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农安期中)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诸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礼乐制度非常完善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文明虽然产生不同地域,但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
材料只体现中国文明,没有涉及与其他国家文明相比,排除A项;
材料没体现阶级分化和礼乐制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文明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3七上·福田期末)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的历史事件及措施都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请将下图反映的内容与相应的历史史实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政治动荡 b.经济交流 c.民族交融
A.①c②a③b B.①a②b③c C.①b②c③a D.①c②b③a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辟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①对应经济交流;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②对应民族交融;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楚国之间,③对应政治动荡,C项正确;
A、B、D项搭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开辟、北魏孝文帝改革、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等知识。
3.(2023七下·保定期末)1200年左右,北方金朝人口约4380万,而南宋人口达8060万,几乎比金朝多一倍。金朝每年赋税1431.9万贯,南宋则为6000万贯。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C.岳飞抗金维护了南方地区的稳定
D.北方地区的经济退步与商业停滞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北方金朝人口约4380万,而南宋人口达8060万,几乎比金朝多一倍。金朝每年赋税1431.9万贯,南宋则为6000万贯”结合所学可知,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近1倍,南方赋税也远远高于北方,这一现象主要表明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4.(2024七下·期末)下图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这反映出( )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拓展
C.疆域面积扩大 D.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中国古代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黄河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改变了人口布局,A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人口布局的变化,不足以直接反映出海外贸易拓展或疆域面积扩大,BC排除;
南北人口布局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繁荣也没有直接关系,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2017-2018学年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检测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构成了近代化探索的一条艰辛之路,这四条探索的道路虽然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下面哪个选项是他们的相同点( )
A.都向西方学习 B.都努力创办军事工业
C.都在寻求变法维新 D.都接受“三民主义”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就是指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共同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从学习器物到学习政治再到学习思想,这是一个循循渐进由肤浅到深入,随着探索深入,中国爱国人士也学习探索到深入。
B都努力创办军事工业是洋务运动;
C都在寻求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
D都接受“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6.(2024八上·期末)(2022·广东中考)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1942年1月起,历时半年,广东党组织从香港秘密营救了何香凝、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这场营救 ( )
A.配合了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B.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封锁
C.打击了国民政府投降政策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据“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1942年1月起,历时半年,广东党组织从香港秘密营救了何香凝、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可知,这场营救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选项D符合题意;
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日军对根据地封锁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选项B;
选项C说法错误,国民政府没有实现投降政策,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史实。
7.(2023八上·福田期中)《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了( )
A.新闻报道不能作为研究史料 B.年代久远使历史真相难还原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可靠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申报》的报道认为五四运动是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这说明中日两国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C符合题意;
新闻报道可以作为研究史料,但与题干内容无关,A不合题意;
年代久远使历史真相难还原,表述错误,B不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可靠的观点,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为切入点,考查五四运动。
8.(2022八上·深圳期中)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一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直接增强了清朝军事实力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极大的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
D.彻底根除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由“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一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英国商人航运公司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出现了相同情况。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洋务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2023八上·电白期末)陈独秀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见其主张是为了( )
A.否定民主政治的基础 B.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治
C.提升民众思想的觉悟 D.鼓吹国民革命的开展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由““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实现立宪政体的唯一根本的条件是多数国民具有主人翁意识。其宗旨是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2023八下·长沙期末)20世纪50年代《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公鸡孵小鸡”,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与这些“记载”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契合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
C.遵循了客观严谨的自然规律
D.标志着农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伪科学的事件出现在“大跃进”运动中,“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它契合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A正确;
农业合作化运动指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B不符合题干材料;
“大跃进”运动违背客观严谨的自然规律,C排除;
“大跃进”运动阻碍了经济发展,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
11.(2023八下·南海期末) 1978年至1982年的五年间,奖金在职工工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978年全国职工发放的奖金总额为10.8亿元,而1984年则达到了185.8亿元。职工奖金的发放( )
A.扩大了包产到户 B.增强了企业活力
C.体现了平均分配 D.消除了贫困现象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题干1978年至1982年的五年间,奖金在职工工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故B符合题意;
扩大了包产到户与农村改革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
职工奖金的发放体现的不是平均分配,排除C;
题干只是说明职工奖金的发放的比例提高,并不能得出消除了贫困现象的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国有企业的改革。
12.(2024八下·广州月考)小刚同学在学习中国现代史时,做了如下课堂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京召开八大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A.新中国工业化的艰难起步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D.伟大的历史转折
【答案】C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笔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开始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所以题干反映的学习主题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C项正确;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是在1953-1957年进行的一五计划时期,排除A项;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排除B项;
