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冲刺必刷题-名著阅读专项:《经典常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冲刺必刷题-名著阅读专项:《经典常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3:0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冲刺必刷题-名著阅读专项:《经典常谈》
试题说明:
本卷试题根据近三年(2022——2024年)全国各地语文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形式和内容,精选试题整理编辑以及改编,难度适中,适合毕业班的同学最后冲刺使用。
1.(2023 句容市期中)《经典常谈》中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依据你的理解“江、河、湖、海”这四个字属于(  )造字法。
A.形声 B.指事 C.会意 D.象形
2.(2023 句容市期中)《经典常谈》中写到“诗的源头”是(  )
A.散文 B.歌谣 C.诗经 D.乐府
3.(2024 宁乡市期中)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口中“缠绵悱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节士、永生在我们的敬意里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说的是屈原。
B.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春秋”一词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们学过的《关雎》《子衿》《木兰诗》都出自这本书。
D.《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字典,收录九千多字。
4.(2022 云岩区校级月考)下面对“休”字的造字条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经典常谈》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D.形声字
5.(2022 花溪区校级期中)下面文段选自《经典常谈》,这个故事出自哪一部经典?(  )
苏秦用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
A.《战国策》 B.《史记》 C.《汉书》 D.《孟子》
6.(2024 农安县期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B.《经典常谈》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红星照耀的中国》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经典常谈》,从目录就可以知道,全书共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
D.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
7.(2024 中原区期中)《经典常谈》成为统编版教材推荐阅读书目,中华书局决定面向中学生重新出版。编辑部草拟了以下三句话作为书籍腰封内容。你建议选择哪句,并简要阐述理由。
A.一艘畅游中国文化源流的可靠“航船”。
B.朱自清写给大众的十三堂国学常识课。
C.一部用散文笔法写就的中国文化学术史。
我选    ,理由是:   
8.(2024 洪山区期中)阅读《经典常谈》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和汉、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班固著《汉书》,修正了《史记》的缺失,断代的主张是他的创见。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刘知几论通史不如断代,以为通史年月悠长,史料亡佚太多,所可采录的大都陈陈相因,难得新异。《史记》已不免此失:后世仿作,贪多务得,又加繁杂的毛病,简直教人懒得去看。按他的说法,像《鲁春秋》等,怕也只能算是截取一个时代的一段儿,相当于《史记》的叙述汉事;不是无首无尾,就是有首无尾。这都不如断代史的首尾一贯好。像《汉书》那样,所记的只是班固的近代,史料丰富,搜求不难。只需破费工夫,总可一新耳目,“使读之者壅壅而不厌”的。郑樵的意见恰相反,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他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二书组织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作者在选文中有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9.(2024 渑池县期中)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1)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A.《说文解字》第一
B.《辞赋》第十一
C.《四书》第七
D.《周易》第二
(2)读了《<史记><汉书>第九》之后,请你总结两点司马迁或者班固写成伟大史书的原因。
10.(2024 新野县期中)阅读《经典常谈》一书,完成小题。
《经典常谈》作者是    ,这是一部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    著作,概述了    、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是一部精彩的学术    集。
11.(2024 晋江市期中)名著阅读交流。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增长的速读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读,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选择性阅读也变得更加重要。经典作品浩如烟海,学会选择也会事半功倍。请协助小明完成阅读任务。
“选择性阅读”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兴趣法: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 任务一:请阅读《经典常谈》中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目的法: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任务二:对于创建文明城市,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推行“礼治主义”,有的同学却说“礼教是吃人的”。对此,请你阅读《经典常谈》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任务一中,你会推荐酷爱历史的小明阅读《经典常谈》的哪部分内容?请结合具体章节内容进行阐述。
(2)任务二中,小明应该阅读《经典常谈》的哪部分内容?为什么?
