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课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会写 “诞、澡、锲 ”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真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课题,明确作者观点;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3. 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故事相同点,了解例举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二、评价任务 1. 正确认写本课“诞、澡、锲 ”等11个生字,书写“司空见惯、真理”等28个词语。(目标1) 2.能理解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目标2) 3. 通过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故事相同点,了解例举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目标3)
三、学习内容 本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在文中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观点。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引导学生继续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文中运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运用不同形式,不同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中,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与文本对话,自由表达自己独特的的感受。学生已经对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很熟悉了,能够运用这种模式自主学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本文属于议论文,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尤其对本课涉及的科学知识较多,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多查阅资料。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标点导入,激发思考。
1.观看标点,观察思考。 (1)看标点“?”,学生观察思考。 (2)学生自由发言说含义。 (3)学生自由回答变成“!”,表示“感叹”“惊讶” 2. 引入课题: 学生跟着教师由标点引入对课题的思考,齐读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观察思考。 (2)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3)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变成了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 2.引入课题: 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用来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齐读。学生自信大胆地说出自己对“?”的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以标点符号“ ”到“!”的变换引入,令学生眼前一亮,自然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环节二:理解“真理”,质疑课题(指向目标2)1. 理解“真理” (1)学生胆推测课题中的词语代表什么标点符号。 (2)思考并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名言警句。 (3)思考事例、名言、公式是否能证明“真理”。 2. 课题质疑: 学生自主质疑:思考对课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 为什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理解“真理” (1)启发思考:先看看标点的变换,再看看课题,想一想:“?”代表课题中哪个词语?“!”又代表课题中哪个词语? (2)师: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可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事例。 (3)小结:以上的事例、名言、公式等都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 2. 课题质疑: 我们了解了真理,对于这一课题,还有什么疑问? 能大胆推测课题中的词语代表什么标点符号 思考并能说出名言 能自主质疑并大胆汇报活动意图说明:课题要有立有破。“真理”是课题中的重要阐述方向,是学生似乎明白却又难以界定的概念,需要在课程伊始借助预习过程中的例子直接确立。而“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种虚指手法,要破解这其含义,须从文中着手——开篇质疑,就是要让学生投入到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去。环节三:检查预习,梳理结构。(指向目标1)1. 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词语:花圃 不慎 盐酸 敏感 石蕊 领域 成语: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司空见惯 不可思议 打破砂锅问到底 (2)学生理解词语 微:隐约、著:明显;锲:雕刻、舍:停止;司空:古代官名的含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是按:“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的思路写作的。 (1)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试填练习单: 学生汇报交流: 本文先提出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提出“大陆漂移说”。 第三个事例是一位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从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1.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词语:花圃 不慎 盐酸 敏感 石蕊 领域 成语: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司空见惯 不可思议 打破砂锅问到底 (2)理解成语,重点理解:“微:隐约、著:明显;锲:雕刻、舍:停止;司空:古代官名的含义 2.朗读课文,理清条理 (1)提出要求: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填一填练习单。 练习一:梳理文章结构:本文先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然后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最后总结:只要你( ),( )并( )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教师点评学生汇报并引导语: 只要你( 见微知著 ),( 善于发问 )并( 不断探索 )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能读准词语和成语读音 自主理解成语意思 比较流利地朗读全文,并能根据文本填写练习单。 活动意图说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层次,设计了综合语用填空练习,既梳理了文章结构,又再一次巩固了成语理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环节四:合作学习,了解事例(指向目标3)1. 深入了解,填写表格: 学生和老师共同根据第3自然段内容填写表格 事例主人公产生的“?”从“?”到“!”的过程主人公做了什么?发现的“!”是什么波义耳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抓住问号不放,反复实验研究发明了石蕊试纸三个事例写法上的相同点
2.学生细读第4、5自然段另外两个事例的段落. 3.同桌合作补全表格。 事例主人公产生的“?”从“?”到“!”的过程主人公做了什么发现的“!”是什么波义耳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抓住问号不放,反复实验研究发明了石蕊试纸魏格纳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都有同一种蚯蚓反复研究,阅读相关文献,搜集证据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提出“大陆漂移说”睡眠研究专家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进行反复的观察实验睡眠时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三个事例写法上的相同点偶然发现,不断追问
4.回顾质疑: 对于课前的质疑学生自由回答。 1.深入了解,填写表格: 默读第3自然段第一个事例,师生合作填写相关的表格。 课件出示: 事例主人公产生的“?”从“?”到“!”的过程主人公做了什么发现的“!”是什么波义耳三个事例写法上的相同点
2.现在再请大家细读第4、5自然段另外两个事例的段落,同桌合作补全表格。 3.交流表格的填写 事例主人公产生的“?”从“?”到“!”的过程主人公做了什么发现的“!”是什么波义耳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抓住问号不放,反复实验研究发明了石蕊试纸魏格纳睡眠研究专家三个事例写法上的相同点
