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精选期末高频考题90题·选择题
北宋的政治
1.(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选项中,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①“黄袍加身” ②“杯酒释兵权” ③澶渊之盟 ④郾城大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2.(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初统治者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其目的是( )
A.重点发展科学技术 B.改革完善科举制度
C.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D.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3.(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朝文臣士大夫长期处于政治中心,不仅具备“舍我其谁”的自信,还拥有相当的优越感。这主要是因为宋朝( )
A.全国浓厚的读书风气 B.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科技发达和文化昌盛 D.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社会现象的变化反映出北宋( )
五代十国 北宋
《旧五代史》记载:名将史弘肇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焉足用哉!” 《宋史》记载:位居枢密使高官的大将曹彬“遇士大夫于途,必须引车避。”(遇到士人,一定要把车停在边上避开)
A.解除了禁军将领兵权 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官僚机构和军队膨胀 D.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北宋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存在的167年间,文官独自任正职91年,与武将并任正职16年( )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改革和发展教育制度
6.(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图是某同学学习《北宋的政治》一课的部分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 )
A.杯酒释兵权典故 B.分化事权的举措
C.王安石变法措施 D.重文轻武的政策
7.(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以上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武将专横跋扈
C.官僚机构的膨胀 D.财政入不敷出
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 )
A.通判的作用是分散地方长官的权力并监督地方长官
B.通判的权力涉及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难以控制
C.通判的设置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D.通判的作用是抑制武将专权,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9.(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思想家、政论家叶适在评论宋朝制度时说道:“国家因唐、五季之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下列可以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辽与北宋的和战 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C.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D.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10.(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在 1065年财政亏空竟达1572万贯。为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 )
A.设置副宰相分割宰相的权力 B.在地方各州府设置通判
C.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统兵权 D.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11.(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其变法措施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想要达到的共同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强军事力量
C.增加政府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2.(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思维导图反映的主题是( )
A.宋与西夏边界贸易兴旺 B.各民族政权并立与交流
C.城市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人口迁徙促进社会发展
13.(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与辽在边界设置榷场,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向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两万石粮食。这说明( )
A.边界贸易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 B.少数民族政权的衰落
C.辽国在军事上对北宋取得优势 D.中原地区手工业发达
1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986年,北宋在宋辽边境设置平虏寨,1005年改名为肃宁城(今肃宁县)。地名的变化反映出澶渊之盟签订后( )
A.契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B.北宋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C.北宋政府希望边境安定 D.岁币对北宋财政造成负担
15.(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朝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持久的和平,契丹获得了稳定的额外收入来源,并减轻了他们南边的边界防卫。材料评价的是( )
A.澶渊之盟的影响 B.宋夏和约的影响
C.北宋灭亡的过程 D.宋金议和的背景
16.(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下列观点客观反映材料内容的是( )
A.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维持长期和平,但削弱了宋的军事力量
C.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D.北宋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订的
1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四幅示意图中能够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是( )
A. B.
C. D.
1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表所示为北宋和辽签订的议和条约内容(部分),该条约的签订( )
◆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①双方长时间维持和平局面 ②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④促进了北宋与辽的民族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与辽曾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交易各种商品,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也曾经在灾荒之年购买了北宋官仓的两万石粟。榷场的兴办( )
①加重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②加剧了各民族间的军事冲突
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B.北宋与契丹、西夏的边界贸易兴旺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21.(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下图为两件西夏文物:买牛契约、西夏符牌。其中所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夏仿效唐宋( )
A.订立官制 B.订立军制和法律 C.创制文字 D.鼓励垦荒
22.(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辽宋夏金时期是多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立时期,下列各民族首领与其建立的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元昊——金 B.耶律阿保机——契丹
C.努尔哈赤——辽 D.完颜阿骨打——西夏
23.(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白发)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辽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宋、金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D.北宋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
24.(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古钱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以下一组古钱币的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宋的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借鉴
金与南宋的对峙
25.(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141年,宋高宗遣使与北方某民族政权订立盟书,约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此后南宋每年供奉岁币,并“谨守臣节”。材料中的“北方某民族政权”指的是( )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汗国
26.(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了如下材料: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由此判断他们讲述的是( )
A.岳飞抗金 B.王安石变法 C.玄奘西游 D.戚继光抗倭
27.(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史实共同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①北宋西夏交往频繁 ②契丹仿照中原制度进行改革
③许多女真人改用汉姓 ④宋辽边境设置市场互相贸易
A.商业繁荣 B.社会变革 C.文化昌盛 D.民族交融
28.(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两者的相同影响是( )
A.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 B.造成了南宋偏安于江南
C.维持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和平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29.(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侧是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局部),以下史事属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是( )
A.安史之乱 B.陈桥兵变 C.岳飞抗金 D.元朝统一
30.(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表为某同学为一位历史人物写的诗词。这位历史人物是( )
岳将军,勇将带兵,披肝上书言国事,铁军雪耻收河山, 憾秦贼,偏隅求安,十二金牌莫须有,天日昭昭赤心丹。
A.寇准 B.王安石 C.岳飞 D.文天祥
31.(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岳飞抗金 B.霍去病北击匈奴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32.(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图片内容共同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交融 B.科技进步 C.人口增长 D.文化发达
33.(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这支队伍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南宋人民爱戴,金军却很惧怕他们。带领这支队伍的是( )
A.卫青 B.岳飞 C.辛弃疾 D.文天祥
34.(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岳飞赢得后人尊敬的原因是( )
A.遭到诬陷,蒙受冤屈 B.率领岳家军打败辽兵
C.坚持抗金,精忠报国 D.扭转了宋金对峙局面
35.(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果概括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你认为下列最适合的(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36.(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经过你的分析推理,下列哪一情形在当时是不可能发生的( )
A.在宋辽的边境上,契丹族人能买到他们喜欢的宋代丝织品
B.在西夏的太学里,党项族人能看到被他们翻译过的汉文书
C.在宋辽时期的东北,蒙古族人经常在室内的炕下烧火取暖
D.在临安南迁的汉族人品尝来自金的美食
3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南宋抗金斗争中,岳飞赢得了人民的尊重,主要是因为( )
A.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英勇善战
B.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C.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
