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期末复习导学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期末复习导学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7 22: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整合
单元名称 课时名称 课标要点 重点难点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 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2.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 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 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 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 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1.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一个“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 (2)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3)两个“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4)三个“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1)一个“根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暴露。 (2)三大“工人运动实践”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织 工起义。 (3)两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二次飞跃是从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的成立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第二部分:教材习题变式
1.1665年,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学者杂志》在巴黎问世,主要报道物理、化学和数学等方面的最新发现。到1730年,英法等欧洲7国已有330余种科技期刊相继问世。科技期刊的问世为解决发明权之争提供了有效手段。这表明( )
A.科技期刊成为主要读物 B.科学与技术已紧密结合
C.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D.科学研究孕育工业革命
1.答案:D
解析:材料中科技期刊“为解决发明权之争提供了有效手段”说明科技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故D项正确。材料仅表明科技期刊数量增多,并未表明其是否成为主要读物,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实现了紧密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科技成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故C项错误。
2.煤炭工业早期发展史研究表明,当时英国市场上的能源售价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英国成功摸索出巧妙且高效利用煤的办法,对18世纪一系列技术变革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材料可以用来解释( )
A.英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到了开发 B.技术变革影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D.英国的制度变革保障了经济发展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英国市场上的能源售价是全世界最便宜的”“对18世纪一系列技术变革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知,英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悬殊的燃料价格,使英国在工业和技术上取得了霸主地位,这使英国具备了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C项正确;A项属于材料中直接叙述的内容,不需要解释,排除;材料中未涉及工业革命的进程问题,B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爆发了以圈地运动、机械化、良种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增的同时分流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英国的农业革命( )
A.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B.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使农业保持了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D.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
3.答案:B
解析:农业革命的主要结果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带来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与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农业发展,粮食增产,拥有大量劳动力,都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B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英国的农业是经济的主体,故C项错误;农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会推动人口流向城市,有利于城市化进程,故D项错误。
4.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中流行的一首歌曲唱道:“有位残忍无情的国王,超出了诗人的想象;一位暴君自天而降,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
A.生产工具改进强化了等级观念 B.工业革命后两大对立阶级产生
C.国际工人运动已走向国际联合 D.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流行歌曲中有些歌词将蒸汽机视为无情的国王,因此可以判断出在工业革命推动之下,工人阶级的利益遭受削弱,他们表达出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D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生产工具的改进,不能反映等级观念的强化,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主要表达出工业革命中工人阶级遭受剥削,他们想维护自身利益,排除B项;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以下是出自某份《宣言》中的内容,据此判断,该《宣言》( )
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A.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导致1848年欧洲革命
5.答案:C
解析:材料内容强调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这出自《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项正确;揭露资本家剥削秘密的是剩余价值学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贡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选项夸大了该宣言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6.马克思曾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并不是他的发明,在他提出阶级斗争理论前,已有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及经济学家分析过阶级斗争的发展史及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对此解释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
A.继承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B.借鉴了前人的阶级斗争理论
C.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承认与支持 D.具有思想上的独立性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他提出阶级斗争理论前,已有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及经济学家分析过阶级斗争的发展史及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可知,材料内容强调了马克思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学说继承了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及经济学家分析过的阶级斗争发展史和社会各阶级理论,借鉴了前人的阶级斗争理论,B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马克阶级斗争学说借鉴了前人的阶级斗争理论,没有强调继承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无法得出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承认与支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前人理论的借鉴,没有强调其思想的独立性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第三部分: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条件
(1)政治前提: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2)经济条件
①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②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3)技术:英国手工工场和工人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生产技术的进步。
2.成就
(1)棉纺织业成就:从18世纪30年代提高织布速度的“飞梭”开始,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2)工厂出现: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3)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①成就:1782年,瓦特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1785年,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②作用:蒸汽机产生巨大的动力,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交通工具: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
