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
A.封邦建国 B.王权至上
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
2.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 )
A.确保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中书省制度
4.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5.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 )
①内侍机构 ②君主专制产物 ③决策机构 ④制约皇权工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6.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8.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9.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十四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王国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0.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11.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 )
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12.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的诸侯王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实际上相当于独立的小朝廷。起初,诸侯王国的官员中只有丞相以上才由中央政府配置,御史大夫及诸卿都由诸侯王任命。在全国的大约54个郡中,诸侯王国占了39个郡,而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只有15个郡。这些藩国原本“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此时则“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或与朝廷分庭抗礼,或欲问鼎皇室,成为严重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举兵反叛,被周亚夫等中央政权军事力量击败。汉武帝时,“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解决了藩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元初,行省只是朝廷中书省为某地区军事征伐而临时派出的机构。随着元帝国疆域的扩大,朝廷直接控制数百个路和直隶州较为困难。于是,朝廷相继在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设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后来又将其固定下来,作为朝廷控驭路府州县的得力工具。行省长官由皇帝和中书省长官选任,在行政、军事方面,行省要分别受中书省、枢密院的节制,重大军政事务必须随时上报朝廷,平时还要受以御史台为首的监察官的监督。行省长官须按照朝廷命令互迁镇地,并履行入觐述职等义务。而行省实行的多名官员群体负责制,又可以使行省官员相互牵制,避免行省坐大割据之祸。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背景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行省制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那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一个秘书机构,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常规的外朝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摘编自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给中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的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
A.封邦建国 B.王权至上
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
答案 C
2.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 )
A.确保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答案 C
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中书省制度
答案 C
4.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答案 C
5.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 )
①内侍机构 ②君主专制产物 ③决策机构 ④制约皇权工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A
6.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答案 B
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8.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答案 C
9.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十四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王国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10.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答案 D
11.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 )
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答案 B
12.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答案 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的诸侯王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实际上相当于独立的小朝廷。起初,诸侯王国的官员中只有丞相以上才由中央政府配置,御史大夫及诸卿都由诸侯王任命。在全国的大约54个郡中,诸侯王国占了39个郡,而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只有15个郡。这些藩国原本“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此时则“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或与朝廷分庭抗礼,或欲问鼎皇室,成为严重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举兵反叛,被周亚夫等中央政权军事力量击败。汉武帝时,“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解决了藩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元初,行省只是朝廷中书省为某地区军事征伐而临时派出的机构。随着元帝国疆域的扩大,朝廷直接控制数百个路和直隶州较为困难。于是,朝廷相继在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设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后来又将其固定下来,作为朝廷控驭路府州县的得力工具。行省长官由皇帝和中书省长官选任,在行政、军事方面,行省要分别受中书省、枢密院的节制,重大军政事务必须随时上报朝廷,平时还要受以御史台为首的监察官的监督。行省长官须按照朝廷命令互迁镇地,并履行入觐述职等义务。而行省实行的多名官员群体负责制,又可以使行省官员相互牵制,避免行省坐大割据之祸。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背景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行省制的影响。
【答案】(1)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独立性较大,危及中央统治;削藩问题由来已久。
实质:采用温和的手段以削弱地方诸侯国实力和加强中央集权。
(2)影响: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行省内部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那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一个秘书机构,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常规的外朝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摘编自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给中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的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答案】(1)“硬件”:秦始皇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软件”: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做法: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分散和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