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国之士者
小国欲存,大国欲强,皆离不开忠直之士。
士人们在家国危难之际展现炎黄子孙的中华智慧,
士人们在飓风骇浪之中挺立脊梁书写责任与担当,
我们在《战国策》《左传》之万古名卷中,
领略被文字记录与传承的大国精神。
学校决定效仿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
组织一场跨媒介的经典阅读活动,
引同学们一同见证典籍里的文化与文人风采。
读通经典·梳文意
曹 刿 论 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读通经典·梳文意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师:军队。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间:参与。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读通经典·梳文意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何以:凭、靠。
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
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夸数目,一要报以实情。”
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以分人:把。
遍:遍及,普遍。
从:听从,服从。
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加:虚夸,夸大。
以:按照。
信:实情。
读通经典·梳文意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按照自己的诚心处理。”
信:信用。
狱:指诉讼事件。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此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孚:使信服,使动。
福:赐福,保佑。名作动。
察:明察。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可以:可以凭借。
加:虚夸,夸大。
请:请允许我。
从:跟随。
读通经典·梳文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句。
驰:驱车追赶。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曹刿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赶齐军。
下:向下,名作状。
鼓:击鼓进军,名作动。
读通经典·梳文意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既:已经。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我发现他们的车辙碾出的痕迹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靡:倒下。
故:原因。
鼓:鼓起。
再:第二次。
竭:穷尽。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典籍里的中国》
《左 传》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孔子《春秋》
《典籍里的中国》
——长勺之战作战路线示意图
读懂经典·圆桌会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活动设置了圆桌讨论会环节,各位参会的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提出问题。以下是本次圆桌会收集到的几位同学的提问:
为什么曹刿认为“肉食者鄙”?
——13位同学提问
2. 为什么鲁庄公会听从一个无名布衣曹刿的话?曹刿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10位同学提问
3. 在长勺之战中,鲁国为什么可以以少胜多?曹刿是如何看待战争的?
——8位同学提问
4. 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5位同学提问
读懂经典·研文本
设问一:为什么曹刿认为“肉食者鄙”?
在文中,鲁庄公的“鄙”体现在三处:
1. 战前,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
2. 战中,指挥军队时急于求成,未曾谨慎考虑就轻率出击,急躁冒进。
3. 战后,仍不解曹刿作战意图,需要曹刿解释取胜原因。
读懂经典·研文本
设问二:为什么鲁庄公会听从一个无名布衣曹刿的话?曹刿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读懂经典·研文本
设问二:为什么鲁庄公会听从一个无名布衣曹刿的话?曹刿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从鲁庄公的角度来看:
鲁庄公能接见曹刿并耐心回答其三个问题,可见他是个礼贤下士,广开言路的人。
从曹刿的角度来看:
1. 曹刿向鲁庄公提出了三个问题,并且否认了施行小惠和求神保佑的取胜作用,而重视取信于民,可见他的政治远见。
2.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敢于进宫觐见,可见他的爱国热情。
而在战场上,曹刿等“齐人三鼓”再反击,“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再追逐,可见他深谋远虑,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读懂经典·研文本
设问三:在长勺之战中,鲁国为什么可以以少胜多?曹刿是如何看待战争的?
