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室中学高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一)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 秦国官僚制十分成熟 B. 秦国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C. 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 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而秦国则不拘一格任用非秦国人为相,说明秦国用人思想较为开放,这得益于商鞅变法的影响,B项正确;秦国官僚制十分成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与历史史实不符,且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2.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 戒奢尚俭、讲究实用的社会风气 B. 日暮途穷、追求奢逸的政治生态
C.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思想观念 D. 豪强势重、世家兴起的时代景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生活奢靡,而东汉后期,社会危机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戒奢尚俭、讲究实用成为社会风气,于是出行乘牛车成为一种风尚,A项正确;出行乘牛车是戒奢尚俭,而非追求奢逸,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戒奢尚俭、讲究实用的社会风气,没有描述重农抑商,也没有体现豪强势重,排除CD项。故选A项。
3.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纸张的普遍使用 B. 雕版印刷的发明 C. 北人的大量南迁 D. 佛教道教广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题干“《历代名画记》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绘画作品的产生,A项正确;雕版印刷发明于唐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的开发,但和画家数量增多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佛教道教主要体现在宗教艺术方面,而不是直接导致画家数量的显著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
4. 《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以上内容反映了( )
A.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元明清时期,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
C. 元明清时期,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 D. 元明清时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以及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其财赋都仰仗江南地区,说明此时,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A项;元明清时期,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与材料描述的主要意思不符,排除C项;元明清时期,经济格局未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中心依然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5. 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 一些知识份子仍有排外倾向 B. 作者主张中学体、西学为用
C. 新政中各项改革成效显著 D. 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十分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对新式学堂部分助教因为学堂聘请洋人为师采用辞职形式抵制的行为大为赞赏,可见作者具有排外倾向,A项正确;材料只是记载1902年中国新式学堂的相关情况,作者没有明确表达观点,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教育领域的一些信息,不能反映“各项改革成效显著”,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当时部分助教排外现象,并不能据此得出天朝上国观念盛行,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 旧式文学与新式文学的矛盾 B. 民国政府与守旧势力的斗争
C. 改良道路与革命道路的碰撞 D. 封建专制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北京政府的规定,“呈”“禀”以及“令”“批”等,依然体现了封建专制思想,导致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是民国建立后,封建专制与民主思想的冲突,D项正确;旧式文学与新式文学的矛盾,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而新文化运动在1915年开始,排除A项;北京政府即北洋政府,其代表着民国政府,而商界人士并非守旧势力,排除B项;改良思想,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7. 1946年4月,根据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以立法(宪法原则)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并于1947年召开了内蒙人民代表会议,同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1948年4月开始积极推进包括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的政协会议的开展。以上做法( )
A. 反映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B. 标志着三大制度的确立
C. 助推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 利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1948年(中国)。材料反映了1946年陕甘宁边区确立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1947年成立了内蒙自治政府,1948年积极推进政协会开展,这些做法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助推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地方政权的建设,与国家最高权力重组无关,排除A项;三大制度的确立是在建国后,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78年6月,邓小平通过以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等人谈话的方式,决策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要求教育部按照“今年三千,明年一万(人)”的规模编制计划,而且首先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这一年,我国还向28个国家派出了480多名留学生。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酝酿着工作重心的转移 B. 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 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D. 基本完成教育体制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我国多次向国外派出多名留学生,其目的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此时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反映了当时中国酝酿着工作重心的转移,A项正确;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B项;这一时期对外政策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C项;向国外派出多名留学生与教育体制转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 如图是古希腊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这一城市布局( )
