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三)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6 22:06:18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三)
一、选择题
1.我国的刑法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到了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之于众。成文刑法的出现(  )
A.增加了法律的神秘色彩 B.体现了诸侯国蔑视法律的风气
C.是韩非治国理念的体现 D.是地主阶级打击旧贵族的体现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成文刑法的出现是地主阶级打击旧贵族的体现。春秋战国社会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为确立封建统治,打击旧贵族,到了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之于众,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刑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七上·宁明期末)传说尧舜禹是原始社会后期著名的部落首领,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证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但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证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虽然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所代表的这个时代在考古学上已经证明是肯定存在的,由此说明历史学说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项正确;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甲骨文开始,但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甲骨文,排除A项;
题干并不是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是说明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排除B项;
夏朝建立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比如启、血缘、家天下等世袭制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2023七上·福田期末)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可知,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选址得当,A项正确;
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而非控流发电,排除B项;
都江堰没有沟通不同水系,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时期、位置、人物及其作用。
4.(2023七上·月考)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地图(如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地图上显示了周、晋、燕、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五霸争雄,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西周分封,西周时期的都城是镐京,地图上的都城是洛阳属于东周,不符合题意;
C.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晋国分为赵魏韩三国,不符合题意;
D.秦灭六国,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就没有这些诸侯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地图,特别是其中的这些诸侯国,尤其是晋国,这是春秋时期的重要特征,因为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三国,战国开始。
5.(2023七上·福田期末)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材料中的根本目的是保证皇帝的政令能准确的上传下达和畅通无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C项正确;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排除A项;
政治联盟,与合作协议相关,可知“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不符合秦朝史实,排除B项;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题干内容“《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治。
6.(2020七上·龙岗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  )
A.民族政权并立 B.民族交融加速
C.经济重心南移 D.国家统一安定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体现的是民族融合。因此:
ACD与题无关,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融合的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3七下·新田期中)贞观九年,太宗谓侍卫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也……”基于此唐太宗采取的治国措施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鼓励士人参加科举考试
C.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 D.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可知隋炀帝时期老百姓的生活徭役负担沉重,为此唐太宗吸取教训,采取了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的措施,C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强调唐太宗吸取隋朝徭役负担沉重的教训,与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考察官吏政绩无关,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与理解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史料得出隋朝灭亡的教训,然后联系唐太宗时期的政策,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8.(2023七下·李沧期末)“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  )
A.原因 B.经过 C.性质 D.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可知,这反映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A符合题意;经过、性质和影响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9.(2024·)根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可以确定学习的主题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 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置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主题反映了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符合题意;
C: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C项不符合题意;
D: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联系元朝的相关史实,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分析归纳。
10.(2023七下·新民期中)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权强化到顶峰
C.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多人担任,着反映了丞相的权利被分散,权利被削弱,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不符合题意;
B. 君权强化到顶峰 ,不符合题意;
D. 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看出现象后再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现象的实质。
11.如图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
A.西藏 B.东北 C.新疆 D.台湾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唐朝时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清朝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图示反映的机构都是管辖新疆地区的,C项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代王朝加强对新疆管辖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0八上·潮南月考)“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战争使(  )
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
B.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欧美各国获取了投资设厂的权利
D.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英法等关键词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1八上·阿荣旗期末)口号能彰显时代的特征。下列口号与所处时代搭配合理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时期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北伐战争时期
C.“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解放战争时期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戊戌变法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 “打倒列强,除军”反映的是北伐战争打到列强、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统一中国,故 A 错误;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期力争山东主权,故 B 错误;
“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历史,因此比 C 正确;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反映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D 错误;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内容,注意分析选项,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注意掌握各个时期的口号。
14.(2019八上·个旧期中)《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此题选A。
15.(2024八上·盘龙期末)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常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黄埔军校门口曾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从这副对联来看,黄埔军校的创办是为了(  )
A.推翻清朝,挽救民族危亡 B.捍卫共和、进行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统一革命战线 D.解放战争,争取国家统一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革命者来”“黄埔军校”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学校。蒋介石任校长,后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在黄埔军校的大门上有这副对联。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以捍卫共和、进行北伐战争,B项正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排除A项;
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排除C项;
