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 第六讲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作文指导 第六讲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1:3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中考作文指导
第六讲
目录
Project plan
内容充实
01
巧列提纲
02
点明题意
03
拟写标题
04
CONTANTS
巧设伏笔
05
第一节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写记叙文,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不堆砌材料而着重生动形象的描写;写议论文,要求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典型充足,不在于堆砌事实论据而重在深刻透彻地说理;写说明文,要求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一棵树如果只有树干不见枝叶,就会给人以干枯、单调、乏味的感觉。同样,一篇作文如果内容空洞,题材虚假,感情做作,也会给人以干瘪、生涩、呆板的感觉。前人评价一篇好的文章为:凤头,猪肚,豹尾,即它要求文章: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可见作文的内容,只有生动丰满,才能引人入胜。。  
内容充实
作为中考作文基础等级的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
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从多年的中考阅卷情况来看,“无内容”的作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能做到“内容充实”的作文也比较少,绝大多数考生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但内容是否充实直接决定了作文的成败,也关系到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这是考生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曾五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刻画细腻。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青白”,又到“灰”而“黑瘦”,这是人物内心情感嬗变历程的直观外现。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细微变化的逼真描摹,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又可见出作者洞幽烛微、绘色传情的艺术匠心。
作文内容常见的失误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华丽,它引以为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道出一个写作的真谛: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可是大部分考生作文时却很容易出现文章内容不充实的情况,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积累不足,空洞无物
选材不当,主次不分
雕琢不够,枯燥无味
积累不足,空洞无物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能干的女子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亦如此,如果考生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材料过于陈旧贫乏,写作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使拼凑出来,作文内容也是平淡、枯燥,满篇假、大、空。
选材不当,主次不分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充实,文章自然生动丰满。
但我们所说的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很多考生恰恰犯了这个毛病:写记叙文时,由于叙述多件事且无主次详略之分,导致所有内容都不具体充实;
议论则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典型事例和精确的理论依据,或者只是论据的简单罗列,没有恰如其分的分析。
雕琢不够,枯燥无味
简单叙事,没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叙述没有中心,东拉西扯,使得故事不完整
议论空泛,只罗列名人名言或事例,缺少自己的见解
列举或编造虚假事例,缺乏典型性。这些都是内容充实的死敌,是写作中的硬伤。
丰富性
内容充实的标准
就是材料本身有丰富的意蕴。意蕴就是材料的内在含意。意蕴丰富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读者以某些启示。一则材料有无意蕴,要先以读者的眼光来看,要用心去感受它,你果真动了情,那就是有意蕴。这种鉴别方法很有效,不妨一试。
现实感
这是针对材料陈旧而言的,中考作文要求考生立足于现实,从现实中取材。
01
不是说写文章不能用历史材料,即使是写记叙文也可以写历史故事
03
考生要在平时养成关心社会的习惯,积累丰富的素材,一旦需要就能源源不断地拿出来。
02
关键是历史材料中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文章才能有新意。
04
新颖度
这是针对人云亦云而言的。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其强度往往与材料的新颖度成正比,所以考生必须在平时积累一些新的材料,随时记下来备用。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新鲜的可写的人、事、物,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受,就能找到内涵丰富,具有现实感、新颖度的材料。
内容充实常用方法
记叙文内容充实的方法