① 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②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气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知已知彼,运筹帷幄。
读懂经典·研文本
设问四: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左传》的作品特点:
1. 语言艺术上,文简事丰,准确生动。
2. 内容选材上,善写战争,情节曲折。
3. 人物形象上,生动鲜明,事迹典型。
4. 思想价值上,民本礼治,战争合理。
读懂经典·礼文人
曹刿作为一介平民,虽然身份低微,但在国家危难之际,
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挺身而出,为国解忧。
这是一位民族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体现。
读通经典·梳文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读通经典·梳文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修:长,这里指身高。
服:穿戴。
窥镜:照镜子。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容貌光艳美丽。
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何:怎么。
昳丽:光艳美丽。
谓:对……说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及:赶得上,比得上。
读通经典·梳文意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
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
旦日:第二天。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
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之:代词,代这件事。
不若:不如,比不上。
读通经典·梳文意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晚上躺着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孰:同“熟”,仔细。
暮:晚上。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又照镜子审视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畏:怕。
欲:想要。
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寝:睡觉。
美:认为……美。
私:偏爱。
于:对。
读通经典·梳文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
见:拜见。
以:认为。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
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被蒙蔽得太厉害了!”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诚:的确,实在。
于:比。
今:现在。
地:土地。
蔽:所受的蒙蔽。
方:方圆。
莫:没有谁。
读通经典·梳文意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善:好。
谏:劝谏。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指责讥刺。
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闻:使……听到。
读通经典·梳文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初:刚刚。
时时:常常,不时。
命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来齐国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于:到。
所谓:所说的。
门庭若市:宫门前和庭院里像集市,形容进谏人多。门庭,指宫廷。
间:间或、偶然
期年:满一年。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虽:即使。
《典籍里的中国》
《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本国别体史书,其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共33篇,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也可说是合纵与连横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
策 士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这些人史称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读懂经典·评选会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活动选取了《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设置了现场投票评选活动,各位参会的同学们可以在阅读文字和观察人物表现的同时,投票评选出“战国美男子”,此次“美男子”大赛的选拔标准有三个,即形貌之美、智慧之美、品德之美。
读懂经典·研文本
形貌之美: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智慧之美:
《韩非子·说难》中将国君喻为龙,言游说之难:“其(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邹忌却“从闺房小语破之”。请仿示例,从课文语句探究邹忌劝谏之妙。
【摘录示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评论示例】: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即“私臣”“畏臣”“有求于臣”。邹忌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引出即将要谈的国家大事,让齐王更容易接受。
读懂经典·研文本
【摘录示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评论示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相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因此,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类比说理的方式,非常贴切,尽情尽理,让人更容易接受。
邹忌讽谏智慧:
1. 并未直接讽谏齐王,以自己经历设喻,以小见大
2. 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3. 委婉劝谏,设身处地为齐王考虑,自然亲切,入情入理,易于齐王接受。
读懂经典·研文本
品德之美:
邹忌有对人对己实事求是的态度;善于思考、反思自省的习惯;细致观察生活,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 ③大梁:魏国首都。
读懂经典·研文本
品德之美:
庞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魏王听信谗言;而邹忌能劝谏成功,还因为齐威王开明、睿智,能接受臣子的谏言。劝谏能否成功,一方面在于劝谏者是否注意揣摩被劝谏者的心理,顺迎其性情,以恰当的方式巧言进谏;另一方面还在于被劝谏者是否愿意纳谏。
因此,齐威王是:
一个虚心纳谏、心胸宽广的君主;
一个做事果断、敢于改革、兴利除弊的君主。
读懂经典·礼文人
邹忌作为一介策士,善于在生活细节中洞察深刻的道理,
他敢于进谏,又深谙谏言之道,委婉含蓄,以小见大。
这是一位民族之士“忠心为国诚讽谏”的精神体现。
读通经典·梳文意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 n),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 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读通经典·梳文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说:“大王施予恩惠,用大的地方换小的地方,很好;即使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土地,希望终身守护着它,不敢交换。”
使:派遣。
加惠:施予恩惠。
虽然:即使这样。然,这样。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君说:“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一定要答应我!”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因:因此。
以:用。
于:介词,从。
弗:不。
使于:出使到。
易:交换。
其:表示祈使语气。
读通经典·梳文意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且:况且。
错意:在意。错,同“措”。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灭亡韩、魏,
但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不,不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土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土地就交换了呢?”
逆寡人者:违抗我。逆,违背。者,助词,不译。
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
轻:轻视,看不起。
守:守护。
虽:即使。
岂直:哪里只是。
读通经典·梳文意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怫然:愤怒的样子。
伏尸:横尸在地。
秦王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经听说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布衣:平民。
抢:碰,撞。
未尝:不曾。
读通经典·梳文意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贯:穿过。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怒气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休祲: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仓:仓,同“苍”。
士: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读通经典·梳文意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哪里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
若:如果。
色挠:面露胆怯之色。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倒下二人尸首,血流五步,天下人都穿着丧服,今天就是这样。”(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韩国、魏国灭亡了,可是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国土存留,只是因为有先生你啊!