解放战争始于1946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黄埔军校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4八下·月考)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形成1956年国民经济比例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进行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观察题干图片可知,1956年的国民经济比例中,公有制经济占了主体,形成1956年国民经济比例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项正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最终完成这一任务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比例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无关,且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我国的工业化则要到2020年才完成,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的相关史实。
17.(2023八下·佛山期中)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赞扬中国,且报道时多使用“红色中国”。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这一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美国政府着手改善中美关系 B.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
C.中国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美国媒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A.中美关系开始改善是发生在1972年,排除;
B.当时中国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实力还没有显著增强,排除;
C.根据“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和时间是1979年可知,在1978年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导致中国的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符合题意;
D.美国媒体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意识形态以及对中国的偏见,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记忆中美建交的原因、过程、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8.(2020八下·雄县期末)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中国式体制”指的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当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度不大,掌握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可作答。
19.(2023九上·巧家期末)如图中A、B两处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两件大事,其中B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第一国际成立
C.建立巴黎公社 D.十月革命胜利
【答案】C
【知识点】第一国际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B处事件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不符合题意;
B.第一国际成立,第一国际建立于1864年,不符合题意;
D.十月革命胜利,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出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再结合对巴黎公社建立时间的准确记忆回答。
20.(2023九上·句容期末)13 至 16 世纪, 曾在巴黎大学执教和攻读的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法国之外的欧亚国家。不仅如此,在校长的名单里,也出现不少外国人。这反映出巴黎大学(  )
A.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B.学校发展的自主性
C.课程开设的科学性. D.师生来源的国际性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13至16世纪,曾在巴黎大学执教和攻读的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法国之外的欧亚国家。不仅如此,在较长的名单里,也出现不少外国人。这反映出巴黎大学师生来源的国际性,师生来自许多国家,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2023九上·腾冲期末)佃户是西欧庄园里重要的群体,他们之间经常会因为土地、借贷和婚姻产生纠纷,有时也会违反庄园公共规则。当出现纠纷和违规行为时,佃户可以依靠的司法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元老院 C.陪审法庭 D.庄园法庭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庄园具有司法权,庄园中设有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由庄园法庭处理,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庄园法庭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欧庄园佃户可以依靠的司法机构的相关史实。
22.(2023九上·天津市期末)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山来已久的依赖。“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  )
A.手工工场时期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提供了稳定、便利的动力,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山来已久的依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手工工场时期,出现在中世纪后期,不符合题意;
C.电气时代,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不符合题意;
D.信息时代,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改良蒸汽机,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3.(2024九下·深圳月考)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以下资料进行探究学习。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非洲独立进程图》”“《巴拿马运动》”“曼德拉传”,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列举的历史事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人民反对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加强合作团结,所以该学习的主题是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故选C项。
材料列举的历史事件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排除A项。
二战后资本主义呈现新变化,与材料反映的亚非拉国家的亲发展信息不符,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的相关史实。
24.(2024九下·南宁月考)下表为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5.7
牛(万头) 2.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斯大林模式推动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据表格材料“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可知,1925年较1920年相比,粮食产量、猪牛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度,排除A项。
1928年以后,苏联实行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
1918-1920年,三年内战时期,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经济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4九下·石阡月考)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使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 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网上通信、快递物流、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事物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也造成社会心理结构乃至价值观念的变化,形成开放、乐观、宽容、积极进取、适应变革的现代人格特征。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在生产方式上发生的改变。并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三则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答案】(1)改变: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2)原因:全民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发展;
(3)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4)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
【解析】【分析】(1)改变:根据“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使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可得出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影响:根据“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可从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英国社会转型等角度概括;
(2)原因:根据“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得出全民教育的发展;根据“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得出大学的发展;
(3)影响:根据“网上通信、快递物流、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事物逐渐深入人们生活,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根据“这也造成社会心理结构乃至价值观念的变化,形成开放、乐观、宽容、积极进取、适应变革的现代人格特征。”得出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4)时代:根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故答案为:
(1)改变: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2)原因:全民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发展;
(3)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4)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6.(2023九上·祁阳期末)人类对文明的追求需要薪火相传,交流互鉴,推陈出新。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任务。
任务一 【解放思想——传承精神文明】
材料一 (它)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吴于崖、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任务二 【重视法治——关注政治文明】
任务三 【革新工具——见证经济文明】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经济与社会生活》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哪一运动?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一运动的先驱是谁?