A. 强调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 B. 体现神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C. 反映城市功能的多元特征 D. 是雅典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时期(欧洲)。据材料可知,在古希腊雅典城市中,有神庙、剧院、最高法院、居住区、市场等地方,体现了多元的城市功能,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没有体现出等级尊卑观念,排除A项;虽然在示意图中,神庙较多,但无法判定其政治理念,排除B项;雅典工商业发展的结果,在平面图中没有体现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加尔文主张每个人都要以勤勉的态度努力完成上帝赐给他们的天职,用做好本职工作的办法来实现对上帝的赞美,一方面,事业的成功是基督徒的行为证明;另一方面,又需要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保持自我奋斗、节俭有度的理性生活。由此可知,加尔文的主张( )
A. 完善了因信称义的思想理论 B. 受启蒙运动精神内核的影响
C. 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开始 D. 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后的(西欧)。据本题材料“每个人都应该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并在世俗活动中证明自己的信仰。一方面,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努力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又需要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保持自我奋斗、节俭有度的理性生活。”可知,这是加尔文的“先定论”,强调个人积极进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D项正确。完善因信称义思想不是材料的主旨,因信称义也体现了每个人的作用,排除A项,宗教改革之后发生启蒙运动,排除B项;材料是宗教改革的具体主张,不能推断其是宗教改革的开始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两权分离”是指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两权分离”速度加快。如表为全美最大的非金融公司中由经营者控制的公司数量和公司资产占比变化,这一变化( )
年份(年) 公司数量占比 公司资产占比
1929 44% 58%
1963 845% 85%
1975 82.5% 85.4%
A. 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确立 B. 发生于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C. 导致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D. 根源于科技发展及生产过程复杂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两权分离”速度加快,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些变化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必然结果,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其社会阶层结构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尤里卡计划”在前法国总统密特朗提议下,于1985年发起,经过20年的发展,其成员国增加到36个,包括欧盟成员国和瑞士、土耳其等国。密特朗认为这项宏伟计划的实施,将使欧洲“能够掌握所有的高技术”。该计划的实施( )
A. 确保西欧抵制苏联的扩张 B. 反映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C. 导致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D. 进一步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后的欧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这项宏伟计划”“将使欧洲‘能够掌握所有的高技术’”可知,“尤里卡计划”会增强欧洲的实力,这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项正确;“确保”一词使用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不同时期的对比,不能得出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科技发展的比较,不能得出科技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乡”是较大的行政组织单位,乡里设置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和长大夫等职。秦汉时期,郡下设县,县下采取乡里制度,三老有秩蔷夫游徼分布负责教育文化、政法、税收、治安工作。唐朝时期,乡作为行政单位依然保留,但权力开始虚化,仅仅负责礼仪教化之类的工作,而里正逐渐成为乡务的实际主持者。北宋时期乡里制被都保制取代,都保制在放贷、民防、赈灾和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随着理学的下乡,乡村宗族组织、士绅精英也加入乡村治理的队伍中来。明朝推行里甲制、保甲制,作为基层组织履行上级组织的职能,此外由退休官员、举人、贡生、秀才或童生构成的乡绅集团的影响巨大,作为充当精神领袖,管控乡村精神、道德、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一切事务。清朝在基层治理上基本沿袭明制,并不断加强对保甲制度的控制和规范管理,将其由半自治性质的基层组织,逐渐内化为行政体系的一部分。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出台了《农村发展法》《农业与食品法》《农村发展政策法》等法规,涉及乡村的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水利管网、住房、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里根总统及其政府还提出了包括加强农村教育、建立地方信息机构、设立就业中心等内容的“乡村再生六点倡议”。农业部和州及地方政府相互配合,推动乡村制造业、服务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乡村多样化发展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乡村农业生产占比逐步降低,兼业化程度提升。20世纪90年代兴起城乡政策整合,政府通过政策的长期实施和不断优化,充分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和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是该阶段乡村发展的政策重点。
——摘编自乔婷《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振兴经验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评价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乡村建设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当今乡村建设的启示。
【答案】(1)发展趋势:乡功能弱化,里正、保甲作用逐渐凸显;基层组织职能丰富化,包括行政、教育经济等;官方的控制逐步增强,逐渐体系化;宗族和士绅在地方治理中的地位显现。
评价: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有利于保证国家赋税征收和兵役和劳役的征发;巩固了儒学价值观的社会影响,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容易导致地方乡绅势力的膨胀。
(2)特点:采取立法手段;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涉及范围广;注重城乡整合。
(3)启示: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平衡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的关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基层权力配置;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乡村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唐朝时期,乡作为行政单位依然保留,但权力开始虚化,仅仅负责礼仪教化之类的工作,而里正逐渐成为乡务的实际主持者。”可知,乡功能弱化,里正、保甲作用逐渐凸显;根据材料“北宋时期乡里制被都保制取代,都保制在放贷、民防、赈灾和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可知,基层组织职能丰富化,包括行政、教育经济等;根据材料“清朝在基层治理上基本沿袭明制,并不断加强对保甲制度的控制和规范管理,将其由半自治性质的基层组织,逐渐内化为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可知,官方的控制逐步增强,逐渐体系化;根据材料“明朝推行里甲制、保甲制,作为基层组织履行上级组织的职能,此外由退休官员、举人、贡生、秀才或童生构成的乡绅集团的影响巨大,作为充当精神领袖,管控乡村精神、道德、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一切事务。”可知,宗族和士绅在地方治理中的地位显现。
