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九轮强化训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九轮强化训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1:2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瑞昌一中2024届高三第九轮强化训练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的内容题材和视听叙事逻辑有别于传统视听表达。一些非专业短视频创作者缺乏基本媒介素养,为博取流量和吸引眼球,故意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摆拍或者“移花接木”合成视频内容,制作和传播虚假短视频新闻,甚至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之间的界限,营造一种记录真实的新闻感,骗取观众关注,引发社会讨论。
短视频快速兴起的现实逻辑是“技术赋能、极简操作、碎片消费、深度互动”。深度互动指的是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能够提供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视觉上它给人的感觉是不停地还原现场真实情况,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观看者普遍认为短视频提供的是真实的新闻信息,展示的是现实情况,网民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摆拍短视频的视频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些特点,刻意调整拍摄手法去迎合观看者,模糊虚假情节和真实故事的界限,企图达到“弄假成真”的效果,用虚构情节获取观看者的真实感情。短视频创作领域并不拒绝虚构内容,有好剧本的故事同样能够吸引观众,但是,当视频作者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就是对公众的欺骗。
(摘编自林爱瑞《当前短视频创作的伦理审视》)
材料二:
摆拍短视频是指由人为策划、编造和表演,但伪装成真实新闻事件进行传播的短视频。与一般化的以娱乐为导向的剧情短视频不同,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病点和兴奋点入手,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吸引用户注意力,赚取网络流量,实现摆拍者不可告人的目的。
摆拍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领域。例如,“芷江县岸摩托车抢小孩”“外卖小哥送餐返回后发现车辆被偷在雨中坐地失声痛哭”“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广东夫妻办完离婚手续之后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等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除了上述领域,也存在政治领域的摆拍短视频现象。2016年,一段据称是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叙利亚小男孩“阿勒颇受伤儿童”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当天转发量就超过3万次,但随后有媒体质疑该视频为摆拍,其目的是为西方国家干涉叙利亚创造“人道主义”理由。
摆拍短视频伪装程度较高。网络空间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具有行为主体隐匿、社会网络关系复杂、信息演化转化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网络社会引导和管控的难度。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公然进行摆拍创作。与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短视频不同的是,有些摆拍短视频在表面上看起来也兼顾和整合了如守望社会、传递文化、娱乐用户等传播的社会功能;有些“低级红”和“高级黑”的摆拍短视频虽然标榜“真实性”,但与剧情短视频有着显著的传播目的差异。
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艺术内容方面来看,摆拍短视频往往并不精彩,甚至粗制滥造,不具备广泛传播的价值。然而,摆拍短视频善于拿“人性善恶”或者“极端现象”做文章,很容易击中用户内心深处的情感软肋,牵动用户的爱心和同情心,激起用户的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用户在情绪化状态下可能忽略了对短视频本身真实性的核验,将其当作真实事件看待,反而积极转发扩散,使得摆拍短视频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大范围传播。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短视频平台大有“算法不坏,用户不爱”的发展趋势。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短视频创作所使用的“新闻框架”会影响用户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当短视频使用摆拍的“新闻框架”创作并推送时,用户误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事实真相,也容易被这些短视频所蕴含的价值观所感染,形成某种固定的认知。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用户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这一主观想象的世界实际上颠覆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曾润喜《短视频创作生态的失范现象与纠偏研究》)
材料三:
VR(即“虚拟现实”)的未来方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使网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这成为推动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关键原因和现实逻辑。
B. 当短视频作者企图“弄假成真”,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时,就是对公众的欺骗,因此短视频绝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
C. “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的摆拍短视频正是利用了高考升学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D. 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优先推荐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最终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迎合人们的“猎奇”欲望。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析了摆拍短视频刻意作假、“弄假成真”的手法,借“移花接木”这一比喻论证强调作假的主观性和欺骗性。
B. 材料二第一段从下定义入手,“伪装”“不可告人”等含有强烈贬义色彩词语的使用表现出对摆拍行为鲜明的反对立场。
C. 材料二第一段引入剧情短视频的概念,意在强调其以娱乐为导向,与摆拍短视频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D. 材料二第二段运用例证法论证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强调其拍摄题材的多元性。
4. 根据材料三图示的内容,下列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 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 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 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5. 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24家网络直播平台和9家网络短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模式”,请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出台这一模式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归 (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 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 亲 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 ( 对孩子) 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 是爸爸吗 我是新二郎。
父 亲 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
阿 胤 爸爸!我是阿胤。
父 亲 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 亲 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 亲 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 ( 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吗 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父 亲 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 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 (口气坚决地) 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 亲 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 (理直气壮地) 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父 亲 (抑制着愤怒) 你说什么
贤一郎 (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 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 (更加冷酷地) 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帶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 去了。
新二郎 (含着泪) 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吗
贤一郎 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 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 亲 ( 色厉内荏地) 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 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 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
[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 亲 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 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 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 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 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 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 可是 ……
贤一郎 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父 亲 (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保重吧!
新二郎 (追着走去的父亲) 您身上带钱了吗 不是还没吃晚饭吗 您有地方去吗
父 亲 (沮丧地) 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 ( 颤巍巍地站起) 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吗! ( 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母 亲 (哀求地) 贤一郎!
阿 胤 哥哥!
贤一郎 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 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 (惊慌) 怎么,没找到 一定能找到的!