D.他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
38.(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南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3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校组织研学活动,同学们想了解南宋抗金的历史,可以参观( )
A.河南省新乡市陈桥驿 B.河南省濮阳市澶州城
C.浙江省杭州市岳王庙 D.北京市东城文丞相祠
40.(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下列各朝代把“杭州”作为都城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1.(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115年建立大金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 B.女真 C.契丹 D.党项
宋代经济的发展
42.(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宋代经济的发展。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①视频:《推广种植占城稻》 ②地图:《宋代海外贸易图》
③绘画:《清明上河图》 ④书籍:《红楼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3.(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史图片展,下图是某展厅的一组图片,该展厅的主题应该是( )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海船
A.宋代政权巩固 B.宋代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农业发展
44.(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两宋时期(1102﹣1223年)南方人口密度变化图》直接反映出( )
A.江南地区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
C.海外贸易发展 D.农业技术发展
45.(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数次重大的演变。货币在宋代出现的演变是( )
A.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B.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C.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D.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46.(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侧示意图整理自《文献通考·国用一》载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的全国上供钱物(主要是地方上交中央的铜钱、纺织品和丝绵这三项)数额,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 )
A.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B.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C.北宋的腐败与灭亡 D.设置通判对知州分权
47.(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商业中心(部分),这可用于研究( )
时期 商业中心
秦汉 长安(陕西)、咸阳(陕西)、洛阳(河南)
隋唐 长安(陕西)、洛阳(河南)、扬州(江苏)、益州(四川)
两宋时期 开封(河南)、临安(浙江)、泉州(福建)、广州(广东)
A.经济重心南移 B.中央集权加强
C.闭关锁国政策 D.民族关系发展
48.(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是《汉代主要经济图》和《宋代主要经济图》,反映的变化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耕地面积增加
C.海外贸易兴起 D.商品经济发展
49.(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西汉至南宋中国南北方户数的变化,南北方户数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少数民族内迁 B.促进中外交流
C.促进海外贸易 D.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50.(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时期,浙江湖州的铜镜铸造商号店铺林立,有石家、李家、徐家、蒋家和陆家等制镜店铺。铜镜大都铸有商标的铭文,如“湖州石家炼铜照子,炼铜每两一百”。至今在巴山蜀水以至漠北草原,均有湖州镜的出土。由以上信息可知北宋时期( )
①湖州是北宋的政治中心 ②手工业、商业兴盛
③商家具有广告竞争意识 ④商品流通的范围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1.(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观察图示,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①图示中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 ②纸币方便携带是当时唯一的流通货币
③图示中的纸币最早出现于清朝时期 ④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贸易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北宋时期的开封,“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种情景直接反映了( )
A.宋代商业繁荣景象 B.宋代手工业水平高
C.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D.宋代人口增长过快
53.(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李觏的《寄上富枢密书》中记载:“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南北经济发展均衡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两宋时期科技发达
54.(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图表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北方 南方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A.经济重心南移 B.宋朝政策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苏杭生活富足
55.(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出现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B.兴起著名的瓷都一一景德镇
C.出现最早的商帮——晋商、徽商 D.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56.(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统一蒙古草原 被拥立为大汗 创制蒙古文字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57.(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的一座祠堂内,一尊雕塑的背后是毛泽东手书的该人物的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该人物应是( )
A.张骞 B.鉴真 C.岳飞 D.文天祥
5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制作卡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政权建立时间:1206年
首领:铁木真
重要事件:灭亡西夏和金政权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蒙古崛起 D.明朝建立
59.(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他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弑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并于1279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他”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6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部分),对此人物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1260年 1271年 1272年 1276年
继承汗位 改国号为元 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攻入南宋都城临安
A.创制西夏文字 B.率军灭亡西夏
C.完成全国统一 D.建立蒙古政权
61.(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史实与忽必烈相关的是( )
①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②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③改国号为大元 ④定都于大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中写道:“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这段话中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元、明 D.隋、元、明
元朝的统治
63.(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管理广袤疆土,元朝实行( )
A.三省六部制 B.节度使制度 C.行省制度 D.八旗制度
64.(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示意图呈现的是中国古代对西藏地区加强管理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该填入( )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设立行省 D.设立宣政院
65.(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下列史事发生在元朝的是( )
A.创立科举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设置伊犁将军 D.建立行省制度
66.(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段史料表明元朝实行了( )
A.丞相制度 B.节度使制度 C.行省制度 D.八旗制度
6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观察示意图,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C.派节度使镇守边地 D.设军机处强化君权
68.(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关于行省制度,说法正确的有( )
①完整继承了郡县制度 ②限制了全国人口流动
③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④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9.(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 B.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藏族地区军政事务
C.清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D.清朝时期创立金瓶掣签制度
7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图。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这一时期采取措施有( )
①北方边境地区修筑长城 ②由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③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④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1.(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247年,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元朝成立后,设立宣政院对这一地区进行管辖。这一地区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藏 C.陕西 D.新疆
72.(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元代,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下列文物能够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文成公主像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达赖金印
73.(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某同学制作历史手抄报。若为该手抄报起个题目,应选择( )
1.灭掉南宋政权,完成统一 2.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 3.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A.唐朝的外交 B.宋朝的外交
C.元朝的外交 D.明朝的外交
74.(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 )
A.政令传递迅速 B.中央集权衰落
C.重视科技创新 D.海外贸易发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75.(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瓦子又叫瓦舍,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瓦子作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76.(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朝,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①用“交子”在店铺换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去“夜市”吃夜宵 ④在“勾栏”观看《窦娥冤》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77.(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汴河“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发现河道两岸刻有海马、瑞兽、祥云等宋代石刻壁画。这表明( )