评价:根据材料“秦汉时期,郡下设县,县下采取乡里制度,三老有秩蔷夫游徼分布负责教育文化、政法、税收、治安工作。唐朝时期,乡作为行政单位依然保留,但权力开始虚化,仅仅负责礼仪教化之类的工作,而里正逐渐成为乡务的实际主持者。北宋时期乡里制被都保制取代,都保制在放贷、民防、赈灾和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可知,可以从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有利于保证国家赋税征收和兵役和劳役的征发;巩固了儒学价值观的社会影响,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容易导致地方乡绅势力的膨胀等角度进行阐述。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美国。
特点: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出台了《农村发展法》《农业与食品法》《农村发展政策法》等法规”可知,采取立法手段;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兴起城乡政策整合,政府通过政策的长期实施和不断优化,充分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和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是该阶段乡村发展的政策重点。”可知,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根据材料“涉及乡村的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水利管网、住房、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可知,涉及范围广;根据材料“农业部和州及地方政府相互配合,推动乡村制造业、服务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乡村多样化发展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乡村农业生产占比逐步降低,兼业化程度提升。”可知,注重城乡整合。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启示: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与中国具体国情,可以从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平衡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的关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基层权力配置;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乡村产业,助推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描述。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以下是我国历史上四个时期的疆域图:
请根据四幅疆域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2-3幅提炼一个历史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要求:列出所选地图,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论题一:地图一、二、三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说明:春秋时期戎狄蛮夷在与中原各国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他们逐渐融入华夏族。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民族通过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接受儒家文化,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南迁的人民在江南的开发中也与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金时期,各民族政权通过和议,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民族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
综上,三幅地图反映出不同时期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题二:图一、二、三(或二、三、四)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说明:战国时期,国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一带,而南方经济尚未得到有效的开放;南北朝时期,北方政局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而南方相对稳定,南迁的中原人民又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政府的宽松的经济政策,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南方经济得到长足增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彻底稳定下来。
综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影响着今天中国的经济格局。
其他论题,酌情给分,如:论题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说明:从政治(局部统一)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社会(民心渴望统一)等方向说明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中提及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不同时期的形势图,可以从政治制度、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论述。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的形势图可以拟定论题:地图一、二、三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结合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大一统国家形成、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综上,三幅地图反映出不同时期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还可以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的形势图可以拟定论题:图一、二、三(或二、三、四)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宋时期、南宋时期等历史时期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综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影响着今天中国的经济格局。其他论题,酌情给分,如:论题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说明:从政治(局部统一)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社会(民心渴望统一)等方向说明即可。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言之有理即可。
(二)选考题。请考生从2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所答第一题评分。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朱熹等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
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20世纪30、40年代,史学家们也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谷城提出变法动因“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曰内部的贫弱”;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
——摘编自何文国《王安石变法评价面面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他们的立场与动机。
【答案】(1)南宋朱熹等认为,王安石变法轻教化、不诚信、重利轻义,对其进行批评;清末梁启超以近代西方现代化角度来解读王安石变法,对其高度肯定;30、40年代史学家从变法原因、军备、官制改革等角度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
