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阅读中用词意识解读与对应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阅读中用词意识解读与对应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2: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中考阅读中用词意识解读与对应训练
考点:
1. 赵彦端《点绛唇·途中逢管倅》——字面义与特殊义
2. 基础组合:“人设”——双引号用法与词语的语境义
3. 周邦彦《风流子》——两个词语“偏”“何况”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 [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比较意象“荷”的不同作用
5.周晓枫《黄姚酿》——连贯词
6. 基础组合:这样的山——词语的表达效果
【考点研究】
一、用词意识
1.词语的特殊含义——字面义与文心
2. 特殊词的作用——表达效果
3.特殊词——关键词,破句心、段心、文心的词语
【考题示例】
(一)赵彦端《点绛唇·途中逢管倅》——字面义与特殊义
文本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①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①赵彦端:宋代词人。几十年从宦生涯,漂泊流离。这首词大概是作者晚年在旅途中所作。管倅是他的友人。
问题 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二字写出二人容颜的瘦弱疲惫,“天涯”则点出二人相隔之远,“情如故”则点明二人久别重逢,情谊如同当年。 B.故人在漂泊的途中相遇,可谓“他乡遇故知”,可惜相聚短暂,转眼离别。“何遽”二字意思是“多么匆忙”。 C.《阳关》指古曲《阳关三叠》,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如今却不能如愿。聚散匆匆,怎能不伤怀、悲切!只能唱一曲以遣情怀。 D.“行人”指漂泊的游子,“我”与朋友都是命运不由自主的“行人”,羁旅他乡,还要送别友人,一个“更”字道出这非同一般的送别和愁怨之深。
答案 A
解析 “憔悴”也指二人处境困苦。“天涯”,此处指他乡。
译文 漂泊他乡多年,已是心中愁苦人憔悴。故人相逢,二人感情依然深厚。刚重逢又要马上分离,何等的仓促,怎么忍心唱那凄切的《阳关》曲!
我本就是漂泊在外的人,现在还要送漂泊之人远去。愁苦无边无际,秋蝉哀鸣,回首遥望,暮色一片苍茫。
赏析 “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着重写故友的重逢与别离。“憔悴”是说他们相遇时俩人的形貌已憔悴不堪,早已不象年轻时那样意气风发了。不仅重逢在垂暮之年,且颠沛奔波于天涯海角,这就更令人感慨嘘唏了。然而,友谊却没有因岁月流逝而淡漠,人虽憔悴,感情友谊并未憔悴。前句抑,后句扬,且重叠两个铿锵作响的“故”字加以强调,通过白描式的叙述,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和对纯真友谊的珍重,在吟咏之中,自然能体味得出。“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这是一个急转。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如今却不能如愿。为了生计,大家匆匆相聚,又匆匆分别,怎能不伤怀、悲切呢!情之所至,开怀畅饮,唱一曲《阳关三叠》以遣情怀。然而,唱到动情处,呜呜咽咽,实在无法再唱下去了。这是真情的流露。。   “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在他乡遇故知,俩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匆匆过客。正如苏轼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天涯沦落人,聚散苦匆匆。今朝一别后,何日再相逢?一个“更”字道出这是非同一般的送别和愁怨之深。“愁无据,塞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此时俩人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是很难用言语尽情表达的。只有在依依惜别,频频回首相望中,看着斜阳在寒蝉鸣叫的树林里降落,天色逐渐黯淡下来,这种感情才体味得更深切。以写景结句,点出时令,渲染离别的环境气氛,不言愁,而愁自见。   全词风格婉约、言辞朴实、情感真挚,没有对匆匆相逢又别离的全过程进行具体描写,而是侧重突出即将分手之时的愁情,写得凄恻动人,可谓送别词中的佳作。唐代诗人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就对这种客中相见又分手的情形作了细致的刻画,可与本词参照理解。
二、词语类型
1.反复出现的词语——关键词
2.成语填空——句意用核心词概括
3.理论词——称呼与理论对应