①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②《东京梦华录》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③北宋时期开封文化艺术兴盛 ④北宋与辽、西夏保持了友好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8.(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统一 B.商品经济发展
C.科技文化繁荣 D.中外交通发展
79.(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元代墓葬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能够( )
①为研究元杂剧提供实物史料 ②反映出元朝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
③反映出元朝手工业发展水平 ④折射出元朝文娱生活的发展状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0.(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的图片。它们反映的是宋元时期( )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发达的中外交通
C.先进的科学技术 D.广泛的民族交融
81.(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主持编写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的是( )
A.司马迁 B.司马懿 C.司马睿 D.司马光
82.(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①、②处应填写的是( )
①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该书希望以历史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A.①《史记》②《资治通鉴》 B.①《资治通鉴》②《史记》
C.①《农书》②《梦溪笔谈》 D.①《窦娥冤》②《红楼梦》
83.(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以下前后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
A.司马迁——《资治通鉴》
B.《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C.李时珍——《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84.(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他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和美食家,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飘逸。一生屡遭贬谪,但依然热爱生活,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流传千古的名句。以上叙述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苏轼 B.白居易 C.杜甫 D.李清照
8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解释是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关于宋元时期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以后夺取了后周政权
B.南宋初年,岳飞等将领抗金收复了许多失地
C.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统一并建立政权
D.辛弃疾的词作提高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86.(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文本框中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某项科技成就。与此项发明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己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A.王祯 B.毕昇 C.徐光启 D.李时珍
87.(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中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88.(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时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文明的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可见,元朝科技高度繁荣的原因是( )
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B.中外科技文化的广泛交流
C.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 D.中国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89.(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史》记载:“(元朝)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 )
A.驿站四通八达 B.海上交通发达
C.民族关系和睦 D.中外贸易频繁
90.(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用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
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农业发展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精选期末高频考题90题·选择题
北宋的政治
1.(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选项中,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①“黄袍加身” ②“杯酒释兵权” ③澶渊之盟 ④郾城大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详解】根据“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此即为“黄袍加身”,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C项正确;澶渊之盟发生在宋真宗时,岳飞抗金的郾城大捷发生在宋高宗时,即③④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③④的选项,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初统治者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其目的是( )
A.重点发展科学技术 B.改革完善科举制度
C.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D.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初统治者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其目的是,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这样就保持了宋朝的长治久安,C项正确;封建社会不会重点发展科学技术, 改革完善科举制度是重文轻武的措施之一,宋代科举制的作用之一是促进各地文化交流,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朝文臣士大夫长期处于政治中心,不仅具备“舍我其谁”的自信,还拥有相当的优越感。这主要是因为宋朝( )
A.全国浓厚的读书风气 B.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科技发达和文化昌盛 D.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文官这个群体的地位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甚至管理国家军事的最高行政长官也由文官担任,D项正确;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和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全国浓厚的读书风气”“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科技发达和文化昌盛”都不是宋代文臣士大夫长期处于政治中心,拥有相当的优越感的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社会现象的变化反映出北宋( )
五代十国 北宋
《旧五代史》记载:名将史弘肇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焉足用哉!” 《宋史》记载:位居枢密使高官的大将曹彬“遇士大夫于途,必须引车避。”(遇到士人,一定要把车停在边上避开)
A.解除了禁军将领兵权 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官僚机构和军队膨胀 D.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焉足用哉!”可知,反映的是看重武功而轻视文人的主张,根据材料“遇到士人,一定要把车停在边上避开”可知,反映文人地位尊贵,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禁军将领的兵权,排除A项;官僚机构和军队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北宋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存在的167年间,文官独自任正职91年,与武将并任正职16年( )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改革和发展教育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在北宋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存在的167年间,文官独自任正职91年,与武将并任正职16年”可知,描述的是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C项正确;.“宋朝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宋代时期军队的战斗力相对较弱,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宋代发展教育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图是某同学学习《北宋的政治》一课的部分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 )
A.杯酒释兵权典故 B.分化事权的举措
C.王安石变法措施 D.重文轻武的政策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中“要职由文官担任”“重用文臣”“增加科举取士名额”等可知,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派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要职;重用文臣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D项正确;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赵匡胤加强军事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分化事权的举措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以上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武将专横跋扈
C.官僚机构的膨胀 D.财政入不敷出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的意思是在国难当头之际我身披铁甲,驰骋沙场;在国泰民安时,我不因为家境贫困而卖掉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宝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做人不要去当兵征战,好铁不能拿来做绣花针。这反映了军人地位比较低,以上现象出现的背景是重文轻武的政策,A项正确;武将专横跋扈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不涉及官僚机构 ,也不能说明官僚机构膨胀,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出宋朝的财政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 )
A.通判的作用是分散地方长官的权力并监督地方长官
B.通判的权力涉及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难以控制
C.通判的设置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D.通判的作用是抑制武将专权,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诸州通判、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可知,地方长官的命令,通判签字生效,不签字则不生效,这体现出,通判的作用是分散地方长官的权力并监督地方长官,A项正确;通判对地方长官起制约作用,不是难以控制,排除B项;通判的设置是为了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转运使的作用是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思想家、政论家叶适在评论宋朝制度时说道:“国家因唐、五季之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下列可以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辽与北宋的和战 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C.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D.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体现了“一财之源皆人主自为之”,中央集权加强了,C项正确;辽与北宋的和战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特征,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排除A项;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是为重文轻武政策服务的,排除B项;北宋消弱节度使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在 1065年财政亏空竟达1572万贯。为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 )
