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模拟冲刺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6题;共48分)
1.(3分)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真正深刻地思考人的价值,把劳动群众作为人看待。下列主张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
A.顺应自然 B.反对攻伐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2.(3分)为减轻刑罚, 在位时,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
A.秦二世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景帝
3.(3分)唐朝后期时“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发展促使政策调整 B.统治者具有民主意识
C.统治阶级追捧重商主义 D.都市文化生活的繁荣
4.(3分)有四位同学对学过的隋唐史进行概括,你认为其中较为准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华民族大融合
C.中华社会的繁荣开放 D.中华帝国的衰弱
5.(3分)从19世纪 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19世纪 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1885 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解除了西方列强的威胁 B.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 D.已步入海军强国行列
6.(3分)下面是张明同学搜集整理的北洋军阀统治大事记,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仍未绝
B.北洋军阀维护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中国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
D.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7.(3分)在“迎接建党92周年”活动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收集到的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资料,绘制了下边的折线图。他们发现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呈大幅度上升态势。你知道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 )
A.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B.农村革命根据地扩大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8.(3分)7.右图记载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期间,国民党某部士兵将城门的钥匙交给人民解放军的一幕,它最有可能发生在( )
A.天津
B.沈阳
C.南京
D.北平
9.(3分)建国初期,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事件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大纲》
10.(3分)某校大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提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你认为他指的是( )
A.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D.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11.(3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奉行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请问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成果有(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联合国26大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③万隆会议
④日内瓦会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3分)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刻在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 B.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C.建造巴黎圣母院 D.建造空中花园
13.(3分)九年级(1)班同学在某次探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以下结论:它充分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它客观上促进了新大陆的开发;它把灾难带给了非洲这片古老的大陆,部族之间的战争被挑起,上亿人口被掠夺。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是( )
A.新航路开辟 B.“三角贸易”
C.世界市场形成 D.美国内战
14.(3分)“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随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 )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霸权主义的猖獗
C.经济危机的蔓延 D.恐怖主义的泛滥
15.(3分)关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废除了农奴制度 D.都改变了俄国的社会制度
16.(3分)国际关系中,国家间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家关系和解决各种争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是( )
A.会议都被英、法、美操纵 B.促进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形成
C.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D.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共3题;共52分)
17.(17分)稻香话丰年,农业系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摘编于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1)(3分)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是何种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
(2)(4分)结合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它们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3)(4分)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4)(6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18.(19分)中外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三:毛泽东说“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1)(4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共产党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条怎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
(2)(4分)为纠正材料中所叙述的错误,列宁采取的重大举措的特点是什么?1928----1937年,苏联“用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3)(5分)为改变材料三的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该举措的实施有什么意义?此后,我国开始了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失误?
(4)(6分)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从两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什么启示?
19.(16分)在近现代世界各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科技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统计表(单位:千马力)
1760年 1800年 1830年 1870年
蒸汽机 5 35 160 2060
水车 70 120 160 230
材料二:1800——1870年英国煤产量(单位:万吨)
年代 1800 1820 1830 1850 1860 1870
产量 1100 1740 2400 4940 8000 11000
材料三:187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国别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870年 23..3℅ 13.2℅ 31.8℅ 10℅
1913年 35.8℅ 15.7℅ 14℅ 6℅
材料四:1913年各国殖民地面积位次表
国别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位次 1 4 5 2
材料五: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的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1899年12月的一次演说
请回
(1)(3分)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3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哪一重大科技成就显著地促进这些数字的变化?