伟大的历史转折反映的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3.(2024八下·娄底期中)他多次成为美国影响最大、有世界“史库”之称的《时代》杂志封面人物……因为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材料中的他是指( )
A.习近平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分析可知,材料中的他是指邓小平。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的贡献,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4.(2024八下·台江期中)下图是小明同学历史学习的专题总结,请为其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该标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可以为专题总结拟定标题为三大改造。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项正确;
图片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关,排除A项;
反映的是三大改造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B项;
图片反映的是三大改造,土地改革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5.(2023八下·隆回期中)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下图空白处所代表的历史阶段(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图示中“1949-1956年”可判断出应该与建国后过渡时期相关,依据已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故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6年之前,我国的经济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政权,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时间信息,结合过渡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6.(2023九上·昆明期中)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经济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闭关自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拜占庭帝国对世界的影响 B.拜占庭帝国的社会状况
C.拜占庭帝国兴起的原因 D.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
由材料“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经济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闭关自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即闭关自守、盲目自大。D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拜占庭帝国对世界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社会状况、拜占庭帝国兴起的原因等内容,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并结合所学逐项排除。
17.(2023九上·钟山期末)对1400—1800年拉丁美洲人口变化示意图(图⑦)解读正确的是( )
A.1400—1800年人口发展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B.1400—1600年人口下降的原因是三角贸易
C.1400—1600年人口下降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1600—1800年人口上升的原因是外来移民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00—1800年人口上升的原因是欧洲殖民者开展“三角贸易”将大量的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及欧洲移民的到来,D项正确;
1400—1800年人口发展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但没有具体明确1400—1600年拉美人口呈现下降趋势,而1600——1800年拉美人口呈现上升趋势。只说总体趋势,不说明上升、下降的具体时间段容易产生误解,排除A项;
1400—1600年人口下降的原因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压榨和杀戮,BC项均不正确,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8.(2023九上·深圳月考)对如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除南极洲)面积的比例(%) 变化的解读, 不正确的是 (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 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第①段是1500到1600年,这一时期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 葡萄牙;第②段是1600年到18世纪中期,这一时期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英国、法国等,美国是1776年成立的,不在这一阶段;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 葡萄牙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第④段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根据其中的时间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看懂示意图的含义。
19.(2021九上·泰兴月考)“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面哪一文献能印证这一观点( )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1787年美国宪法 D.《人权宣言》
【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A.《独立宣言》,不符合题意;
B.《权利法案》,不符合题意;
C.1787年美国宪法,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到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人权宣言》中体现的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影响到全世界,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分析理解。
20.(2023九上·期末)工业革命期间,以瓦特为代表的能工巧匠几乎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而接受的是学徒教育。在伦敦当学徒的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在首饰店当学徒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船;见习司炉工斯蒂芬森靠在夜校旁听和自学制造出第一辆火车。这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A.学徒教育质量优于学校教育 B.技术发明主要源于经验累积
C.科学家更重视参与生产实践 D.尚未重视对科学理论的探究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期间,以瓦特为代表的能工巧匠几乎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而接受的是学徒教育。在伦敦当学徒的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在首饰店当学徒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船;见习司炉工斯蒂芬森靠在夜校旁听和自学制造出第一辆火车。”可知,瓦特、富尔顿、斯蒂芬森都没有受到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而接受的是学徒教育,他们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经验累积,B项正确;
材料不能充分说明学徒教育质量优于学校教育,排除A项;
瓦特、富尔顿、斯蒂芬森在当时都不是科学家,排除C项
;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当时尚未重视对科学理论的探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工业革命的特点。
21.(2024九下·深圳月考)下列三幅图片的内容共同反映了( )
A.人类面临的挑战 B.世界的安全问题
C.激烈的地区冲突 D.全球的生态问题
【答案】A
【知识点】现代社会的生态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据材料图片信息“俄乌冲突”“加速融化的南极冰山”“2022年全球人口突破80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地区冲突造成地区形势动荡,威胁和平与发展,冰山融化反映了生态问题的严重,人口突破80亿反映了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由此说明当前世界面临着挑战与压力,故选A项。
地区冲突使世界面临安全问题,但与人口突破80亿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
俄乌战争反映了激烈的地区冲突,但冰山融化,人口突破80亿不能反映地区冲突,排除C项。
俄乌战争反映了激烈的地区冲突,南极冰山加速融化体现了全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类面临的挑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类面临的挑战的相关史实。
22.(2024九下·开州期中)1947年,丘吉尔把欧洲描绘成“一堆碎石,一片废墟,一处瘟疫和仇恨的滋生地”。但是处于废墟中的欧洲在20世纪50-70年代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欧洲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影响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欧洲逐渐走向联合 D.欧洲联盟的成立
【答案】C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丘吉尔把欧洲描绘成“一堆碎石,一片废墟,一处瘟疫和仇恨的滋生地”。但是处于废墟中的欧洲却数次出现“经济奇迹”,欧洲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走向联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崛起,并进行了争夺世界霸主的斗争。沦为二三流国家的西欧诸国意识到只有联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共同发展,维护自己的安全。1967年,成立了欧洲共同体,走上了联合发展道路,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C项正确;
两极格局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欧洲联盟的成立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欧洲联合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3.(2024九下·毕节月考)历史兴趣小组给下表拟定的标题中,最合适的是( )
时间 20世纪50年代开始 1964年开始 20世纪80年代开始 20世纪80年代末 1991年底
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A.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走向和平与发展的世界 D.美苏冷战
