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期末高频选择题90题)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原卷版 解析版)(北京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精选期末高频选择题90题)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原卷版 解析版)(北京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7 21:24:13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精选期末高频考题90题·选择题
明朝的统治
1.(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处应填入( )
A.蒙古灭金 B.南宋灭亡 C.朱元璋称帝 D.郑成功收复台湾
2.(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文中的“我朝”是指(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国子监宋讷某日独坐生气。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日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如实说了。明太祖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直接原因是( )
A.六部分理朝政 B.设立锦衣卫
C.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D.大兴文字狱
4.(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明确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效率 B.造福子孙 C.加强皇权 D.禁锢思想
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同学在研究明朝朱元璋改革官职制度时,绘制了下方示意图。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机构 B.加强中央集权
C.抵制地方豪强 D.实行文化专制
6.(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列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朝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是( )
A.秧马 B.蹴鞠铜镜 C.泥活字版 D.锦衣卫印
7.(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
A.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C.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
8.(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B.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D.有利于选拔有才学的人
9.(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明朝时“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明朝八股文的危害是( )
A.扼杀人才,禁锢思想 B.提高了选官标准
C.轻视门第,注重人才 D.规范了考试形式
明朝的对外关系
1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史书是研究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下两部著作可以共同研究( )
马欢《瀛涯胜览》 马欢,曾跟随郑和出使,将下西洋时亲身经历国家的情况记录下来。 戚继光《纪效新书》 全书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
A.明朝前期的制度 B.明朝的对外关系
C.明朝后期的科技 D.明朝的文学艺术
11.(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郑和船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但并没有到处攻伐。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都先通好,再通商,用纱罗、彩帛、瓷器等物品与各国进行交易。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抵御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B.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C.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地区友好往来 D.引进了高产粮食作物
12.(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据下面《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可知( )
A.郑和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
B.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各类物品和大量的金银货币
C.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D.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3.(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C.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D.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14.(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历史功绩是( )
A.起兵抗元 B.抗击倭寇 C.收复台湾 D.抗击沙俄
1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是某本人物传记的章节目录。据此可知,这本书所写的人物是( )
…… 第二章 第一节初临抗倭前线 第二节守浙东积累经验 第三节募兵创立戚家军 第四节战台州连获胜利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16.(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与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相关的是( )
A.王安石变法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代一位历史人物在诗中写道:“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位历史人物是( )
A.罗贯中 B.戚继光 C.吴承恩 D.郑成功
1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的客观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明朝时,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B.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作物
C.李时珍经过27年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
D.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19.(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 )
A.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B.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C.抗击了荷兰的侵略 D.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20.(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北京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明朝建立以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 B.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C.明长城的布局更为合理,技术更先进 D.明长城由城墙、关隘、烽火台等组成
21.(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计划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按照北京城的山史沿革考察以下地点。他们考察的顺序应为( )
①明城墙遗址 ②金中都水关遗址 ③元大都城墙遗址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22.(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图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当时如此布局的根本目的是( )
A.便于设计建造 B.体现皇权至上
C.展现宫殿高大巍峨 D.保证建筑功能齐全
23.(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南瓜原产美洲,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中国。《本草纲目》中记载:“南瓜,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据此可知,这部著作( )
A.见证了中外的物种交流 B.创新了药物的分类法
C.修正了前人的错误记载 D.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24.(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朝科技成就的是( )
A. B.
C. D.
25.(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代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下表①处应为( )
科技著作 评价
《本草纲目》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①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A.《资治通鉴》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几何原本》
27.(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是中国传统医学专题知识示意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B.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C.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D.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28.(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李时珍——《水浒传》 B.吴承恩——《本草纲目》
C.徐光启——《农政全书》 D.罗贯中——《西游记》
29.(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内容纯属虚构,完全不可信
B.《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内容来源于真实历史,完全可信
C.《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全面反映了真实的历史
D.《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为增强趣味性适当进行了文学创作
30.(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节目。一位同学受其启发,对学习过的中国古代部分书籍进行分类,其中____处可选的作品是( )
农学类:《齐民要术》《农书》《____》 历史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学类:《窦娥冤》《三国演义》《西游记》
A.《大唐西域记》 B.《农政全书》 C.《徐霞客游记》 D.《牡丹亭》
31.(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讲述典籍中的中华文明史。第二集中的主人公了解、记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写出《天工开物》,他还把书中的技术传授给乡邻。这位主人公是( )
A.毕昇 B.苏轼 C.李时珍 D.宋应星
32.(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中后期.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图文并茂的科技著作,如下图插图应出自于(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33.(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时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科技巨著。这些著作包括(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4.(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图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资治通鉴》
35.(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文本框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划横线的位置适合填入的题目是( )
主题: 秦汉:造纸术、张仲景、华佗 魏晋:祖冲之、贾思勰 隋唐:赵州桥、雕版印刷术 宋元: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的应用 明清:总结性科技著作
A.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B.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C.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介 D.中国古代手工业进步史
明朝的灭亡
36.(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末年,陕西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百姓“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而地方官员却依然严征苛捐杂税。于是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为盗”。这一材料反映明末( )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府机构瘫痪
C.边防危机四起 D.大臣结党营私
37.(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同学在历史笔记本上写了这样几个词:女真首领、八旗制度、建立后金与这几个词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松赞干布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38.(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迎闯王”“拜闯王”是因为闯王( )
A.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推翻了长达276年的明王朝 D.阻止了清军入关
39.(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末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此处的“闯王”是( )
A.陈胜 B.黄巢 C.元昊 D.李自成
40.(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连环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41.(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末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黄巢 B.朱温 C.李自成 D.张献忠
42.(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以下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农民起义 地位或作用
① 陈胜、吴广起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② 黄巾起义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③ 黄巢起义 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④ 李自成起义 推翻了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3.(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正确的是( )
A.提出了“仁政”主张 B.建立了“后梁”政权
C.推翻了明朝统治 D.阻止了清军入关
4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封建王朝政权的是( )