徒:只,仅仅。
缟素:穿白色丧服。
谕:明白,懂得。
以:因为。
是:这样。
挺:拔。
读通经典·舞台剧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活动选取了《战国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设置了舞台剧表演环节。该篇文章写的是战国时期的一场外交风波,主要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请关注语气词,仿照示例,探究唐雎的语言艺术及其人物形象。
读通经典·舞台剧
·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且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兴师问罪,咄咄逼人
· 否,非若是也。
·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沉着,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表明坚守遗业的决心和御敌之心
读通经典·舞台剧
——威胁恐吓,骄横狂妄
· 臣未尝闻也。
·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与臣而将四矣。
——沉着,据理反击,大义凛然
· 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
·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读通经典·舞台剧
· 先生坐!何至于此!
——胆怯屈服
·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血流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 拔剑而起。
——大义凛然,以行证言
读通经典·舞台剧
唐雎的语言艺术:
· 言之有“节”:捍卫主权,充满气节
· 言之有“据”:列举事实,有根有据
· 言之有“力”:以行证言,慑服政敌
唐雎的人物形象:
不畏强暴、敢于抗争、有理有节、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读懂经典·礼文人
安陵国最后还是被秦国所灭,从历史上来看,这场外交胜利是短暂的、有限的,但唐雎大义凛然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却永远彪炳青史,令人感佩。
这是一位民族之士“坚守国土不辱命”的精神体现。
读通经典·梳文意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fù qiè yè 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读通经典·梳文意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读通经典·梳文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嗜:特别喜好。
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到书来看,就经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来送还。天气特别寒冷,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屈和伸直,也毫不懈怠。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
致:得到。
每:常常。
假借:借。
于:从、向。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
走:跑。
以是:因此。
读通经典·梳文意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益:更加。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来不把言辞和脸色变得温和一些。我站在他的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愚笨,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硕师:知识渊博的老师。
游:交往。
趋:快步走。
叩问:请教。
填:挤满。
稍:略微。
从:向。
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引,提出。
质:询问。
叱咄:训斥、呵责。
至:周到。
复:答复,这里为辩解。
俟:等待。
虽:虽然。
卒:终于。
读通经典·梳文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曳:拖。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不知道。到了居室,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
穷:极。
支:同“肢”。
僵劲:僵硬。
沃:浇。
和:暖。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寓:寄居。
食:供养,给……吃
被:同“披”。
腰:名作动,在腰间佩戴。
臭:香气。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住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
读通经典·梳文意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缊:乱麻。
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敝:破。
略无:丝毫没有。
慕艳:羡慕。
以:因为。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耄老:年老。
预:参与
承:承蒙。
宠光:恩宠光耀。
缀:跟随。
谬:错误。
现在我虽然年老,没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到君子行列里,而承蒙皇上的恩宠眷顾,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道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称:称说、称道。
况:何况。
读通经典·梳文意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县官:朝廷。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
遗:给予,赠送。
馁:饥饿。
而:表修饰。
劳:劳苦。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宜:应该。
假:借。
见:看到。
业:学业。
成:养成。
卑:低下。
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岂:哪里。
读通经典·梳文意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流辈:同辈。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议论辩驳,言辞温和,脸色和悦。
朝:朝见。
谒:拜见。
辩:同“辨”。
和:谦和。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劳:勤奋。
见:探望。
勉:勉励。
志:本意。
诋:诋毁。
夸:夸耀。
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仕途得意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是不理解我啊!