【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可知,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据题干中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可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遭受了挫折。综上所述,题干大事年表的主题可归纳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A项正确;
根据题干大事年表中“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可知,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也不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排除BD项;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世界格局终结,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世界走向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的相关史实。
24.(2024九下·龙马潭开学考)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分别签署了文件,次日再由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按照国家字母顺序依次签署。作为一个开放型文件,截至1945年5月1日,陆续在宣言上签字的还有伊朗、自由法国、墨西哥等21国和战时组织。签署这一“文件”的目的是( )
A.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联合抗击法西斯国家侵略
C.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分别签署了文件,次日再由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按照国家字母顺序依次签署。作为一个开放型文件,截至1945年5月1日,陆续在宣言上签字的还有伊朗、自由法国、墨西哥等21国和战时组织。”可知,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四国代表在白宫总统书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次日,22个国家驻美使节在宣言上签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目的是联合抗击法西斯国家侵略,《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B符合题意;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在一战后的世界格局,排除A;
1949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建立,排除C;
材料时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目的是反法西斯而非促进经济全球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4九下·麒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鲛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百度百科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三巨头 华盛顿会议会场
材料三 《联合国家宣言》把26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肤色的国家巢合在打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和旗帜下,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实现了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大联合,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为反法西斯国家扭转被动局面,进而夺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材料四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2017年1月习近平在日内瓦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
(1)材料一中的“这次战役”是指什么?这次战役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第一次世界火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两个会议有何共同点?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说说你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在当时起到什么重要作用?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要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1)战役:凡尔登战役;结果:法国挫败了德国的进攻。
主要原因: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经济政治不发展不平衡。
(2)共同点: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的世界体系。
理解:巴黎和会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但这个体系只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形成,因此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3)重要作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实现了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大联合,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为反法西斯国家扭转被动局面,进而夺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4)做法: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心系祖国,又要放飞梦想等。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1)战役:根据材料一“凡尔登战场被称为‘鲛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和所学可知,凡尔登战役爆发于1916年,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伤亡最重,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因此“这场战役”指的是凡尔登战役。
结果:根据所学可知,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军顽强抵抗,从8月开始反攻,挫败了德国的进攻;
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因此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争夺。
(2)共同点: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会议;都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都暂时缓和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因此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的世界体系。
理解:根据所学可知,从二次和会的性质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巴黎和会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但这个体系只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形成,因此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3)重要作用:根据材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实现了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大联合,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为反法西斯国家扭转被动局面,进而夺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实现了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大联合,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为反法西斯国家扭转被动局面,进而夺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4)做法: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心系祖国,又要放飞梦想等。
故答案为:
(1)战役:凡尔登战役;结果:法国挫败了德国的进攻。
主要原因: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经济政治不发展不平衡。
(2)共同点: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的世界体系。
理解:巴黎和会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但这个体系只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形成,因此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3)重要作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实现了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大联合,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为反法西斯国家扭转被动局面,进而夺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4)做法: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心系祖国,又要放飞梦想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6.(2023九上·深圳月考)英国对现代世界的先导作用是无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许多特征都从英国开始,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现出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
一 历史学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使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工业革命,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
材料三: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 (部分) 一览表
成员 占全国人口 占国民收入 年代 穷人数量
工业、金融资
产阶级等 2% 36.5% 1885 年 85 万
1856年 87 万
普通群众 80% 40% 1863 年 109万
1866年 130 万
一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
材料四:19 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是一个因无法抵制犯罪及暴力事件而威胁到现政权的时代,一个犯罪有暴力冲突四处蔓延并难以遏制的时代。……不难发现,在短短的37年中,犯罪数字竟增加了6倍多。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工匠、 农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在工业城市格拉斯哥,1821 年因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为 2.89%, 1938年上升为 3.8%, 1943 年达到4%.在兰开斯特郡, 1841 年死亡的102025 名工人中, 有83216 人活不到 20 岁, 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 22.1 岁。 这些人大部分可以医治的疾病而死,只是由于贫困而无法得到治疗。 国民体质下降,在 19世纪已成为关系到全民族命运的大事。布尔战争爆发后,人们突然发现堂堂英国居然难以征集到足够的合格的士兵。