A. B.
C. D.
46.(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灭亡的标志是( )
A.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B.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
C.清军入山海关 D.清朝迁都北京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场战争( )
A.开辟了通向印度洋的新航线 B.加强了西域的管理
C.防御了北方蒙古贵族的袭扰 D.打败了荷兰殖民者
4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同学在进行明清时期专题复习时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
戚继光像 郑成功像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铜炮
A.维护领土安全 B.改善民族关系
C.扩大对外交往 D.发展科技文化
49.(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史实的共同点是( )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A.都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B.都打败了外国殖民者
C.都加强了民族的团结 D.都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50.(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两段话分别出自明清时期的两位民族英雄,相关的史实应是( )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此地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
A.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B.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D.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51.(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历史观点是作者对于某个历史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B.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C.清朝在西北设置伊犁将军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52.(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下侧《顺治皇帝会晤五世达赖图》和《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C.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D.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53.(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同学在进行复习时,制作了主题式学习卡片。下侧卡片的“主题”处最适宜填入( )
主题:____ 史实1:1690年,康熙帝率军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 史实2:雍正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直接掌管蒙古各部 史实3:乾隆时,清军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A.建设东南海防 B.巩固西北边疆
C.加强西藏管理 D.促进中外交往
54.(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下图片与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相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55.(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顺治册封达赖喇嘛”“设立伊犁将军”反映的主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D.明清抗击外来侵略斗争
56.(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伊犁将军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设置驻藏大臣
57.(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沙皇俄国扰我黑龙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17世纪中期,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进行了雅克萨之战。经平等协商,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雅克萨条约》 D.《北京条约》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5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名为《耕织图·耕图》,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为( )
A.由汉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清代商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59.(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内容可以共同说明( )
①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②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A.明朝的建立 B.朱元璋强化皇权
C.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D.明朝经济的发展
60.(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广大农村市场;手工业的兴盛则提供了大量商品。这些使得商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商帮。这描述的是商帮( )
A.出现的原因 B.经营的范围 C.雄厚的资本 D.产生的影响
61.(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 )
A.粮食作物种类不断丰富 B.灌溉工具取得进步
C.粮食的总产量有所起伏 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62.(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 )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C.江南已成为鱼米之乡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63.(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资料反映了清朝前期( )
城市市镇 发展状况
吴江县盛泽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湖北汉口镇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苏州 十万烟火、地值寸金
A.商品经济活跃 B.文化繁荣昌盛
C.对外交往频繁 D.耕地面积增加
64.(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工商业发展非常繁荣
65.(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 B.纸币开始出现
C.美洲作物引进和推广 D.商帮形成
66.(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所示为清朝前期的人口数量与人均耕地变化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②人均耕地的数量减少
③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促进了人口增长
④中原长期战乱导致人均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7.(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清朝年画,年画中的厂甸位于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该图反映的风貌是( )
《新正逛厂甸》
A.农产品投入市场 B.手工业兴盛 C.白银广泛使用 D.商业繁荣
68.(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表表格中的数据共同说明( )
时间 成就
1685年﹣1799年 全国共有耕地由约6亿亩增长到约为10.5亿亩
1684﹣1760年 全国瓷器景德镇平均年产量为25万担,比前代增加了39%
1700年前后﹣1794年 人口从约1.5亿增加到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A.明朝时期农业的发展 B.明朝时期制度的改革
C.清朝前期经济的兴盛 D.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
6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反映出清朝前期( )
时期 人口 耕地面积 征收粮食
顺治末年 不到2000万 约549万顷 640多万石
乾隆末年 3亿左右 约741万顷 830多万石
A.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B.出现手工业工场
C.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D.形成了农村集市
70.(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吴江县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了清朝前期,已经是“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从盛泽镇的繁荣可以看出,清朝前期( )
A.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B.全国商业网形成
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大商帮的出现
71.(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实”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史论”是对历史的解释和评价。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明代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基础
B.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
C.手工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了北方
D.明代出现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72.(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73.(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中期,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旗子弟嗜酒赌博,养鸟斗鸡。这说明当时( )
A.皇帝权力遭到削弱 B.机构臃肿,支出增多
C.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D.军备废弛,战斗力差
7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嘉庆元年国库存银5658万两,到嘉庆十九年时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材料说明
A.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B.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C.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D.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75.(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清代翰林院学士徐骏一日在整理诗集,窗外刮过一阵风,吹得书胡乱翻页,他诗兴大起,写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雍正帝认为这是有意嘲讽清统治者,将徐骏按大不敬律斩立决,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实行八股取士 B.注重处理民族关系
C.实行文字狱 D.故步自封闭关锁国
76.(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康熙时期,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
C.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D.官场之风日益腐败
77.(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雍正年间,设立了一个新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见下图,位于故宫养心殿南侧),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立( )
A.完全取消了对外贸易限制 B.进一步增加了财政收入
C.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D.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78.(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这表明(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闭关自守导致落后
C.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D.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7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无论是明朝内阁首辅,还是清朝军机处的大臣,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仅能参议政事,并无相应的决策权。这表明( )