(2)朱熹等人作为南宋理学家,动机是为维护伦理纲常,标榜理学正统。梁启超作为清末改革家,动机是为推动变法,救亡图存。周谷城等作为抗战时期的爱国历史学家,动机是为挽救民族危亡提供借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可知,南宋朱熹等认为,王安石变法轻教化、不诚信、重利轻义,对其进行批评;根据材料“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可知,清末梁启超以近代西方现代化角度来解读王安石变法,对其高度肯定;根据材料“周谷城提出变法动因‘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曰内部的贫弱’;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可知,30、40年代史学家从变法原因、军备、官制改革等角度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可知,朱熹等人作为南宋理学家,动机是为维护伦理纲常,标榜理学正统;根据材料“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可知,梁启超作为清末改革家,动机是为推动变法,救亡图存;根据材料“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曰内部的贫弱”可知,周谷城等作为抗战时期的爱国历史学家,动机是为挽救民族危亡提供借鉴。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贺麟(1902-1992),中国著名哲学家、“新心学”的创建者。1917年后,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贺麟先后就读于省立成属联中和清华学堂。1926年,贺麟先后赴美国及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以期“知识救国”。在德国学习期间,贺麟试着把儒家传统哲学同西方哲学融合起来,并最终确立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1931年,贺麟回国后在清华和北大任教。40年代,在充分理解了东西文化的异同之后,贺麟构建起一个严密的“新心学”理论体系。贺麟指出: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传统的儒家文化,早已陷入了僵化、教条和固步自封的愚昧之中……只有让儒家文化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新时代新环境中推动其向前发展,才能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格,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复兴。
——根据东周社《和美金堂 大师贺麟》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贺麟创建“新心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贺麟的观点。
【答案】(1)背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传入,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道成为潮流;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片面否定;贺麟良好的理(儒)学功底和对西方哲学的深入研究;贺麟创造性地中西方哲学融会贯通。
(2)观点:贺麟认为,近代落后的根源是儒家思想的僵化,只有吸纳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
评价:确立了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在当时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推动抗战形势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有深远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背景:据材料“1926年,贺麟先后赴美国及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以期‘知识救国’”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传入,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道成为潮流;据材料“1917年后,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贺麟先后就读于省立成属联中和清华学堂”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片面否定;据材料“40年代,在充分理解了东西文化的异同之后”可知,贺麟良好的理(儒)学功底和对西方哲学的深入研究;据材料“在德国学习期间,贺麟试着把儒家传统哲学同西方哲学融合起来,并最终确立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可知,贺麟创造性地中西方哲学融会贯通。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观点:据材料“因为传统的儒家文化,早已陷入了僵化、教条和固步自封的愚昧之中……只有让儒家文化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新时代新环境中推动其向前发展,才能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格,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复兴”可知,贺麟认为,近代落后的根源是儒家思想的僵化,只有吸纳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评价:据材料“在德国学习期间,贺麟试着把儒家传统哲学同西方哲学融合起来,并最终确立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确立了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据材料“40年代,在充分理解了东西文化的异同之后,贺麟构建起一个严密的‘新心学’理论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当时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推动抗战形势发展;据材料“只有让儒家文化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新时代新环境中推动其向前发展,才能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格,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复兴。”可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有深远影响。成都石室中学高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一)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 秦国官僚制十分成熟 B. 秦国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C. 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 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2.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 戒奢尚俭、讲究实用的社会风气 B. 日暮途穷、追求奢逸的政治生态
C.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思想观念 D. 豪强势重、世家兴起的时代景象
3.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纸张的普遍使用 B. 雕版印刷的发明 C. 北人的大量南迁 D. 佛教道教广传播
4. 《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以上内容反映了( )
A.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元明清时期,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
C. 元明清时期,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 D. 元明清时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5. 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 一些知识份子仍有排外倾向 B. 作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新政中的各项改革成效显著 D. 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十分盛行
6. 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 旧式文学与新式文学的矛盾 B. 民国政府与守旧势力的斗争
C. 改良道路与革命道路的碰撞 D. 封建专制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7. 1946年4月,根据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以立法(宪法原则)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并于1947年召开了内蒙人民代表会议,同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1948年4月开始积极推进包括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的政协会议的开展。以上做法( )