骄:骄傲。
知:理解。
夷:平易。
读通经典·读信人
《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活动仿照央视节目《开讲啦》,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开讲人,分享成长心得。本次活动找到了《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先生,请他重讲当年写给东阳书生马君则的劝勉信。为方便当代青少年理解书信内容,请你帮忙梳理该信件的写作思路。再帮宋濂先生提供些演讲内容素材。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无奔走之劳,坐大厦之下
勤且艰
幼年致书之难
加冠求师之难
预君子之列
承天子之宠光
缀公卿之后
年少
耄老
自身经历
有所成
从师行路之难
寓旅生活之难
日侍坐备顾问
今太学生之况
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
心不若余之专耳
读通经典·读信人
对 比 劝 学
读通经典·读信人
【材料一】
常熟人黄钺,字权扬,少颖嗜学,而家无书,日游书肆中,借观之,或竟日不归,国初法峻,士不乐仕,文人逸遁,诏下,多方求贤,甚急,钺父见钺好学甚恐不免数惩之弗为变,乃今督耕陂田舍间,钺托市盐酪,一二日入城借书,沿道披阅,至陂辄尽,每以为恨,隐者杨溁避雨,泊舟钺舍旁,见钺倚檐读书,就视之日:“竖子学如此哉,日读几何?”对曰:“我苦无书读耳,过目不忘也。”溁曰:“我有书藏洋海,店架插不下万卷,竖子能从吾游乎?”钺喜,从溁入舟,至其舍。乃命其子福与钺同业。三年尽其书。县闻之,辟贤良。
(选自《黄钺苦学》)
读通经典·读信人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②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③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①滑稽:巧言善辩。②曩:先前。③庶几:或许,差不多。
读懂经典·礼文人
宋濂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求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这是一位民族之士“潜心向学不辞艰”的精神体现。
读通经典·梳文意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ɡ)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读通经典·梳文意
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ɡ)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读通经典·梳文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中道:中途。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穷乏,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啊。但是朝廷上侍奉守卫的臣子在朝廷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生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的厚遇,想报答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发扬志士们的志气,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 说话不恰当, 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崩殂:帝王之死。
秋:时候。
内:朝廷。
外:指疆场。
追:追念。
殊遇:特殊的礼遇。
开张圣听:广泛听取意见。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展。
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读通经典·梳文意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陟: 提拔、晋升。
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 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和尽忠行善的人, 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来判定他们受罚还是受赏,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 不应该偏袒徇私,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臧:赞扬。
否:批评。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付:交给。
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员。
论:判断。
刑:罚。
平明:公平清明。
理:治理。
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读通经典·梳文意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侍中郭攸之、费祎和侍郎董允等,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将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 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询问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 有所启发和帮助。
志:志向。
虑:思虑。
忠纯:忠诚纯正。
简拔:选拔。
遗:给予。
愚:我,谦称。
咨:询问。
裨补缺漏:弥补缺失疏漏。
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
读通经典·梳文意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性行淑均:性情品行善良公正。
将军向宠, 性情品行善良公正, 了解通晓军事,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众人评议举荐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 都要询问他的意见, 一定能使部队团结和睦,德才高的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晓畅:通晓。
议:评议。
举:举荐。
行阵:行伍,部队。
读通经典·梳文意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躬耕:亲身耕种。躬,亲自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询问我对时局大事的看法,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机患难期间接受任命,自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全:保全。
闻达:有名望,显贵。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枉屈:屈尊就卑。
感激:感奋激发。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倾覆:覆灭,颠覆。
尔来:自那时以来。
读通经典·梳文意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寄:托付。
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任务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南方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奖励并率领全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效忠于陛下您的职责和本分。
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不效:没有效果。
不毛: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兵甲:武器装备。
奖:鼓励。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所以:用来。
职分:职责本分。
损益:利弊。
以:使,以致。
庶:表期望。
读通经典·梳文意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效:功效。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成效;如不能取得功效,就惩治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话,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询问(治国的)好办法,明察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正当离朝远征,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该说什么。
告:祭告。
灵:英灵。
慢:怠慢,疏忽。
彰:揭示。
诹:询问。
察纳:明察采纳。
不胜:非常。
涕零:流泪,落泪。
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话。
道:方法。
咎:过失。
读通经典·联名会
《典籍里的中国》第五期活动邀请来了腾讯公司旗下游戏开发部的程序员,请他为大家说说知名游戏《王者荣耀》中诸葛亮皮肤的设计理念。嘉宾为此准备了两款皮肤介绍,请你帮他结合《出师表》一文,看看皮肤设计是否符合该文中体现的人物形象。并尝试结合相关资料,为诸葛亮设计一款贴合人物形象的《出师表》联名皮肤。
读通经典·联名会
读通经典·联名会
读通经典·联名会
【材料一】
(高帝①)又曰: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②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③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
(选自《汉书》)
注释:①高帝:汉高祖刘邦。②伯:同“霸”,诸侯盟主。③特:仅仅、只。
读通经典·联名会
【材料二】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日:‘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士争凑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释: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
读通经典·联名会
【材料三】
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注释:①信: 韩信。②萧何: 刘邦的丞相。③上: 帝王,这里指刘邦。
读懂经典·礼文人
诸葛亮有“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战术兵法。
诸葛亮有“义”,一片丹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一位民族之士“忠贞效君报知遇”的精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