A.设置副宰相分割宰相的权力 B.在地方各州府设置通判
C.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统兵权 D.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在 1065年财政亏空竟达1572万贯。”可知,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为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D项正确;设置副宰相分割宰相的权力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A项;地方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加强皇权,排除B项;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统兵权,皇帝牢牢控制军队,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其变法措施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想要达到的共同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强军事力量
C.增加政府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C
【详解】根据“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方田均税法等,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也要交纳役钱,增加政府收入,按土地的多少。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增加国家赋税收入,C项正确;“募役法”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方田均税法不能增强军事力量,排除B项;募役法并不能减轻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2.(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思维导图反映的主题是( )
A.宋与西夏边界贸易兴旺 B.各民族政权并立与交流
C.城市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人口迁徙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B
【详解】观察思维导图可知,图中涉及的政权有北宋、辽、西夏和金,所以其主题是各民族政权并立与交流,B项正确;宋与西夏边界贸易兴旺太过片面,排除A项;在思维导图中没有涉及城市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项;在思维导图中没有涉及人口迁徙促进社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与辽在边界设置榷场,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向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两万石粮食。这说明( )
A.边界贸易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 B.少数民族政权的衰落
C.辽国在军事上对北宋取得优势 D.中原地区手工业发达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宋与辽在边界设置榷场,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向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两万石粮食”可知,宋与辽之间的边界贸易量大,可以互通有无,推动了双方经济的发展和交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界贸易的作用,无法推断出少数民族政权的衰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边界贸易的作用,无法推断出辽国在军事上对北宋取得优势,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边界贸易的作用,无法推断出中原地区手工业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986年,北宋在宋辽边境设置平虏寨,1005年改名为肃宁城(今肃宁县)。地名的变化反映出澶渊之盟签订后( )
A.契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B.北宋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C.北宋政府希望边境安定 D.岁币对北宋财政造成负担
【答案】C
【详解】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间县西置平虏寨,平者,平定也,虏意为俘虏,意在表达对辽作战获胜的信心。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真宗于景德二年(1005年)改为肃宁城(今肃宁镇),系取靖宁地方之意为名,所以地名的变化体现了北宋希望边境安定,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契丹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排除A项;北宋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是为了限制武将的权力,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岁币以及对北宋造成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朝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持久的和平,契丹获得了稳定的额外收入来源,并减轻了他们南边的边界防卫。材料评价的是( )
A.澶渊之盟的影响 B.宋夏和约的影响
C.北宋灭亡的过程 D.宋金议和的背景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通过澶渊之盟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持久的和平,契丹也获得了稳定的额外收入,A项正确;宋夏和约是与党项族,而非契丹族,排除B项;北宋灭亡、宋金和议都是宋朝与女真族的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
16.(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下列观点客观反映材料内容的是( )
A.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维持长期和平,但削弱了宋的军事力量
C.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D.北宋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订的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可见作者认为澶渊之盟有利于北宋与辽国之间维持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虽然要给辽“岁币”,但是不及用兵打仗的百分之一二。因此,澶渊之盟并非完全是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可见作者认为澶渊之盟的问题在于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不重视武备,B项正确;题干不是强调澶渊之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也没有突出这是屈辱的和约,排除AC项;题干意图客观分析澶渊之盟的利弊,没有强调北宋是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订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四幅示意图中能够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和西夏并立。北宋在南,辽在东北方,西夏在西北方,D项正确,排除AC项;金先灭辽,后灭北宋,位置在北宋的东北方,排除B项。故选D项。
1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表所示为北宋和辽签订的议和条约内容(部分),该条约的签订( )
◆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①双方长时间维持和平局面 ②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④促进了北宋与辽的民族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辽宋之间保持着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北宋与辽的民族交融,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澶渊之盟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含有③的选项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宋与辽曾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交易各种商品,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也曾经在灾荒之年购买了北宋官仓的两万石粟。榷场的兴办( )
①加重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②加剧了各民族间的军事冲突
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到了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宋与辽曾在边界开设榷场,榷场的兴办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③④符合题意;①加重了民众的赋役负担,与题干内容不符,可排除;②加剧了各民族间的军事冲突,不符合题干内容,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20.(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B.北宋与契丹、西夏的边界贸易兴旺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钱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辽、西夏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过。可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北宋货币体现了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故D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北宋与契丹、西夏的边界贸易兴旺,北宋从事海外贸易”的结论,排除ABC。故选D项。
21.(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下图为两件西夏文物:买牛契约、西夏符牌。其中所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夏仿效唐宋( )
A.订立官制 B.订立军制和法律 C.创制文字 D.鼓励垦荒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由“两件西夏文物:买牛契约、西夏符牌”,可知,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夏仿效唐宋创制文字。选项C符合题意;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与图片内容不符,ABD可排除。故选C项。
22.(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辽宋夏金时期是多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立时期,下列各民族首领与其建立的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元昊——金 B.耶律阿保机——契丹
C.努尔哈赤——辽 D.完颜阿骨打——西夏
【答案】B
【详解】依据实行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故B对应正确,符合题意;元昊建立西夏,故A对应错误,不合题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故C对应错误,不合题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故D对应错误,不合题意。故选B项。
23.(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白发)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辽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宋、金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D.北宋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
【答案】B
【详解】从“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白发)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一信息可以看出,因澶渊之盟双方息战后,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使双方边境经济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辽的军事实力,排除A;澶渊之盟双方并不平等,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宋辽双方,而不是指宋代的社会经济状况,排除D。故选B项。
24.(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古钱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以下一组古钱币的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宋的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借鉴
【答案】D
【详解】图片分别是北宋、契丹和西夏的钱币,都是圆形方孔,北宋是汉族政权,契丹国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借鉴。ABC与北宋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有关,不能充分表达材料意思,排除。故选D项。
金与南宋的对峙