A.明清时期改革地方官制 B.清初满洲贵族的势力强大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80.(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乾隆时规定:外商不准在广州过冬;外商必须在政府指定商馆中经营;商、民不得向外商借贷,不准为外商打探商业行情或受雇于外商。该规定说明清朝( )
A.禁止外商来华贸易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C.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D.禁止工商业的发展
81.(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这反映了清朝的( )
A.对外开放 B.固步自封 C.文化专制 D.军事腐败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82.(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后来,徽调吸收汉调,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以及其他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这表明京剧( )
A.贴近生活 B.形式多样 C.题材广泛 D.博采众长
83.(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被誉为“国粹”之一。该剧种是( )
A.京剧 B.昆曲 C.徽调 D.秦腔
84.(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是某同学在研究我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时搜集到的部分资料。从昆曲兴盛到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可知( )
①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代的昆山腔。明朝万历年间,经过改良,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②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A.皇室好恶决定艺术兴衰 B.昆曲的艺术水平不可超越
C.时代变迁决定艺术兴衰 D.受到大众喜爱的艺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85.(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以我国经典名著为主题的第五组邮票面世,邮票图案名称分别是:黛玉焚稿、金玉联姻、探春远嫁、宝玉却尘。此组邮票主题来源是( )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86.(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87.(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一位同学参观下图中的纪念馆。他主要可以了解到( )
A.戏剧《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B.明代长篇章回体小说出现
C.小说《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D.清朝前期大型典籍的编纂
88.(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属于清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是( )
A.《窦娥冤》和秦腔 B.《水浒传》和昆曲
C.《红楼梦》和京剧 D.《西游记》和汉调
89.(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不同时代其文学的主流行式有所不同。下表信息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
汉赋 群窈窕之华丽,嗟内顾之所观。
唐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元曲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明清小说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A.流行形式的不同源于地域不同 B.不同文学形式之间互相影响
C.呈现出了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D.明清小说受到最广泛的欢迎
90.(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削弱 B.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
C.商品经济的逐渐衰落 D.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精选期末高频考题90题·选择题
明朝的统治
1.(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处应填入( )
A.蒙古灭金 B.南宋灭亡 C.朱元璋称帝 D.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C
【详解】根据“?”处对应的1368年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C项正确;蒙古灭金在1234年,排除A项;南宋灭亡是在1279年,排除B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166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文中的“我朝”是指(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丞相的废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强化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排除A项;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但并没有废除丞相,排除B项;元朝时期元世祖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国子监宋讷某日独坐生气。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日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如实说了。明太祖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直接原因是( )
A.六部分理朝政 B.设立锦衣卫
C.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D.大兴文字狱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明太祖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题干中,明太祖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直接原因是设立锦衣卫,B项正确;“六部分理朝政”“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加强君主专制在地方和中央采取的措施,排除AC项;大兴文字狱是清朝时期实行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明确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效率 B.造福子孙 C.加强皇权 D.禁锢思想
【答案】C
【详解】根据“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可知朱元璋是规定不许设立丞相,因为他认为设立丞相会威胁到皇权,因此其目的在于加强皇权,C项正确;朱元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提高效率、造福子孙和禁锢思想,排除ABD项。故选C项。
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同学在研究明朝朱元璋改革官职制度时,绘制了下方示意图。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机构 B.加强中央集权
C.抵制地方豪强 D.实行文化专制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军事上,设五军都督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朱元璋改革官制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增加政府机构,排除A项;题干材料显示的朱元璋是在中央改革官职制度,排除C项;题干材料显示的是朱元璋改革官职制度,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列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朝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是( )
A.秧马 B.蹴鞠铜镜 C.泥活字版 D.锦衣卫印
【答案】D
【详解】朱元璋时期设立锦衣卫,加强对臣民的监察,体现皇权的强化,D项正确;秧马是拔秧工具,排除A项;蹴鞠反映的是体育运动方面的,排除B项;泥活字版与活字印刷术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
A.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C.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称为“八股文”,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的思想,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D项正确;科举考试并没有实现绝对的公平公正,排除A项;材料内容有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排除B项;八股取士不利于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B.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D.有利于选拔有才学的人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B项正确;八股文形式呆板,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A项;八股取士与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无关,排除C项;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有才学的人,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明朝时“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明朝八股文的危害是( )
A.扼杀人才,禁锢思想 B.提高了选官标准
C.轻视门第,注重人才 D.规范了考试形式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攻“四书”“五经”,不求实际学问,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明朝八股文的危害是扼杀人才,禁锢思想,A项正确;轻门第,重人才、提高了选官和用人的标准是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排除BC项;规范了考试形式不属于八股文的危害,排除D项。故选A项。
明朝的对外关系
1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史书是研究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下两部著作可以共同研究( )
马欢《瀛涯胜览》 马欢,曾跟随郑和出使,将下西洋时亲身经历国家的情况记录下来。 戚继光《纪效新书》 全书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
A.明朝前期的制度 B.明朝的对外关系
C.明朝后期的科技 D.明朝的文学艺术
【答案】B
【详解】根据题意,“马欢《瀛涯胜览》曾跟随郑和出使,将下西洋时亲身经历国家的情况记录下来,戚继光《纪效新书》全书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可知郑和下西洋涉及外交,戚继光抗倭也涉及外交,B项正确;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题意中未提及明朝的科技,排除C项;题意中未提及明朝的艺术,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郑和船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但并没有到处攻伐。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都先通好,再通商,用纱罗、彩帛、瓷器等物品与各国进行交易。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抵御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B.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C.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地区友好往来 D.引进了高产粮食作物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都先通好,再通商,用纱罗、彩帛、瓷器等物品与各国进行交易”和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属于和平、友好地对外交往,不属于抵御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航海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引进了高产粮食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据下面《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可知( )
A.郑和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
B.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各类物品和大量的金银货币
C.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D.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答案】D