内容情节“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事件经过,文章的节奏时缓时急,错落有致,会吸引读者。其手法技巧有设置悬念、巧设伏笔、欲扬先抑、双线结构、插叙倒叙等,巧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文章内容厚实,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叙述具体细描绘
无论是叙述故事情节,还是描述人物活动,或是写景状物,都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所描写的内容形象、具体、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案例:有一位并不漂亮的女孩,她曾经有一个梦想: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唱自己的歌。但有一天,在一位著名音乐人的制作室里,一盆冷水向她泼了过来,“你的嗓音和你的相貌同样不漂亮,我看你很难在歌坛有所发展。”
听了这话以后,女孩并没有选择离开,反而默默地留了下来,她端茶倒水,她制作演出时间表,替歌手拿演出服装……别人问她为什么,她郑重地说;“不为什么,这里是离我的梦想最近的地方。”终于有一天,她微笑着站在了自己的舞台上,用并不惊艳但十分温暖的嗓音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她就是曾被评为“最具真实感的歌手”刘若英。
分析:文段以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最具真实感的歌手”刘若英成名前的一段经历进行了细致描摹。如听了著名音乐制作人泼冷水的话后,刘若英“并没有选择离开,反而默默地留了下来”,主动为大家做“端茶倒水”之类的事,终于迎来了成功的那一天。考生在对比叙写中,生动地诠释了一个人经历挫折、绽放美丽之花的具体过程,给人以人生启示。
1
详略得当,精心剪裁
写人记事的文章,最忌讳的就是没有详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哪些事件、哪些情节应详写,哪些事件、哪些情节该略写呢?这就要根据文章中心内容的需求:能够突出中心的事件、情节要详写,甚至精雕细刻;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件或情节要少写,甚至不写。这些问题在下笔之前,就应该考虑清楚。
添枝加叶
丰满人事
记叙文中的人物只有形象丰满,才能更好地表达中心,吸引读者,所以写记叙文就不能只满足于把材料叙述清楚,而应该通过联想、想象,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将材料进行扩展,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不仅要反映人物做什么,还要反映他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
升华素材精选巧置
有的同学喜欢写人物思想的发展、变化,但只描述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如何感人?其实,如果在促其发展、变化的人或事上多思考,多琢磨,寻找到真正打动人的转折点,那么,即使平淡无奇的材料也能让文章升华。
抒情表意,营造意蕴。
记叙文中能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追求人物形象、事件发展、情感抒发、哲理挖掘相得益彰的境界,会使文章丰富多彩、摇曳多姿,主题鲜明,感人至深。
案例:《踮起脚尖》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是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我们虽然穷,却不愿低头。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父母没有钱让我去上条件好的学校。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今年,已是初三了,中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
内容充实常用方法
议论文内容充实的方法
议论文内容充实,指的是能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论据,为中心论点服务,进而达到丰富文章内容的目的。
选择与使用材料的维度
中考作文中“选择和使用材料的维度”具有以下含义:一是时空维度跨度大,从古到今,由中国到世界,任何国家或民族的材料都可以使用;二是人物维度范围广,政要首脑、作家学者、娛乐偶像、体坛明星、平民百姓等,都可以入文;三是内容维度要广博,新闻时政、寓言故事、人物经历、奇闻逸事、名言警句等都可以拿来为文章中心服务。
披沙拣金,指向观点
考生对于现成的材料,尤其是叙事性材料,一定要根据观点的需要,提取出有用的关键点,其他的文字则可以略去不用。也就是说,叙述事例一定要有指向性,一切为了观点的需要。有时同一则材料可以证明不同的论点,但在证明不同的论点时,叙述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
丹麦人钓鱼会拿把尺子量量钓到的鱼,将尺寸不够的鱼放回河中。有人或许会对这一做法生疑,辛苦钓到的鱼为何还要放回去,多可惜啊。但这却显示了丹麦人的智慧,让小鱼继续生长,日后才钓得到更多的大鱼。我想,这就是“舍小利以谋远”的体现吧。不局限于眼前的“所得”,而是思虑日后的保障,这才能得到日后的丰收。就像孟子说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一味去捕捉小鱼,以后就无鱼可捕。唯有放弃眼前的小利,方能获得今后的满载而归。
分析:作者紧扣原题现成的材料内容,先简要引用,然后精要评议,而叙、议皆为观点“这就是‘舍小利以谋远’的体现吧”而服务。接着再引用课本文句“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也同样是为了观点的需要而为。
概括精当
凸现关键
与记叙文的叙事不同,议论文中的叙事是作为论据来使用的,一般说来,只要表述出同作者提出的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因此,议论文中的叙例应该简短,论据力求精简。
1
精选材料,丰富多彩
文章选用材料不是随意的,而要经过缜密的思考,一般来说,所选用材料的角度不应该是单一的:或物,或人;或正面,或反面;或个人,或集体;或古代,或现代;或中国,或外国;或政治家,或科学家;或经济学家,或富豪。唯有丰富多彩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证明观点。
巧妙组合,灵活运用