12.(2024 定西期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    的著作,全书共    篇,介绍了    、   、   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2)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3)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13.(2024 青羊区校级期中)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言中说到,书中各篇是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的排列。请结合你在《经典常谈》阅读过程中对古籍四部分类的理解,回忆所学古文篇目,补全下列填空。
学段 课题 出处 古籍分类
七上 《<论语>十二则》 《论语》 a    
七下 《杞人忧天》 《列子》 b    
八上 《周亚夫军细柳》 c     史
八下 d     《柳河东集》 集
14.(2024 李沧区期中)名著阅读。
有的书,适合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据下面同学的需求,向其推荐阅读《经典常谈》的相关篇目。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1)小语同学对人家门头和小孩帽饰上的八卦图感兴趣,最佳推荐阅读篇目为    。
(2)小文同学对自己姓名的用字很好奇,最佳推荐阅读篇目为    。
(3)小青同学想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请你至少选择两个推荐阅读篇目,并简要阐述推荐理由。
15.(2024 农安县期中)根据《经典常谈》,回答问题。
(1)中国文字相传是    造的。
A.仓颉
B.炎帝
C.尧
D.黄帝
(2)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是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3)下列不属于《诗经》表现手法的是    
A.赋
B.雅
C.兴
D.比
16.(2023 长春期中)回顾名著作品,完成问题。
(1)以下有关《经典常谈》一书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其名与字都是成年之后自己改过来的,名字里包含了对人格和个性的勉励。
B.朱自清大学毕业后曾经在江苏、浙江的多所中学任教,这让作者对中学生的认知与兴趣有了更深的了解,为《经典常谈》一书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C.《经典常谈》由十三篇长短相仿的文章构成,从经、史、子、集四个方面介绍作者认为中学生有必要了解的古典书籍。
D.作为一部学术类著作,《经典常谈》里有作者本人的学术主张,也介绍了当时学界对于相关古典书籍的前沿见解,是一本颇有新意的书。
(2)《经典常谈》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将ABC三个观点填入表格中。
经典 观点
《尚书》 ①   
《汉书》 ②   
《左传》 大体依《春秋》而;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离骚》 ③   
A.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B.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17.(2023 淮安区期中)阅读回答问题。
【活动一】下面是你班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发言人 发言内容
小淮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荀子重视圣王的道德。
楚楚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主张。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但大部分都不是哲学。
安安 孔子、墨子都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
(1)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2)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活动二】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经典《离骚》”的专题探究活动。
《离骚》经典选段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琪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警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3)《经典常谈》相关内容中的“他”指的是    。
(4)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理解《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含义。
18.(2022 普宁市月考) 你的同桌不太理解《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请你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告诉同桌。(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表格中的提示作答)
《楚辞》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节选自《离骚》)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19.(2024 新野县期中)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表。
经典 “谈”经典
①《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②《   》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③《   》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
④《   》 它的本来面目是一种巫术,儒家将它哲学化了。
20.(2023 慈溪市期中) 叶圣陶先生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写道:“他可真是个好向导……求真而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朱自清先生也在本书自序里说:“读者能把它当做一条船,航到经典的海里,编者将自己庆幸……”书中梳理了许多经典著作,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本书,看看朱自清所谈内容对你有何帮助,并结合作者观点,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1.【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指事指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些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
会意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象形根据物体的形象描绘而成文字的造字方法;
转注就是互训,即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释;
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
【解答】“江”字是形声字,从“氵”,“工”声;
“河”字是形声字,从“氵”,“可”声;
“湖”字是形声字,从“氵”,“胡”声;
“海”字是形声字,从“氵”,“每”声;
故选:A。
2.【答案】B
【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提到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可知诗的源头是:歌谣。
故选:B。
3.【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及文学常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木兰诗》出自《乐府诗集》。
故选:C。
4.【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造字辨析。
【解答】“休”由“人”和“木”两个字构成,指的是一个人靠着树木休息,符合会意字的造字规则。
故选:C。
5.【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解答】选文出自《经典常谈》,写的是《战国策》对策士的记载。
故选:A。
6.【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经典常谈》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综上所述,《经典常谈》中并无《红星照耀的中国》,所以此选项有误。