25.(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141年,宋高宗遣使与北方某民族政权订立盟书,约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此后南宋每年供奉岁币,并“谨守臣节”。材料中的“北方某民族政权”指的是( )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汗国
【答案】C
【详解】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C项正确;1125年,辽被金灭亡,排除A项;西夏在我国西北地区,排除B项;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6.(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了如下材料: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由此判断他们讲述的是( )
A.岳飞抗金 B.王安石变法 C.玄奘西游 D.戚继光抗倭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知,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反映的是岳飞抗金的史实,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A项正确;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但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排除B项;玄奘西游的主要目的寻求佛法,排除C项;明代时期,戚继光领导沿海军民沉重的打击了倭寇的侵略气焰,排除D项。故选A项。
27.(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史实共同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①北宋西夏交往频繁 ②契丹仿照中原制度进行改革
③许多女真人改用汉姓 ④宋辽边境设置市场互相贸易
A.商业繁荣 B.社会变革 C.文化昌盛 D.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族政权与党项族人建立的西夏政权交往频繁、契丹族建立的契丹政权仿照中原汉族的制度进行改革、女真族人改用汉族姓氏、宋辽两个政权在边界设立榷场进行经济交流,这些都体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即民族交融,D项正确;宋代商业十分繁荣,但这并非题干主旨,排除A项;社会变革主要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文化昌盛也是宋代显著特征之一,但这并非题干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8.(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两者的相同影响是( )
A.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 B.造成了南宋偏安于江南
C.维持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和平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宋辽的澶渊之盟和1141年宋金和议都维持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和平,C项正确;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时已经没有北宋,北宋在1127年灭亡,排除A项;1127年,南宋建立,1005年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时南宋还没有建立,排除B项;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和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都是民族间签订的盟约,与中外贸易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9.(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侧是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局部),以下史事属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是( )
A.安史之乱 B.陈桥兵变 C.岳飞抗金 D.元朝统一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南宋”“金”“西夏”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南宋与金对峙的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与金对峙时期,金军几次大举南下,金军南下过程中,遭到岳飞等抗金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多次打败金军,C项正确;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排除B项;1234年,蒙古灭金,1276年,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C项。
30.(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表为某同学为一位历史人物写的诗词。这位历史人物是( )
岳将军,勇将带兵,披肝上书言国事,铁军雪耻收河山, 憾秦贼,偏隅求安,十二金牌莫须有,天日昭昭赤心丹。
A.寇准 B.王安石 C.岳飞 D.文天祥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岳将军,勇将带兵,披肝上书言国事,铁军雪耻收河山,憾秦贼,偏隅求安,十二金牌莫须有,天日昭昭赤心丹。”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岳飞。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C项正确;寇准是北宋丞相,不是将军,排除A项;王安石是政治家,不是将军,排除B项;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大臣,排除D项。故选C项。
31.(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岳飞抗金 B.霍去病北击匈奴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A项正确;霍去病北击匈奴发生在西汉,与“收复了建康”、“郾城大捷”无关,排除B项;文天祥抗元与“郾城大捷”无关,排除C项;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与“郾城大捷”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2.(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图片内容共同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交融 B.科技进步 C.人口增长 D.文化发达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中图片“西夏文书籍”可知西夏文字受汉文字的影响,而“宋与金、夏的榷场贸易”,反映了宋与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边境开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由此可见共同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加强,A正确;题干的主题是关于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没有体现科技进步、人口增长或文化发达,BCD排除。故选A项。
33.(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这支队伍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南宋人民爱戴,金军却很惧怕他们。带领这支队伍的是( )
A.卫青 B.岳飞 C.辛弃疾 D.文天祥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出身于河南汤阴的农家,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金军很惧怕他们,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选项B符合题意;卫青是西汉名将,抗击匈奴,A排除;辛弃疾是南宋词人,C排除;文天祥是南宋时期抗元英雄,D排除。故选B项。
34.(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岳飞赢得后人尊敬的原因是( )
A.遭到诬陷,蒙受冤屈 B.率领岳家军打败辽兵
C.坚持抗金,精忠报国 D.扭转了宋金对峙局面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金军南下攻宋,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岳飞坚持抗金,精忠报国符合南宋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发展经济的要求,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C正确;遭到诬陷,蒙受冤屈不是岳飞受后人尊敬的原因,排除A;率领岳家军打败的是金军,排除B;扭转了宋金对峙局面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选C项。
35.(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果概括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你认为下列最适合的(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答案】C
【详解】辽宋夏金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党项人建立西夏,女真人建立金,以及汉人建立宋朝。各民族政权并立,互相攻伐,有战有和。因此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C符合题意;辽宋夏金时期没有统一,A排除;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产生,B排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是秦汉时期,D排除。故选C项。
36.(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经过你的分析推理,下列哪一情形在当时是不可能发生的( )
A.在宋辽的边境上,契丹族人能买到他们喜欢的宋代丝织品
B.在西夏的太学里,党项族人能看到被他们翻译过的汉文书
C.在宋辽时期的东北,蒙古族人经常在室内的炕下烧火取暖
D.在临安南迁的汉族人品尝来自金的美食
【答案】C
【详解】辽宋夏金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在战与和的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在宋辽的边境上,契丹族人能买到他们喜欢的宋代丝织品;在西夏的太学里,党项族人能看到被他们翻译过的汉文书;在临安南迁的汉族人品尝来自金的美食。宋辽时期在东北的少数民族是女真,而不是蒙古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3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南宋抗金斗争中,岳飞赢得了人民的尊重,主要是因为( )
A.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英勇善战
B.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C.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
D.他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由于金军的南侵,中原地区战乱不休,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岳飞抗金赢得了人民的尊重,主要是因为他的抗金斗争阻止了女真贵族的屠杀与掠夺,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项。
38.(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南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赵构称帝,以临安为都城,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因此西夏、金和南宋三个政权确实有并立,并且地理位置也正确的是选项C;南宋时期辽已经灭亡,选项A错误;1125年金灭辽,选项B错误;辽与南宋不存在并立关系,选项D错误。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项。
3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校组织研学活动,同学们想了解南宋抗金的历史,可以参观( )
A.河南省新乡市陈桥驿 B.河南省濮阳市澶州城
C.浙江省杭州市岳王庙 D.北京市东城文丞相祠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因此要想了解南宋抗金历史,可以参观浙江省杭州市岳王庙,C正确。A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的场所,与抗金无关。A错误。澶州城反映的是宋辽和议,与抗金无关。B错误。D北京市东城文丞相祠为纪念南宋著名抗元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而建的,D错误。故选C项。
40.(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下列各朝代把“杭州”作为都城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不思国仇家恨的精神状态。杭州、汴州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继位,史称南宋。临安是今天的杭州。故D符合题意;隋朝、唐朝、北宋的都城与杭州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选D项。
41.(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115年建立大金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 B.女真 C.契丹 D.党项
【答案】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2世纪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打得节节败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B项符合题意;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A项不合题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C项不合题意;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B项。
宋代经济的发展
42.(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宋代经济的发展。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①视频:《推广种植占城稻》 ②地图:《宋代海外贸易图》