(2)图1是英国为纪念某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发行的纪念币,这部文献的名称是什么?该文献颁布后英国逐渐形成了什么政治体制?
(3)图2法律文献宣布人民享有哪些权利?
(4)图3法律文献是在哪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这次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5)材料二中“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家是谁?“改良蒸汽机”的使用让人类历史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6)综合以上探究,人类对文明的追求与奋斗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但丁。
(2)《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3)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4)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5)瓦特;蒸汽时代。
(6)民主、自由、科学和进步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运动:根据材料一“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是文艺复兴。14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朝廷对精神的控制,对教会宣传有异议,要求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哲学,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被称为“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先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他的作品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
(2)文献:根据材料一任务二的图片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英国发动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因此英国为纪念某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发行的纪念币,是1689年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政治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3)权利:根据材料一任务二图2“签署《独立宣言》时的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6年4月,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4)革命:根据材料一任务二图3“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制宪会议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种种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5)人物:根据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改良后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广泛应用时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意义的飞跃,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6)启示: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英、美、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信息,可以得到启示是民主、自由、科学和进步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故答案为:
(1)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但丁。
(2)《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3)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答对任意二条)
(4)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5)瓦特;蒸汽时代。
(6)民主、自由、科学和进步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权宣言》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认识。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的认识。
27.(2024七下·江津期中)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隋朝大运河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材料二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都通日新困弱。”
——摘编自《朱子语类》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名称与选官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采取的使地方州县逐渐“困弱”的措施有哪些
(4)材料四的图一、图二是唐朝时期广泛推广的农业工具,请分别指出其名字。
【答案】(1)原因:巩固国家统治;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
(2)名称:科举制。
选官标准:才学和考试成绩。
历史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制度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可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了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同时设置通判牵制;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名字: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盛唐经济的繁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根据材料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概括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是巩固隋朝封建政权的统治;加强南北方的联系,巩固国家统一;便于控制江南地区(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根据“另一方面,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概括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是转运南方物资以保障北方物资的供应。
(2)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二“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制度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是注重才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促进教育发展;影响中外文官制度,影响特别深远。
(3)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根据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都通日新困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采取的使地方州郡逐渐"困弱"的措施有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分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让文臣统兵。
(4)本题考查唐朝农业的发展。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的图一、图二是唐朝时期广泛推的农业工具,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
故答案为:
(1)原因:巩固国家统治;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
(2)名称:科举制。
选官标准:才学和考试成绩。
历史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制度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可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了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同时设置通判牵制;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名字: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科举制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唐朝农业的发展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插图,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判断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2024八下·仁寿期中)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崭新的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0 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 100 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某军队跨过鸭绿江
材料三 毛泽东说∶"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事实上,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被美国控制,如果整个朝鲜也被它占领,中国就会处于美国势力南北夹击的态势下,而它随时可以找到借口对中国进犯,中国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就失去了保障。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 到 1953 年春……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共没收分配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耕畜、农具、房屋、粮食。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材料一的"70 年前的今天"具体指哪天 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哪三座大山
(2)材料二中图片里军队的名称是什么 这支军队为什么要跨过鸭绿江 举出一位这支军队里的战斗英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共中央作出"积极对策"的依据。
(4)根据材料四归纳1953 年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答案】(1)1949年10月1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黄继光或邱少云
(3)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绿江边,对各方都不利,如果出兵,可以保家卫国,维护国际和平。
