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4张PPT。《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5赏析示例《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目标导航
1.了解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理解本单元所选各篇散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重点分析“自主赏析”中三篇散文的艺术特点,体会古代散文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5.掌握本单元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内容概说
这个单元共选六篇古代散文,从时代上说,唐宋元明清都有。之所以选到一个单元里来,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和文气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赏析示例”选的是苏洵的《六国论》。这篇议论文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借古讽今,给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自主赏析”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自己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用后唐庄宗的兴亡历史,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他早逝的侄儿写的祭文,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的一篇风格较特别的文章,以乐景写哀情,对亡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
“推荐作品”是方苞的《狱中杂记》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从思想上、内容上、表达上说,都是很丰富的,应该认真阅读鉴赏。赏析指导
1.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通过提要钩玄,逐段梳理归纳,文章的构思和脉络即能清楚地显示出来。《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和思维的流动,把恳挚的亲情、友情与一些琐事夹杂在一起叙述,一方面“散”的特征非常鲜明,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充沛,首尾贯注,便于从声调高低、节奏快慢和文辞表达上把握文章的气脉,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精读以上几篇文章,对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四篇文章虽然有偏重于议论或偏重于抒情的不同,但都是情理兼用。《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复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学习中可以此为例,领悟本文的“气脉”,把握本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鉴赏方法。《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除以上四篇外,本单元的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国破家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阅读这些文章,从结构、意脉、文气等方面多作体会,不仅会欣赏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会对写作有多方面的启示。2.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多种途径。(1)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2)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张裕钊《与吴至甫书》)也是有效的途径。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讲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反复诵读,会有不同的收获。快读,把一篇文章一口气读完,感受来得迅速集中,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规模体势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则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这样阅读比专靠分析研究,在感受上跟作品会契合得更深一些。
当然,作家讲“气”,也有区别:有的强调心平气和,从容闲雅;有的强调气势充沛,喷薄出之。同学们可以把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从而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①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②,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③,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简介】 《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人于上下阙中的两个六字句,多兼押仄韵。也有句句通押同部平仄声韵的。
【注解】 ①把:端,捧。
②宫阙: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宫阙,指宫殿。
③绮户:绣户。
④婵娟:形态美好,这里指代美好的月亮。【故事】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这时苏轼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看,中秋这晚,苏轼欢饮了整整一夜,大醉后写了这词。不但抒发了身世和人生的感慨,还表达了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圆圆的明月,你从什么时候才有的?”我手捧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夜是哪一年?我很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到那琼楼玉宇的天宫高处,受不住九重霄上的严寒。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清影,觉得回到月宫又怎比得人间温暖。
月光转过了朱红楼阁,低洒在绮绣窗前,照射着我满怀离愁别恨,惆怅无眠。其实不该有什么离愁别恨,世间什么事情能够长久的圆满呢?人间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自古以来都难以周全。只祝愿我的兄弟长久康健,远隔千里和我共享这美好的月色。(2011·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 “顾”在句中作副词用,译作“反而”“却”。
【答案】 D
1.结合本文提供的相关时代背景,了解“论”的文体特点及作者的生平。
2.阅读注释,扫除语言障碍;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从而理解作者创作此文主旨,即讽谏宋王朝要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抗战。1.读准字音
暴(pù)霜露 洎(jì) 厥(jué)
2.古今异义
①至于:古,终究,到……结局;今,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②其实:古,实际情况;今,实在的,事实上。
③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④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⑤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
⑥故事:古,先例,旧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6.走近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因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27岁始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权书》等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修赏识,由此声名大振。后人因其二子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7.了解背景
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课文第二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例证和引证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三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本文二、三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据史载,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澶渊之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4.如果将第四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五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三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序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五段,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答案】 D(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A.以:因为,介词;凭,用,介词。B.之:代词,指秦国;助词,的。C.则:副词,就;连词,那么。)【答案】 D(“草芥”古今同义。)3.下面句中的“以”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苟以天下之大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8)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1)(6)/(2)(8)/(3)/(4)(5)(7)
B.(1)(5)(6)/(2)(8)(3)/(4)(7)
C.(1)(6)/(2)(8)/(3)/(4)(7)/(5)
D.(1)(5)(6)/(2)(8)/(3)/(4)(7)
【答案】 A((1)(6)“因为”,介词;(2)(8)“连词”相当于“而”;(3)介词,“凭借”;(4)(5)(7)介词,“用”“拿”)
4.下面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破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此句放在篇首,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先从两个方面作了否定,然后肯定指出弊在赂秦。排除“兵”“战”因素,强调“赂秦”,为后文张目,总领全文,可谓言简意赅,一针见血。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文字采取叙事形式,极为形象地表现出六国赂秦和秦国贪得无厌的嘴脸。今日→明日→起视→又至,环环相扣,则六国赂秦之频繁、秦国贪婪之无厌可见一斑。
C.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古人说:“用割地来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来救火,柴燃不尽,火不会熄灭。”
此句既是引证又是例证。极其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在六国之后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此句虽是以“苟”开头的假设判断,但所指实有某事,北宋先后与辽、西夏订立屈辱和约,每年向两国输送大量银、绢、茶,其实正是被辽和西夏的积威所劫,当时虽未割地,但后来还是割了,历史正是惊人的相似,则作者殷鉴之心,谆谆的劝告之意尽在不言中矣。
【答案】 C(“例证”应为“喻证”)5.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用武而不终也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答案】 B(例句中“得”的意思是“能够”。A.获得 C.具备 D.适宜、得当)
【答案】 C(A项第一个读pù,“暴露”,第二个读bào,“凶暴”;B项第一个为“丧失”,第二个为“灭亡”;D项第一个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为代词,代上面说的道理;C项皆为“本来”)8.对本段内容和论证方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战”而造成的损失。
B.先指出祖先得地艰难和诸侯割地轻易,再写诸侯赂秦求安而不得,说明赂秦求和只能助长秦国侵略野心,造成颠覆下场。
C.全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此外,还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引证等多种方式来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道理。
D.段末以古人的话为证,形象说明赂秦的危害。
【答案】 C(错在举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