【详解】据题干“《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可判断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项正确;仅从航海图无法直接判断郑和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各类物品和大量的金银货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C.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D.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对郑和下西洋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ABD项都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历史功绩是( )
A.起兵抗元 B.抗击倭寇 C.收复台湾 D.抗击沙俄
【答案】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主要历史功绩是抗击倭寇入侵,加强明朝海防。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B项正确;戚继光是明朝人,起兵抗元与其无关,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C项;康熙帝抗击沙俄,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是某本人物传记的章节目录。据此可知,这本书所写的人物是( )
…… 第二章 第一节初临抗倭前线 第二节守浙东积累经验 第三节募兵创立戚家军 第四节战台州连获胜利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初临抗倭前线”、“守浙东积累经验”、“募兵创立戚家军”、“战台州连获胜利”可知,这本书所写的人物是戚继光。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镇守浙东,在台州九战九捷,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C项正确;岳飞,南宋时抗金名将,排除A项;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排除B项;郑成功在明末清初从荷兰手中收回台湾,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与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相关的是( )
A.王安石变法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C
【详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戚继光的诗句,表明了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根据题意,C项正确;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与材料诗句无关,排除A项;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直至牺牲,与材料诗句无关,排除B项;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与材料诗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代一位历史人物在诗中写道:“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位历史人物是( )
A.罗贯中 B.戚继光 C.吴承恩 D.郑成功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戚继光。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B项正确;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著有《三国演义》,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 吴承恩是中国明代作家、官员,代表作有《西游记》,排除C项;郑成功的主要贡献的抗击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排除D项。故选B项。
1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的客观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明朝时,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B.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作物
C.李时珍经过27年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
D.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看法,D项是对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的看法,认为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D项正确;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的客观描述,ABC选项都是对历史的客观描述,排除ABC选项。故选D项。
19.(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 )
A.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B.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C.抗击了荷兰的侵略 D.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戚继光抗倭保卫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侵略者,两者都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B项正确;两者没有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排除A项;抗击了荷兰的侵略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戚继光抗倭无关,排除C项;两者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20.(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北京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明朝建立以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 B.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C.明长城的布局更为合理,技术更先进 D.明长城由城墙、关隘、烽火台等组成
【答案】C
【详解】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的评价,有一定的观点,C项是对长城的布局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A项是对长城修建次数的描述,B项是对长城的起止点的描述,D项是对长城组成的描述,这三项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计划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按照北京城的山史沿革考察以下地点。他们考察的顺序应为( )
①明城墙遗址 ②金中都水关遗址 ③元大都城墙遗址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①朱棣即位后开始修建北京城,1421年迁都北京。②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后来在今天北京定都。③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北京)。所以顺序为②③①。C项正确;其余三项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图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当时如此布局的根本目的是( )
A.便于设计建造 B.体现皇权至上
C.展现宫殿高大巍峨 D.保证建筑功能齐全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看出,北京城以宫殿为重点,中轴突出,两翼均衡对称,宫城居中,四方层层拱卫。这种布局的根本目的是体现皇权至上,B项正确;明朝北京城当时如此布局的根本目的是体现皇权至上,不是便于设计建造、展现宫殿高大巍峨、保证建筑功能齐全,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南瓜原产美洲,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中国。《本草纲目》中记载:“南瓜,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据此可知,这部著作( )
A.见证了中外的物种交流 B.创新了药物的分类法
C.修正了前人的错误记载 D.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南瓜原产美洲,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中国。《本草纲目》中记载:‘南瓜,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据此可知,这部著作见证了中外的物种交流,因为南瓜原产美洲,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中国,所以《本草纲目》才会有对南瓜的记述,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药物分类,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修正前人的错误,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朝科技成就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可用于研究明朝科技成就的是《天工开物》。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正确;《纪效新书》是中国明朝军事家戚继光所著的一部兵书,排除A项;《梦溪笔谈》是宋代沈括的作品,排除B项;《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所著的史书,排除C项。故选D项。
25.(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代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下表①处应为( )
科技著作 评价
《本草纲目》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①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A.《资治通鉴》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几何原本》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技术,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排除A项;《梦溪笔谈》是由北宋沈括晚年创作的一部具有丰富自然科学内容的著作,排除B项;《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创作的一部数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27.(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是中国传统医学专题知识示意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B.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C.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D.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神农尝草”“《黄帝内经》;名医扁鹊”“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名医华佗”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是医学上的史实,因此明清时期的内容也应与医学相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C项正确;《兰亭集序》属于书法作品,排除A项;《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排除B项;《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排除D项。故选C项。
28.(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李时珍——《水浒传》 B.吴承恩——《本草纲目》
C.徐光启——《农政全书》 D.罗贯中——《西游记》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C项正确;李时珍写出了《本草纲目》,《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吴承恩写出了《西游记》,罗贯中写出了《三国演义》,由此可知,ABD三项对应均不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9.(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内容纯属虚构,完全不可信
B.《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内容来源于真实历史,完全可信
C.《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全面反映了真实的历史
D.《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为增强趣味性适当进行了文学创作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为增强趣味性适当进行了文学创作,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差别的,D项正确;《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内容不全是虚构的,排除A项;《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内容不全是真实的,还有虚构的成分,排除BC项。故选D项。
30.(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节目。一位同学受其启发,对学习过的中国古代部分书籍进行分类,其中____处可选的作品是( )
农学类:《齐民要术》《农书》《____》 历史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学类:《窦娥冤》《三国演义》《西游记》
