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 重点写会写“惠,乃,曰” 3个生字,会认“惠,曰,禽” 3个生字。
2. 初步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古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推测“其”的意思。
4.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5. 有感情,流利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 通过费曼学习法,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自主学习和分享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
1.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2. 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趣导入:
同学们, 平时你们都喊我什么? 在座的老师是我的同事, 也是我的好朋友, 知道朋友们叫我什
么吗? 我呀, 还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 他特别有意思。 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 说我是“ 赵氏之女” ,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氏, 指的是姓, 之就是—— ( 的)。 谁能用老先生的方法作自我介绍? ( 先指几位女生, 再找一位男生 “ 儿子” 用“ 子” , 你很会变通。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会变通的—— 氏
之子。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一位“ 杨氏之子” , 看老师板课题。 ( 师板题)“ 杨氏之子” 指的就是—— 一起读课题。
二、释疑与初步感知:
《杨氏之子》 出自哪呢?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 课件出示 《世说新语》 封面、 相关资料。)这个故事选自古代小说, 所以用的语言也是古人的, 这样的文章叫古文, 也可以叫做文言文。
这个故事已编入我们的课本。 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
遍。 ( 师巡视指导)
谁尝试着读一读?
你读得很仔细, 不添一字, 不漏一字。 两个多音字读得准, 请你当小老师。
( 课件出示) 为 wèi 设果 应 yì nɡ 声答
( 课件: 生字“ 惠” 字变红)
“ 惠” 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借助注释来理解, 你很会学习。 一起看看, 课文下面一共有几个注释? 这八
个注释, 是我们学习这篇古文的好帮手。
( 课件: 生字“ 曰” 字变红)
一起读。
“ 曰” 和什么字长得很相似?
边比较边书空, 又瘦又高的是——
又矮又胖的是——注意“ 曰” 字中间一横不挨着“ 横折” 。 “ 曰” 是什么意思?
孔指以示儿曰( 变红) , 谁对谁在说? 那么, 这一句“ 孔” 和“ 儿” 后面应停顿, (出示: 孔 /
指以示儿 /曰 ), 谁来读?
画了斜线的地方要拖个长音, 读起来就有味道, 谁再读? ( 指名读)
—齐读。
( 课件: 生字“ 禽” 字变红)
“ 禽” 什么意思?
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造“ 禽” 字的。 ( 课件出示“ 禽” 的造字变化) 禽是象形字, 甲骨文“ 禽”
像有长柄的捕鸟网, 金文“ 禽” 上加了罩子, 小篆“ 禽” 又在下半部加了个叉子形状符号, 再到正
楷“ 禽” , 这形象的捕鸟图演变成的就是“ 禽” 字。
现在, 你说“ 禽” 指什么
“ 禽” 指鸟。 ( 变红 儿应声答曰: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这一句中, “ 家” 和“ 禽” 是两个
词语, “ 禽” 字前面要停顿, 让人听明白。 ( 课件出示: 儿 /应声答曰: “ 未闻 /孔雀 /是夫子家 /禽。 ” )
自由练练。
( 生各自练习朗读)
谁想读给大家听? 请你读。
看着老师的手势, ( 边打手势边示范) 儿 /应声答曰: “ 未闻 /孔雀 /是夫子家 /禽。 ” 一起来。
生:( 和着老师的手势) 儿 /应声答曰: “ 未闻 /孔雀 / 是夫子家 /禽。 ”
师: 都说停顿时读好古文的灵魂。 提起手, 让我们一起和着自己的手势读一读这个小故事。
( 生一齐举起右手食指, 跟着老师边画停顿边读)
设计意图: 利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 注音有节奏朗读, 指引学生如何读出文言长句中的停顿和延音。
四、 重点感知
这就是读古文的味道。 古人说“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 如果读的时候, 把这个小故事读到脸上,读到手上, 它的意思真能自现。
合上书, 看着我。 我读完后明白这个小故事内容的, 用掌声对自己表示祝贺。
( 加动作、 表情演读, )
掌声说明了大体明白了故事内容, 要准确理解, 我们还得借助注释再读一读课文, 碰上不理解的字、 词圈出来。有问题吗?
是有点儿难。 “ 指” 后面省略了“ 杨梅” , 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
我不明白“ 夫子” 是什么意思?
( 课件出示: “ 孔君平” 、 “ 孔” 、 “ 夫子” 变蓝) 读一读, 发现了什么?
第一次称—— 第二次简称—— 第三次杨氏子称他——
文中的夫子指孔君平。 知道怎样的人称夫子吗?
学者或是老师 你们的( ) 老师可以称夫子吗?
你补充了一个很重要的要素: 男性。 孔子可以称为——
孟子称为——
孔君平也称为——
( 出示: “ 杨氏子” 、“ 其” 、 “ 儿” 、 “ 儿” 、“ 儿” 、 “ 君” 变红) 再读读这些词语, 又有什么发现?
指的都是杨氏子。
第二句中, “ 诣” 和“ 乃” 下面有注释。 “ 其” 是什么意思? 请根据上下文猜一猜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 没有人物, 为设果, 到底谁为谁摆上水果?
( 出示填空: ( ) 为( ) 设果)
这里省略了“ 杨氏子” 和“ 孔君平” 。 你们看, 在古文中, 同一个人, 不同的称谓, 不同的用词,
甚至能省则省, 这就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十分简洁。
现在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 同桌先练一练, 说一说。
( 指五名, 每人一句, 接讲故事)
你们讲的这个故事, 课文用 55 个字就写清楚了, 古文就是这样言简意丰。 理解了故事, 咱们一起读, 我读第 1 句, 你们读后面 4 句。
知道为什么我读第一句, 你们读后四句吗? 第一句总起, 后四句用一个小故事具体写, 这叫总分的写法。 杨氏之子的特点是什么? 谁用第一句中的词语来概括?
( 师板书: 甚聪惠)
课文中用这个“ 惠” 来表示智慧的“ 慧” , 这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叫通假字。
三、深入感知与费曼学习法实践:
1. 自主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互相讨论和补充。
2. 费曼学习法实践:
每组选出一名“小老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向组内成员讲解课文。
“小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同时借助动作、表情等辅助手段,使讲解更生动易懂。
成员在听讲解过程中,如有不懂或疑问的地方,可以向“小老师”提问,共同讨论解决。
3. 全班分享与交流:
每组“小老师”轮流上台,向全班讲解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进行互动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和讨论,进行点拨和补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重点感知与拓展:
(同原教案内容,但可加入费曼学习法元素,如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解释其中难点)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
1.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费曼学习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表扬在费曼学习法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同学,鼓励大家继续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2.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给家人听,运用费曼学习法加深记忆。
搜集其他文言文故事,运用费曼学习法进行预习和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