头颈部得不到一定支持而疲劳。这些都会影响睡眠。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答案】21. ①枕头并不只是用来枕头的
②枕头过高或者过低
③也会影响我们的睡眠 22. 只有枕姿正确,枕头高度适宜,材质、枕型、软硬程度合适,枕头才能发挥出辅助睡眠的功能。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句,根据后文“如果只是用枕头来垫着头睡觉,那么你就做错了”,可知此处强调枕头不只是用来垫着头睡觉,故可填:枕头并不只是用来枕头的。
②句,结合后文“科学、舒适的枕头高度”“枕头高度以稍低于肩到同侧颈部距离为宜”,可知此处突出枕头高度要适中,不能过高或者过低,故可填:枕头过高或者过低。
③处,结合前文“枕头的材质、枕型、软硬程度”,后文“这些都会影响睡眠”,可知此处强调“材质、枕型、软硬程度”等因素都会对睡眠产生影响,故可填:也会影响我们的睡眠。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全文共有三段,先对各段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第一段,根据“要把脑袋和脖子都放到枕头上,让枕头撑着头颈,使颈部处于正常颈曲状态”等内容,强调“枕姿”;第二段,根据“枕头高度以稍低于肩到同侧颈部距离为宜”等内容,可知强调“枕头高度”;第三段,则强调“枕头的材质、枕型、软硬程度”对睡眠有影响。
综上,可知全文主要介绍枕姿、枕头和睡眠的关系,“枕姿正确,枕头高度适宜,材质、枕型、软硬程度合适”,这三者是条件,睡眠良好是结果。
用条件和结果关系的句子概括为:只有枕姿正确,枕头高度适宜,材质、枕型、软硬程度合适,枕头才能发挥出辅助睡眠的功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究其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关于他们的记忆。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一张由他人的记忆编成的织锦。
请结合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记忆”为中心,架起“我们”与“他们”、“生命”与“他人”之间的桥梁,引导考生思考人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指的是我们经历的一切,包括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体验。这句话将生命看作是由“他人的记忆编成的织锦”,意味着我们的生命经历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界对我们的看法和记忆所构成的。在此基础上,人只有借助于“他们”或者“他人”的“记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生命的价值。由此可见,材料意在凸显自我与他人良好互动的必要性,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很有启发意义。
写作时,首先针对记忆与人的本质展开思考,根据材料信息分析人们之所以成为他们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人对我们的记忆。这不仅仅是关于我们自身的记忆,也包括我们在他人心中留下的印象和记忆。这些记忆和印象构成了我们的社会身份和角色。然后再进一步针对自我认知与社会互动这一点深入思考,说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往往受到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记忆的影响。我们的身份、价值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会交往和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来体现的。因此,我们要重视与他人的互动,积极与他人沟通合作,帮助他人,而不是仅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立意:
1.他们的记忆,我们的人生。
2.在他们美好的记忆中,活出我们精彩的人生。
3.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他人留下美好回忆。
4.编织他人记忆经纬,绘就自我生命锦绣。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史前聚落在区域范围内分为主体聚落和其他聚落,它们具有一定秩序、组织和等级,聚落规模是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表现。史前聚落规模研究为史前社会分化、聚落形态演变及文化迁移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区域聚落群形态及演变规律,可为探究区域文明进程和史前人地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对史前聚落规模的研究,主要根据聚落分布面积来划分聚落规模的等级,聚落分布面积越大,规模越大,聚落等级越高。
由于聚落分布面积具有不确定性,学者们在基于聚落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层厚度、重要的遗迹和遗物等因素,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然而对于聚落规模划分,仍以聚落面积作为主要的依据。