师适时补充:这三个事例提到的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发现真理。 4.回顾质疑:对于课前的质疑,你们有什么新的思考? 5.小结 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问题,但是你可以很容易发现真理吗?为什么?其实老师也不能,很多人同样不能,这说明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凭借什么在漫漫科学长途中寻找真理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寻找答案吧!能通过合作学习第一个事例理解问题到真理的过程并完成表格填写。 能通过合作交流补全表格内容 通过学文能对课前的质疑释疑,并进一步有新的思考。活动意图说明:在“深入理解,填写表格”这个环节中,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首先师生共同填写第一个事例的相关内容,再让学生独立补全表格。设计这个表格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三个事例中了解到真理诞生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紫罗兰花瓣变红 蚯蚓分布 睡觉眼珠会动 三个事例写法上的相同点:发现问题——不断追问、研究——发现真理
七、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yù dàn ruǐ pǔ yán 领( ) ( )生 石( ) 花( ) ( )酸 guàn wēi zhù qiè shě 司空见( ) 见( )知( ) ( )而不( ) 二、解释下列词语。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敏锐: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词填空。 司空( )( ) 见( )知( ) ( )( )不舍 无( )有( ) 追( )求( ) 不可( )( ) “绿叶是怎么帮助植物获得营养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查阅了很多科普读物,终于明白了,原来是绿叶进行了光合作用。妈妈夸我这种 的学习态度很好。 四、梳理文章结构: 本文先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然后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最后总结:只要你( ),( )并( )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证明观点的事例有: 通过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发明了石蕊试纸; 通过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通过研究发现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时,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具有 的精神,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 。 2.紫罗兰花瓣遇酸 ,蚯蚓的 ,睡觉时 ,这些都是 ,但只要你 , 并 , 那么你就有可能 。
八、教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课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学习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2.体会作者的思路是“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来说明观点的。 3.感悟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二、评价任务 1. 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达成目标1) 2. 能够完成表格,说出主观点和三个事例之间的关系(达成目标2) 3. 感悟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达成目标3)
三、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围绕这个要素。教材作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是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观点。课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运用事例,证明观点;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懂得作者是怎么有序组织事例证明观点的.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议论文较少,虽然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起议论文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作用,教会学生怎样来阅读议论文。首先明确本课的中心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而学习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在学习列举事例表达观点时,学生会认为“事例”自动证明“观点”,因此要通过阅读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发现事例与观点之间证明的关系。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写词语 2. 学生回忆作者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回忆三个事例并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进行自主概括:紫罗兰花瓣遇酸变红、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睡觉时眼珠转动 1.听写词语。 真理 领域 建树 司空见惯 疑问 敏感 提取 明显 无独有偶 无聊 不可思议 吻合 偶然 文献 证据 系统 整理 见微知著 灵感 机遇 锲而不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证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位同学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三个典型事例? 3.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文题,也是课文的中心观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学生能准确写出词语。 能回忆上节课内容并准确说出作者提出的观点, 学生能用抓关键词语概括小标题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复习字词以及问题,加深对课文的回忆。环节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指向目标2)一、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 1.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 (1) 生朗读第2 自然段,思考: 问题 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 二、聚焦第一个事例。 1.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 (1)学生根据“自学导航”展开独立阅读思考。 ①完成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波义耳紫罗兰的花瓣遇盐酸变红为什么花瓣遇到盐酸会变红?大部分花草受酸碱作用都会变色
②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预设:先写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再写他产生一连串的疑问,之后经过许多实验最后发现大部分花草受到酸碱的影响后都会改变颜色,并利用这点发明了石蕊试纸。 ③学生抓关键词句读一读并批注。 预设:“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物质到底师什么?”“别的植物种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学生齐读句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 1.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指生朗读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文中所举的三个事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聚焦第一个事例。 1.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自学导航”: 课件出示: ①请同学们阅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完成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
