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教学课题: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对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范围: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任 务 一:利用文字和箭头建构“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型(以碳循环为例)
1、“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
3、 用关键词建构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型。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碳的循环形式:
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
在生物群落内部:
碳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碳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食物网传递。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
(1)生产者、消费者的 。
(2)分解者的 (实质是呼吸作用)。
(3)化石燃料的 。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燃烧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4.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主要途径:
食物链、食物网
5.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原因?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一找”双箭头——一方为生产者,一方为大气CO2库;
“二看”箭头最多指向——箭头最多指向的是大气CO2库; “三判”分解者——箭头次多指向的是分解者。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生产者
大气CO2库
生产者
大气CO2库
生产者
大气CO2库
重温高考
典例1.(2023海南卷节选)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 ,能有效降低大气中CO2含量,其主要原因是_____ 。
典例2.(2021河北卷节选)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
典例3.(2021广东卷节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
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
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转变为有机物
生产者
含碳有机物
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
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1%
固定(同化)
99%
散失
任务二: 建构“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的能量
水稻
(生产者)
二化螟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鸭
1、建构一条能体现鸭获取能量过程的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并标出食物链中每个营养级所对应的生态系统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4.6
96.3
12.5
293
62.8
62.8
18.8
2.1
29.3
12.6
12.6
7.5
微量
5.0
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单向流动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逐级递减,说明生产者的能量并没有全部流入消费者,那么能量都去哪了呢?
任务二: 建构“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的能量
3、能量流动的过程
(1)第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①输入:生产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②输出
a.在生产者的________________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b.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者
任务二: 建构“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的能量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完善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初级消费者同化
生长、发育和繁殖
次级消费者
呼吸作用
(2)能量流经二化螟(第二营养级)过程:
二化螟吃水稻后能将摄入的全部同化吗?
初级消费者摄入
呼吸作用
热量散失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粪便
初级消费者同化
摄入量 = 同化量 + 粪便量
粪便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枯枝落叶中有能量码 ?它们去哪里了 ? 粪便中有 能量吗 ? 它们又去哪里了 ?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次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摄入
呼吸作用
热量散失
初级消费者同化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分解者利用
遗体残骸
粪便
次级消费者摄入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经二化螟(第二营养级)过程: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生产者
(绿色植物)
初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
次级消费者
(肉食性动物)
三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
呼吸作用
……
分解者
4、完善三个营养级对应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①源头: 。
②起点:从 开始。
③流入生态系统总量: 。
④主要方式:__________。
能量流动
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过
程
输入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光合作用
①传递渠道: 。
②传递过程:
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
转化
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散失
大部分热能形式散失,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太阳能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典例4、(2023新课标卷节选)湖区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意图如下,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重温高考
水鸟的同化量
水鸟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典例5、“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通过鸭、鱼的引入最终实现了稻鸭鱼都丰收。请结合该模式中鸭、鱼、水稻、浮游藻类、害虫种间的关系,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
鸭和鱼取食浮游藻类和杂草,减少其与水
稻的竞争,使水稻能获得更多光能; 浮游藻类、害虫的
能量流入鱼和鸭体内,最终实现水稻、鱼、鸭同时增产。
(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
最有益的部分)
“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指挥棒”是什么 它如何发挥作用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为什么每年2—3月播种育秧、4—5 月底栽秧
2、当地农户为什么要放养体长超过 6 cm 的鱼苗
小资料:水稻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稻要在白天短于一定的时长才开花。
思考:资料中体现了哪种信息类型?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什么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水稻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说明信息传递具有什么功能?
水稻要在白天短于一定的时长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具有什么功能?
当地农户放养体长超过 6 cm 的鱼苗不会被鸭子吃掉,说明信息传递具有什么功能?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非生物环境(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生物个体或群体(声、颜色)
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
生物体代谢产物或分泌物
行为信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植物的颜色、萤火虫的荧光、蛛网的振动频率
昆虫的性外激素、
狗的尿液等
蜜蜂跳舞,孔雀开屏
典例5、(2023湖南卷)“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重温高考
C
四、课后延伸
1、请利用信息传递相关知识分析“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中圈鸭回舍后如何提高鸭的产蛋率 并归纳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中通过鸭、鱼的引入最终实现了稻鸭鱼都丰收。请结合该模式中鸭、鱼、水稻、浮游藻类、害虫种间的关系,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
典例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迁徙鸟类对迁徙途中停歇、觅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 和 。
典例2.(2022·湖南·高考真题)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
典例3.(2021·福建·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生态茶园管理措施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使用诱虫灯诱杀害虫,可减少农药的使用
B.套种豆科植物作为绿肥,可提高土壤肥力
C.利用茶树废枝栽培灵芝,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修剪茶树枝叶通风透光,可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典例4(2020·天津·统考高考真题)鬼箭锦鸡儿(灌木)和紫羊茅(草本)是高寒草甸系统的常见植物。科研人员分别模拟了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见下图。据图回答:
(1)CO2浓度和温度都会影响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体现了植物在生态系统 和 中的重要作用。
C
典例6(2023浙江卷(2)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______ 和能量流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______ 过程。
大气中的CO2库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化石燃料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摄食
燃烧
分解作用
1、碳的循环形式:
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
在生物群落内部:
碳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碳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食物网传递。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水圈中的CO2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