聚落群是聚落和聚落、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组织形态,是区域内聚落因地缘或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的,是具有一定组织关系的聚落群聚形态。分析史前不同文化时期聚落群的形成和演变,对探讨聚落等级、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史前聚落群,有学者根据行政区或河流来划分,也有学者通过分析聚落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地形、水系等影响因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
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洞庭湖区史前聚落以大型和中小型规模聚落为主,特大型聚落具有城址的性质。大型和特大型规模聚落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北部和西北部,小型、中小型和中型规模聚落集中于洞庭湖中部腹地,各类型规模聚落向南迁移的趋势明显。
聚落规模壮大、人口增长、聚落遗址数量增加,使得已有的自然区域得以充分开发,但是也导致人均生存空间减小、生存压力增大。由此,聚落之间为扩大各自的生存空间、争夺相对匮乏的资源,产生了相互斗争的关系。聚落之间分布均衡性下降,社会组织结构发生转变,聚落间差距逐步明显。
古人倾向于在澧水区域聚集生活,新石器中晚期分布在环洞庭湖、沅水、资水和湘江区域的聚落群数量增长,且湟水和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呈倒“L”型,由湟水区域向洞庭湖北部区域再向资水区域迁移,分布在湟水、环洞庭湖和资水区域的聚落群随时间推移得到了继承、演化和发展。
(摘编自杜心宇等《洞庭湖区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
材料二: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史前聚落的时空格局,是了解过去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信息。新石器早期的人类对聚落区位的选择,注重渔猎、采集等资源丰度和防御等要素;新石器中晚期农业社会聚落区位的选择,关注农耕作业的便利性。在聚落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剧变往往促成聚落的迁移,这种被动式的生境适应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关。因此,有研究者用资源总量、个体数和竞争系数等指标,解释群落的空间过程。
聚落的集聚与扩散是生业模式改变的标志,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结果。已有研究认为,成都平原从三星堆时期到十二桥时期聚落格局的变迁,与生业结构、洪水灾害和外来文化干扰相关;西汉水上游地区的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聚落区位,倾向于濒水布局;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聚落的变迁,与古环境关系密切,而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聚落的叠置现象十分突出——这表明史前聚落发生迁移的概率,远低于空间集聚。
灾害气候事件,如持续性洪涝、干旱,会产生区域性环境梯度。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由于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其耕作条件与登封盆地形成环境梯度差,于是登封盆地的聚落沿颍河向中下游迁徙,在禹州的瓦店、谷水河、吴湾等地集聚,逐渐发展成为嵩山南麓的聚落集聚区。在全新世中期较强的一次气候变化事件中,降温导致了多年性洪涝灾害,造成大型城邑消亡、中小聚落向登封盆地和双泊河上游地区迁移。另外,社会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也可导致环境梯度。农业经济因规模化生产导致了聚落的空间集聚,如龙山晚期的瓦店、郝家台就因农业和手工业繁荣形成大型城邑;伊河、洛河之间二里头不仅是夏代的政治中心,而且极具商业和文化优势。
史前聚落的时空迁移与均衡,取决于气候、地貌和社会文化三个要素耦合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梯度。这种“自然—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和动态均衡。从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嵩山周边聚落的平均资源域逐渐缩小,大型聚落的首位特征显著。这表明,尽管不时有灾害性环境事件的胁迫,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聚落分布在空间上仍呈集聚趋势,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空间上的必然反映。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即属于空间集聚型聚落,而新砦聚落群则表现为空间扩散特征。根据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知新砦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而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则属于典型的空间均衡型聚落。
(摘编自李中轩等《集聚、迁徙与动态均衡:嵩山周边史前聚落的空间格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体聚落是史前聚落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表现为聚落规模。
B. 聚落群是一种聚落群聚形态,具有一定组织关系,因地缘和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
C. 人地关系关涉人类与自然环境,研究史前聚落时空格局,有助于了解其演变信息。