论据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简单罗列,这就需要从“巧妙组合,灵活运用”上动脑筋。点面组合交代材料。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作“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作“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如果将面上的一系列材料用一个排比句表达,那效果会更好。
第二节巧列提纲
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老舍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
由此可见,学会写提纲,养成作文前写提纲的习惯,应该是中学生写作学习的重要任务,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外在表现形式。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些同学对文章结构要求不那么重视,于是行文时信马由缰,随心所欲造成文章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特别是在考场上,很多同学因为时间有限,往往审题结束后直接提笔于答题纸上写作。于是,有人写到一半才发觉自己写歪了,偏离了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有人写完了才注意到自己写漏了一段重要的话,影响了文章中心的明确表达等等。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内容:
写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
中心:
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抒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结构:
一、百草园中自由、快乐、充满无限趣味的生活(详)
1.总写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略)
2.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详)
3.百草园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次详)
4.百草园冬天的乐趣:雪天捕鸟。(次详)
二、三味书屋里单调乏味的生活(略)
1.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略)
2.三味书屋里的生活。(次详)
列提纲注意事项
制定作文提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形式可以灵活
总的来说,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详略程度可依材料的特点、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而定。一般地讲:初学作文时,作文提纲宜细不宜粗;随着构思、布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提纲就可以写得简单些。
要认真推敲、修改
列出提纲后,要对整个构思做全面推敲:选材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明确、深刻?对选择的材料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取舍?材料的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能否突出中心?推敲后,做出必要的修改。自己满意了,才可以动笔行文。  
同一人物的对比
大多是指同一人物在某一方面的纵向对比,如情感态度、语言表现、行为动作等。仍以《散步》为例,文中的“母亲”本来因为年龄身体原因很自然地选择走大路,但是当听到小孙子愿意走小路时,她的态度却变化了,“还是走小路吧”。态度的先后对比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无比疼爱,体现了老一辈人对后代子孙自愿牺牲付出的传统。再比如郑振铎的《猫》中通过对三只猫态度的对比,传达出作者对自己厚此薄彼,伤害弱小的忏悔心声。
《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开始出言不逊,先怒再骂,后来却惭愧,主动去亲近元方示好,态度的变化对比中体现的是元方义正辞严的力量。同一人物的对比还体现在人物自我的横向对比。《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嫉恶如仇,性格暴躁,但在救助金氏父女时又粗中有细,体现了一个人性格的多面性,精神世界的丰富性。
一定要先列提纲后作文
制定作文提纲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自己写好这篇文章服务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的同学对列提纲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提纲可有可无,甚至觉得老师要求列提纲是“多事”,于是,为了应付老师,竟然先写作文后“补写”作文提纲。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自欺欺人之举。
务必要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常见一些同学作文之前不列提纲,见到题目思考片刻便提笔行文,写写想想,想想写写,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的甚至都已写了一半又撕掉重写。
结果, 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这其中的主要缘故就是没有养成认真构思、布局的习惯,尤其没有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考场如何快速列出作文提纲
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反复酌斟构思立意,时间上不允许;反复推敲遣词用语进行修改,卷面清爽整洁又不允许。那么,在考场中如何做到胸有成竹、倚马“万言”呢?如何在短短四五十分钟的限定时间内,完成一篇紧扣题意、行文流畅又能够立意出新的作文呢?