故选:B。
7.【答案】 示例:C《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所写,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从仓颉造字开始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诗、辞、文、赋的经典内容。按照作者的意思,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推介。任选一项,结合选项分析作品内容即可。
示例一:选A
理由:这句话将《经典常谈》比作一艘“航船”,能够指引我们畅游中国文化源流,言语生动,形象表明了本书在经典阅读方面的导航作用,同时呼应了朱自清在该书序中所说读者能把本书“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的希望,把这句话当做腰封内容,可以引起中学生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选B
理由:这句话点明了本书的作者、内容、性质等信息,将十三篇文章定位为朱自清写给读者的“十三堂国学常识课”,让读者产生亲近感。这句话当做腰封内容,既表明了本书的定位,同时也能更好地引起中学生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示例:C《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所写,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从仓颉造字开始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诗、辞、文、赋的经典内容。按照作者的意思,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8.【答案】(1)示例:《史记》《汉书》的体例特点。
(2)示例:作者认为两书的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之见都有失偏颇。
【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选文主要讲述了《汉书》的名称由来、断代述史的原因以及《史记》与《汉书》在通史与断代史方面的各自特点和优劣。其中,班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创见性地提出了断代述史的主张,而刘知几和郑樵则分别就通史和断代史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论述。最终,选文指出史记》和《汉书》各有短长,并称良史。据此可概括为:《史记》汉书》的体例特点。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第一段中“他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第二段中“《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二书组织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可概括为:作者认为两书的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之见都有失偏颇。
答案:
(1)示例:《史记》《汉书》的体例特点。
(2)示例:作者认为两书的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之见都有失偏颇。
9.【答案】(1)B
(2)司马迁示例:①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令,带他到京师读书,他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足迹遍布天下,到处搜集史料。②三十六岁时他父亲去世,临终遗言要他整理史籍。他子承父业,做了太史令,有机会读到很多史籍和藏书。③他因为李陵辩解被处宫刑,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书,希图留个后世名,出狱后做了中书令,继续写书,终成大作.
班固示例:①班固出身于史学世家,家里藏书很多,有机会接触许多学者。②他五岁随父进京师洛阳,九岁能做文章,读诗赋。十六岁时入洛阳的大学,博览群书。③他得皇帝赏识,做校书郎、兰台令史,得以完成大著。
【分析】《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A.《说文解字》第一:这是一部字典性质的作品,主要解释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与屈原的爱国情感没有直接联系;
B.《辞赋》第十一:辞赋是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屈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离骚》等作品深刻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这个选项与屈原的爱国情感直接相关;
C.《四书》第七:四书主要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些书籍虽然包含了儒家思想,但与屈原的爱国情感没有直接联系;
D.《周易》第二:《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占卜书籍,主要探讨的是天地万物的变化和人生哲理,与屈原的爱国情感没有直接联系;
故选:B。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司马迁写成伟大史书的原因:
深厚的家学渊源和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时期的太史令,负责记录历史。在父亲的影响下,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接受了严格的史学教育。这种深厚的家学渊源为司马迁日后编纂《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泛的游历和深入的调查:司马迁在二十岁以后开始游历天下,足迹遍布各地。在游历过程中,他深入调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社会现象,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详实的史料为《史记》的编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打击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相反,他在狱中更加专心致志地撰写《史记》,希图通过这部史书留名后世。这种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是司马迁能够完成《史记》的重要原因之一。
班固写成伟大史书的原因:
家族传统和学术背景:班固出身于史学世家,家中藏书丰富,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同时,他从小受到家族传统的熏陶和学术氛围的影响,对历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家族传统和学术背景为班固编纂《汉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广泛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班固自幼聪明好学,五岁随父进京师洛阳,九岁就能做文章,读诗赋。十六岁时入洛阳的大学,博览群书。这种广泛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他在编纂《汉书》时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各种史料和文献,使《汉书》成为一部文辞优美、内容丰富的史学巨著。
皇帝的赏识和职位的便利:班固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校书郎、兰台令史等职位。这些职位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皇家藏书和档案,为他的史书编写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同时,皇帝的赏识也为他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使他能够顺利完成《汉书》的编纂工作。
根据以上分析,选择其中一人,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1)B
(2)司马迁示例:①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令,带他到京师读书,他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足迹遍布天下,到处搜集史料。②三十六岁时他父亲去世,临终遗言要他整理史籍。他子承父业,做了太史令,有机会读到很多史籍和藏书。③他因为李陵辩解被处宫刑,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书,希图留个后世名,出狱后做了中书令,继续写书,终成大作.
