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下图为党的十八大前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数占代表总数的比例。
该表充分体现了( )
A.人民民主原则及社会主义原则 B.国家制度推动社会治理进步
C.民族区域自治解决了民族矛盾 D.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
2.习主席曾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下列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纲领》依据民族平等原则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D.是基于国情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3.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单位:亿元)
A.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原则得到贯彻 B.边疆民族地区是西部开发的重点
C.民族地区发展依赖固定资产投资 D.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顺利实施
4.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②《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③提出“三个离不开”原则 ④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5.中国现代有一种制度被誉为“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既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自治,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该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2009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346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1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40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931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4个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基本消除 B.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全面普及 D.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得到彰显
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201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 )
A.50周年 B.57周年 C.60周年 D.65周年
8.新中国1954年宪法关于行政区域划分部分,明确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性质,“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这些规定( )
A.完成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关系
C.奠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框架 D.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
9.1950年,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如果我们只给人家一个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这是不行的。”可见,邓小平( )
A.系统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念
B.强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性
C.以民族团结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
D.强调民族区域制度是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10.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 )
A.实现了各民族权利的一律平等 B.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历史依据 D.实现了国内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1.表为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统计表,这反映出( )
时间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旗)
1958年 4 29 54
1988年 5 30 113
2003年 5 30 120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贯彻 B.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受到重视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D.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权利的实现
12.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一论述( )
A.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验总结
B.阐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政策实施的重要性
C.揭示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联性
D.成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思想基础
13.1950年,周恩来在报告中讲道:“在目前中国国内,从国际环境看来,民族容易走向分裂……今天在我国大家庭中是希望团结的,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周恩来在此强调中国( )
A.边疆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C.应粉碎帝国主义的分裂阴谋 D.自古以来民族关系就比较复杂
14.如表所示为两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这可用于说明( )
学者 结论
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 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均大幅提升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问题专家盖里雄.伊基亚拉 中国政府为西藏引入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使西藏成为一个享有自治权的地区,几十年来当地发生了巨变
A.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B.新中国在西藏最先建立民族自治区
C.西藏社会变迁完全依靠国家支持 D.民族平等成为民族自治的核心内容
15.1936年10月,红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一一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1942年陕甘宁边区划定定边县的四、五区和城关镇的这两个村为回民自治乡,将陇东曲子县的三岔镇化为回民自治区。这表明( )
A.中共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被广泛认可 D.新中国民族基层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二、材料分析题
16.
材料 1951年10月解放军入藏,1952年成立西藏军区。中央人民政府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和极为宽容的政策,针对西藏长期受到神权统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开展了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赢得了爱国上层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提供通过免费医疗和消除传染疾病、兴修水利、架桥修路、抢险救灾、发放无息贷款、赠送良种农具、放映电影、以工代赈等方式,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工作。1959年3月开始,中央政府果断决定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和彻底平息叛乱,同时坚决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在80万人口的农业区、28万人口的牧业区,采取不同措施废除封建特权和农奴制度。在城镇发动群众开展反叛乱、反封建制度、反封建剥削、反封建特权和减租、减息运动等,保障了城乡供应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成功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4 年8月,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中国在进行援越抗美斗争的同时,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 多个,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森林建材、铁路交通、邮电、教育等各个方面。
——摘编自王桧林等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到 200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36项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 万亩,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4%提高到2001年的38.3%。生产布局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摘编自武力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材料三: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里程碑。
——摘编自潘岳等主编《中华民族组词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纪之交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内容可知时空范围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中的数据体现了各少数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D项正确;人民民主原则主要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原则主要强调公有制等,在图表中并未直接体现,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而非国家制度对社会治理的推动,排除B项;民族矛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但不能说完全解决了民族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于国情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是基于国情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D项最佳;A项错在“我国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早于《共同纲领》颁布的时间”,排除A项;“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整体的中华民族不够精确,B项次佳;C项错在“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排除C项。故答案为:D(3分);A(0分);B(1分);C(0分)。