A.《大唐西域记》 B.《农政全书》 C.《徐霞客游记》 D.《牡丹亭》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B项正确;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排除A项;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排除C项;明朝时期,昆曲有了很大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排除D项。故选B项。
31.(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讲述典籍中的中华文明史。第二集中的主人公了解、记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写出《天工开物》,他还把书中的技术传授给乡邻。这位主人公是( )
A.毕昇 B.苏轼 C.李时珍 D.宋应星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符合题意;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A不符合题意;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词人,B不符合题意;李时珍的著作是《本草纲目》,C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32.(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中后期.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图文并茂的科技著作,如下图插图应出自于(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研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内容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宋应星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C项正确;《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都是医学著作,排除AB项;《农政全书》是一部农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33.(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时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科技巨著。这些著作包括(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主要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梦溪笔谈》是宋代的科技著作。B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宋朝科学家沈括的著作,含有②的选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4.(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图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资治通鉴》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插图最有可能出自《天工开物》。选项B符合题意;《齐民要术》是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A排除;《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C排除;《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D排除。故选B项。
35.(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文本框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划横线的位置适合填入的题目是( )
主题: 秦汉:造纸术、张仲景、华佗 魏晋:祖冲之、贾思勰 隋唐:赵州桥、雕版印刷术 宋元: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的应用 明清:总结性科技著作
A.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B.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C.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介 D.中国古代手工业进步史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印刷术属于四大发明,张仲景、华佗是医学家,祖冲之是数学家,贾思勰杰出的农学家,赵州桥是桥梁建筑学,结合所学知识,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科技成就,C项正确;四大发明只是材料提到的一方面,排除A项;材料是科技发展,涉及医学、数学等,并没有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排除B项;手工业进步知识材料反映的一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明朝的灭亡
36.(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末年,陕西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百姓“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而地方官员却依然严征苛捐杂税。于是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为盗”。这一材料反映明末( )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府机构瘫痪
C.边防危机四起 D.大臣结党营私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地方官员却依然严征苛捐杂税。于是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为盗”可知,这是说,自然灾害,百姓已经无以为生,官府又苛捐杂税,百姓转相为盗,这体现出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已经在准备中,A项正确;材料是说百姓的艰难生活,不能体现政府机构瘫痪,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百姓无以为生,不能体现边防危机、大臣结党,排除CD项。故选A项。
37.(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同学在历史笔记本上写了这样几个词:女真首领、八旗制度、建立后金与这几个词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松赞干布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女真首领”、“八旗制度”、“建立后金”和所学知识可知,努尔哈赤为女真首领,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C项正确;松赞干布是吐蕃首领,排除A项;忽必烈为蒙古族,建立的是元朝,排除B项;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建立清朝,排除D项。故选C项。
38.(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迎闯王”“拜闯王”是因为闯王( )
A.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推翻了长达276年的明王朝 D.阻止了清军入关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末年,发生李自成起义,他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A项正确;李自成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B项;“闯王来时不纳粮”,这体现的是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不能体现推翻了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排除C项;李自成没有阻止清军入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9.(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末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此处的“闯王”是( )
A.陈胜 B.黄巢 C.元昊 D.李自成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D项正确;陈胜领导农民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项;黄巢领导农民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排除B项;元昊建立西夏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40.(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连环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960年陈桥兵变北宋建立,1005年发生澶渊之盟,1127年金灭亡北宋,南宋建立,岳飞等在对金作战中建立了功勋,明朝末年,发生李自成起义,最终推翻明朝,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1.(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末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黄巢 B.朱温 C.李自成 D.张献忠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明朝末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李自成(被称为“闯王”)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制定严明军纪。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C项正确;黄巢在唐朝领导了黄巢起义,排除A项;朱温在907年灭了唐朝,排除B项;张献忠是明朝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不是“闯王”,排除D项。故选C项。
42.(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以下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农民起义 地位或作用
① 陈胜、吴广起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② 黄巾起义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③ 黄巢起义 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④ 李自成起义 推翻了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爆发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所以①各项对应正确;明末的李自成起义,1644年攻入北京,推翻了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所以④各项对应正确,B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所以②各项对应错误,排除AC项;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所以②各项对应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3.(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正确的是( )
A.提出了“仁政”主张 B.建立了“后梁”政权
C.推翻了明朝统治 D.阻止了清军入关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正确;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主张,与李自成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与李自成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人关,可知阻止了清军入关,与李自成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封建王朝政权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推翻明朝,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没有推翻秦朝统治,排除A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没有推翻东汉统治,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排除C项。故选D项。
46.(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灭亡的标志是( )
A.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B.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
C.清军入山海关 D.清朝迁都北京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明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故B项正确;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于1627年,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清军入关是指清顺治元年,即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顺治元年即1644年八月二十日,清朝开始迁都。九月,顺治帝从盛京到达北京,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场战争( )
A.开辟了通向印度洋的新航线 B.加强了西域的管理
C.防御了北方蒙古贵族的袭扰 D.打败了荷兰殖民者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排除A项;题干和西域无关,排除B项;防御了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同学在进行明清时期专题复习时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