②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取得成果 ③为什么波义耳能有这个科学发现呢?抓关键词句读一读并批注。 教师根据交流相机导学:作者运用这个事例向我们证明了—— 出示句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生能通过自读读第2自然段思考并能提出问题。 能通过提示“自学导航”进行自主学习找到各事例中“?”“!”分别是什么,并批注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能通过课文内容概括出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过程 能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波义耳科学的研究精神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能朗读出感动钦佩的情感。 活动意图说明: 利用“自学导航”为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学习进行方法上的引领,这样学生才能迁移运用此法阅读后面两个事例,并从中有所收获。环节三:以点带面,迁移实践。(指向目标3)合作学习其他事例 1.学生在小组内探究性阅读第二、三个事例。 学生阅读第4—5自然段,思考讨论表格内容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阅读探究4—5自然段,完成表格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波义耳紫罗兰花瓣遇酸变红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会有什么反应?大部分被花草受酸碱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海岸线的特点和蚯蚓的分布为什么欧洲西岸有蚯蚓而美国西海岸没有这种蚯蚓?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睡眠研究专家儿子睡觉眼珠会转动为什么睡觉眼珠会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睡眠时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2.学生交流 (1)“?”:魏格纳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吻合! “!”: 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 (2)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其他学生补充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 其他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4. .启发思考:对比三个事例,你有哪些发现与感悟? 学生自由思考抓关键词句体会 5.学生读出句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 合作学习其他事例 1.出示学生卡,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在小组内探究性阅读4—5自然段完成表格,说一说这些实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发现“真理”的。 课件出示: 阅读探究4—5自然段,完成表格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谢皮罗紫罗兰花瓣遇酸变红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会有什么反应?大部分被花草受酸碱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发明石蕊试纸
学生独立阅读第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教师细心观注全体学生地学习情况,并适时地点拨指导。 小组内交流指导 2.根据表格交流学习情况 (1)说说这个事例中“?”和“!”的分别指什么? (2)谈谈魏格纳是怎样发现“?”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导思:如果你发现了类似的奇怪现象,你会想到哪些问题呢? 3.根据表格交流第5自然段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睡眠研究专家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 其他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4.启发思考:对比三个事例,你有哪些发现与感悟? 教师相机点拨: (1)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 (2)三位科学家一开始发现的现象都有什么特点? (3)他们研究的过程有没有相似之处? (4)他们身上都有哪些共同点? 5.小结:从这三个生动鲜活的科学事例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课件出示句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 能运用第一个事例的方法合作阅读第二三个事例,并完成表格填写。 能通过自主学习了解“?” “!”能结合事例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能通过学习了解事例二中魏格纳发现的问题以及发现问题后做了哪些事,找到了社么真理。 能通过文本找到课文中提到睡眠中眼珠会快速转动这是容易做梦阶段 通过抓重点词句品读科学家的不断探索的精神。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中,从“扶”到“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进行方法上的引领,从而学生才能依据此法阅读后面的两个事例,并从中有所收获。 环节四:感悟道理,总结写法(指向目标3)一、懂得道理 1.学生自由阅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学生畅谈体会 预设: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词语“见微知著”。 学生可以从敬佩科学家的角度说,可以从受到的启发说,还可以联系自身说…… 二、畅谈体会,总结写法 1.学生结合学过的文体谈自己的见解: 2.学生看黑板思考板书总结内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 ——总结观点 一、懂得道理 1.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它们和开头有什么联系? 预设: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2.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3.总结: 这也再次证明了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指第一位读课题的同学再次读课题。(读得多响亮啊!看来你相信了这一真理啦!同学们,如果你们拥有了这样的本领,你们也一定可以找到真理的。) 二、畅谈体会,总结写法 1.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板书总结:这篇课文先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加以证明,最后再来总结阐述开头的观点。 (板书: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 总结观点) 这样的文章叫作议论文,是我们初中经常会遇到的文本,今天我们也学习用这样的写法,下节课我们将做一个仿写练习。 能抓语段中重点词句从各方面谈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或自己的感受。 能发表自己建议说出这篇文章与记叙文,散文等有所不同。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抓住结尾处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的论点,透析开头与结尾的关系,再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问号 紫罗兰花瓣遇酸辩变红 证明观点—— 蚯蚓的分布 睡觉时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真理 总结观点——见微知著、不断发问、不断探索
七、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观点是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依次是: 、 、 。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属于( )文,( )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 )个具体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 ),不断( ),不断(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课文理解填空——“见微知著”。 微著紫罗兰花瓣遇酸变红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3.下面哪些事例能够证明文中的观点( )(多选) A. 波义耳发现紫罗兰花瓣遇酸变红 B.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与海洋的形成 C.小孩睡觉时,眼珠忽然转动 D.睡眠专家研究睡觉时眼珠转动与做梦的关系 4.品句: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1)句中的“?”指的是 ( )。 “!”指的是( )。 (2)下列对句中的“?”“!”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颖有趣,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避免了啰嗦的表述,更加通俗易懂 C.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 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6.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7.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名言?请向同学们分享一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课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三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学习目标 1. 结合“阅读链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不惧困难,坚持探索。 2.回忆作者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选取三个具体事例,详略得当地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3.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合作探究,选取具体事例进行小练笔的仿写。