4.定义词——原意与语境义
5.词语的指向——实指和虚指
6.词语比较——不同文章中的同一词语
7.加引号的词语
8.连贯词
【考题示例】
(一)基础组合:“人设”——双引号用法与词语的语境义
1.词语的语境义
文本 无论是演员还是普通人, 给自己设定一个形象或标签,都会让自己在人群中更加突出。但是如果“人设”与本人不搭,那么迟早会“人设崩塌”。 在娱乐圈, 许多明星都喜欢给自己贴一个“学霸” 的标签,毕竟学习又好、长得又帅的人谁不爱呢 可说出 “诺贝尔数学奖”的靳东和学术造假的翟天临就成了反面典型。 俗话说得好, “真的假不了, 假的真不了” , 只是为了营销才塑造的 “瓷娃娃” , 永远不会变成明星本身的血肉。 “人设”不崩坏就万事大吉吗 事实上, 即使不崩坏, 它也会限制住一个人的发展。 人人都戴着社交面具, 但若不学会“变脸” , 明星永远只能是某一个“生旦净丑”。 这对于艺人更是致命的, 为了站在风口浪尖而打造的 “人设”一定会面临 “长江后浪推前浪” 的结局。 “人设” 过时, 而演员却拘泥于这 份人设,难免就会成为娱乐大潮中的一艘沉船。再精心打造的 “人设” , 也不过是他人一针一线缝制的布偶。 艺人只有沉下心来返璞归真、 找到自我, 打磨技艺、 沉淀修养, 走出一条更为纯粹的演艺道路, 将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才能永葆“人气” , 使“人设” 长远地维持下去。
问题 说明“瓷娃娃”“变脸”的双引号用法并解释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6分)
答案 ①“瓷娃娃”“变脸”都是比喻的说法,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②瓷娃娃:外表漂亮,实则易碎。 指虚假的美好人设只能暂时赢得认可,终究容易崩坏。③变脸:指人需不断发展,拥有多种能力,对一个演员来说,要有过硬的演技,能演多种角色,每一个角色都能给观众带来“全新”观感体验。
【考题对接】
一、周邦彦《风流子》——两个词语“偏”“何况”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风流子 周邦彦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 亭皋分襟地,难拚①处,偏是掩面牵衣。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注】①拚(pàn):舍弃。
1.说说“牵起馀悲”四个字的作用。


2.试说说下片加横线的两个词语“偏”“何况”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一、周邦彦《风流子》【答案】
1.“牵起馀悲”四字回应篇首“惨将归”,又唤起下片追忆,贯彻篇终,有千钧之力。
【解析】这首词采用倒叙手法,上片写结果,下片写回忆。而“牵起余悲”四字则承上启下,勾连上下片。2.加横线的两个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构成层进的关系。 ①偏:偏偏(她又),助词。“亭皋(水边平地)分襟地,难拚处”为一层,言临别已觉难以割舍,“偏是掩面牵衣”进一层,写对方呜咽掩泣更使人难堪。 ②何况,表更进一层推论。“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承“掩面牵衣”,再进一层,说明这是诀别,后会难期,从而将痴迷沉痛之感写得细致动人。
【解析】词的下片叙昨晚饯别分襟时彼此种种不堪,属用倒叙手法写追忆之情事。“亭皋(水边平地)分襟地,难拚处”为一层,言临别已觉难以割舍:“偏是掩面牵衣”进一层,写对方呜咽掩泣更使人难堪:“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再进一层,说明这是诀别,后会难期:“想寄恨书中”四句,以一“想”字领起,写别后相思愁恨之深,分从双方著笔。“寄恨书中,银钩空满”,说自己纵然是“恨墨”写至“盈笺”,也写之不尽。“断肠声里,玉筯还垂”,说别时她为我“断肠声里唱《阳关》”,流泪想念?至今未止。而想象对方情状,更是反映自己对彼相思之深。“空”、“还”二字勾勒着意。这种暗密的相思之情,“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一发痴迷沉痛之感慨。
【译文】
深秋的傍晚,枫树林里的叶子在凋落。山川的路途是那样遥远。我怀着凄惨的心情,即将离别这客居的异地,回去了。举目远望,但见江面上笼罩着浓重的暮霭,宿雁的叫声是那样哀怨。在半规凉月的微光里,送行人们的参差身影,还依稀可辨卷。当一觉醒来,酒意消退了。陪伴我的只有半截残烛,一摊蜡泪。烫金的帘幕正在随风舒卷。户外,很响的捣衣声驱散了我最后一丝幻觉。我忽然发觉她那熟悉的衣香已经消失了,禁不住又悲从中来。
啊,水边的那块平地,我们最后分手的地方。还记得,当时我已是难舍难分,偏偏她还要牵着我的衣服,哀哀掩泣。更何况,此后我们只能永远怀着满腔的哀怨,却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可以预想,我们只能把深长的思念,密密麻麻地写在往来的书信中,或者去弹奏起一支愁肠欲断的曲子,让泪水默默她流下来。啊,这暗藏着的愁苦,这深密的感情怎样计量,只有老天才知道吧!
