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8 07: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学生经过前三单元的学习,已经了解到古代中国封建王朝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清之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达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西方正值轰轰烈烈的变革之际,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能力层面看,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总结提炼、由表及里认识问题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从情感层面看,本课通过讲述明朝处理边疆少数民族问题,加强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通过明末农民起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明朝沿海形势的讲述,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三个子目,即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在第一子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当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主要有明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产生与宦官专权。第二子目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中,要求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朝的海疆问题(“倭寇”、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兰等国对海疆的侵扰以及非法占领)。第三子目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在这部分中,明政府对内陆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以及清军入关、明朝覆灭为主要讲述内容。
三、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情况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本课线索明晰,从明朝的建立再到大明王朝的覆灭,从政治制度的演变,到沿海形势到内陆边疆的治理,再到明末农民战争与清军入关,明政府一步步走向倾颓。在教授过程中注重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触摸历史温度,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课程中穿插问题探究以及相关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进一步理解相关史实。
四、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朝内阁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2、通过史料的分析与解读了解明朝对世界潮流时代主题的反应;
3、通过明朝内陆边疆问题的发展分析理解明朝对现代中国版图定型做出的巨大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朝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的特征。
难点:世界形势变化对明朝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的影响。
六、课程设计创新点
首先,讲本课知识进行拆解与重构,明朝政治制度发生强化却最终走向异化,海上政策经历郑和下西洋以及大败倭寇前进,却退却于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尽管明政府在边疆管理问题上使政权得到加强与巩固,却最终在农民战争与清军入关之下走向灭亡。其次,本课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等方式进行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与历史核心素养;第三,本课运用大量的地图、史料以及时间轴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以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但我们不能尽怪这些皇帝的不好,因他们经历、智力有限,天天困在深宫,而要处决一应国家大事,这何等的不容易!勿怪他们要怕事偷懒,避不上朝。我们只该怪明太祖定下那制度不好。”作为导入,引出明太祖定下了什么制度导致了这一现象,而其后的明朝统治者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以此引出本节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钱穆先生的著作为导入,契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一子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的建立
学生阅读第一子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可以从背景、时间、人物、都城以及结果等角度把握明朝建立的相关内容,课件上的路线图帮助学生从时空角度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此部分引导学生自学,通过阅读教材即可掌握相关内容。补充元末农民起义及明军北伐线路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
宰相制度的废除
首先展示从秦朝到明朝的中央官制尤其是宰相制度的变迁,可以看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宰相权力。
接着详细对比秦朝、唐朝与明朝的中央官制,提出问题探究:据材料分析与前朝比较,明朝中央机构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明朝的中央官制产生了新变化:废丞相,权分六部。其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回顾之前所学内容,也可以直观对比各朝中央官制的不同与演变,得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规律。
接着,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及结果
材料一:(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材料二: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明太祖·朱元璋
材料三: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明太祖实录》卷133
通过对三则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宰相制度影响君主专制,直接原因是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而废除宰相制度之后,皇帝一人难以应对繁忙的公务,于是内阁制应运而生。
设计意图:从三则材料中提取信息,提高学生阅读史料以及分析史料的能力。
内阁制的产生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内阁的含义,再向学生展示内阁制逐步确立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需要加强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并使学生明晰内阁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发展完善并最终形成的。
接着,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示内阁制度的运行机制,并展示批红的图片史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内阁制度。
设计意图:流程图形式相比于文字描述来讲更为直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阁制的运行机制。而批红的图片史料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性,是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材料补充。
在了解内阁制度的运行机制后,需要使学生明确内阁制的特点与实质