(4)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中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知识。根据材料一“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知,材料一的“70年前的今天”具体1949年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2)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观察材料二图片可知,图片里军队的名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以自己的牺牲掩护部队完成了收复高地的任务。邱少云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最后壮烈牺牲。
(3)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根据材料三“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结合所学知,中共中央作出“积极对策”的依据是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绿江边,对各方都不利,如果出兵,可以保家卫国,维护国际和平。
(4)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根据材料四“到1953年春……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共没收分配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耕畜、农具、房屋、粮食。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可知,1953年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中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其原因是中央人民政府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
故答案为:
(1)1949年10月1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黄继光或邱少云。
(3)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绿江边,对各方都不利,如果出兵,可以保家卫国,维护国际和平。
(4)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中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判断、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三)
一、选择题
1.我国的刑法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到了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之于众。成文刑法的出现(  )
A.增加了法律的神秘色彩 B.体现了诸侯国蔑视法律的风气
C.是韩非治国理念的体现 D.是地主阶级打击旧贵族的体现
2.(2024七上·宁明期末)传说尧舜禹是原始社会后期著名的部落首领,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证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2023七上·福田期末)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4.(2023七上·月考)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地图(如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5.(2023七上·福田期末)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6.(2020七上·龙岗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  )
A.民族政权并立 B.民族交融加速
C.经济重心南移 D.国家统一安定
7.(2023七下·新田期中)贞观九年,太宗谓侍卫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也……”基于此唐太宗采取的治国措施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鼓励士人参加科举考试
C.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 D.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8.(2023七下·李沧期末)“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  )
A.原因 B.经过 C.性质 D.影响
9.(2024·)根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可以确定学习的主题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2023七下·新民期中)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权强化到顶峰
C.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11.如图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
A.西藏 B.东北 C.新疆 D.台湾
12.(2020八上·潮南月考)“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战争使(  )
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
B.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欧美各国获取了投资设厂的权利
D.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13.(2021八上·阿荣旗期末)口号能彰显时代的特征。下列口号与所处时代搭配合理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时期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北伐战争时期
C.“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解放战争时期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戊戌变法时期
14.(2019八上·个旧期中)《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15.(2024八上·盘龙期末)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常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黄埔军校门口曾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从这副对联来看,黄埔军校的创办是为了(  )
A.推翻清朝,挽救民族危亡 B.捍卫共和、进行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统一革命战线 D.解放战争,争取国家统一
16.(2024八下·月考)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形成1956年国民经济比例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进行
17.(2023八下·佛山期中)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赞扬中国,且报道时多使用“红色中国”。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这一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美国政府着手改善中美关系 B.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
C.中国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美国媒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
18.(2020八下·雄县期末)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中国式体制”指的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
19.(2023九上·巧家期末)如图中A、B两处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两件大事,其中B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第一国际成立
C.建立巴黎公社 D.十月革命胜利
20.(2023九上·句容期末)13 至 16 世纪, 曾在巴黎大学执教和攻读的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法国之外的欧亚国家。不仅如此,在校长的名单里,也出现不少外国人。这反映出巴黎大学(  )
A.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B.学校发展的自主性
C.课程开设的科学性. D.师生来源的国际性
21.(2023九上·腾冲期末)佃户是西欧庄园里重要的群体,他们之间经常会因为土地、借贷和婚姻产生纠纷,有时也会违反庄园公共规则。当出现纠纷和违规行为时,佃户可以依靠的司法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元老院 C.陪审法庭 D.庄园法庭
22.(2023九上·天津市期末)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山来已久的依赖。“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  )
A.手工工场时期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23.(2024九下·深圳月考)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以下资料进行探究学习。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4.(2024九下·南宁月考)下表为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5.7
牛(万头) 2.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斯大林模式推动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4九下·石阡月考)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使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 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网上通信、快递物流、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事物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也造成社会心理结构乃至价值观念的变化,形成开放、乐观、宽容、积极进取、适应变革的现代人格特征。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在生产方式上发生的改变。并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三则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26.(2023九上·祁阳期末)人类对文明的追求需要薪火相传,交流互鉴,推陈出新。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任务。
任务一 【解放思想——传承精神文明】
材料一 (它)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吴于崖、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任务二 【重视法治——关注政治文明】
任务三 【革新工具——见证经济文明】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经济与社会生活》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哪一运动?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一运动的先驱是谁?
(2)图1是英国为纪念某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发行的纪念币,这部文献的名称是什么?该文献颁布后英国逐渐形成了什么政治体制?
(3)图2法律文献宣布人民享有哪些权利?