【赏析】
此词写作者离开客居五年的荆州时同当地一位相好的女子分别时的情景,离愁别绪婉然眼前。
开篇即从首途(上路,启程——编者注)前夕饯宴之后写起。词中虽未明写“都门帐饮”之事,但从下文“酒醒”字见出。一个枫叶飘零的秋晚,抒情主人公就要离开这客居之地而归去,面对山川迢遥,不免情怀凄然。前三句的情景、意念及“楚客”、“将归”等字面,都有意无意从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段虚拟送别的文字能增强联想,烘托气氛。紧接着就写其苍茫暮色中之闻见:“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这里,依稀可辨的一行人影,是尚未远去的前来送别的人们,可知其中有一个“她”,于是“人影参差”四字写景中就寓有无限依依不舍之情。这哀怨的、未安栖或失群的雁的鸣声,与残缺成半的凉月,又成为羁情和离思的象征。
“酒醒后”到上片煞拍,与前数句时间上有一个跳跃而情景暗换,写独处一室清夜梦回所闻见,大致相当于柳词“今宵酒醒何处”一节内容。词主人公醒来,眼前残烛曳,帘幕随见舒卷;清晰的捣衣声驱散残梦,梦想中的“她。忽从”我“身边消逝,不禁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凤蜡”字面出于《南史》,史载王僧绰少时与兄弟聚会,采蜡烛泪为凤凰;“泪花”指蜡泪,诗词多以象征离愁《(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金泥”指帘幕上的烫金;“绮罗香”指女子衣裙上的香气。这几句典辞华美,通过环境的富艳反衬人物心境,形出更强烈的孤寂感。“酒醒后”三句先写出刚醒来一刹那的怔忡神态,“砧杵韵高”四句继写清醒后的感觉与心情,用笔细微入妙。“绮罗香减”继“残梦”二字吐出,便不只实写与女方的诀别,而兼暗示中宵梦想,笔致空灵。“牵起馀悲”四字回应篇首“惨将归”,又唤起下片追忆,贯彻篇终,有千钧之力。
过片叙昨晚饯别分襟时彼此种种不堪,属用倒叙手法写追忆之情事。“亭皋(水边平地)分襟地,难拚处”为一层,言临别已觉难以割舍:“偏是掩面牵衣”进一层,写对方呜咽掩泣更使人难堪:“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再进一层,说明这是诀别,后会难期:“想寄恨书中”四句,以一“想”字领起,写别后相思愁恨之深,分从双方著笔。“寄恨书中,银钩空满”,说自己纵然是“恨墨”写至“盈笺”,也写之不尽。“断肠声里,玉筯还垂”,说别时她为我“断肠声里唱《阳关》”,流泪想念?至今未止。而想象对方情状,更是反映自己对彼相思之深。“空”、“还”二字勾勒着意。这种暗密的相思之情,“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一发痴迷沉痛之感慨。
这首词化实为虚,将离情别苦写得回味无穷。用笔密致,典朴,拙丽,相得益彰。
二、[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比较意象“荷”的不同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①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②浦。 [注]①侵晓:快天亮之时。②芙蓉:荷花的别称。
1.本词与《涉江采芙蓉》都写到“荷”,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答案】
1.①本词上片描写眼前之“荷”,为下片写“渔郎”作伏笔(或铺垫),由眼前的荷自然联想到家乡的荷塘中的人,表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②《涉江采芙蓉》写“荷”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借“采芙蓉”来表达诗人对爱人的思念。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天刚亮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原来昨夜下雨,快天亮时才停,鸟雀都在欢呼天放晴了。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赏析】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梦回故乡。全词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燎沉香,消溽暑”两句,点明季节。“沉香”是一种香料,“溽[rù]暑”指湿热的夏天。这两句说:点燃(燎)起沉香,来驱除夏天的湿热之气。作者在室内闷热难忍,忽然听到窗前檐头的鸟语。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是说:一大早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原来昨夜下雨,快天亮时才停,鸟雀都在欢呼天放晴了呢。“呼晴”,欢呼天晴了。“侵晓”:天刚亮。“窥”,偷看。“窥檐语”,指鸟雀在屋檐下张望和啼叫,好象是在互相说话。檐雀的“呼晴”,把他引到了室外,他信步走到荷塘旁边。呈现在面前的是多么清丽的景色啊!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荷塘景色。