③绘画:《清明上河图》 ④书籍:《红楼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两宋时期,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宋代海外贸易图》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的盛况;《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A项正确;《红楼梦》是清朝文学家曹雪芹的代表作,与宋朝无关,排除含有④的BCD。故选A项。
43.(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史图片展,下图是某展厅的一组图片,该展厅的主题应该是( )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海船
A.宋代政权巩固 B.宋代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农业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说明宋代出现商业广告,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说明宋代出现纸币,纸币出现是商业繁荣的表现,《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商业繁荣的景象,宋代海船反映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这此无体现了宋代商业繁荣,C项正确;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宋代商业繁荣,不能体现政权巩固、民族政权并立、农业发展,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4.(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两宋时期(1102﹣1223年)南方人口密度变化图》直接反映出( )
A.江南地区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
C.海外贸易发展 D.农业技术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片“《两宋时期(1102﹣1223年)南方人口密度变化图》”可看出,两宋时期南方人口密度增长,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图片直接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B项正确;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图片是南方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大,反映不出海外贸易发展,排除C项;图片“南方人口密度增大”不能直接反映农业技术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5.(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数次重大的演变。货币在宋代出现的演变是( )
A.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B.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C.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D.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因此货币在宋代出现的演变是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D项正确;ABC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46.(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侧示意图整理自《文献通考·国用一》载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的全国上供钱物(主要是地方上交中央的铜钱、纺织品和丝绵这三项)数额,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 )
A.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B.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C.北宋的腐败与灭亡 D.设置通判对知州分权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的全国上供钱物”,可知北方上供钱物占15%,南方上供钱物占8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全国上供钱物南方多于北方,说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B项正确;汉朝北方人口开始南迁,与题干内容“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的全国上供钱物”不符,排除A项;北宋的腐败与灭亡,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的全国上供钱物”,排除C项;设置通判对知州分权,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的全国上供钱物”,排除D项。故选B项。
47.(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商业中心(部分),这可用于研究( )
时期 商业中心
秦汉 长安(陕西)、咸阳(陕西)、洛阳(河南)
隋唐 长安(陕西)、洛阳(河南)、扬州(江苏)、益州(四川)
两宋时期 开封(河南)、临安(浙江)、泉州(福建)、广州(广东)
A.经济重心南移 B.中央集权加强
C.闭关锁国政策 D.民族关系发展
【答案】A
【详解】通过分析表格可知,秦汉时期商业中心都在北方,到隋唐时期大部分在北方,再到两宋时期,商业中心大多数在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中心的变化可用于研究经济重心南移,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商业中心的变化,未涉及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商业中心的变化,未涉及民族关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48.(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是《汉代主要经济图》和《宋代主要经济图》,反映的变化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耕地面积增加
C.海外贸易兴起 D.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详解】结合两幅图汉代主要经济区和宋代主要经济区分布图可知汉代主要经济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宋代主要经济区主要位于长江下游流域,明显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A项正确;耕地面积增加体现不出材料从南向北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海外贸易兴起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49.(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西汉至南宋中国南北方户数的变化,南北方户数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少数民族内迁 B.促进中外交流
C.促进海外贸易 D.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西汉和唐代,北方户数超过南方,北宋和南宋,南方户数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D项正确;题干图片未涉及少数民族,排除A项;促进中外交流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南北方户数的变化不能体现海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50.(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时期,浙江湖州的铜镜铸造商号店铺林立,有石家、李家、徐家、蒋家和陆家等制镜店铺。铜镜大都铸有商标的铭文,如“湖州石家炼铜照子,炼铜每两一百”。至今在巴山蜀水以至漠北草原,均有湖州镜的出土。由以上信息可知北宋时期( )
①湖州是北宋的政治中心 ②手工业、商业兴盛
③商家具有广告竞争意识 ④商品流通的范围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时期,浙江湖州的铜镜铸造商号店铺林立,有石家、李家、徐家、蒋家和陆家等制镜店铺。”可知,北宋时期手工业、商业兴盛;根据材料“铜镜大都铸有商标的铭文,如‘湖州石家炼铜照子,炼铜每两一百’”可知,北宋时期商家具有广告竞争意识;根据材料“至今在巴山蜀水以至漠北草原,均有湖州镜的出土”可知,商品流通的范围广。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从题干中能看出来在北宋时期湖州经济的繁荣,但不能看出湖州是北宋的政治中心,包含①的ABD项均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1.(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观察图示,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①图示中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 ②纸币方便携带是当时唯一的流通货币
③图示中的纸币最早出现于清朝时期 ④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贸易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反映了当时商业贸易繁荣,B项正确;纸币方便携带,是当时的辅助货币,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2.(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北宋时期的开封,“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种情景直接反映了( )
A.宋代商业繁荣景象 B.宋代手工业水平高
C.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D.宋代人口增长过快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京的交易市场宏伟壮观,交易量庞大,这说明了东京商业繁荣。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手工业水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海外贸易发达,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人口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53.(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李觏的《寄上富枢密书》中记载:“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南北经济发展均衡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两宋时期科技发达
【答案】C
【详解】“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反映了江南地区物产丰富和经济的发达,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北方自然环境恶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发展均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两宋时期科技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54.(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图表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北方 南方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A.经济重心南移 B.宋朝政策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苏杭生活富足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此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55.(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出现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B.兴起著名的瓷都一一景德镇
C.出现最早的商帮——晋商、徽商 D.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D项正确;“出现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是唐朝农业发展的体现,排除A项;“兴起著名的瓷都一一景德镇”是宋代手工业繁荣的体现,与商业无关,排除B项;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排除C项。故选D项。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56.(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统一蒙古草原 被拥立为大汗 创制蒙古文字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统一蒙古草原”、“被拥立为大汗”、“创制蒙古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还创制了蒙古文字,所以题干内容所对应的历史人物是铁木真,C项正确;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排除A项;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排除B项;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排除D项。故选C项。
57.(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的一座祠堂内,一尊雕塑的背后是毛泽东手书的该人物的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该人物应是( )
A.张骞 B.鉴真 C.岳飞 D.文天祥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所学可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抗元英雄文天祥,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排除B项;岳飞是抗金英雄,排除C项。故选D项。