(5)完成: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条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2.成就
(1)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产生。
(3)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4)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3.特点
(1)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
(2)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3)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2.组织形式: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了垄断组织。
3.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4.社会生活
(1)以工厂为中心形成的大批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3)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4)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5)人口增加明显。
5.世界格局: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6.消极影响: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露(周期性经济危机使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工人觉醒(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及英国宪章运动)。
(3)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主要内容
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②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③肯定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④宣告了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
(2)历史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继续理论探索——《资本论》
(1)内容: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2)意义:《资本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4.唯物史观
(1)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
(2)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5.影响
(1)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2)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3)在亚洲、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重要的思想武器。
五、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第一国际”建立
(1)时间: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
(2)意义:它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巴黎公社
(1)时间:1871年3月。
(2)措施
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②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④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
⑤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3)意义: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4)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5)教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必须坚持并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重视农民阶级的力量,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1.英国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纺织业上获得先发优势,但在染布工艺上存在巨大缺陷,而德国凭借稳定的工业染料和染色法大大提升了其纺织业的竞争力,进而带动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发展。德国由此开启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说明( )
A.德国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 B.核心技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C.轻工业与重工业协同发展 D.德国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1.答案:B
解析:材料中英国曾一度在纺织业获得先发优势,后因德国染布工艺的领先而被超越,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获得高速发展,也与核心技术的突破密切相关,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德国纺织业竞争力提升,无纺织业领先世界的表述,故不选A项;材料提及德国轻工业带动重工业的情形,未涉及二者之间是否协同发展,故不选C项;材料强调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带动工业化程度加深,德国是否率先实现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与材料关联不大,故不选D项。
2.1871年德国统一后,大力推行铁路国有化建设。19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直接投资铁路建设达155百万塔勒,并向银行借款达2000多万塔勒用于铁路建设,此外,德国政府为筹集铁路建设资金,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并开设一些新的银行专门为铁路建设服务。到19世纪80年代,德国拥有的铁路线长度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兴修铁路巩固国家统一局面 B.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C.借助铁路发展谋求欧洲霸权 D.资金缺乏制约铁路的发展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特点。依据材料可知,作为后发国家,当时德国政府大力支持铁路建设,这大大推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故选B项;大规模修筑铁路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工业化发展而非巩固国家统一、谋求欧洲霸权,排除A、C两项;材料只能体现德国政府在资金层面大力扶植铁路发展,由此并不能得出资金缺乏的结论,且从铁路发展成果看,制约发展的结论不成立,排除D项。
3.下表是1882—1907年德国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统计表。下表反映了当时德国( )
领域 统计项目 1882年 1907年
农业生产 就业人数/万人 823.7 988.3
男女就业比值 79.7:20.3 77.8:22.2
工业生产 就业人数/万人 639.6 1125.6
男女就业比值 69.2:30.8 53.5:46.5
A.工业革命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 B.工业化进程促进就业结构变动
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男女就业比例的分布相对均衡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882年到1907年,工业生产领域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业生产领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上升;男女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表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题干信息只有工农业的就业人数变化,无法得出工农业均衡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显示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人数与比例显著增加,但无法推导其社会地位一定显著提高,排除C项;农业生产领域男女就业比例差异较大,排除D项。故选B项。
4.在1850年以后,工人工资都提高了,工会也成立了;1870年以后,在几个主要的欧洲国家里,工人经常能够获得较好的工资和劳动条件,由于获得选举权,逐步形成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开始通过政党而进行活动。这表明( )
A.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B.无产阶级革命任务出现新变化
C.无产阶级和平夺权时机成熟 D.资本主义代议制开始逐步确立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从工会到政党,工人运动从暴力革命走向和平斗争,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到新阶段,故选A项;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时机成熟,排除C项;1850年以前资本主义代议制就已经确立,排除D项。
5.1871年3月26日,巴黎公社中央委员会在公报中说:“我们热诚希望和解,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想实现联合,以达到我们努力追求的目的。因此,我们曾向反对我们的人开诚布公地伸出友谊之手。”这表明巴黎公社的领导者( )
A.放弃了暴力斗争的革命方式 B.尝试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目标
C.极力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 D.积极促进国际工人阶级联合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我们曾向反对我们的人开诚布公地伸出友谊之手,说明巴黎公社的领导者尝试与反对派和解,尝试以和平的手段实现目标,B项正确;和解不代表放弃了暴力斗争的革命方式,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反对派的问题,农民阶级不属于巴黎公社的反对者,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反对派的问题,不是国际工人阶级联合,排除D项。故选B项。
第四部分: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一、核心素养
1.历史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方面 阐释