——钱乘旦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英国率先敲开通向现代世界大门的条件。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材料二中“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
(4) 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可以从英国发展的历程中得出什么重要启示
【答案】(1)政治上,光荣革命(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①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前提).(或牛顿的科学发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问题:贫富差距大; 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 疾病流行,国民体质下降。
(4)启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群体,使社会和谐发展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现出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 ”,材料二信息“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可以看出, 英国率先敲开通向现代世界大门的条件: 政治上,光荣革命(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前提).(或牛顿的科学发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所以说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
(3)依据材料三、四信息,可以看出, 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贫富差距大; 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 疾病流行,国民体质下降等社会问题;
(4)启示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群体,使社会和谐发展 ;
故答案为:(1) 政治上,光荣革命(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 ①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前提).(或牛顿的科学发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 问题:贫富差距大; 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 疾病流行,国民体质下降。
(4) 启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群体,使社会和谐发展
【点评】(1)(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注意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进行概括回答,注意一定要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理解题干信息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就是理解识记牛顿和瓦特成就的重大意义;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7.(2024七下·永定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少数民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四: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盟约,该盟约的名称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的“匈奴”指的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请写出岳飞“收拾旧山河”失败后南北两个政权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4)材料四中的诗歌是文天祥写于哪两个政权斗争时期?从诗人身上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品质?
【答案】(1)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2)澶渊之盟
影响: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3)女真族 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4)元朝和南宋 爱国主义、宁死不屈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材料一“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可知,材料告诉我们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是使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高峰。
(2)本题考查澶渊之盟。根据材料二“大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内容,反映的是北宋和辽之间盟约。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3)本题考查宋金和议。根据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岳飞的词作。岳飞是抗金名将,故“匈奴”指的是金的建立者女真族。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初年,南宋与女真族建立的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
(4)本题考查文天祥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四“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结合所学可知,文天祥是抗元名将。题干诗句反映的还是南宋与元之间的斗争。从材料诗句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具有爱国主义、宁死不屈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2)澶渊之盟。影响: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3)女真族;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4)元朝和南宋 爱国主义、宁死不屈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治、澶渊之盟、宋金和议、文天祥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判断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2022八下·玉林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材料三:周恩来:“总统先生,非常欢迎你到我们国家访问,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我们有25年没有交往了!”尼克松:“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启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以及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地区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应……这是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所在。
——摘自麻陆东《和谐世界建设: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新中国采取哪些措施来化解周边国家的疑虑。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不稳定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
【答案】(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措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事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影响:①标志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②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③改变了世界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推动了中国外交高潮的到来;⑤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⑥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⑦缓解了苏联对中国的压力。
(4)做法: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交流合作、协商对话解决争端。坚持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坚持多边外交关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的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尼克松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交流合作、协商对话解决争端。坚持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坚持多边外交关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故答案为:(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措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事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影响:①标志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②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③改变了世界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推动了中国外交高潮的到来;⑤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⑥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⑦缓解了苏联对中国的压力。
(4)做法: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交流合作、协商对话解决争端。坚持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坚持多边外交关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化解周边国家的疑虑的措施、尼克松访华、我国应对国际不稳定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化解周边国家的疑虑的措施、尼克松访华、我国应对国际不稳定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措施等知识。
1 / 1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农安期中)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诸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礼乐制度非常完善