除了考前的“练功”外,建议考生:看到作文题目后,千万不要匆匆落笔、草草成文,而应先“浪费”几分钟作三步思考,列出作文提纲(或打腹稿也可),让自己纷繁复杂的思绪有个清晰的框架,然后运用“填充法”使框架变得血肉丰满,力争一次成文。
审清题意拟好题目
现在的考场作文,无外乎“话题”、“命题(全、半)”、“材料”作文等几种类型,但无论是哪一种命题形式,题目总会对考生写作文章作出限制、要求或提示,所以我们要先用一分钟时间对此进行思考。
一要根据指令找到写作的信息和条件,确认指令的数量、范围及主次等。
确定主题拟好首尾
文无意不立,一篇文章若无明确中心,文章也就没有了“神”,材料只能是一盘散沙。只有先定好中心,才能架起文章的“大梁”,使文章言之有“魂”。
01
如:上述文题《认识你,真好!》,如果考生认为“认识你真好”是因为通过与“你”相识,让“我”对生活、生命等有了新的感悟,
03
因此,“意在笔先,定好中心”是构思提纲的第二步。考生可在已经确立话题的基础上,用三分钟时间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要点,拟好开头与结尾的提纲。
02
使“我”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方面有了更深的思索,在中心明确的前提下选择相应的材料也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04
开头
根据确定的中心与选择的材料之间的关系,或用开门见山式、或用欲扬先抑式、或用要素切入式开头(好的开头,如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既简洁明了,切题又快。
如:《上海三味》:上海,论文化及不上北京的厚重,西藏的圣洁,西安的古朴,所以有人说要塑造上海的文化——其实,上海文化本是有的,只是人们未曾发现而已。细品这其中三味,真是叫人魂牵梦绕的。(开门见山式)。
结尾
至于结尾,在于不仅能总结全文,突出题旨,而且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所以可用“卒章显志式”:即结尾点明题旨,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认识。也可用“令人回味式”:言尽意未尽,令人荡气回肠,遐想无限。
如:《上海三味》:上海三味就在此间了,东方的,欧式的,平民的,贵族的,淡雅的,浓郁的,上海的文化就在这些看似矛盾对立的几者中撷取着,悠游着,上海也就博大了。它那种特殊的大气,如海纳百川,成就的便是它独特的文化。
择好材料精心构思
考生常常慨叹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生活单调无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把视线由点向线延伸,由点向面拓展,会发现上至天文地理,国计民生,下至花鸟虫鱼,家长里短,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
如“认识你,真好!”一题,不正是如此吗?只要我们打开视野,古今中外,自然社会,情感意志……均可成为“你”的范围,所以“诚信”、“追星”、“战争与和平”、“鲁迅”等平时较少触及的内容都成了学生写作的对象,而不会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身边的父母同学老师身上了 。
第三节点明题意
通常所说的“点题”,是指在文章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交代或提示文章的主旨,以使阅卷老师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意图,文章的中心。这样可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用于点名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
因此,通常所讲的作文“点题”指的就是点出文章的主题,如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点题就属于这一种。当然,如果文章的题目正好反映的就是主题,那么这里的“点题”也指文章的“文题”
1
作文中点题是考场作文避免偏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即便是内容有些偏,但,只要你点题点得好,也能达到一种扶正的效果。而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结尾点题,也的确能让读者体会到那种照应之美,同时又能品味到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久久不能忘怀。
中考作文,必须紧紧扣住题目来写,许多老师和学生也深知这一点,一般都能注意在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点题(点出文题、话题、或点名题旨),这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光有开头和结尾的点题显然是不够的,作为中考作文要有更鲜明的点题意识,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必须有意识的点题,做到一路点题一路歌。
点题的具体要求
开头点题
开头点题首先应该做到有入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其次应该有较精练的语词点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让读者初步了解你的文章所要写作的主要内容。
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
由于点题的时机或者说位置不同,对点题语言的内容要求和作用也不同。
文中点题
文中的点题必须是在一个部分之后,这样的点题必须有对前一个部分的小结作用,或者有启示下文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点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
如《白杨礼赞》的文中点题就是一种对前文小结同时又点示文章主题的;而《菜园小记》则主要是启示下文。
结尾点题
结尾点题首先必须有结束全文的作用,然后根据行文的情况或抒发感情,或表达愿望,或提出警示,或进行描写等等。
结尾点题应该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出新的地方。希望大家用好这个结尾点题,使自己的文章达到一个高度。
总的来看,点题一定要找到文章的内容、主题与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点题的技巧
要把文章写得再吸引读者,还要学会一些复杂的记叙手法,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伏笔。构思中暗中安排某些细节,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好铺垫,这种暗中安排的细节就叫伏笔。那么文章构思中使用伏笔会有哪些技巧呢?