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逐年增加,表明国家致力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D项正确;我国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排除A项;通过材料图片无法看出西部开发的重点所在,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逐渐增长,但无法得出民族地区发展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本题考查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正式颁布实施,②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③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 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④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间先后顺 序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及所学知识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 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民族政策,而非基层民主,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 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 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 胆相照、荣辱与共,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获得发展,体现了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D项正确;民族地区经济获得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提升,并不代表“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基本消除”,排除A项;“均衡发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全面普及,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2015年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1955年10月1日成立。到2015年,正好是60周年,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整个区域体系中的层级和性质,从而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奠定了制度框架,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1956年底,A项史实有误,排除A项;B项符合民族关系的情况,但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之间相互的关系,排除B项;民族地区经济是不均衡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材料“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如果我们只给人家一个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这是不行的”,可以得知邓小平强调民族区域制度是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落实到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邓小平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并没有系统阐释,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代政府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这实际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区域自治,这为当今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历史依据,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古代少数民族获得平等的权利,排除A项;材料与区域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古代国内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200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58—2003年,我国自治区、州数量小幅增长,自治县数量增长迅速,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A项正确;仅仅是民族自治地方数量上的增长不足以证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排除B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题干所给的材料无法体现出来,排除C项;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权利表现在: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等,题干所给材料不能体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人民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指出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和关联性,C项正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1978年之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关系,与民族平等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民族区域自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0年的中国。根据题干“1950年”“民族容易走向分裂……今天在我国大家庭中是希望团结的,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帝国主义国家意图分裂我国的西藏、台湾和新疆等地区,面对不利的国际形势,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旨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帝国主义欺凌边疆民族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关系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均大幅提升”可知,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认为西藏自治区的设立,使西藏地区较之以前得到了长足发展;据材料“中国政府为西藏引入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使西藏成为一个享有自治权的地区,几十年来当地发生了巨变”可知,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问题专家盖里雄·伊基亚拉认为因为政府使西藏享有自治权,所以西藏发生了巨变。由此可知,两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这可用于说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项正确;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是五大民族自治区中最晚建立的,排除B项;“西藏社会变迁完全依靠国家支持”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6年至1942年(中国)。据材料“红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将陇东曲子县的三岔镇化为回民自治区”,可知,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和1942年,就已经在部分地区设立自治区,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广泛认可”,排除C项;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特点:慎重推进;果断实施;平叛与民主改革同时进行;因地制宜实行措施;以废除封建特权和废除农奴制为核心。
(2)原因:措施得当;策略正确;西藏群众支持;准备充分;西藏爱国上层人士的支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9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央人民政府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和极为宽容的政策”得出慎重推进;根据材料“1959年3月开始,中央政府果断决定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和彻底平息叛乱,同时坚决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得出果断实施,平叛与民主改革同时进行;根据材料“在80万人口的农业区、28万人口的牧业区,采取不同措施废除封建特权和农奴制度。在城镇发动群众开展反叛乱、反封建制度、反封建剥削、反封建特权和减租、减息运动等,保障了城乡供应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得出因地制宜实行措施;以废除封建特权和废除农奴制为核心。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9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开展了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赢得了爱国上层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得出措施得当;策略正确;西藏群众支持;西藏爱国上层人士的支持;根据材料“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提供通过免费医疗和消除传染疾病、兴修水利、架桥修路、抢险救灾、发放无息贷款、赠送良种农具、放映电影、以工代赈等方式,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工作。”得出准备充分。
17.(1)背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遏制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加剧国际环境恶化;西部工业基础薄弱;备战思想的影响。
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特点:坚持政府主导推进;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坚持民生工程为主;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注重保护环境;加强民族地区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3)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1964年8月,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遏制政策;据所学可知,中苏关系破裂加剧国际环境恶化;西部工业基础薄弱;据材料一“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备战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多个,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森林建材、铁路交通、邮电、教育等各个方面”并结合所学从工业布局、中西部地区经济、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角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世纪之交(中国)。据材料一“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政府主导推进;据材料一“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材料二“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36项重点工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据材料一“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材料二“生产布局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民生工程为主;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据材料二“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万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保护环境;据材料一“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材料二“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民族地区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材料三“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和所学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据材料二“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材料三“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里程碑。”和所学可知,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