2.(2023七上·福田期末)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的历史事件及措施都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请将下图反映的内容与相应的历史史实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政治动荡 b.经济交流 c.民族交融
A.①c②a③b B.①a②b③c C.①b②c③a D.①c②b③a
3.(2023七下·保定期末)1200年左右,北方金朝人口约4380万,而南宋人口达8060万,几乎比金朝多一倍。金朝每年赋税1431.9万贯,南宋则为6000万贯。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C.岳飞抗金维护了南方地区的稳定
D.北方地区的经济退步与商业停滞
4.(2024七下·期末)下图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这反映出( )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拓展
C.疆域面积扩大 D.商品经济繁荣
5.(2017-2018学年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检测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构成了近代化探索的一条艰辛之路,这四条探索的道路虽然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下面哪个选项是他们的相同点( )
A.都向西方学习 B.都努力创办军事工业
C.都在寻求变法维新 D.都接受“三民主义”
6.(2024八上·期末)(2022·广东中考)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1942年1月起,历时半年,广东党组织从香港秘密营救了何香凝、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这场营救 ( )
A.配合了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B.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封锁
C.打击了国民政府投降政策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2023八上·福田期中)《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了( )
A.新闻报道不能作为研究史料 B.年代久远使历史真相难还原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可靠
8.(2022八上·深圳期中)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一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直接增强了清朝军事实力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极大的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
D.彻底根除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9.(2023八上·电白期末)陈独秀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见其主张是为了( )
A.否定民主政治的基础 B.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治
C.提升民众思想的觉悟 D.鼓吹国民革命的开展
10.(2023八下·长沙期末)20世纪50年代《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公鸡孵小鸡”,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与这些“记载”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契合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
C.遵循了客观严谨的自然规律
D.标志着农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
11.(2023八下·南海期末) 1978年至1982年的五年间,奖金在职工工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978年全国职工发放的奖金总额为10.8亿元,而1984年则达到了185.8亿元。职工奖金的发放( )
A.扩大了包产到户 B.增强了企业活力
C.体现了平均分配 D.消除了贫困现象
12.(2024八下·广州月考)小刚同学在学习中国现代史时,做了如下课堂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京召开八大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A.新中国工业化的艰难起步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D.伟大的历史转折
13.(2024八下·娄底期中)他多次成为美国影响最大、有世界“史库”之称的《时代》杂志封面人物……因为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材料中的他是指( )
A.习近平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4.(2024八下·台江期中)下图是小明同学历史学习的专题总结,请为其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该标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15.(2023八下·隆回期中)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下图空白处所代表的历史阶段(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6.(2023九上·昆明期中)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经济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闭关自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拜占庭帝国对世界的影响 B.拜占庭帝国的社会状况
C.拜占庭帝国兴起的原因 D.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17.(2023九上·钟山期末)对1400—1800年拉丁美洲人口变化示意图(图⑦)解读正确的是( )
A.1400—1800年人口发展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B.1400—1600年人口下降的原因是三角贸易
C.1400—1600年人口下降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1600—1800年人口上升的原因是外来移民
18.(2023九上·深圳月考)对如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除南极洲)面积的比例(%) 变化的解读, 不正确的是 (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 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19.(2021九上·泰兴月考)“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面哪一文献能印证这一观点( )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1787年美国宪法 D.《人权宣言》
20.(2023九上·期末)工业革命期间,以瓦特为代表的能工巧匠几乎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而接受的是学徒教育。在伦敦当学徒的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在首饰店当学徒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船;见习司炉工斯蒂芬森靠在夜校旁听和自学制造出第一辆火车。这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A.学徒教育质量优于学校教育 B.技术发明主要源于经验累积
C.科学家更重视参与生产实践 D.尚未重视对科学理论的探究
21.(2024九下·深圳月考)下列三幅图片的内容共同反映了( )
A.人类面临的挑战 B.世界的安全问题
C.激烈的地区冲突 D.全球的生态问题
22.(2024九下·开州期中)1947年,丘吉尔把欧洲描绘成“一堆碎石,一片废墟,一处瘟疫和仇恨的滋生地”。但是处于废墟中的欧洲在20世纪50-70年代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欧洲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影响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欧洲逐渐走向联合 D.欧洲联盟的成立
23.(2024九下·毕节月考)历史兴趣小组给下表拟定的标题中,最合适的是( )
时间 20世纪50年代开始 1964年开始 20世纪80年代开始 20世纪80年代末 1991年底
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A.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走向和平与发展的世界 D.美苏冷战
24.(2024九下·龙马潭开学考)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分别签署了文件,次日再由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按照国家字母顺序依次签署。作为一个开放型文件,截至1945年5月1日,陆续在宣言上签字的还有伊朗、自由法国、墨西哥等21国和战时组织。签署这一“文件”的目的是( )
A.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联合抗击法西斯国家侵略
C.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4九下·麒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鲛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百度百科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三巨头 华盛顿会议会场
材料三 《联合国家宣言》把26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肤色的国家巢合在打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和旗帜下,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实现了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大联合,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为反法西斯国家扭转被动局面,进而夺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材料四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2017年1月习近平在日内瓦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
(1)材料一中的“这次战役”是指什么?这次战役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第一次世界火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两个会议有何共同点?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说说你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在当时起到什么重要作用?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要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6.(2023九上·深圳月考)英国对现代世界的先导作用是无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许多特征都从英国开始,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现出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
一 历史学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使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工业革命,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