标题点题
标题点题是指在拟标题时巧妙地嵌入与文章主题、材料或话题有关的词语,使得文章题目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昆明市盘龙区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的题一∶请以“幸好有 ”为题,写一篇作文。此题为半命题作文,在横线处需补写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语。
如《幸好有那一份简单》《幸好有苏轼》等,反映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读者看了题目,就能对文章的主题、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题记点题
题记点题即用表明主题的句子(诗词、歌词、名人名言等)作为题记。独立于文章之前。题记点题揭示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常常会有先声托人的艺术效果。
如广州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度九年级4月阶段测试试题中于天爱同学的《我们都有自己的节奏》的题记∶“把握当下,不畏困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自己的节奏。”统摄全文,点明要有自己的节奏和主旨,紧扣写作的主题,使读者能够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开头点题
作文开头应该简洁明了,迅速入题是关键。落笔入题,紧扣标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迅速抓住意脉,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开篇点题对作文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入题手段。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巧妙的点题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
具体如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故乡》)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文中点题
文中点题,即在文章描写、叙述或论说过程中,以简洁精练的语句,恰如其分点出文题所蕴含的深意,加强文章内容与标题之间的联系。也可使行文紧凑,思路清晰,更易把握写作思路。因为,具有较强的点题意识在写作中尤为重要。
如合肥市庐阳区2022年九年级阶级调研中的《上下求索,墨香永存》一文中,作者通过回顾自己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挫折与磨砺,领悟到坚守梦想、坚守初心的重要性。行文中四次点题∶
1
第一次∶而后,又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耐下性子,工工整整地将笔画练完,留下满纸墨香。
第二次∶看到满页飞扬的笔锋,嗅到阵阵四溢的墨香,感慨之余更多的是平静……
第三次∶是书法教会我坚韧,赠予我为目标上下求索的勇气。
第四次∶一如我的人生,在方寸间不断寻求章法,在求索中逐渐坚定方向。行文中始终围绕“上下求索,墨香永存”这个主题进行写作,多次点题,思考由浅入深,使主旨更加深刻、突出。
结尾点题
结尾点题,最为常见。在充分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一语破的,既能让读者充分。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又在结构上收束全文。
结尾点题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出新的地方,可以通过感情的抒发扣题结尾,表达愿望,收束全文;可以用点题的方法,再解释一下标题,升华标题的立意;也可以用设问、反问等形式进行扣题;还可以让题目或题旨文字出现于文章开篇与结尾,前后呼应,既突出中心,又使结构严谨,首尾圆合,题贯始终。
第四节拟写标题
9:16
拟写标题的基本要求
形象醒目
要尽量避免俗套的体例词语,如记、叙、说、论、议、感等。寻求形象的表达,方可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精神一振,
如“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藤索”指人们伸出的援助之手,是人们的帮助;用“藤索”使这一说法形象、生动、新颖,让人回味无穷。
1
概括凝练
好的作文题目,既能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又能让读者真正地一目了然,如“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行文紧扣标题,交代“爱你不容易”的缘由,向语文倾诉了自己的一片痴情。文章的标题即是主旨思想。
精警诗意
一个精警的题目,一个满蕴诗意的题目是对拟题的更高要求。精警的标题,能给人警醒,发人深思,自然能取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如“一蓑烟草任江平”,富有警醒世人的作用,点亮了阅卷老师的眼睛,它也是全文中心所在,这一题目告诉读者:繁华红尘于“我”如浮云,拥有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才是真。同样用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为题,给人以诗的意境、美的享受,如“为‘伊’消得人憔悴”“青山寂寂水澌澌”,这些题目皆意境幽远,诗意斐然。
拟写标题的技巧
妙用修辞
比喻