材料一: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
——《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注:叶向高,明朝后期内阁大学士)
材料二:成祖即位, 阁臣之预务自此始。入内阁者皆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张廷玉等《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然而,大学士们的地位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个人选择……因此,他们也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的监督。
——[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通过分析三则史料可以得出内阁制的特点是:
①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咨询顾问机构,无权决策;
②权力源自皇帝;
③职权范围模糊,不能正式统领六部。
其实质为: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设计意图:从三则材料中提取信息,提高学生阅读史料以及分析史料的能力。
最后,需要学生掌握实行内阁制的影响。
明代内阁和司礼监所分配的权力是动态的,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稳定,但同时开启了明代宦官擅权与明代“党争”的开端,决定了明代政治的走向。
——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内阁制度的影响:在积极方面,内阁制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在消极方面,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决策失误;宦官掌握批红权后容易出现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到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需要从客观历史条件出发,全面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要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内阁制这一知识点的考察方式,以及帮助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特加入课堂练习。
宦官专权
以“安然朝中坐,尽知天下事”的故事引入,讲述宦官专权的原因、表现以及影响,并表明宦官专权虽然是皇权的异化,但实质上反映了皇权的加强。
【第二子目: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5世纪前期,明朝国力强盛,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宣扬了明朝的声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但是后期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设计意图:郑和下西洋是明朝鼎盛时期重要的举措,应结合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一起学习,培养学生时空定位的综合素养。
由此可以引出另一知识点——朝贡贸易
设计意图:明清时期是朝贡贸易的顶峰,本质上也是为了夸耀自身实力而进行的,特对此知识进行补充。
由于明朝前期对日本的经济封锁以及禁止海外贸易,从元朝末年起便产生的倭寇又与海盗、奸商勾结,大肆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为此,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抗倭。由于抗倭将士们的奋起抗争,东南沿海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此后,明朝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这里需要补充隆庆开海这一历史史实。
(明代倭寇侵扰图)
设计意图:此部分依旧选择用史料进行支撑,以明代倭寇侵扰图为补充,采用流程图的形式对明朝由禁海到逐渐开海的过程进行梳理,以便学生更好理解,也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557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1624年,荷兰侵入南台湾,1626年,西班牙侵占北台湾,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1662年,南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廷允许葡萄牙租借澳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实行以防北方民族为主这一民族政策的结果。说明明朝“海防”观念比较淡薄。
设计意图:从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到葡萄牙西班牙非法侵占澳门与台湾岛,都是明朝在沿海政策上“退却”的结果,说明了明朝对于海防问题的忽视。除此之外,应让学生了解台湾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三子目: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刺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明中期,瓦刺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人内地,包围北京。瓦刺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明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特点是威德兼施,以夷治夷、因俗而治。这些政策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设计意图:明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措施威德兼施,以夷治夷、因俗而治对于当今具有借鉴意义。这也是培养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感的重要知识点。
材料一:
材料二:嘉靖年间是明代吏治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嘉靖中期以后,风气大变,贪污受贿、奢侈靡费发展为贵族、官绅等的普遍行为。
——《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这两则材料反映出明朝末年气候变冷,自然灾害增多,加之政治黑暗,农民生活困苦。
材料三:
材料四: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佚名《闯王》
材料五:
这三则材料反映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黑暗的政治环境下,农民战争轰轰烈烈,女真部落也崛起南下,使明朝走向了灭亡。
设计意图:明朝统治在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的双重压迫下走向灭亡。这是明末黑暗统治的必然结果,除了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始末,也要向学生传达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明晰此时期中外大事件并对比中外的发展。此时的中西方依然走向截然相反的道路:此时的世界大趋势发生巨大变化,近代科学产生,世界民主潮流涌现;而中国面临危机和挑战,封建专制空前强化,仍向专制内卷。
【小结】
八、作业布置
1、小组合作完成课后问题探究
2、查找并阅读一两篇明清八股文,初步了解八股文的特点
3、预习下一课《清朝中前期的鼎盛与危机》
九、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课采用讲授法结合学生活动与问题探究,运用互联网技术,把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层层引领,使之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对明朝的政治制度、海陆边疆政策以及明末农民战争、清军入关形成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对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变化有所了解和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但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有些环节转化比较生硬,节奏快,留给学生思考归纳的时间不够,达不到预设效果。引入世界史相关知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