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0:0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三年级 教学形式
课题名称 《古诗三首》
学情分析 小学中段,学生在掌握默读的基础上,要求阅读的速度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都要有所提高。因此,“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就至关重要。教师在落实这一阅读要素时,初始可以带领学生以一段落为例,再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 以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为例: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教师在落实“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要素时,可将任务分解。第一步,先找到段落的关键句;第二步,通过圈话关键词,了解后面几句话都是为了写出小城树多这一特点。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分解任务,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也就是学习具体的方法。其后,在后两个自然段中,放手让学生试着找到关键语句,并自主圈画关键词,理解段落的意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了4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单元语文要素。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教学目标 1.认识34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5个汉字,会写30个词语。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7个生字。 2.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④审美创造: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4在阅读的引领下,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5在活动实践中,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难点: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教学策略: 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前期开展调查,设计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环节三:学习《元日》,感受节日情景 环节四:总结全文,梳理学法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中有关节日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2.同学们,我们来看图猜传统节日,看这些图片,你们能猜出图片上是什么传统节日吗?哪位同学来挑战? 3.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别样魅力! 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思考:这几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2.整体感知 (1)这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指名回答。 1.出示诗题并板书:元日。 2.了解诗人,你们对于诗人王安石有哪些了解? 3.初读古诗,划分节奏 教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脚步一起走进《元日》,看看当时欢度佳节的场面。 (1)教师指名朗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2)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4.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想象画面,思考相关问题。 问题一:诗中写到了哪些节日情景? 问题二:有哪些习俗? (2)创设情境,理解一二句。 ①交流语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爆”竹。 师生交流:人们用火烧竹子爆裂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声驱逐瘟神,故称爆竹。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一岁除”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整句话的意思是? 教师提出问题:新年过春节又是怎样一番节日情景呢? 教师小结:传说过年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逐一种叫“年”的野兽。慢慢地过年放鞭炮,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教师相机并板书:放爆竹 ②交流语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教师提出问题:“屠苏”是什么意思呢?你用什么方法了解的? 板书:喝屠苏酒 ③结合图片,想象画面。 过年全家欢聚,喝着屠苏酒,人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3)结合图片,理解三四句。 教师提出问题:“瞳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④出示“桃符”图片,关注注释,补充介绍。 ⑤借助注释说第四句诗意思。 (4)教师提出问题:《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5.诵读古诗,体悟诗情 (1)教师提出问题:学习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师生交流:结合图片,想象画面。板书:快乐 热闹 喜庆 6.指导朗读,看图背诗 生欣赏图片 生接受挑战回答问题。 生:春节、中秋节、重阳节。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并思考相关问题。 2.学生: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3.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内容 1.学生齐读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多读几遍。 3.指名朗读古诗。 4.学生齐读古诗,读准节奏。 5.学生: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春节的情景,春风送暖,旭日东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6.生: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 7.生:一年已经过去。 8.生:结合生活实际。 9.生:人们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10.生:“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让人觉得非常的热闹。 11.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12.学生朗读一二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13.指名朗读第三句诗。 14.生借助注释理解“曈曈”的意思。 15.学生朗读三四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16.生结合生活实际:人们放鞭炮,在鞭炮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17.生看图背诗,读出过春节的快乐、热闹。 学生书写。 学生练写“符”。 3.学生抄写词语。 利用图片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三首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条注释明确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使学生能整体把握三首诗的大致内容。教师适当补充拓展,可以让学生对这三个节日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重点围绕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的内容。补充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饮屠苏酒习俗的认识。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进一步帮助学生体悟诗情,感受整首诗的热闹、喜庆气氛,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根据本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及学习任务群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节日的情景。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桃符 快乐 热闹 喜庆
分层作业设计 必做:抄写古诗,抄写生字,完成相应的练习册内容。 选做:阅读王安石的其他古诗,体会时代背景下的大师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