材料三: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 (部分) 一览表
成员 占全国人口 占国民收入 年代 穷人数量
工业、金融资
产阶级等 2% 36.5% 1885 年 85 万
1856年 87 万
普通群众 80% 40% 1863 年 109万
1866年 130 万
一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
材料四:19 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是一个因无法抵制犯罪及暴力事件而威胁到现政权的时代,一个犯罪有暴力冲突四处蔓延并难以遏制的时代。……不难发现,在短短的37年中,犯罪数字竟增加了6倍多。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工匠、 农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在工业城市格拉斯哥,1821 年因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为 2.89%, 1938年上升为 3.8%, 1943 年达到4%.在兰开斯特郡, 1841 年死亡的102025 名工人中, 有83216 人活不到 20 岁, 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 22.1 岁。 这些人大部分可以医治的疾病而死,只是由于贫困而无法得到治疗。 国民体质下降,在 19世纪已成为关系到全民族命运的大事。布尔战争爆发后,人们突然发现堂堂英国居然难以征集到足够的合格的士兵。
——钱乘旦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英国率先敲开通向现代世界大门的条件。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材料二中“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
(4) 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可以从英国发展的历程中得出什么重要启示
27.(2024七下·永定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少数民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四: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盟约,该盟约的名称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的“匈奴”指的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请写出岳飞“收拾旧山河”失败后南北两个政权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4)材料四中的诗歌是文天祥写于哪两个政权斗争时期?从诗人身上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品质?
28.(2022八下·玉林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材料三:周恩来:“总统先生,非常欢迎你到我们国家访问,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我们有25年没有交往了!”尼克松:“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启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以及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地区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应……这是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所在。
——摘自麻陆东《和谐世界建设: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新中国采取哪些措施来化解周边国家的疑虑。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我国应如何应对国际不稳定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文明虽然产生不同地域,但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
材料只体现中国文明,没有涉及与其他国家文明相比,排除A项;
材料没体现阶级分化和礼乐制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文明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辟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①对应经济交流;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②对应民族交融;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楚国之间,③对应政治动荡,C项正确;
A、B、D项搭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开辟、北魏孝文帝改革、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等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北方金朝人口约4380万,而南宋人口达8060万,几乎比金朝多一倍。金朝每年赋税1431.9万贯,南宋则为6000万贯”结合所学可知,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近1倍,南方赋税也远远高于北方,这一现象主要表明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4.【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中国古代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黄河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改变了人口布局,A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人口布局的变化,不足以直接反映出海外贸易拓展或疆域面积扩大,BC排除;
南北人口布局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繁荣也没有直接关系,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就是指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共同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从学习器物到学习政治再到学习思想,这是一个循循渐进由肤浅到深入,随着探索深入,中国爱国人士也学习探索到深入。
B都努力创办军事工业是洋务运动;
C都在寻求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
D都接受“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6.【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据“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1942年1月起,历时半年,广东党组织从香港秘密营救了何香凝、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可知,这场营救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选项D符合题意;
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日军对根据地封锁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选项B;
选项C说法错误,国民政府没有实现投降政策,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申报》的报道认为五四运动是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这说明中日两国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C符合题意;
新闻报道可以作为研究史料,但与题干内容无关,A不合题意;
年代久远使历史真相难还原,表述错误,B不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可靠的观点,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为切入点,考查五四运动。
8.【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由“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一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英国商人航运公司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出现了相同情况。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洋务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由““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实现立宪政体的唯一根本的条件是多数国民具有主人翁意识。其宗旨是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伪科学的事件出现在“大跃进”运动中,“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它契合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A正确;
农业合作化运动指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B不符合题干材料;
“大跃进”运动违背客观严谨的自然规律,C排除;
“大跃进”运动阻碍了经济发展,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
11.【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题干1978年至1982年的五年间,奖金在职工工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故B符合题意;
扩大了包产到户与农村改革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
职工奖金的发放体现的不是平均分配,排除C;
题干只是说明职工奖金的发放的比例提高,并不能得出消除了贫困现象的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国有企业的改革。
12.【答案】C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笔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开始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所以题干反映的学习主题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C项正确;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是在1953-1957年进行的一五计划时期,排除A项;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排除B项;
伟大的历史转折反映的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3.【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分析可知,材料中的他是指邓小平。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的贡献,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4.【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可以为专题总结拟定标题为三大改造。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项正确;
图片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关,排除A项;
反映的是三大改造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B项;