D. 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受“自然——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的时候,学者们主要根据其分布面积,之所以需要增加文化层厚度等因素,是因为其分布面积具有扩张性。
B. 澧水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之一,澧水区域成为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的最终区域,可见古人倾向于在此聚集生活。
C. 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因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使嵩山南麓聚落的集聚区得以形成,这表明了灾害气候带来的直接影响。
D. 从新砦聚落群所表现出的空间扩散特征来看,结合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以推知新砦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大型和特大型聚落数量增长,已具有中心聚落的特征,聚落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明显。
B. 洞庭湖区大型城址聚落出现城垣、环壕、建筑群和祭坛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城址的“圈地”现象凸显,城内范围扩大。
C. 在石家河文化时期,资水附近的聚落群也得到演变和发展;在屈家岭文化时期,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得到发展和继承。
D. 城墙、环壕和护城河主要为防御功能,表明城址聚落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逐步演变成为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图a属于原始集聚型,在新石器早期社会,采集捕猎聚落主要集中于山区。
B. 图b属于农业集聚型,到了农耕时期,滨水而居成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征。
C. 图c属于胁迫集聚型,水旱灾害会胁迫聚落发生空间迁移,但仍保持集聚。
D. 图d属于商业集聚型,两河之间的河口区,因交通便利而成为商业集聚区。
5.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史前聚落在洞庭湖区和嵩山周边的人地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耕
孙犁
去年缺少冬雪,今春山地觉早,现在春苗还没有很好地播种。边区各机关动员干部就地帮助群众修田耕种。变吉哥被派到铁匠家里了。分配这些干部的时候,原有许多农民在场,有些手疾眼快的农民,把那些身强力壮的同志们先拉走了,变吉哥原本是做宣传工作的,站在那里显得文弱而且害羞,就没有人来抢他,最后由晚来一步的铁匠的女儿收用了。变吉哥起初微微有些长工上市的感觉,①后来碰到这个户主,他的兴趣就陡然提高了。
他跟着铁匠的女儿来到家里。
姑娘交给变吉哥一把鹤嘴铁镐,自己背上抬筐铲耙,叫母亲替同志做上饭,就说:“走,到我们的地里去。”
从她家出来,他们沿着一条向上的小路爬山。②这条小路只容下一个人行走。两旁是枯草和荆棘。小路绕着山腰转,越转越高越险,低头一看,村庄已经在很远的下面了。
然后,他们走进一处小小的山坳。山坳里铺着一层厚厚的白沙,散布着几棵枣树。在向阳的山坡上,有几段梯田,这就是铁匠家的地了。
“这几棵枣树也归我们。”姑娘说。
她带着变吉哥工作起来。上午的工作,是拾些石块把叫水冲毁的梯田的边缘垒起来。
这几段梯田,最下面的一块有炕那样大,最上面的一块比锅台还小,然而一层层的边缘都要用石块垒起,上面的土沙才得铺平,才能耕种。
“你们有多少这样的田地?”变吉哥一边工作,一边问那姑娘。
“就有这么多。”姑娘说,“总共也就是六分地。可是同志,这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地,这是租种的,每年还要交一半租哩。”
姑娘工作得很急迫,她把外面的上衣脱了,扔在沙滩上,只穿着一件破旧的单衫,把那不方不圆的石块砌好。
变吉哥想,这几块土地统统合到一块,也不过像自己家乡的一个地头地角,这一半石一半沙的土地,就是遇到丰收,能有多少出产?难怪这里的人家,就长年依靠那放在院子中间大缸里的酸树叶了。他想着,这块土地对一家人是如此重要,工作也就加快起来。
“同志!”姑娘笑着说。在这以前变吉哥还很少看见这姑娘笑过,她笑得多么真诚和温柔啊!
③“做什么?”变吉哥不知道抓镐好还是抓铲好。
“不叫你做什么。”姑娘说,“我是叫你休息休息。我看你虽然手巧,可是干庄稼活儿并不内行。我们快吃午饭了。”
姑娘站起来,带变吉哥转到山阴,那里有一洼泉水,上面结着薄冰,水在下面流着,姑娘把冰砸开,用手舀着喝了两口。
“你要不能喝冷水,就洗洗手吧。”她站起来说。
回到阳坡,母亲已经把饭送来了。她提着一只篮子,一个黑釉饭罐,还背来了他们下午要用的耠子。在这样艰难曲折的山路上,她能携带这些东西,使变吉哥深为赞服。
他们坐在沙滩上,太阳照得很暖和,姑娘先给变吉哥盛了一碗米汤,然后揭开篮子上的布,里面有几个玉茭饼子,还有一碗白豆腐,上面放些切好洗净的烂酸菜。
“吃吧同志,”母亲说,“别嫌饭食不好,可够我作难的哩,我推了半夜的豆腐。”
说完就笑着看他们垒的石头去了。今天,变吉哥的胃口大开,他吞吃着玉茭饼子,这东西是多么香甜啊!他感到惭愧,他这一上午的工作,经得起老太太的检查,对得起她操业的饭食吗?
为了补偿,他下午拉耠子的时候,非常卖力。山坡上耠地是这样艰苦,因为地头太短,把耠子插到地那头,走不了几步,他就得跳到石垒外面去,才能把耠子拉到地这头。
把地耠完,天已经黑了。收工的时候,姑娘笑着说:“同志,我们一家子,长年只给人家打活做工,今天你来帮我们的忙,实在卖了力气。听说八路军先减租,以后就要分田地,真的吗?”
“一定要做的。”变吉哥说。
走在路上,变吉哥向姑娘提出了一个他早就想问问又没有机会问的题目:“我给你画的像,你觉得怎样?”
