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5:0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司、庭、登”等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学习断句,并背诵课文。
2.学习带着问题默读,并能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借助图画等讲故事。感悟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3.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短明了,用词准确,琅琅上口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习带着问题默读;通过关键词句体会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设计意图:
《司马光》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八单元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和“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同时《司马光》也是统编版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教学过程重在使学生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教学时努力做到:一是读准读通,学会断句,熟读成诵,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二是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看图说话、古今对比等方法明文意学方法;三是精品细读,感受古代儿童的智慧和美好品质;四是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以一篇带多篇,落实“三位一体”。
学情分析: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对文言文的起步阅读。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甚广,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或生活经验,再者,《司马光》全文篇幅短,课文注释多,在文本内容上不难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重在使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这种独特的文章样式,在朗读、品析中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会,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说一说,识古文
1.师:(出示邮票《曹冲称象》)同学们,这叫邮票,是邮寄信件等邮件的邮资凭证,相当于咱们现在寄快递的快递费。邮票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例如我国2004年发行的这套邮票。(出示司马光砸缸邮票)
2.师: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宋朝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叫“司马光”(出示课题), 咱们注意司马光的读法,司马是姓,读的时候稍微连贯一些,这叫“复姓”,像这样的姓还有“欧阳、慕容、上官、诸葛”等
3.师:这套邮票一共有三张,分别为:“落水”、“砸缸”、“获救”,生动形象地讲述了经典故事“司马光砸缸”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光的故事。
4.师:(出示课文)同学们一定发现了这篇课文跟咱们以前学习的课文不太一样,这叫“文言文”,也叫“小古文”。文言文和咱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呢?咱们比一比就知道了(出示现代文对比),通过比较,咱们很容易看出同一个故事,文言文只用了30个字,而现代文要168个字,文言文字比较少,简短明了。
【反思:从有趣的邮票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借助邮票直观形象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起因、经过和结果”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和单元写作训练“学写一件简单的事”作铺垫。通过古今文字对比,认识文言文,初步了解文言文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的特点】
板块二:读一读,知故事
1.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会读。咱们一起读一读这几组词:
①登瓮足跌
师:同学们看看这个“登”的甲骨文,中间本来是个“豆”字,因为在里面加了一横,表示装满粮食的盛器,下面是手,上面是脚,表示手捧装满粮食的器皿,走上祭台敬献神灵。后来字形慢慢演变,双手不见了,只剩下一双脚在高处,所以这个登就是爬,比如爬山也叫登山。
指导书写:请大家观察,写“登”字要注意什么?师边讲解边范写:上宽下窄,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起笔,和左边的撇一样,写得舒展一些,“豆”的最后一笔横稍稍倾斜,稳稳地托住整个字。
②持石击瓮
师:“瓮”是什么呢?这里有两幅图片,猜猜,哪一个是“瓮”?对了,(引导观察插图和借助注释)板书:借助注释,观察插图
师:这个口大的是缸,口小腹大的就是瓮,人掉入瓮中多危险啊! 文中有两处带有“瓮”字的语句。
(出示)一儿登瓮 光持石击瓮破之
③水迸得活
师:“迸”读bènɡ,涌出的意思;“得活”获救。
2.咱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几句话。
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③水迸,儿/得活。
师:句中的单斜线表示停顿,咱们读文言文不仅要做到音准、文顺还要读出节奏。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出示: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3.这几句话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 竖行读:其实古人写文章都是竖着写的,我们来读一读。
5.去标点读:古人写文章也没有标点符号,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琅琅上口,抑扬顿挫,这就是文言文的味道。
6. 学文言文不仅要会读,还要知道意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出示:“群儿戏于庭”
(1)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对,看注释(出示图示),我们知道“庭”就是庭院)(板书:借助注释)是理解文言文一种常用的方法。
(2) 那是谁在庭院里呢?他们在庭院里干什么呢?(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也就是说,“群”是“一群”,“儿”是儿童,“戏”是游戏。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在文言文中大多以单音节词为单位,一个字就表达了一个词语的意思。同学们还可以采用组词法来理解。(板书:组词理解)
(3)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这样训练:读了“_____________”,我知道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4)整篇文章的意思是:
【反思: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首先要读准读通,所以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指导朗读,并把字词读的训练放到原文中,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读顺读出节奏。在课文意思的理解方面,主要是以这篇文言文为载体,指导学生掌握“借助注释”和“组词理解”这两种主要方法。】
板块三:讲一讲,品人物
1.我们明白了意思,要是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可以怎么讲呢?
首先我们要“记要素”(板书出示)故事的起因是(出示邮票落水)经过(出示邮票砸缸)结果(出示邮票获救)
我们再看看关键的经过:
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大家都吓得丢下这个孩子跑了,你能想象一下他们会做什么吗?(出示:有的孩子可能吓得哇哇大哭;有的孩子可能吓得四处乱窜;有的孩子边跑边大声喊救命;有的孩子跑去找大人;……)
师:司马光怎么做的?(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出示:司马光飞快地拿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地朝大缸砸去,缸破了,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2.咱们讲故事要在记住要素的基础上,加上想象,这样才能把故事讲生动。(板书出示:加想象)
3.师:“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与其他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司马光确实是一个聪明机智,冷静沉着的孩子。
4.司马光砸缸就小伙伴时,年仅7岁,多了不起啊!带着对司马光的敬佩之情,一起试着背诵这篇文言文。(配乐背)
【反思:再次关联邮票小故事和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记要素”和“加想象”的讲故事方法,为复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块四:练一练,明方法
1.读一读下面文言文《文彦博灌水浮球》,运用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说说意思,评价一下人物,再用自己的话跟爸爸妈妈讲一讲这个故事。
文彦博灌水浮球
宋,文彦博,幼时与群儿击球,球入柱穴中,不能得出。公以水灌之,球遂浮出。——《邵氏闻见录》
【注释】
1.幼:年幼
2.柱穴:园(树)洞
3.遂:就
2.阅读推荐:《小学生小古文100篇》、《小学生必备文言文100篇》
【反思:统编版提出阅教学要体现“三位一体”,设计阅读拓展训练,既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又能从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从一篇文言文,引出多篇文言文,乃至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