社会生产力 (1)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2)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社会化大生产普遍展开,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生产组织方式 (1)工业革命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伴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工业化进程 (1)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大生产的工业化进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化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德国、美国成为工业强国
社会阶级结构 (1)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2)在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思想意识 (1)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兴起;(2)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兴起
城市化 工业城市形成且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生活方式 (1)“电气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信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多彩;(2)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问世,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
消极方面 (1)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阶级矛盾尖锐 (2)环境污染严重,人际关系冷漠和殖民统治残酷
2.历史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
经济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也日益暴露
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对科学理论指导的迫切要求
思想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2)意义
①对世界: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开辟了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历程;b.为国际无产阶级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工人运动从此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对中国: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b.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
二、对接高考
1.【2023·辽宁】据如表可知,当时法国( )
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纳税货币单位:法郎)
职业人数 0.5—0.6万 0.6—0.7万 0.7—0.8万 0.8—1.0万 1.0—1.5万 1.5万以上
土地所有者 147 94 41 50 32 13
高级官员 18 13 3 4 4 /
自由职业者 17 2 2 1 / /
商人、银行家 10 16 4 9 5 1
工业家 10 6 3 4 2 1
A.社会阶层固化 B.工业化程度有限
C.贫富差距扩大 D.税收负担较沉重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法国纳税的还主要是土地所有者,而不是工厂主,反映其工业化程度有限,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固化,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缴税较多的职业,无法体现贫富差距扩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法国税率,无法得知税收负担沉重,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海南】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穿着华美、妆容精致”可知17世纪欧洲的封建贵族势力依然比较强大,贵族审美影响了人们的时尚观念,“男装简洁而实用”说明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逐渐取代了传统贵族势力,使得便于工作的劳动审美成为时尚潮流,这说明不同时期社会变迁会影响流行风尚,D项正确;“简洁而实用”的男装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并非科技进步的产物,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源自工匠们的生产经验,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升,加速了传统贵族势力的衰落,影响了人们的时尚审美变化,选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审美观念的改变考察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突出强调经济物质生活的变迁,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河北】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 )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 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19世纪的英法贸易过程中,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这表明了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C项正确;材料缺乏英法贸易额对比,不能得出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排除A项;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英国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且材料只涉及英法之间的贸易,不涉及全球贸易,不能得出英国国际贸易地位如何,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英法之间的贸易,不涉及整个欧洲商业贸易,不能得出欧洲商业格局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湖北】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4.答案:B
解析:题干中“那座铁塔”指的是始建于 1887 年、竣工于 1889 年的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埃菲尔铁塔使用了钢铁结构,其建筑风格不同于传统的建筑风格,这体现了工业文明孕育了建筑风格的创新,B项正确;题干“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体现了技术进步,但没有体现这些技术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时间是19世纪后期,此时启蒙运动早已结束,排除C项;题干体现了当时法国存在不同的建筑风格,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有埃菲尔铁塔这样的新式风格,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广东】马克思在论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说:“总委员会引以自豪的是,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材所想象的那样,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由此可见,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在于( )
A.组织发动 B.直接指挥 C.精神引领 D.经济资助
5.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国际的成立,在法国成立支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所以第一国际是在思想上引领巴黎公社,C项正确;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第一国际并没有组织发动,排除A项;“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说明其并不是直接指挥,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巴黎公社的经济援助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山东】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
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6.D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可知,《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界演化规律,而《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竞争、斗争的重要性,即其共同点是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D项正确;《物种起源》揭示的是生物界演化规律,而非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排除A项;科学革命发生在16至17世纪之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全国】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该学者认为这个断裂是因为历史的连贯性被打断,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宣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新世界,颠覆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法则,A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但是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巴黎公社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后,欧文(和谐公社)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进行了尝试,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与封建保守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北京】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8.答案: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要求学生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两则材料给出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首先,对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15-18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证;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