5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制作卡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政权建立时间:1206年
首领:铁木真
重要事件:灭亡西夏和金政权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蒙古崛起 D.明朝建立
【答案】C
【详解】蒙古各部族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1234年,蒙古灭金,C项正确;澶渊之盟发生在1005年的北宋与辽之间,不符合题干,排除A项;铁木真统一的是蒙古,与宋金对峙无关,排除B项;明朝建立于136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59.(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他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弑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并于1279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他”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弑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并于1279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B项正确;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他们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排除AC项;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时间与题干所给时间“1279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部分),对此人物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1260年 1271年 1272年 1276年
继承汗位 改国号为元 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攻入南宋都城临安
A.创制西夏文字 B.率军灭亡西夏
C.完成全国统一 D.建立蒙古政权
【答案】C
【详解】忽必烈1260年继承汗位,1279年灭亡南宋残余势力,C项正确;元昊创制西夏文字,排除A项;.1227年蒙古政权灭西夏,排除B项;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61.(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史实与忽必烈相关的是( )
①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②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③改国号为大元 ④定都于大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铁木真1206年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2.(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中写道:“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这段话中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元、明 D.隋、元、明
【答案】B
【详解】从材料内容看,“赢秦氏,始兼并”是说秦兼并六国,开始统一全国,“迨至隋,一土宇”是说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元灭金,绝宋世”是说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等政权并立的局面,重新统一全国,而宋朝只是结束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周边还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明朝是延续元朝的统一,因此这则材料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朝代是秦、隋、元,B项正确;宋朝、明朝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元朝的统治
63.(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管理广袤疆土,元朝实行( )
A.三省六部制 B.节度使制度 C.行省制度 D.八旗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管理广袤疆土,元世祖(忽必烈)创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C项正确;隋唐时期采用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节度使制度最早起源于唐初时期,元朝未采用,排除B项;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
64.(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示意图呈现的是中国古代对西藏地区加强管理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该填入( )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设立行省 D.设立宣政院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元、明、清时期加强对西藏统治的措施。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①处应该填入设立宣政院。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时设立的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是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设立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65.(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下列史事发生在元朝的是( )
A.创立科举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设置伊犁将军 D.建立行省制度
【答案】D
【详解】根据“发生在元朝的是”可知,元朝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D项正确;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排除A项;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是在西汉时期,排除B项;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是在清朝,排除C项。故选D项。
66.(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段史料表明元朝实行了( )
A.丞相制度 B.节度使制度 C.行省制度 D.八旗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元朝行省制的描述,C项正确;丞相制度开创于秦朝,排除A项;节度使制度唐代创设,五代沿置,北宋为虚衔,辽、金沿用,元代废止,排除B项;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观察示意图,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C.派节度使镇守边地 D.设军机处强化君权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行省”的出现和制度化,属于元朝地方行政体制的一个巨大而显著的变化,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唐朝时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排除A项;唐朝时派节度使镇守边地,排除C项;清朝时设军机处强化君权,排除D项。故选B项。
68.(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关于行省制度,说法正确的有( )
①完整继承了郡县制度 ②限制了全国人口流动
③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④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完整继承了郡县制度不符合史实,①排除;行省制度没有体现限制全国人口流动,②排除;选项中含有①②的排除,排除ABC项。故选D项。
69.(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 B.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藏族地区军政事务
C.清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D.清朝时期创立金瓶掣签制度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藏族地区军政事务,这是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B项正确;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民族关系的和谐,西藏在当时并没有归中央政权管辖,排除A项;清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清朝时期创立金瓶掣签制度均是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而不是说明西藏因此而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排除CD项。故选B项。
7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图。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这一时期采取措施有( )
①北方边境地区修筑长城 ②由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③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④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由地图中的“行省”可知,这是元朝的地图,元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由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C项正确;元朝没有修筑长城;排除A项;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排除B项;西汉为管理西域地区设立西域都护,排除D项。故选C项。
71.(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247年,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元朝成立后,设立宣政院对这一地区进行管辖。这一地区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藏 C.陕西 D.新疆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B符合题意;北京不属于宣政院管辖范围,A不符合题意;陕西和新疆也不属于宣政院的管辖范围,CD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72.(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元代,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下列文物能够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文成公主像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达赖金印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64年,元朝在西藏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全国佛教和西藏军政事务。该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因此,宣政院印能印证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B项正确;文成公主像能印证文成公主入藏,排除A项;锦衣卫印反映的是明朝实行厂卫制度,排除C项;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排除D项。故选B项。
73.(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某同学制作历史手抄报。若为该手抄报起个题目,应选择( )
1.灭掉南宋政权,完成统一 2.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 3.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A.唐朝的外交 B.宋朝的外交
C.元朝的外交 D.明朝的外交
【答案】C
【详解】据材料“灭掉南宋、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可知,这是元朝,故C符合题意;唐朝是在宋朝之前的王朝,A排除;据材料“灭掉南宋、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可知,这是元朝,而不是宋朝,B排除;据材料“灭掉南宋、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可知,元朝灭掉南宋,而不是明朝,D排除。故选C项。
74.(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 )
A.政令传递迅速 B.中央集权衰落
C.重视科技创新 D.海外贸易发达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元朝政令传递迅速,符合题意,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元朝中央集权衰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并没有反映元朝重视科技创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并没有反映元朝海外贸易发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75.(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瓦子又叫瓦舍,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瓦子作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答案】B
【详解】根据“瓦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市民阶层不断壮大,B项正确;士大夫的提倡不是瓦子盛行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农民的需要不是瓦子盛行的原因,排除C项;瓦子的兴起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相关,并不是达官贵人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