拟题常用的修辞格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比喻,比喻的功效是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近几年作文中有很多用比喻手法拟出的优秀作文题目,如“生命是朵常开不败的花”,一个形象的比喻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盎然的诗意;再如“一杯沧海”,把一本书比作一杯水,把人生比作沧海,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永不停息的河流”“生如夏花”“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清白的良心是温柔的枕头”等文题都是比喻修辞的妙用。 
比拟
在标题中运用拟人或拟物的手法,即把物人化或是把人物化,把甲物拟作乙物。恰当地运用比拟可使标题具有思维的跳跃性,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如“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一标题,将语文人格化,把对语文的炽热、浓郁的情感真切地呈现了出来。
对偶
对偶形式上对仗工整,韵律优美,节奏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以“对偶”手法拟定标题,往往能出奇制胜,如以下作文标题:“雨润万物,馨香满天”“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等,都采用了对偶方式命题,既展示了文采,又突出了语言的创新,可谓一举两得。
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衬托、比较,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更利于展示文章的内蕴。如“忘记与铭记”“灵动与沉稳”等标题,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为辩证地分析问题确定了立足点。
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呼告这种修辞格拟题,开篇前即以强烈的思想情感冲击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如“父亲,我爱你”“救救孩子!”等标题均有浓郁的抒彩,营造了富有感染力的氛围。
列锦
即把相关或不相关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并列在一起做标题,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抒情。这种方法适宜于散文的拟题,如“诗人?明月?黄花”“诗?酒”等都是列锦式标题的成功范例。列锦式标题通过意象的组合构成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化用、引用拟题法。
古典诗词佳句、当今流行歌词、俗语、成语、名言警句、广告词等,经典、别致,引用或化用后以之为标题,既浓缩凝练,又可收到诗情画意、富哲理韵味、幽默趣味等不同凡响的效果。
引用、化用诗词
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层出不穷的当代诗作精品中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和丰厚的内涵底蕴,以此来做题目,既展示了考生的文学修养,又不落俗套,清新别致、韵味悠长。如:“怎一‘情’字了得”“别人的风景你的梦”等标题分别套用、化用了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卞之琳的《断章》中的诗句,文题富有文采,充满诗味。引用、化用诗句,使用整句,可使标题整齐划一,音节和谐,增加了含金量。
1
引用、化用歌词、广告词
标题中恰当地引用或化用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经典歌词、广告词,既能起到言简意赅、雅俗共赏的效果,也能彰显文章的情趣。
引用、化用俗语、成语、名言警句等。
用这些生命力强、影响力极大的句子来做文章的题目,暗含旨趣,妙化无痕,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江山易改,本性可移”一改约定俗成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标题在立意上声势夺人,别具一格。这样的化用使标题别有一番洞天,自有道不尽的奥妙。
引用、化用名作
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书名(篇名)、影视作品名巧妙引用或改装,用经典之瓶装创新之酒,别出心裁,定有出奇制胜之功效,如“行者无疆”引用余秋雨的名篇,为文章点明“我们依然在行走,行走在消逝中,消逝在行走中,永远不停息”的题旨作足了铺垫。利用熟知的名著名篇拟题,不但体现了丰厚的积累,也体现了扎实的语言功底,再现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学画面,实属难得。
第五节巧设伏笔
伏笔的作用
伏笔的作用在于,不仅可以使文章的各部分自然关联,增强感染力,而且可以交代关系到整个情节的某些重要环节,显示情节发展的合理性。
伏笔要有所照应。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果只有伏,而没有应,就不能称为伏笔了。
伏笔要显得自然
不能为伏笔而伏笔。伏笔只是一种写作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勉强为之,就成累赘了。
伏笔要前后连贯,“伏”只起一种衔接的作用,是为后面的“应”服务的,因此,“应”才是描写的重点。因此,“伏”与“应”要显得前后连贯自然。如果对“伏”浓墨重彩,文章就会显得喧宾夺主了。伏笔在文中起到一种衔接的作用,为后面的“应”服务,使文章显得结构紧凑连贯。
如何埋下伏笔
要把文章写得再吸引读者,还要学会一些复杂的记叙手法,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伏笔。构思中暗中安排某些细节,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好铺垫,这种暗中安排的细节就叫伏笔。那么文章构思中使用伏笔会有哪些技巧呢?