戚继光像 郑成功像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铜炮
A.维护领土安全 B.改善民族关系
C.扩大对外交往 D.发展科技文化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卫国家沿海安全;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领土安全;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一,俄军置若罔闻,并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维护国家领土安全,因此题干人物可知,同学复习的专题是维护领土安全,A项正确;题干人物都维护国家领土安全,与改善民族关系、 扩大对外交往、 发展科技文化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49.(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史实的共同点是( )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A.都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B.都打败了外国殖民者
C.都加强了民族的团结 D.都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答案】A
【详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清朝设置台湾府,维护了国家统一,A项正确;清朝在台湾建制属于内政,与打败了外国殖民者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加强民族团结,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0.(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两段话分别出自明清时期的两位民族英雄,相关的史实应是( )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此地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
A.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B.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D.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是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说的;材料“此地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说的。根据题意, B项正确;郑和是明朝时期,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排除A项;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是康熙帝命令清军抗击沙俄侵略的正义之战,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51.(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历史观点是作者对于某个历史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B.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C.清朝在西北设置伊犁将军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答案】A
【详解】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观点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A项是有关台湾府设置意义的评述,属于观点。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的叙述,属于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52.(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下侧《顺治皇帝会晤五世达赖图》和《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C.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D.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答案】A
【详解】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对西藏进行有效的管辖。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乾隆帝是平定了大、小和卓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并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这些措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A项正确;题干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题干和清朝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排除D项。故选A项。
53.(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同学在进行复习时,制作了主题式学习卡片。下侧卡片的“主题”处最适宜填入( )
主题:____ 史实1:1690年,康熙帝率军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 史实2:雍正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直接掌管蒙古各部 史实3:乾隆时,清军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A.建设东南海防 B.巩固西北边疆
C.加强西藏管理 D.促进中外交往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690年,康熙帝率军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雍正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直接掌管蒙古各部;乾隆时,清军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可知,清朝为巩固西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雍正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等,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统治,B项正确;设置台湾府,属于建设东南海防,排除A项;清朝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管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54.(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下图片与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相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包括:册封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C项正确;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属于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属于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属于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D项。
55.(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顺治册封达赖喇嘛”“设立伊犁将军”反映的主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D.明清抗击外来侵略斗争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顺治册封达赖喇嘛”“设立伊犁将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由此可知,题干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清朝初期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但台湾府的设立、顺治册封达赖喇嘛、设立伊犁将军,是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56.(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伊犁将军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D
【详解】由题干图示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①处是清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D项正确;设置宣政院是元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A项;设置伊犁将军和平定噶尔丹叛乱都是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BC项。故选D项。
57.(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沙皇俄国扰我黑龙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17世纪中期,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进行了雅克萨之战。经平等协商,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雅克萨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B
【详解】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B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英双方签订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排除C项;《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与英、法、俄等国签订的,排除D项。故选B项。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58.(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名为《耕织图·耕图》,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为( )
A.由汉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清代商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耕织图·耕图》,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作画《耕织图·耕图》,到清朝,乾隆命人把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说明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A项正确;题干信息不能体现由汉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且不是材料图片反映的主要现象,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
59.(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内容可以共同说明( )
①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②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A.明朝的建立 B.朱元璋强化皇权
C.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D.明朝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反映的是明朝农业的发展;②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反映的是明朝手工业的发展;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反映的是明朝商业的发展。因此,三则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都与题干明朝经济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60.(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广大农村市场;手工业的兴盛则提供了大量商品。这些使得商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商帮。这描述的是商帮( )
A.出现的原因 B.经营的范围 C.雄厚的资本 D.产生的影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广大农村市场;手工业的兴盛则提供了大量商品。这些使得商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商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清农业、手工业等促进商业的发展,商业繁荣为商帮提供了条件。因此,材料描述的是商帮出现的原因,A项正确;商帮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帮资本的内容,排除C项;商帮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1.(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 )
A.粮食作物种类不断丰富 B.灌溉工具取得进步
C.粮食的总产量有所起伏 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答案】A