76.(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朝,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①用“交子”在店铺换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去“夜市”吃夜宵 ④在“勾栏”观看《窦娥冤》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所以用可以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①正确;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场所,叫作"瓦子",所以可以在"瓦子"里听说书,②正确;市民生活丰富,可以去"夜市"吃夜宵,③正确;《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两宋时期不可能出现,排除④。综上,①②③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77.(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汴河“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发现河道两岸刻有海马、瑞兽、祥云等宋代石刻壁画。这表明( )
①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②《东京梦华录》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③北宋时期开封文化艺术兴盛 ④北宋与辽、西夏保持了友好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由题目中《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被考古发现所证实,这说明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海马、瑞兽、祥云这些表明北宋时期开封文化艺术兴盛;B项正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都真实可信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题目中未体现北宋与辽、西夏保持了友好的关系,排除C项;同理,题目中未体现北宋与辽、西夏保持了友好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8.(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统一 B.商品经济发展
C.科技文化繁荣 D.中外交通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北宋,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民生活丰富,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B项正确;北宋没有统一全国,排除A项;夜市体现的商品经济,不能体现科技文化繁荣、中外交通,排除CD二项。故选B项。
79.(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元代墓葬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能够( )
①为研究元杂剧提供实物史料 ②反映出元朝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
③反映出元朝手工业发展水平 ④折射出元朝文娱生活的发展状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形态各异、造型独特的陶俑可以为研究元杂剧提供实物史料,反映出元朝手工业发展水平,折射出元朝文娱生活的发展状况。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形态各异、造型独特的陶俑不能反映出元朝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80.(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的图片。它们反映的是宋元时期( )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发达的中外交通
C.先进的科学技术 D.广泛的民族交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宋代蹴鞠铜镜、元代杂剧陶俑都反映了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反映了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A项正确;图片内容与中外交通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到科学技术和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81.(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主持编写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的是( )
A.司马迁 B.司马懿 C.司马睿 D.司马光
【答案】D
【详解】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历时19年编成。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对它的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82.(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①、②处应填写的是( )
①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该书希望以历史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A.①《史记》②《资治通鉴》 B.①《资治通鉴》②《史记》
C.①《农书》②《梦溪笔谈》 D.①《窦娥冤》②《红楼梦》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①处应填写《史记》,②处应填写《资治通鉴》,A项正确;①处应填写《史记》,②处应填写《资治通鉴》,排除B项;《农书》是关于农业的书籍,《梦溪笔谈》是由北宋沈括晚年创作的一部具有丰富自然科学内容的著作,排除C项;《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戏剧代表作,《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排除D项。故选A项。
83.(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以下前后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
A.司马迁——《资治通鉴》
B.《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C.李时珍——《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司马迁的著作是《史记》,搭配错误,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李时珍的著作是《本草纲目》, 《齐民要术》是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搭配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84.(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他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和美食家,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飘逸。一生屡遭贬谪,但依然热爱生活,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流传千古的名句。以上叙述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苏轼 B.白居易 C.杜甫 D.李清照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A项正确;白居易、杜甫是唐朝诗人,排除BC项;李清照是两宋时期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以北宋灭亡为界,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排除D项。故选A项。
8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解释是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关于宋元时期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以后夺取了后周政权
B.南宋初年,岳飞等将领抗金收复了许多失地
C.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统一并建立政权
D.辛弃疾的词作提高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D
【详解】历史解释是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辛弃疾的词作提高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排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以后夺取了后周政权,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南宋初年,岳飞等将领抗金收复了许多失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统一并建立政权,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86.(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文本框中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某项科技成就。与此项发明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己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A.王祯 B.毕昇 C.徐光启 D.李时珍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己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B项正确;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木活字版印刷术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明代徐光启的主要代表作是《农政全书》,排除C项;明代李时珍的主要著作是《本草纲目》,排除D项。故选B项。
87.(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中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可以用来辨别方向,所以说指南针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排除C项;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文明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88.(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时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文明的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可见,元朝科技高度繁荣的原因是( )
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B.中外科技文化的广泛交流
C.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 D.中国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元朝时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文明的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元朝时期,阿拉伯人促进了中外科技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为元朝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一定条件,B项正确;“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唐朝的时代特征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国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过于片面,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89.(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元史》记载:“(元朝)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 )
A.驿站四通八达 B.海上交通发达
C.民族关系和睦 D.中外贸易频繁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驿路畅通。元朝时期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增进了中外经济交流、使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往来日益频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驿站制度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维持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海上交通发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内容,排除C项;驿站四通八达不能说明中外贸易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90.(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用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
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农业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所。……正是用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可知,材料反映了元代的交通便捷,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元朝的战争频繁、商业繁荣和农业发展,因此,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