班固示例:①班固出身于史学世家,家里藏书很多,有机会接触许多学者。②他五岁随父进京师洛阳,九岁能做文章,读诗赋。十六岁时入洛阳的大学,博览群书。③他得皇帝赏识,做校书郎、兰台令史,得以完成大著。
10.【答案】朱自清 传统文化经典 诸子百家 散文
【分析】《经典常谈》一书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辞赋和诗文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语言简洁明快,内容蕴含精髓,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经典常谈》作者是朱自清,这是一部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是一部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答案:
朱自清 传统文化经典 诸子百家 散文
11.【答案】(1)示例:可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这两章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战国策》《史记》《汉书》三本书的背景、体例、地位价值、作者经历和具体内容。
(2)示例:应该阅读《<三礼>第五》。该章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绍“礼”,再分别介绍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后介绍“乐”,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该章的内容体现了辩证的思想,强调要看到“礼”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但也指出其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发展。
【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酷爱历史”,可建议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战国策>第八》先介绍周朝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然后写动不动就兵戈相见战国时代,继而引出纵横家这一应运而生的特殊群体,朱自清对纵横家进行了非常辛辣和精彩的评论,完美地解释了何为“以顺为正者”。最后引出《战国策》,整个内容水到渠成,极其流程,读完有一种舒畅之感;《史记》《<汉书>第九》开篇总体概述了《史记》和《汉书》的内容、体例、地位价值,然后分别介绍了两部著作的作者和具体内容,总后再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总的评价,采用了总分总的格式,阅读起来很轻松。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礼治主义”可建议阅读《<三礼>第五》。本章内容清晰明了,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绍“礼”,再分别介绍了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后介绍“乐”,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朱自清在写关于礼这一篇的内容时,体现着辩证的思想,强调要看到礼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发展,如果不能够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则是“伪礼”,所谓“吃人的礼教”,但是又不像一些人全面地否定和打倒礼的思想。这里不仅介绍关于礼的发展变革,更宝贵的是提出了对古代文化继承的看法,就由我们现在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思。
答案:
(1)示例:可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这两章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战国策》《史记》《汉书》三本书的背景、体例、地位价值、作者经历和具体内容。
(2)示例:应该阅读《<三礼>第五》。该章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绍“礼”,再分别介绍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后介绍“乐”,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该章的内容体现了辩证的思想,强调要看到“礼”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但也指出其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发展。
12.【答案】(1)传统文化经典 13《周易》《史记》《诗经》《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汉书》等任意三个即可
(2)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
(3)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分析】《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现代作家、学者朱自清先生专为中学生“量身定制”的,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文化经典的启蒙读物。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等十三篇,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
【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全书共13篇,分别为:《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目的是引导读者对传统文化经典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读者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兴趣,在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文化普及读物。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分析。
根据文段中“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可知,原始歌谣可以用来抒发情感(消愁解闷);根据文段中“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可知,原始歌谣可以酬神作乐(庆祝节日);根据“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知,原始歌谣可以唱和竞胜。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根据文段中“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可知歌谣最初可能是由一个人创作出来的,体现着这个人的独特感悟和表达,即“一人的机锋”;根据文段中“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等内容可知,但歌谣在流传过程中会经过众人的传唱、修饰,不断加入大家的智慧和想法,使其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完善,即“多人的智慧”。
答案:
(1)传统文化经典 13《周易》《史记》《诗经》《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汉书》等任意三个即可
(2)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
(3)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13.【答案】示例:a经 b子 c《史记》d《小石潭记》
【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a《<论语>十二则》选自《论语》》,是四书之一,为儒家经典著作,属于“经”;b《杞人忧天》选自《列子》,是先秦列子的著作,属于“子”;c《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属于“史”;d柳宗元《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为古代诗词文集,属于“集”。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示例:a经 b子 c《史记》d《小石潭记》
14.【答案】(1)《周易》第二
(2)《说文解字》第一
(3)示例一:我推荐阅读《<诗经>第四》。这是专门介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相关知识有一个了解。
示例二:我推荐阅读《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示例三:我推荐阅读《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周易第二》重要组成部分﹣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筮法),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小语同学对八卦图感兴趣,应该读《周易>第二》。