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眼前的景色使作者思念起故乡来了,而故乡那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说:我本是南方吴地人,却长期在北方做官。“吴门”指苏州,这里用来代指南方。“长安”在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久作长安旅”是说自己长期客居在京城做官。明明是作者长期客居,思念家乡,可是他偏偏不说自己,而是从家乡的朋友着笔,说“五月渔郎相忆否?”旧历五月,已是夏天,正是词人写这首词的季节。“渔郎”,这里指从前跟作者一起钓鱼或打鱼的朋友,不知你们还想念我吗?这里还含有作者在想念这些朋友的意思,这个意思通过“相忆”的“相”字透露出来。作者怎么想念呢?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想念同这些朋友乘着小船,打着木桨(小楫),穿行在家乡那长满荷花的小河塘里。“芙蓉”,即荷花。“浦”,指河塘。一个“梦”字点明这些只不过是作者的梦影,这个“梦”字也含有不过是梦想罢了的意思。这就表明了他强烈的思乡情绪和回不了故乡的矛盾心理。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阕,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三、周晓枫《黄姚酿》——连贯词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黄姚酿 不错,又是古镇。 但这是不一样的黄姚。 许多地方都有古镇,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然而,作为古镇的黄姚,并非复制的赝品、复述的往事……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那是一棵巨大而古老的榕树。通常,榕树的气根向下垂挂,服从着地心引力和生长规律;而这棵巨榕整体倾斜,枝干依然参天,尤其是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如果你观察过孵化中的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同树枝,布满蛋膜。黄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佛为整个古镇输送着养分和力量。 为什么命名为“黄姚”?史料并无确凿记载。说法数种,基本认同与黄、姚的姓氏相关。光阴流转,古镇早就不是两个户族,许多宗族在此落地生根,修建祠堂。宗祠也如同心脏,溯流而上血缘意义的心脏,由此,宗族后代得以生生不息。即使这里地处偏远,甚至曾是荒川野岭,但踏山渡水的祖辈们终于在此停下脚步……从此,灶火不熄。 古镇不大,街巷也窄,但取景框里处处是风景。方寸之间,明清古建筑就有三百多座,有许多老屋、石桥、庙祠、亭台和匾额。假如从空中俯瞰,黄姚的檐顶覆瓦如鳞,那些瓦片显得薄而服帖;黄姚的街巷细窄,如鱼背上的脊线。每一户人家,都是这小镇一片既坚硬又柔软的鳞,游过如水岁月。当垂挂的灯笼,映在夜色中湿黑的路面上,朦胧中,就像锦鲤般的光影,我想,走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能在梦中骑跃龙门?其实,整个黄姚古镇就如一条千年之鲤,根本无须飞跃,它已如龙,具有神话中的不朽之力。 生活在黄姚,是神话般的日子,也是家常的日子。 这里有许多商铺客栈和茶舍酒庄,沿街闲逛,感觉瓶瓶罐罐特别多,都跟零食铺或药铺似的。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酱的主角,当然是黄姚有名的豆豉,佐以辣椒、香菇、牛肉等调成各和口味。腌菜用宽口瓦罐盛纳,盖着通透的玻璃盖子,里面是木瓜丝、小河鱼等。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这里盛产野果,用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瑰酒、葡萄酒,还有不算特别常见的捻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黄姚的气候和水土容易让身体湿寒,当地居民早已得出生活经验,辣椒热汤、果酒药饮都可用于祛湿驱寒。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道。这里有艾糍粑、糯米粽、葛根酥。有炖肉的农家菜干、润肺的罗汉果、熬汤的鸡骨草和五指毛桃。菜肴也有特点,有两道我记忆深刻——豆腐酿和南瓜花酿,主材和汤汁都味美。 这里的生活,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所以我说,黄姚不是仅仅展示给游客的博物馆,这座小镇有着古典的诗意——但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刚才坐在台阶上掐豆角的汉子,除尽荚丝,端着菜盆回屋,只剩提环在有着纵裂纹的木门上微微晃动;当街剥笋的妇人,闲闲地聊着天,手底下像从冷紫色的鞘里剥出一把把新剑;前来写生的素描少年,勾勒线稿,没有忘记那些勾勒石缝的苔痕。没有大喇叭的喧响,没有喋喋不休的噪声,即使商家推荐食物,也是平静地递过来邀你品尝。夜色之中的黄姚,更是宁静。千百年来,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活。 