“我觉得很好。”姑娘笑了笑说。
变吉哥辨别不出这笑里的真实含义。又问:“怎么好法?”
“我说画得很像,”姑娘比较认真地说了,“④不过,我觉得也有些缺点,就是说,我还有点不喜欢。”
“这很重要,你快指出来。”变吉哥在创作上是很虚心的,有时简直可以说是从善如流,“我愿意你不客气地指出这个缺点,我非常尊重当事人的意见。”
“这就是,”姑娘又笑了,“你画的不好看,不是眉眼不好看,是我的头发,你画得乱了些,你应当等我梳洗一下再画,最好是等我把衣服也换一下。”
“这恐怕不是什么主要的问题。”变吉哥有点失望,但他不愿意表示出来。他说:“画像这件事也是很难的。”
“有时,我觉得好笑,”姑娘照直说下去,“你们这些同志整天写的写,画的画,占着那么多的人,又都是年轻力壮的,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呢?我看现在上级这个决定最好,叫你们帮老乡种地,多打一些粮食,比什么都好,你说对吗?”
“对是对的。”变吉哥沉默了。
回到家里,虽然浑身酸痛,变吉哥还是坐在小油灯下面,把这一天的印象,勾画在他的速写簿上。直到眼睛实在睁不开,他才倒下去睡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边区机关动员干部帮助群众修田耕种,变吉哥文弱害羞,并不受农民欢迎,被铁匠的女儿收用,只是出于偶然。
B. 变吉哥由于劳作比较简单,是用石块垒砌梯田边缘,就做得不太认真,铁匠的女儿委婉地批评他不擅长干农活。
C. 母亲带来的午饭并不丰盛,但已经是竭尽了心意,即使是烂酸菜,也切好洗净,远远好于院中大缸里的酸树叶。
D. 姑娘认为变吉哥画的不好看,应该等她梳洗、换衣之后再画,变吉哥对此并不赞同,反映出两人在审美上的差异。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写到变吉哥兴趣陡然提高,为后文他询问铁匠女儿对画像的感受作铺垫。
B. 句子②描写山路景象,突出了道路狭窄和荒凉,也暗示了人世间的行路之难。
C. 句子③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细腻地写出变吉哥的微妙心理。
D. 句子④写姑娘对变吉哥所画的像的看法,表现出她为人坦率、直言不讳的性格。
8. 在山上春耕劳作的过程中,变吉哥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对话中涉及种地与画像的关系问题。如果要围绕两者关系写一则文学短评,请说说你的写作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长洲人。生未周岁,父颖庵逝世;母文太君方二十有二,坐荼蓼中,乳血杂哺。外大父文卫辉公甚器之,尝曰:“外孙与吾儿,异日当比圭廊序。”壬戌,舅震孟为廷对第一人,与希孟同官翰林。是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与希孟同道相勖,每言:“世界即有缺陷,只此方寸却缺陷不得耳。”庚申后,有停封、移宫诸秘事,杨、左先后发疏,皆从希孟质疑义,希孟亦匡直不辞。亡何,震孟以建言归,希孟亦请假予告。里居二年,党祸既发,诸君子就槛中,累累无一免者。希孟出对朋友,凝涕在睫,太君亦微闻外间有异,疾日笃,遂不起。希孟绝水浆三日扶榇出国门徒步哭趾血目肿。丙寅三月,缇骑至吴门逺周忠介,齐民数万为呼冤,捽旗尉杀之。当事者愠,欲迁祸于希孟,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戳五人,余置不问。希孟始放迹湖山,自谓得生之余也。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希孟在讲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诚悟主。是时,忌者犹虑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阴摘讲章语深中之,遂废置,不复起用。希孟局量恢廓,才识通敏。见万历以来数十年邪正消长之势,欲以宽大持之,其于世务,凡人才、兵农、河渠、漕屯之事,无不讲究。尝语当道诸君子“宜先实事,后虚声”,故人皆以“救时宰相”目之。而不究其用,为世所惜。
(节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希孟绝水浆A三日B扶榇C出D国门E徒步F哭G趾血H目肿。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勖,文中指勉励、鼓励,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勖尔植”的“勖”意思不同。
B. 方寸,文中指内心、心绪,与现代汉语成语“方寸已乱”的“方寸”意思相同。
C. 悟,动词使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悟”用法不同。
D. 起用,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指古代朝廷重新任用已退职或被免职的官员。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希孟身世凄苦,父亲早逝而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抚育他,他的外祖父对其期望甚高,认为他与自己儿子震孟必定能同朝为官。
B. 姚希孟对诸多正义之士被捕囚禁深感悲痛,再加上其母离世的沉重打击,促使他在险遭牵连之后,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
C. 姚希孟凭借右庶子的身份为崇祯讲筵,他以正叔、淳夫的思想为根本希冀皇帝有所醒悟,不料所讲言论被人中伤而遭免职罢官。
