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成果,他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为中国人民开辟了一个政治生活的新时代。”此处的“革命性”可具体理解为
A.规定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D.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2. 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原因是
A.破除专制制度对人的思想束缚 B.反对殖民侵略的时代需要
C.彰显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诉求 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3.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这一规定
A.反映了国民大革命的成果 B.是团结抗日的形势需要
C.是中共对民主制度的探索 D.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4.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5.1980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指出,“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体制着手。”这一认识源于
A.“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拨乱反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C.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6.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等人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统治者”。下面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
A.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 B.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
C.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 D.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
8.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为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作准备
9.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妇女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
A.妇女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10.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时期开始。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C.训政时期国民党的任务与宪政时期是相同的
D.它的实质是一党专政
11.民国初期,记者采访国会选举时发现,对于许多选举人来说,选举权似乎不是需要尽力争取的权利,而是政府摊派下来的一种差事。这说明民国初期(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民主共和只是形式
C.民众冷漠对待国事 D.军阀操纵国会选举
12.“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B.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的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代议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用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关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代议制度的勇敢的试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成果,他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为中国人民开辟了一个政治生活的新时代。”此处的“革命性”可具体理解为
A.规定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D.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答案】B
2. 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原因是
A.破除专制制度对人的思想束缚 B.反对殖民侵略的时代需要
C.彰显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诉求 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答案】A
3.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这一规定
A.反映了国民大革命的成果 B.是团结抗日的形势需要
C.是中共对民主制度的探索 D.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答案】C
4.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答案】B
5.1980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指出,“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体制着手。”这一认识源于
A.“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拨乱反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C.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答案】A
6.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等人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统治者”。下面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7.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
A.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 B.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
C.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 D.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
【答案】D
8.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为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作准备
【答案】B
9.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妇女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
A.妇女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答案】D
10.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时期开始。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C.训政时期国民党的任务与宪政时期是相同的
D.它的实质是一党专政
【答案】D
11.民国初期,记者采访国会选举时发现,对于许多选举人来说,选举权似乎不是需要尽力争取的权利,而是政府摊派下来的一种差事。这说明民国初期(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民主共和只是形式
C.民众冷漠对待国事 D.军阀操纵国会选举
【答案】B
12.“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B.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的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代议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用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关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代议制度的勇敢的试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案】(1)说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执掌行政大权;模仿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
(2)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主要成就: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