图片反映的是三大改造,土地改革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5.【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图示中“1949-1956年”可判断出应该与建国后过渡时期相关,依据已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故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6年之前,我国的经济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政权,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时间信息,结合过渡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6.【答案】D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
由材料“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经济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闭关自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即闭关自守、盲目自大。D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拜占庭帝国对世界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社会状况、拜占庭帝国兴起的原因等内容,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并结合所学逐项排除。
17.【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00—1800年人口上升的原因是欧洲殖民者开展“三角贸易”将大量的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及欧洲移民的到来,D项正确;
1400—1800年人口发展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但没有具体明确1400—1600年拉美人口呈现下降趋势,而1600——1800年拉美人口呈现上升趋势。只说总体趋势,不说明上升、下降的具体时间段容易产生误解,排除A项;
1400—1600年人口下降的原因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压榨和杀戮,BC项均不正确,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8.【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第①段是1500到1600年,这一时期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 葡萄牙;第②段是1600年到18世纪中期,这一时期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英国、法国等,美国是1776年成立的,不在这一阶段;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 葡萄牙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第④段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根据其中的时间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看懂示意图的含义。
19.【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A.《独立宣言》,不符合题意;
B.《权利法案》,不符合题意;
C.1787年美国宪法,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到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人权宣言》中体现的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影响到全世界,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分析理解。
20.【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期间,以瓦特为代表的能工巧匠几乎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而接受的是学徒教育。在伦敦当学徒的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在首饰店当学徒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船;见习司炉工斯蒂芬森靠在夜校旁听和自学制造出第一辆火车。”可知,瓦特、富尔顿、斯蒂芬森都没有受到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而接受的是学徒教育,他们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经验累积,B项正确;
材料不能充分说明学徒教育质量优于学校教育,排除A项;
瓦特、富尔顿、斯蒂芬森在当时都不是科学家,排除C项
;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当时尚未重视对科学理论的探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工业革命的特点。
21.【答案】A
【知识点】现代社会的生态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据材料图片信息“俄乌冲突”“加速融化的南极冰山”“2022年全球人口突破80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地区冲突造成地区形势动荡,威胁和平与发展,冰山融化反映了生态问题的严重,人口突破80亿反映了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由此说明当前世界面临着挑战与压力,故选A项。
地区冲突使世界面临安全问题,但与人口突破80亿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
俄乌战争反映了激烈的地区冲突,但冰山融化,人口突破80亿不能反映地区冲突,排除C项。
俄乌战争反映了激烈的地区冲突,南极冰山加速融化体现了全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类面临的挑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类面临的挑战的相关史实。
22.【答案】C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丘吉尔把欧洲描绘成“一堆碎石,一片废墟,一处瘟疫和仇恨的滋生地”。但是处于废墟中的欧洲却数次出现“经济奇迹”,欧洲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走向联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崛起,并进行了争夺世界霸主的斗争。沦为二三流国家的西欧诸国意识到只有联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共同发展,维护自己的安全。1967年,成立了欧洲共同体,走上了联合发展道路,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C项正确;
两极格局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欧洲联盟的成立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欧洲联合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3.【答案】A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可知,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据题干中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可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遭受了挫折。综上所述,题干大事年表的主题可归纳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A项正确;
根据题干大事年表中“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可知,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也不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排除BD项;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世界格局终结,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世界走向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的相关史实。
24.【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分别签署了文件,次日再由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按照国家字母顺序依次签署。作为一个开放型文件,截至1945年5月1日,陆续在宣言上签字的还有伊朗、自由法国、墨西哥等21国和战时组织。”可知,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四国代表在白宫总统书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次日,22个国家驻美使节在宣言上签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目的是联合抗击法西斯国家侵略,《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B符合题意;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在一战后的世界格局,排除A;
1949年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建立,排除C;
材料时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目的是反法西斯而非促进经济全球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1)战役:凡尔登战役;结果:法国挫败了德国的进攻。
主要原因: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经济政治不发展不平衡。
(2)共同点: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的世界体系。
理解:巴黎和会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但这个体系只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形成,因此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3)重要作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实现了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大联合,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为反法西斯国家扭转被动局面,进而夺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4)做法: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心系祖国,又要放飞梦想等。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1)战役:根据材料一“凡尔登战场被称为‘鲛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和所学可知,凡尔登战役爆发于1916年,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伤亡最重,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因此“这场战役”指的是凡尔登战役。
结果:根据所学可知,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军顽强抵抗,从8月开始反攻,挫败了德国的进攻;
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因此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争夺。