寓伏于话(对话伏笔)
文章或者故事中在人物的对话中安排伏笔。
例:《范进中举》
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
这一段是《范进中举》中最经典的骂人片段,胡屠户骂范进,表达了极大的不满后后文的巴结做了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为范进的发疯做了伏笔。胡屠户比较迷信认为中举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后文范进中举,他又心里嘀咕是文曲星下凡,这些语言伏笔增加了文章的曲折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让人难忘。
最近新上映的《打黑风暴》里面的一句台词:“十四年前麦自立那个案子是什么情况?”这里面就是一个语言伏笔,主要人物都在围绕这样一个话题进行展开,吸引观众的观看兴趣。
寓伏于事(细节伏笔)
叙事的时候暗中伏下一个细节,为后文的情节做好铺垫。
例:《桥》
故事叙述了一位老汉在山洪暴发之后,将村民们安全地送过桥。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作为父亲,生死抉择之际他推着儿子先走。他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这是一篇小学阶段非常经典的小说,文章中有一个细节是年轻人的出现,老汉让他先让村民走,关键时刻他推着年轻人走,简单的笔墨在结尾处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这样一个伏笔非常经典,给读者恍然大悟的感觉,老人身上伟大的品质表现出来了。
寓伏于景(环境伏笔)
在构思中加入一些环境描写,为后文情节设下伏笔。
例:冰心《小橘灯》
这篇文章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在艰难的生活逆境中渴望光明的善良坚强的农家少女的形象。作者从小处着手,选取了小姑娘打电话、照看妈妈、与“我”攀谈、做小橘灯送“我”这几件平凡的事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将一个早熟、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富于内在美的乡村贫苦少女的形象描绘得有血有肉、惟妙惟肖。
文章开头: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这段描写为后文“我”代打电话、买桔子看望小姑娘的妈妈,制作小桔灯埋下了伏笔。
伏笔运用应注意事项
埋下伏笔,首先要注意做到有伏必有应,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其次要注意埋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要做到读者无法轻易觉察到,犹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还要注意前后照应不宜紧贴,如果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燥。那么,怎样运用伏笔的表现手法呢?请注意以下四点:
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的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入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着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选自《小桔灯》(冰心)
伏笔语言要简洁,一笔带过。  
伏笔设计要巧妙,不易发现
例: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去。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 ”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选自《小桔灯》冰心
伏笔前后要照应,有伏必应。
例: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选自《小桔灯》冰心
伏笔铺垫兼有之,相辅相成
例: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选自《小桔灯》冰心
伏笔抖出来以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让人眼前一亮;铺垫给人的感觉很平淡,就像正常发生了一样。
总之伏笔是构思上面的,是点的,铺垫是面的,伏笔是间谍,铺垫是铺路的。大家理清这些区别就可以在写作中游刃有余使用起来了。
下节课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