A. 反映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B. 标志着三大制度的确立
C. 助推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 利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8. 1978年6月,邓小平通过以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等人谈话方式,决策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要求教育部按照“今年三千,明年一万(人)”的规模编制计划,而且首先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这一年,我国还向28个国家派出了480多名留学生。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酝酿着工作重心的转移 B. 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 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D. 基本完成教育体制转型
9. 如图是古希腊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这一城市布局( )
A. 强调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 B. 体现神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C. 反映城市功能的多元特征 D. 是雅典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10. 加尔文主张每个人都要以勤勉的态度努力完成上帝赐给他们的天职,用做好本职工作的办法来实现对上帝的赞美,一方面,事业的成功是基督徒的行为证明;另一方面,又需要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保持自我奋斗、节俭有度的理性生活。由此可知,加尔文的主张( )
A. 完善了因信称义的思想理论 B. 受启蒙运动精神内核的影响
C. 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开始 D. 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11. “两权分离”是指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两权分离”速度加快。如表为全美最大的非金融公司中由经营者控制的公司数量和公司资产占比变化,这一变化( )
年份(年) 公司数量占比 公司资产占比
1929 44% 58%
1963 84.5% 85%
1975 82.5% 85.4%
A. 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确立 B. 发生于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C. 导致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D. 根源于科技发展及生产过程复杂化
12. “尤里卡计划”在前法国总统密特朗提议下,于1985年发起,经过20年的发展,其成员国增加到36个,包括欧盟成员国和瑞士、土耳其等国。密特朗认为这项宏伟计划的实施,将使欧洲“能够掌握所有的高技术”。该计划的实施( )
A. 确保西欧抵制苏联的扩张 B. 反映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C. 导致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D. 进一步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
二、非选择题。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乡”是较大的行政组织单位,乡里设置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和长大夫等职。秦汉时期,郡下设县,县下采取乡里制度,三老有秩蔷夫游徼分布负责教育文化、政法、税收、治安工作。唐朝时期,乡作为行政单位依然保留,但权力开始虚化,仅仅负责礼仪教化之类的工作,而里正逐渐成为乡务的实际主持者。北宋时期乡里制被都保制取代,都保制在放贷、民防、赈灾和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随着理学的下乡,乡村宗族组织、士绅精英也加入乡村治理的队伍中来。明朝推行里甲制、保甲制,作为基层组织履行上级组织的职能,此外由退休官员、举人、贡生、秀才或童生构成的乡绅集团的影响巨大,作为充当精神领袖,管控乡村精神、道德、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一切事务。清朝在基层治理上基本沿袭明制,并不断加强对保甲制度的控制和规范管理,将其由半自治性质的基层组织,逐渐内化为行政体系的一部分。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出台了《农村发展法》《农业与食品法》《农村发展政策法》等法规,涉及乡村的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水利管网、住房、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里根总统及其政府还提出了包括加强农村教育、建立地方信息机构、设立就业中心等内容的“乡村再生六点倡议”。农业部和州及地方政府相互配合,推动乡村制造业、服务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乡村多样化发展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乡村农业生产占比逐步降低,兼业化程度提升。20世纪90年代兴起城乡政策整合,政府通过政策的长期实施和不断优化,充分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和推动农业市场化进程是该阶段乡村发展的政策重点。
——摘编自乔婷《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振兴经验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评价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乡村建设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当今乡村建设启示。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以下是我国历史上四个时期的疆域图:
请根据四幅疆域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2-3幅提炼一个历史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要求:列出所选地图,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二)选考题。请考生从2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所答第一题评分。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朱熹等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
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20世纪30、40年代,史学家们也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谷城提出变法动因“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曰内部的贫弱”;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
——摘编自何文国《王安石变法评价面面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他们立场与动机。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贺麟(1902-1992),中国著名哲学家、“新心学”的创建者。1917年后,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贺麟先后就读于省立成属联中和清华学堂。1926年,贺麟先后赴美国及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以期“知识救国”。在德国学习期间,贺麟试着把儒家传统哲学同西方哲学融合起来,并最终确立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1931年,贺麟回国后在清华和北大任教。40年代,在充分理解了东西文化的异同之后,贺麟构建起一个严密的“新心学”理论体系。贺麟指出: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传统的儒家文化,早已陷入了僵化、教条和固步自封的愚昧之中……只有让儒家文化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新时代新环境中推动其向前发展,才能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格,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复兴。
——根据东周社《和美金堂 大师贺麟》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贺麟创建“新心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贺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