(2)共同点: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会议;都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都暂时缓和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因此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的世界体系。
理解:根据所学可知,从二次和会的性质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巴黎和会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但这个体系只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形成,因此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3)重要作用:根据材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实现了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大联合,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为反法西斯国家扭转被动局面,进而夺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实现了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大联合,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为反法西斯国家扭转被动局面,进而夺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4)做法: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心系祖国,又要放飞梦想等。
故答案为:
(1)战役:凡尔登战役;结果:法国挫败了德国的进攻。
主要原因: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经济政治不发展不平衡。
(2)共同点: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的世界体系。
理解:巴黎和会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但这个体系只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形成,因此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3)重要作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实现了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大联合,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为反法西斯国家扭转被动局面,进而夺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4)做法: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心系祖国,又要放飞梦想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6.【答案】(1)政治上,光荣革命(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①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前提).(或牛顿的科学发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问题:贫富差距大; 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 疾病流行,国民体质下降。
(4)启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群体,使社会和谐发展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现出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 ”,材料二信息“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可以看出, 英国率先敲开通向现代世界大门的条件: 政治上,光荣革命(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前提).(或牛顿的科学发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所以说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
(3)依据材料三、四信息,可以看出, 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贫富差距大; 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 疾病流行,国民体质下降等社会问题;
(4)启示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群体,使社会和谐发展 ;
故答案为:(1) 政治上,光荣革命(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 ①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前提).(或牛顿的科学发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的动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 问题:贫富差距大; 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 疾病流行,国民体质下降。
(4) 启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群体,使社会和谐发展
【点评】(1)(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注意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进行概括回答,注意一定要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理解题干信息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就是理解识记牛顿和瓦特成就的重大意义;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7.【答案】(1)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2)澶渊之盟
影响: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3)女真族 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4)元朝和南宋 爱国主义、宁死不屈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材料一“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可知,材料告诉我们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是使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高峰。
(2)本题考查澶渊之盟。根据材料二“大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内容,反映的是北宋和辽之间盟约。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3)本题考查宋金和议。根据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岳飞的词作。岳飞是抗金名将,故“匈奴”指的是金的建立者女真族。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初年,南宋与女真族建立的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
(4)本题考查文天祥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四“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结合所学可知,文天祥是抗元名将。题干诗句反映的还是南宋与元之间的斗争。从材料诗句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具有爱国主义、宁死不屈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2)澶渊之盟。影响: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3)女真族;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4)元朝和南宋 爱国主义、宁死不屈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治、澶渊之盟、宋金和议、文天祥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判断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答案】(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措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事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影响:①标志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②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③改变了世界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推动了中国外交高潮的到来;⑤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⑥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⑦缓解了苏联对中国的压力。
(4)做法: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交流合作、协商对话解决争端。坚持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坚持多边外交关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的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尼克松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交流合作、协商对话解决争端。坚持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坚持多边外交关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故答案为:(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措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事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影响:①标志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②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③改变了世界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推动了中国外交高潮的到来;⑤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⑥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⑦缓解了苏联对中国的压力。
(4)做法: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交流合作、协商对话解决争端。坚持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坚持多边外交关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四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化解周边国家的疑虑的措施、尼克松访华、我国应对国际不稳定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化解周边国家的疑虑的措施、尼克松访华、我国应对国际不稳定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措施等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