(4)图3法律文献是在哪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这次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5)材料二中“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家是谁?“改良蒸汽机”的使用让人类历史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6)综合以上探究,人类对文明的追求与奋斗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7.(2024七下·江津期中)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隋朝大运河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材料二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都通日新困弱。”
——摘编自《朱子语类》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名称与选官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采取的使地方州县逐渐“困弱”的措施有哪些
(4)材料四的图一、图二是唐朝时期广泛推广的农业工具,请分别指出其名字。
28.(2024八下·仁寿期中)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崭新的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0 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 100 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某军队跨过鸭绿江
材料三 毛泽东说∶"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事实上,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被美国控制,如果整个朝鲜也被它占领,中国就会处于美国势力南北夹击的态势下,而它随时可以找到借口对中国进犯,中国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就失去了保障。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 到 1953 年春……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共没收分配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耕畜、农具、房屋、粮食。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材料一的"70 年前的今天"具体指哪天 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哪三座大山
(2)材料二中图片里军队的名称是什么 这支军队为什么要跨过鸭绿江 举出一位这支军队里的战斗英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共中央作出"积极对策"的依据。
(4)根据材料四归纳1953 年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成文刑法的出现是地主阶级打击旧贵族的体现。春秋战国社会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为确立封建统治,打击旧贵族,到了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之于众,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刑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但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证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虽然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所代表的这个时代在考古学上已经证明是肯定存在的,由此说明历史学说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项正确;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甲骨文开始,但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甲骨文,排除A项;
题干并不是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是说明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排除B项;
夏朝建立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比如启、血缘、家天下等世袭制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可知,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选址得当,A项正确;
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而非控流发电,排除B项;
都江堰没有沟通不同水系,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时期、位置、人物及其作用。
4.【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地图上显示了周、晋、燕、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五霸争雄,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西周分封,西周时期的都城是镐京,地图上的都城是洛阳属于东周,不符合题意;
C.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晋国分为赵魏韩三国,不符合题意;
D.秦灭六国,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就没有这些诸侯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地图,特别是其中的这些诸侯国,尤其是晋国,这是春秋时期的重要特征,因为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三国,战国开始。
5.【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材料中的根本目的是保证皇帝的政令能准确的上传下达和畅通无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C项正确;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排除A项;
政治联盟,与合作协议相关,可知“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不符合秦朝史实,排除B项;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题干内容“《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治。
6.【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体现的是民族融合。因此:
ACD与题无关,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融合的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可知隋炀帝时期老百姓的生活徭役负担沉重,为此唐太宗吸取教训,采取了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的措施,C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强调唐太宗吸取隋朝徭役负担沉重的教训,与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考察官吏政绩无关,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炼与理解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史料得出隋朝灭亡的教训,然后联系唐太宗时期的政策,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8.【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可知,这反映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A符合题意;经过、性质和影响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9.【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 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置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主题反映了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符合题意;
C: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C项不符合题意;
D: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联系元朝的相关史实,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分析归纳。
10.【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多人担任,着反映了丞相的权利被分散,权利被削弱,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不符合题意;
B. 君权强化到顶峰 ,不符合题意;
D. 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看出现象后再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现象的实质。
11.【答案】C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唐朝时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清朝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图示反映的机构都是管辖新疆地区的,C项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历代王朝加强对新疆管辖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英法等关键词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C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 “打倒列强,除军”反映的是北伐战争打到列强、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统一中国,故 A 错误;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期力争山东主权,故 B 错误;
“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历史,因此比 C 正确;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反映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D 错误;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内容,注意分析选项,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注意掌握各个时期的口号。
14.【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此题选A。
15.【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革命者来”“黄埔军校”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学校。蒋介石任校长,后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在黄埔军校的大门上有这副对联。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以捍卫共和、进行北伐战争,B项正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排除A项;
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排除C项;
解放战争始于1946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黄埔军校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观察题干图片可知,1956年的国民经济比例中,公有制经济占了主体,形成1956年国民经济比例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项正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最终完成这一任务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比例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无关,且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我国的工业化则要到2020年才完成,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A.中美关系开始改善是发生在1972年,排除;
B.当时中国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实力还没有显著增强,排除;
C.根据“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和时间是1979年可知,在1978年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导致中国的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符合题意;
D.美国媒体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意识形态以及对中国的偏见,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记忆中美建交的原因、过程、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8.【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当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度不大,掌握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第一国际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B处事件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不符合题意;
B.第一国际成立,第一国际建立于1864年,不符合题意;
D.十月革命胜利,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出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再结合对巴黎公社建立时间的准确记忆回答。
20.【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13至16世纪,曾在巴黎大学执教和攻读的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法国之外的欧亚国家。不仅如此,在较长的名单里,也出现不少外国人。这反映出巴黎大学师生来源的国际性,师生来自许多国家,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庄园具有司法权,庄园中设有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由庄园法庭处理,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庄园法庭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欧庄园佃户可以依靠的司法机构的相关史实。