【详解】据示意图可知,史前时期主要有稻、粟,后来逐步增加。两宋时期引进了占城稻,明清时期引进了玉米、甘薯,这说明引进了高产粮食作物。从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粮食作物种类逐渐丰富,A项正确;示意图没有涉及灌溉工具,排除B项;示意图不能说明粮食总产量有所起伏,排除C项;示意图反映不出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62.(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 )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C.江南已成为鱼米之乡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耕织图》局部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农业发展;《清代开荒执照》说明清朝前期鼓励垦荒,鼓励垦荒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不能反映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已成为鱼米之乡、城镇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CD项。故选A项。
63.(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资料反映了清朝前期( )
城市市镇 发展状况
吴江县盛泽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湖北汉口镇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苏州 十万烟火、地值寸金
A.商品经济活跃 B.文化繁荣昌盛
C.对外交往频繁 D.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吴江县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十万烟火、地值寸金”可知,这反映了清朝前期商品经济活跃。清朝形成了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北京、江宁、扬州、苏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A项正确;题干只体现了清朝商品经济活跃,没有体现出文化,排除B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往频繁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清朝的耕地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64.(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工商业发展非常繁荣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苏州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因此可以通过《盛世滋生图》反映了工商业发展非常繁荣,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苏州是一个城市,不是农村,也不是边界地区,排除AC项;根据题干《盛世滋生图》不涉及坊市分置,排除B项。故选D项。
65.(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 B.纸币开始出现
C.美洲作物引进和推广 D.商帮形成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晋商、徽商等著名的大商帮,D项正确;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和纸币开始出现是在宋代,排除AB项;美洲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不属于商业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66.(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所示为清朝前期的人口数量与人均耕地变化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②人均耕地的数量减少
③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促进了人口增长
④中原长期战乱导致人均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据图片看出,从1661年到1812年人口数量从不足0.5亿迅速增长到3亿多,人均耕地面积则从近30亩/人下降到不足5亩/人,能够看出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人均耕地的数量减少,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促进了人口增长,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从图中看不出中原长期战乱导致人均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含有④的选项不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67.(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清朝年画,年画中的厂甸位于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该图反映的风貌是( )
《新正逛厂甸》
A.农产品投入市场 B.手工业兴盛 C.白银广泛使用 D.商业繁荣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风貌是商业繁荣。D项正确;农产品投入市场、手工业兴盛、白银广泛使用,在图片内容中 无法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68.(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表表格中的数据共同说明( )
时间 成就
1685年﹣1799年 全国共有耕地由约6亿亩增长到约为10.5亿亩
1684﹣1760年 全国瓷器景德镇平均年产量为25万担,比前代增加了39%
1700年前后﹣1794年 人口从约1.5亿增加到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A.明朝时期农业的发展 B.明朝时期制度的改革
C.清朝前期经济的兴盛 D.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了清朝时期耕地面积增加,瓷器产量和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这说明了清朝前期经济的兴盛,C项正确;瓷器属于手工业,明朝时期农业的发展与材料瓷器产量增长不符,且材料表格反映的是清朝的情况,而不是明朝的情况,排除A项;表格反映的是清朝经济发展,反映不出制度的改革,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清朝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和人口不断增长无法直接说明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6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反映出清朝前期( )
时期 人口 耕地面积 征收粮食
顺治末年 不到2000万 约549万顷 640多万石
乾隆末年 3亿左右 约741万顷 830多万石
A.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B.出现手工业工场
C.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D.形成了农村集市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建立后,统治者注重农业发展,积极调整农业政策,鼓励垦荒运动,使得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A符合题意;手工业与耕地面积无关,B不符合题意;商帮与征收粮食无关,C不符合题意;题干表格显示人口增多,与集市无关,D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70.(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吴江县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了清朝前期,已经是“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从盛泽镇的繁荣可以看出,清朝前期( )
A.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B.全国商业网形成
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大商帮的出现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因此从盛泽镇的繁荣可以看出,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71.(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实”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史论”是对历史的解释和评价。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明代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基础
B.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
C.手工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了北方
D.明代出现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基础,这是对明代经济发展这一历史的解释和评价,属于“史论”,A项正确;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手工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了北方、明代出现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都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72.(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A
【详解】据题干“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反映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耕地面积的扩大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73.(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中期,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旗子弟嗜酒赌博,养鸟斗鸡。这说明当时( )
A.皇帝权力遭到削弱 B.机构臃肿,支出增多
C.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D.军备废弛,战斗力差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中期,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旗子弟嗜酒赌博,养鸟斗鸡”,说明当时军备废弛,战斗力差,D项正确;题干强调士兵战斗力差,没涉及皇帝权力削弱,机构臃肿,支出增多,排除AB项;题干不能体现清军武器装备落后,排除C项。故选D项。
7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嘉庆元年国库存银5658万两,到嘉庆十九年时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材料说明
A.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B.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C.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D.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B
【详解】嘉庆十九年的国库存银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说明政府财政出现了危机,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贫富分化现象严重,也无法体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排除ACD。故选B项。
75.(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清代翰林院学士徐骏一日在整理诗集,窗外刮过一阵风,吹得书胡乱翻页,他诗兴大起,写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雍正帝认为这是有意嘲讽清统治者,将徐骏按大不敬律斩立决,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实行八股取士 B.注重处理民族关系
C.实行文字狱 D.故步自封闭关锁国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雍正帝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将徐骏处死”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C项正确;八股取士是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6.(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康熙时期,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
C.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D.官场之风日益腐败
【答案】A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从南书房到军机处的设立,反映了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大臣从国家治理的参与者变成了皇帝意志的执行者,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题意中未提及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排除B项;题意中未提及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内容,排除C项;题意中未提及官场之风日益腐败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77.(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雍正年间,设立了一个新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见下图,位于故宫养心殿南侧),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立( )