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造。 我想起那些工匠,想到他们手里传承的技艺。比如,雕。黄姚有砖雕、木雕、根雕、石雕、竹雕等,在一块看似平凡的器物上,他们愿意为美花费大量的时间。手在砖上粗糙,眼在石上昏花,整个的生命都在削刻凿砍上一一而雕,是动作里最为克制和温柔的,由此使花鸟诞生,并且花瓣永不败谢,翅膀永不降落。雕是对砖石的温柔,绣是对织物的温柔,都是对美的怜惜;雕是耐心,绣是耐心,酿也是耐心,都是人和时间一起创造的魔法。 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在微雨中漫游,感觉黄姚就像雨滴一样古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黄姚以酱腌闻名,但这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才能无惧运用酱腌手段,把食物变成诱人的美味,而毫无浊气和混沌;才能让一切远离朽坏,才能在沉淀中,抵抗时间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泽。 (取材于周晓枫的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 同质化:性质或品质趋于相同
B. 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 虬结:蜷曲缠绕
C. 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 率性:真诚
D. 而毫无浊气和混沌 混沌:不纯净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着重强调黄姚古镇的与众不同。
B. 第六段从“覆瓦如鳞”巧妙地引出一系列与“鱼”相关的比喻。
C. 作者对黄姚古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笔触细腻,富于表现力。
D. 作者希望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并陈列展示了当地的特产。
三、周晓枫《黄姚酿》【答案】
1.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结合后文“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千百年来,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活”可知,黄姚没有成为“展示给游客的博物馆”,而是按照自己的步调自然地生活。由此可知,这里的“率性”不是“真诚”,而是指“循其本性,自然随意、真实”。
故选C。
2.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作者希望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无中生有,作者描写了黄姚古镇与其他古镇的不同之处,描写了黄姚的街巷、日常生活、特产、技艺等,赞美了黄姚古镇的纯净、自然、真实,没有说“希望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
故选D。
四、基础组合:这样的山——词语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睛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文中第三段多处使用儿化音,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2.文中加点处有两个“微微”,一个“微”,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基础组合:这样的山【答案】
1.①儿化音的使用表现出济南的山水拥有迥异于高峻与壮阔的 “柔美”,传达出可爱的意味;②创造轻快愉悦的氛围,也显得亲昵。③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中“山影儿”“山儿”“水儿”这些词语加儿化音,形容山水的柔美之态,增加了可爱的美感。
儿化音从朗读上更加凸显一种愉悦感,读来柔和亲切;
“山”“水”词语加了儿化,更能表现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2.①两个“微微”突出强调了济南的秋天清明的特点;②“微”形容水声,写出济南的秋天静谧的特点;③“微”和“微微”写出了济南的秋天清明宁静,充满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微微”,有轻微、稍微之意。结合“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可知,此处形容济南秋天的天气特点,突出其清明、宁静,而“微微”恰好体现了济南的天空和水波的清朗静美。
“山儿不动,水儿微响”用“微”形容水的声音,秋水微澜,更能表现济南秋天的静谧的美。
“微”和“微微”都是形容词,形容济南山水之美,更能表现秋天清明宁静的诗意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