22.【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提供了稳定、便利的动力,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山来已久的依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手工工场时期,出现在中世纪后期,不符合题意;
C.电气时代,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不符合题意;
D.信息时代,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改良蒸汽机,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3.【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非洲独立进程图》”“《巴拿马运动》”“曼德拉传”,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列举的历史事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人民反对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加强合作团结,所以该学习的主题是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故选C项。
材料列举的历史事件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排除A项。
二战后资本主义呈现新变化,与材料反映的亚非拉国家的亲发展信息不符,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的相关史实。
24.【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据表格材料“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可知,1925年较1920年相比,粮食产量、猪牛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度,排除A项。
1928年以后,苏联实行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
1918-1920年,三年内战时期,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经济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
25.【答案】(1)改变: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2)原因:全民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发展;
(3)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4)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
【解析】【分析】(1)改变:根据“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使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可得出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影响:根据“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可从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英国社会转型等角度概括;
(2)原因:根据“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得出全民教育的发展;根据“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得出大学的发展;
(3)影响:根据“网上通信、快递物流、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事物逐渐深入人们生活,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根据“这也造成社会心理结构乃至价值观念的变化,形成开放、乐观、宽容、积极进取、适应变革的现代人格特征。”得出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4)时代:根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故答案为:
(1)改变: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2)原因:全民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发展;
(3)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4)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6.【答案】(1)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但丁。
(2)《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3)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4)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5)瓦特;蒸汽时代。
(6)民主、自由、科学和进步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运动:根据材料一“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是文艺复兴。14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朝廷对精神的控制,对教会宣传有异议,要求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哲学,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被称为“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先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他的作品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
(2)文献:根据材料一任务二的图片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英国发动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因此英国为纪念某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发行的纪念币,是1689年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政治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3)权利:根据材料一任务二图2“签署《独立宣言》时的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6年4月,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4)革命:根据材料一任务二图3“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制宪会议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种种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5)人物:根据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改良后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广泛应用时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意义的飞跃,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6)启示: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英、美、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信息,可以得到启示是民主、自由、科学和进步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故答案为:
(1)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但丁。
(2)《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3)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答对任意二条)
(4)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5)瓦特;蒸汽时代。
(6)民主、自由、科学和进步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权宣言》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认识。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的认识。
27.【答案】(1)原因:巩固国家统治;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
(2)名称:科举制。
选官标准:才学和考试成绩。
历史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制度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可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了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同时设置通判牵制;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名字: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盛唐经济的繁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根据材料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概括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是巩固隋朝封建政权的统治;加强南北方的联系,巩固国家统一;便于控制江南地区(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根据“另一方面,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概括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是转运南方物资以保障北方物资的供应。
(2)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二“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制度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是注重才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促进教育发展;影响中外文官制度,影响特别深远。
(3)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根据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都通日新困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采取的使地方州郡逐渐"困弱"的措施有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分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让文臣统兵。
(4)本题考查唐朝农业的发展。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的图一、图二是唐朝时期广泛推的农业工具,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
故答案为:
(1)原因:巩固国家统治;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
(2)名称:科举制。
选官标准:才学和考试成绩。
历史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制度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可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了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同时设置通判牵制;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名字: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科举制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唐朝农业的发展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插图,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判断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答案】(1)1949年10月1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黄继光或邱少云
(3)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绿江边,对各方都不利,如果出兵,可以保家卫国,维护国际和平。
(4)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中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知识。根据材料一“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可知,材料一的“70年前的今天”具体1949年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2)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观察材料二图片可知,图片里军队的名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以自己的牺牲掩护部队完成了收复高地的任务。邱少云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最后壮烈牺牲。
(3)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根据材料三“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结合所学知,中共中央作出“积极对策”的依据是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绿江边,对各方都不利,如果出兵,可以保家卫国,维护国际和平。
(4)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根据材料四“到1953年春……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共没收分配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耕畜、农具、房屋、粮食。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可知,1953年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中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其原因是中央人民政府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
故答案为:
(1)1949年10月1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黄继光或邱少云。
(3)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绿江边,对各方都不利,如果出兵,可以保家卫国,维护国际和平。
(4)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中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判断、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