(3)(5分)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国家中谁的发展速度最快?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4)(5分)结合材料四分析材料五中“任何人”“他人”指的是哪些国家?他们之间的矛盾集中在哪一方面?这一矛盾的发展最终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灾难?结合上述材料请你总结导致这一灾难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和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C符合题意;
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A;
反对攻伐的是墨家思想,排除B;
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C
【解析】【分析】为减轻刑罚,汉文帝在位时,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出。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3.【答案】A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京夜市宜令禁断”可知,反映的是唐朝禁止夜市,“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反映北宋对夜市不禁止,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业的发展,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由此可知,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政策,故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京夜市宜令禁断”、“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理解。
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隋唐历史特征的认识,分析题目,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出现繁荣的景象,因此整个的隋唐时期呈现出中华文明的繁荣开放特征,AB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又要对隋唐的历史史实比较熟悉才能得出答案,所以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不断的对历史阶段进行归纳和总结,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特征。
5.【答案】B
【解析】【分析】A.解除了西方列强的威胁,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洋务运动中,70年代开始筹建海军,80年代海军初步建成,90年代,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不符合题意;
D.已步入海军强国行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A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公开践踏民主共和制,革命党人为维护共和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这说明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仍未绝,A项正确;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B项不正确;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C项不正确;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认识。
7.【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拉拢农民加入共产党,取得很好的结果,农村革命根据地扩大,共产党人数迅速上升,B符合题意;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A不符合题意;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不符合题意;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发展、政权建设、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题干的分析,“国民党某部士兵将城门的钥匙交给人民解放军”,可知这是和平解放。在四个选项里面D项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总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下,抗击美国侵略军。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所以A项符合题意;
B项是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排除;
C项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排除;
D标志着土地改革的实行,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抗美援朝的意义即可作答。
10.【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一大创举,故选C。
【点评】题考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C
【解析】【分析】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
②联合国26大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不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成果;
③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
④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
C项①③④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成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
12.【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狮身人面像则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标志之一。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D指的是古巴比伦王国、选项C属于法国的文明成就。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理解和识记相关知识才是答题的关键。
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充分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客观上促进了新大陆的开发”可排除C、D两项;由“把灾难带给了非洲”“上亿人口被掠夺”可排除A项。故B项符合题意。
点评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
14.【答案】C
【解析】【分析】“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随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经济危机的蔓延。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具有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的突出特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 1929年10月24日 ”,判断出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15.【答案】A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都是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时国家都很落后;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都促进了本国发展。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 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农奴制,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彼得一世改革未改变社会性质,1861年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
A项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B项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相同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都废除了农奴制度不是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相同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不符合题意;
D项都改变了俄国的社会制度不是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相同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改变了俄国的社会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巴黎和会”“慕尼黑会议”“共同点”,巴黎和会制裁德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慕尼黑会议损害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17.【答案】(1)农作物:水稻或稻谷。原始居民:河姆渡人。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措施: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局面:文景之治。
(4)计策:政府要重视农业;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依据材料一“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是水稻。依据材料一“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结合所学可知,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发现了河姆渡遗址。
(2)本题考查铁农具和牛耕的知识。依据图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铁制工具;依据图二结合所写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依据所学可知,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知识。依据材料三“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可知,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是减免税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是“文景之治”。
(4)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我们应该关心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
技术等。
故答案为:(1)农作物:水稻或稻谷。原始居民:河姆渡人。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措施: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算赋局面:文景之治。
(4)计策:政府要重视农业;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铁农具和牛耕、文景之治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悉教材插图,能够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8.【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道路)
(2)允许导致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制定并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3)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出现了左”倾错误(或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4)改革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正确分析敌我形势,作出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第一小问,材料二指的是苏俄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三年国内战争的结束,原有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此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导致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第二小问,1928年—1937年斯大林制定并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小问,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联和东欧由于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重大波折,主要表现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水平很低,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的经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订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第二小问,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摆过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三小问,1956年我国的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接着于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都是探索时期出现的严重失误。(4)根据材料可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的改革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本题主要考查列宁采取的重大举措。(3)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2)瓦特改良蒸汽机。
(3)德国;更多地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4)英法;殖民地;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装机容量逐渐增加;通过时间信息可看出相关事件为工业革命的开展。
(2)本题考查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的意义。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这是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大大改变了生产和生活的面貌,把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3)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三图表可见美国、德国发展迅速,其中欧洲国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德国。这主要是德国更多地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4)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材料五是德国外长的一次演说,因此他所说的“任何人”“他人”指的是三国协约中的英国和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猛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故答案为:(1)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2)瓦特改良蒸汽机。
(3)德国;更多地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4)英法;殖民地;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