二、评价任务 1.通过课文学习后能结合“阅读链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不惧困难,坚持探索。 2.能回忆作者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选取三个具体事例,运用“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的写作方法。 3.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合作探究:选取三个具体事例,写一篇有详有略的议论文。
三、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通过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合“阅读链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不惧困难,坚持探索,重点体会作者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选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并学会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进行小练笔。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文本体会科学精神以及初步了解了议论文的写法“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在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后,学生可能会认为“事例”自动证明“观点”,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事例与观点之间证明的关系。通过课后“小练笔”来巩固学生对事例证明观点的方法。
五、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拓展阅读,体会科学精神。(指向目标1)
一、阅读材料,找到内涵。 1.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文章。 (1)同桌交流 预设:不惧困难,坚持探索 (2)全班汇报交流 (3)自由讨论汇报 一、阅读材料,找到内涵。 1.读读“阅读链接”中的《詹天佑》,思考: (1)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 (2)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3)詹天佑与课文中的科学家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能结合课文发现“阅读链接”人物具有的科学精神以及读懂人物遇到的困难,知道他如何解决困难取得成功的经历。活动意图说明: “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的内容展开交流,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不怕困难,坚持探索,与课文形成呼应。环节二:回忆写法,详略得当。(指向目标2)1.学生回忆写法 (1)指名交流: 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2)学生汇报: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2.学生再次浏览课文中三个事例,思考 3.学生讨论交流:这三个事例中,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写的比较详细,而反复实验也就是事情的经过写得比较简单,一带而过。 4. 生探讨交流:为了突出真理是在许多个问号之后诞生的,正是因为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伟大的真理的诞生。 5. 生探讨交流,得出结论:同样的事例要说明不同的观点,事例内容的详略安排也是不一样的。哪些内容要详细写,哪些内容要简略写,是要为所要说明的观点服务的,是要根据所要说明的观点来确定的。 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通过勾画、对比、合作、探究,发现三个具体事例相同的叙述层次以及有详有略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1.回忆写法。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师板书: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 (2)回忆在事例的叙述上以怎样的顺序? 教师板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2. 再次对比,发现三个事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每个事例的“发现问题、反复试验、得出结论”这三部分内容,看一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3.探究“叙述的详略”与“要说明的观点”之间的关系。 4.的确是这样,三个事例中,至于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过程,只是一带而过,是作者忽略了吗?这是为什么呢? 5. 作者详细写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就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是围绕着所要说明的观点来确定详略的。假如,我们要说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观点,还选取这三个事例,你觉得详略应该怎样安排呢?为什么? 教师示范引领发现三个具体事例有详有略的说明方法。 能回忆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能认真阅读并发现事例详略适当的特点 能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写的比较详细,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能通过勾画、对比、合作、探究,发现三个具体事例写作特点。活动意图说明:将探究出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熟记于心,为下一个环节“仿照文章的写法说明一个观点”铺平了道路。环节三:迁移运用,拓展练笔。(指向目标3)1. 合作探究:选取具体材料,确定详略。 (1)学生根据教师出示题目思考选题 (2)根据提示图思考怎样选材,学生口头交流 2.编写简要提纲 3.学生开始写作。 4.汇报交流。 1.合作探究:选取具体材料,确定详略。 (1)出示课后题目要求: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格言也可以) (2)思考应该怎样选材:结合练习2 ,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教师提示: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具体的事例。 2.编写简要的提纲 3.学生开始写作。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适时指导。 能够根据选题确定题目。 能根据观点选择适合的事例证明观点。 能根据提示编写简要提纲。活动意图说明:本课后有道“小练笔”,这是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怎样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呢?先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然后交流如何围绕观点选材,再指导列出提纲。按这样的步骤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再写起来就不难了。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科学精神的事例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1、给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打“√”。 见微知著:A、明显; B、写作,编; C、著作 锲而不舍:A、坚持; B、雕刻; C、放弃 2、第二个文段中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 )。 A、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过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B、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探索,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C、当你产生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4、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 A、用具体事实说明真理。 B、前后照应的写法。C、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 5、结合文中的事例或课外了解的例子,谈谈你对片段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