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内容的是( )
①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②医疗服务体系 ③药品供应体系 ④医疗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世纪60年代,美国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这说明( )
A.美国医疗卫生体系支离破碎
B.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医疗保险
C.医疗保险促进人类健康状况
D.给政府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
3.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建国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4.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预防医学理论为指导,动员全社会进行“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这( )
A.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明意识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
C.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D.解决了城乡的卫生防疫问题
5.1965年《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说:“科学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工作,为我国夺得了这项理论科学研究的‘世界冠军’,……标志着人类在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迈进了一大步。”这一“杰出的重大成就”是指( )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大跃进”期间水稻亩产超过万斤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任务
6.1965年,毛泽东针对农村缺医少药问题,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随后,乡村“赤脚医生”大量涌现,他们在为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爱国卫生知识、除“四害”、根除吸血虫病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赤脚医生”涌现解释合理的是( )
A.说明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网络形成
B.反映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C.强化了全民的公共卫生意识
D.改变了我国农村的生活方式
7.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出英国( )
A.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B.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C.社会保障内容的扩大 D.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8.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旧产婆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如图为1955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的景象。这说明当时( )
A.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B.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C.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
D.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
9.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不属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的是( )
A.促进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B.推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0.如图是1952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 )
A.促进了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
B.开创了独特的群众动员方式
C.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
D.反映了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
11.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 )
A.降低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12.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基础医疗和医院医疗两级服务制,基础医疗是主体。为了保证医疗卫生体系的有效运行,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一支分布于各个社区医疗机构的高素质医护队伍。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屡经修改。这说明( )
A.医疗保障制度得到广泛推广
B.全民公共卫生意识得到强化
C.立法手段推动医疗服务完善
D.英国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一名医生发现了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政府未能提高警戒,民众还沉浸在战争的狂热中,大量士兵被派往战场。为了不影响战局,各参战国大都实施媒体管制。英国的“战时机制”使此前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难以发挥作用,有医学刊物公开宣称“流感已全然消失”。8月,美军登陆地布雷斯特成为重灾区,流感病人占据着比伤员更多的床位。各交战国疫情防控信息交流也极为不畅,难以形成国际协调机制。至10月,美国死亡人数达20万。德国全年死亡160.6万人,其中军队死亡38万人,德国国内危机加重。各国政府陆续开始隔离传染源,关闭各类公共场所,有城市甚至拒载未戴口罩的乘客。在严格管控下,大流感疫情于1919年渐趋消退。1920年,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这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大流感爆发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大流感爆发的影响。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内容的是( )
①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②医疗服务体系 ③药品供应体系 ④医疗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2.20世纪60年代,美国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这说明( )
A.美国医疗卫生体系支离破碎
B.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医疗保险
C.医疗保险促进人类健康状况
D.给政府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
答案 D
3.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建国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答案 C
4.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预防医学理论为指导,动员全社会进行“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这( )
A.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明意识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
C.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D.解决了城乡的卫生防疫问题
答案 A
5.1965年《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说:“科学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工作,为我国夺得了这项理论科学研究的‘世界冠军’,……标志着人类在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迈进了一大步。”这一“杰出的重大成就”是指( )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大跃进”期间水稻亩产超过万斤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任务
答案 A
6.1965年,毛泽东针对农村缺医少药问题,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随后,乡村“赤脚医生”大量涌现,他们在为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爱国卫生知识、除“四害”、根除吸血虫病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赤脚医生”涌现解释合理的是( )
A.说明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网络形成
B.反映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C.强化了全民的公共卫生意识
D.改变了我国农村的生活方式
答案 B
7.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出英国( )
A.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B.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C.社会保障内容的扩大 D.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答案 A
8.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旧产婆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如图为1955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的景象。这说明当时( )
A.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B.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C.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
D.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
答案 C
9.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不属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的是( )
A.促进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B.推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答案 B
10.如图是1952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 )
A.促进了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
B.开创了独特的群众动员方式
C.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
D.反映了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
答案 A
11.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 )
A.降低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答案 B
12.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基础医疗和医院医疗两级服务制,基础医疗是主体。为了保证医疗卫生体系的有效运行,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一支分布于各个社区医疗机构的高素质医护队伍。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屡经修改。这说明( )
A.医疗保障制度得到广泛推广
B.全民公共卫生意识得到强化
C.立法手段推动医疗服务完善
D.英国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答案 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一名医生发现了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政府未能提高警戒,民众还沉浸在战争的狂热中,大量士兵被派往战场。为了不影响战局,各参战国大都实施媒体管制。英国的“战时机制”使此前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难以发挥作用,有医学刊物公开宣称“流感已全然消失”。8月,美军登陆地布雷斯特成为重灾区,流感病人占据着比伤员更多的床位。各交战国疫情防控信息交流也极为不畅,难以形成国际协调机制。至10月,美国死亡人数达20万。德国全年死亡160.6万人,其中军队死亡38万人,德国国内危机加重。各国政府陆续开始隔离传染源,关闭各类公共场所,有城市甚至拒载未戴口罩的乘客。在严格管控下,大流感疫情于1919年渐趋消退。1920年,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这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大流感爆发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大流感爆发的影响。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广,危害性极大。
原因:一战战局的影响;各国政府缺乏警戒;各国实施媒体管制;专业刊物的误导;民众缺乏防疫意识;旧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框架失灵;各交战国疫情防控信息交流不畅;国际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未形成。
(2)影响:大流感致使大量青壮年死亡,打击士气,削弱了军队战斗力;为应对疫情,各国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战争资源,影响了战局;促使国际卫生组织建立;为其他国家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