(2)本题考查名著常识。《说文解字第一》,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小文同学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写法很好奇,应该读《<说文解字>第一》。
(3)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经典常谈》中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篇目有《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三篇。任选其一,结合篇目内容说明理由即可。
《诗经第四》介绍了《诗经》的由来:诗的源头是歌谣。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贵族祭祖、宴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发展历程: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诗序》有《大序》和《小序》。《大序》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
《辞赋第十一》中辞的部分,先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介绍屈原可悲可叹可敬的人生经历,自然引出《楚辞》中的屈原作品:《离骚》和《九章》各篇,详细介绍了《离骚》《九章》的内容、风格、思想情感,宋玉和景差的作品一语带过。最后讲解《楚辞》一书的由来。然后过渡到对“赋”的介绍。
《诗第十二》按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这同时也是诗歌发展的顺序,着重介绍每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或者对诗歌发展起到或推动或转折作用诗人。从汉乐府写起,引出乐府诗,然后依次介绍汉献帝、魏晋交替时期五言诗的发展——介绍晋代诗时着重介绍两位诗人:陶渊明、谢灵运——齐武帝永明年间的“宫体”诗——唐朝诗歌的发展,重点介绍李白、杜甫、韩愈。唐晚期诗歌重点介绍杜牧,李商隐。南宋诗重点介绍苏轼、黄庭坚。三大诗人:杨万里,范大成,陆游。最后进行总结,表明历代诗歌各有所长。
答案:
(1)《周易》第二
(2)《说文解字》第一
(3)示例一:我推荐阅读《<诗经>第四》。这是专门介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相关知识有一个了解。
示例二:我推荐阅读《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示例三:我推荐阅读《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15.【答案】(1)A
(2)D
(3)B
【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原文内容: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以后,“天雨粟,鬼夜哭”。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四书(sì shū),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诗经》中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根据乐调的不同来区分的。
故选:B。
答案:
(1)A
(2)D
(3)B
16.【答案】(1)C
(2)①B ②C ③A
【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ABD.正确;
C.有误,《经典常谈》由十三篇长短不一的文章构成。《诗第十二》《文第十三》比前面的文章都要长许多。
故选:C。
(2)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①《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故选:B。
②《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故选:C。
③《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故选:A。
答案:
(1)C
(2)①B ②C ③A
17.【答案】(1)小淮 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2)楚楚 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
(3)屈原
(4)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小淮”的表述中“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荀子重视圣王的道德”有误;应是: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楚楚”的表述中“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但大部分都不是哲学”应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题《经典常谈》相关内容中的“他”指的是屈原。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意思是: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草木凋零、美人迟暮都是令人无限叹惋的事情,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短暂的思考,作者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楚怀王已到暮年还未有作为,时间流逝快,作者希望楚怀王能够珍惜有限的时间,能有一番作为,表现了作者对楚怀王的忠诚、担忧。
答案:
(1)小淮 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2)楚楚 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
(3)屈原
(4)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18.【答案】示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句诗的意思是,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根据文段中“他将怀王比作美人”进行分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屈原担心美人迟,其实就是担心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希望自己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效忠。
答案:
示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句诗的意思是,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19.【答案】①春秋 ②说文解字 ③孟子 ④周易
【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把握。
①空:《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传说是孔子所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
②空: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具有前无古人的文化实用价值。有九千字,分540部首,每字都有说解。现在我们要探寻汉字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
③空:《孟子》属于“四书”,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④空: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才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答案:
①春秋 ②说文解字 ③孟子 ④周易
20.【答案】示例:朱自清所谈的《史记》能够让人更好地了解写作背景,司马迁的写作特点以及《史记》的体例等。朱自清认为司马迁发愤著书,点明《史记》的特点,以人物描写为主,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这对我们阅读史传类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分析】本题考查见解阐述。结合著作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即可。
【解答】答案:
示例:朱自清所谈的《史记》能够让人更好地了解写作背景,司马迁的写作特点以及《史记》的体例等。朱自清认为司马迁发愤著书,点明《史记》的特点,以人物描写为主,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这对我们阅读史传类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