D. 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目睹朝堂正邪势力的消长之势,想用宽大之法处置,虽被誉为“救时宰相”,可惜最终不被任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戮五人,余置不问。
(2)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14. 姚希孟哪些行为体现了顾炎武所说的“不空言、重实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郑宁示边报走笔戏赠
刘克庄
曾客嫖姚与伏波,惯骑生马拥雕戈。
金台有命终须筑,铁砚无功亦且磨。
见说帛书来汝洛,又传毡帐迫淮河。
只今西北多机会,吾子南归意若何。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嫖姚与伏波”常指历史名将霍去病和马援,此句交代好友从军征战的经历。
B. 好友惯于驾驭性情暴烈的战马,善于使用刻镂之戈,凸显其纵横驰骋的英姿。
C. “金台有命”与“铁砚无功”在对比之中暗含着典故,意蕴丰富且令人警醒。
D. 汝洛之地传来帛书,预兆前线军情紧急,“迫淮河”指明敌方已然发动进攻。
16.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孔子赞赏“好学”的精神,认为物质追求应当位居其后,《论语·学而》甚至对君子的饮食起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2)杜牧《阿房宫赋》借“________”写歌台之声,借“________”写舞殿之袖,描述出了“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3)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小刚与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常拈出含有“信”字的古人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凤溪古镇紧邻淮口,雄踞沱江边的王爷庙为凤头,金凤、白凤等以凤为名的五条街道为凤躯、凤翅、凤尾,再加上四周的五座山岗郁郁葱葱,翘首企天,酷似展翅冲霄之凤,令人不禁感叹:五凤溪真是 A 呀!①黄水河穿镇而过,汇流于在此折身向东的沱江,又紧邻简阳,当地人称“边城”。②五凤溪在汉唐年代就已成为沱江上游重要的转运点,高峰时每天有上百艘船只运载物资往返于重庆、宜宾、泸州各地,挑夫们翻山越岭往返相距五十公里的成都。③遥想旧日里大江之上桅樯林立,船号渔歌此起彼伏,街旁小溪涓涓清幽,青瓦屋舍 B ,古刹钟磬佛音缭绕。④夜幕降临,船工苦力、贩夫走卒,在半边街蜂拥而至,穿梭其中。有的卸下白天的疲惫,走进酒馆,要一碟小菜,来一碗米酒,伴随月光品味人生;有的窜入戏楼,苦中作乐于勾栏瓦舍间。岸上 C ,吆喝声、行酒令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江中渔火点点,仿佛天上跌落凡间的星辰,那该是怎样的市井气息。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蓉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水大码头。”这副对联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0. 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下一个该谁发言,请你站起来说话。 B. 该你家的钱,我们一分也不会少的。
C. 明天出去踏青,不下雨该有多好呀! D. 天也不早了,孩子们也都该回家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们的日常认知中,顾名思义,枕头就是躺着的时候垫在头下面使头略高的卧具。但是,枕头真的是像字面意思一样吗?其实, ① 。如果只是用枕头来垫着头睡觉,那么你就做错了。睡觉时,要把脑袋和脖子都放到枕头上,让枕头撑着头颈,使颈部处于正常颈曲状态,这样枕头才能发挥作用。
除了正确的“枕姿”,选择一个合适高度的枕头,也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中之重。 ② ,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科学、舒适的枕头高度,是根据人体颈椎排列的生理曲线确定的,只有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弯曲,才能让肩颈部的关节、肌肉、韧带等处于放松状态,得到较好的休息。一般情况下,枕头高度以稍低于肩到同侧颈部距离为宜。
枕头的材质、枕型、软硬程度, ③ 。枕芯应选质地松软之物,制成软硬适度、稍有弹性的枕头为好。枕头太硬,会使头颈部与枕头接触部位压力增强,造成头部不适;枕头太软,则难以维持正常高度,头颈部得不到一定支持而疲劳。这些都会影响睡眠。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究其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关于他们的记忆。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一张由他人的记忆编成的织锦。
请结合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