A.完全取消了对外贸易限制 B.进一步增加了财政收入
C.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D.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置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D项正确;军机处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A项;军机处是处理政务的机构,无法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军机处与文化艺术的繁荣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8.(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这表明(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闭关自守导致落后
C.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D.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雍正帝设军机处,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皇权高度膨胀,A项正确;材料是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闭关自守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明清时期从政治方面加强君主专制,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是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排除C项;材料是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体现不出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
7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无论是明朝内阁首辅,还是清朝军机处的大臣,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仅能参议政事,并无相应的决策权。这表明( )
A.明清时期改革地方官制 B.清初满洲贵族的势力强大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无论是明朝内阁首辅,还是清朝军机处的大臣,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仅能参议政事,并无相应的决策权”,表明明清时期君主采取措施加强君主专制,D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地方官制改革,排除A项;题干不能表明清初满洲贵族的势力强大,排除B项;题干没涉及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80.(2023·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期末统考)乾隆时规定:外商不准在广州过冬;外商必须在政府指定商馆中经营;商、民不得向外商借贷,不准为外商打探商业行情或受雇于外商。该规定说明清朝( )
A.禁止外商来华贸易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C.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D.禁止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乾隆时期规定的内容,反映了清代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B项正确;清朝限制外商来华而不是禁止外商来华贸易,排除A项;题干对外贸易政策,而不是思想控制,排除C项;题干没涉及禁止工商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81.(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这反映了清朝的( )
A.对外开放 B.固步自封 C.文化专制 D.军事腐败
【答案】B
【详解】据材料“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反映的是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信息,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清朝大兴文字狱,属于文化专制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王朝军队腐败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82.(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后来,徽调吸收汉调,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以及其他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这表明京剧( )
A.贴近生活 B.形式多样 C.题材广泛 D.博采众长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京剧”可知,乾隆年间,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戏”或“京剧”。题干材料中“徽调吸收汉调,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以及其他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体现出京剧发展特点是博采众长,D项正确;题干意在强调京剧的博采众长,即广泛采纳其他剧种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不是说明京剧贴近生活、形式多样以及题材广泛,这些均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83.(2023·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被誉为“国粹”之一。该剧种是( )
A.京剧 B.昆曲 C.徽调 D.秦腔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道光年间,徽调经过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形成新的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剧”,A项正确;昆曲在明朝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排除B项;徽调是徽剧的旧称。亦指徽剧所用的腔调。主要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后也用西皮、高腔、昆腔等。 乾隆 、 嘉庆 年间徽班进京演出后,对京剧腔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排除C项;秦腔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排除D项。故选A项。
84.(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是某同学在研究我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时搜集到的部分资料。从昆曲兴盛到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可知( )
①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代的昆山腔。明朝万历年间,经过改良,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②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A.皇室好恶决定艺术兴衰 B.昆曲的艺术水平不可超越
C.时代变迁决定艺术兴衰 D.受到大众喜爱的艺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答案】D
【详解】据题干材料“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可知,昆曲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这从反面说明,受到大众喜爱的艺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D项正确;决定艺术兴衰的是广大民众,不是皇室的好恶、也不是时代的变迁,排除AC项;题干未对昆曲的艺术水平进行比较,排除B项。故选D项。
85.(2023·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以我国经典名著为主题的第五组邮票面世,邮票图案名称分别是:黛玉焚稿、金玉联姻、探春远嫁、宝玉却尘。此组邮票主题来源是( )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黛玉”“探春”“宝玉”都是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所以这组邮票的主题来源是《红楼梦》,B项正确;黛玉、探春和宝玉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西游记》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86.(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和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作品是《红楼梦》。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A项正确;《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的作品,排除B项;《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排除C项;《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排除D项。故选A项。
87.(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一位同学参观下图中的纪念馆。他主要可以了解到( )
A.戏剧《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B.明代长篇章回体小说出现
C.小说《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D.清朝前期大型典籍的编纂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曹雪芹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庄重的建筑群,这是曹雪芹曾经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的生活环境和灵感来源,C项正确;戏剧《窦娥冤》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排除A项;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最早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排除B项;清朝前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在皇帝主持下,由高官、学者编撰,曹雪芹纪念馆不能了解到清朝前期大型典籍的编纂,排除D项。故选C项。
88.(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属于清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是( )
A.《窦娥冤》和秦腔 B.《水浒传》和昆曲
C.《红楼梦》和京剧 D.《西游记》和汉调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 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 。因此属于清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是选项C;《窦娥冤》是元朝相关;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汉调在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89.(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不同时代其文学的主流行式有所不同。下表信息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
汉赋 群窈窕之华丽,嗟内顾之所观。
唐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元曲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明清小说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A.流行形式的不同源于地域不同 B.不同文学形式之间互相影响
C.呈现出了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D.明清小说受到最广泛的欢迎
【答案】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辞藻华丽,半诗半文,带有浓厚的贵族风格,唐诗音节和谐,文字精炼,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则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通俗容懂:这表明文学呈现出了平民化、世俗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学形式的阶段性特征,而不是地域特征,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不同时代其文学的主流行式有所不同,而不是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问题,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不同时代其文学的主流行式有所不同,从材料无法得出明清小说受到最广泛的欢迎,排除D项。故选C项。
90.(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不断削弱 B.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
C.商品经济的逐渐衰落 D.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适应市民阶层的小说应运而生,B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A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明清时期科技发明不及宋元时期,更多的是一些总结性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