[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的奔出。]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贤一郎对父亲的反驳斥责,多次都是从“如果我们有父亲”这句话开始的,说明了他对父爱的渴望。
B. 母亲心地善良,任劳任怨,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式的人物,她对长子贤一郎疼爱、敬重和愧疚。
C. 母亲对父亲的接受、劝长子与他父亲和解,只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
D. 本剧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道德堕落问题的一些正当的看法和应有的批评态度。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剧的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如“我们根本没有父亲”一句,潜台词是: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我们”没有得到父亲的抚养,不会承认这个父亲。
B. 本剧结构严谨,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而是利用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C. 剧中的“色厉内荏地”属于剧本的舞台说明,父亲出现这样的神情反映出他矛盾的心理:因为权威被藐视而色厉,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
D. 本剧虽然篇幅短小,但生动地描写了剧中每个人复杂、矛盾、充满纠葛的心理活动。
8. 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 请简要概括。( 4 分 )
9. 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①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注】①爵:通“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A臣闻之曰B削株C无遗D根E无与祸F邻G祸H乃不存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畜,文中是“积蓄、储备”的意思,与《苏武传》“马畜弥山”中的“畜”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B. 三晋,在文中是韩、赵、魏三国的合称。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所以后人称为三晋。
C. 材料一的“民之归仁也”和材料二“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D. 固,指“使……牢固、稳固”,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指出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在于施仁政。民众归附于仁君,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是必然的趋势。
B. 韩非子以齐国为例进言,齐国在强大时候,威服四方,但最后却因一次战斗失败而破灭,论证了战争胜负对于一国的重要性。
C. 秦国攻打楚国,几乎要灭掉楚国之时,却退兵与楚国讲和,错失成就霸业的良机。同样的事情又在攻打魏国的时候再次发生。
D. 韩非子认为秦国本来可以早就一统天下,但前后三次错失称霸天下的机会,追究其原因,韩非子归结为秦国谋臣的不作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2)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14.《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指兵士)。”请据此对两则材料的核心观点做简要评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快晴”揭示春日乍雨还晴的天气变化,“萧萧”点明山雨的凄清寒冷,体物细腻。
B.颔联写雨后春花、春草的生机勃勃的动人姿态,正是对首联“郊园物物”的具体展开。
C.颈联诗人自伤老病,“病躯却怕酒壶倾”与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日边”一语双关,既指春日暖阳,又暗用典故,喻指国都、京师,含蓄蕴藉。
16.论者评价此诗“波澜起伏,抑扬映衬,用尽其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波澜起伏,抑扬映衬”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吊古伤今,古今常情。《赤壁赋》中,苏子与客遥想曹操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洒脱,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无常的慨叹。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逊,只谈小国“足民”,还特意强调“_____,______”,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3)五一节期间,班上要办一期关于“劳动”的黑板报。小刚负责“诗海泛舟”栏目请为小刚提供两句描写劳动场景的古诗文,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铺纸,蘸墨,挥毫,寥寥数笔,花鸟便 A 。寂静的画室里,画者认真,观者亦入迷。画室之外,不见高楼大厦,未有车水马龙,只有阳光越过院墙,洒在冬日田野之上。举目远望,桃林片片,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与画室内的张张作品 B 。
①萧县是汉文化腹地,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众星璀璨。②在明清时期,萧县就形成了“龙城画派”,现在更是涌现出一批艺术名家。③如今,萧县民间习书作画 C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儿童,皆可泼墨作画,下笔成书。④而提起萧县书画发展的高峰,不得不提刘套人萧龙士。他师从齐白石,擅长花鸟、兰、荷。自20世纪50年代起,他一边坚持创作,一边积极传授画艺,力推“江淮大写意”。经过不懈努力,群众书画逐步走出本地,在各类展览中崭露头角,进而名声大噪。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手机,就是给我,我也不要。 B. 你只要肯争气,你就能做到。
C. 他早上六点就到教室学习了。 D. 我就知道,他可以成功上岸。
20. “农忙干农活,农闲写字画。”这句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 ,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 ② ,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虽“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
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时间,曹雪芹著述《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如此等等,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 ③ ,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李杜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人们在论证过程中,经常犯一些逻辑错误,比如:强加因果,因果倒置,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偷换概念,模棱两可,论据不足,类比不当,假设错误等。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并具体分析。(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汹涌的大海,/我听到你召唤的涛声——/一切江河,一切溪流,/莫不向着你奔腾;/但它们仍将是水,/是水!它们属于/你,也属于自身。
——陈敬容《水和海》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日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瑞昌一中2024届高三第九轮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1. C “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错误,由材料二“与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短视频不同的是,有些摆拍短视频……”可知,内容处理上,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不是摆拍短视频的特点,它伪装程度较高。
2. C A.“以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这成为推动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关键原因和现实逻辑”错误,材料一“短视频快速兴起的现实逻辑是‘技术赋能、极简操作、碎片消费、深度互动’”,而“深度互动指的是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能够提供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可见,“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只是推动作用中的一方面,选项以偏概全。
B.“短视频绝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错误,材料一是说“短视频创作领域并不拒绝虚构内容”“当视频作者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就是对公众的欺骗”,不是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
D.“最终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迎合人们的‘猎奇’欲望”错误,材料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可知,最终是为了市场竞争和满足经济利益。
3. A B.“对摆拍行为鲜明的反对立场”错误,不是对摆拍行为,而是对摆拍短视频的制作手法和目的表示反对。C.“意在强调其以娱乐为导向”错误,材料二原文“与一般化的以娱乐为导向的剧情短视频不同,摆拍短视频……”意在强调摆拍短视频的特殊性。D.“强调其拍摄题材的多元性”错误,材料二“摆拍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领域”强调其涉及领域多元,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
4. B 根据图示,虚线表示期许的VR体验,沉浸的知觉体验、自如的行为体验、梦幻般的精神体验三个维度在空间坐标系中是等距的,即VR的未来方向应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均衡发展。实线代表现有的VR体验,从坐标系中可明显看出,三个维度现有值与各自维度期许值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精神体验,即现有的VR技术在知觉体验上发展最快,其次是行为体验,最后是精神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相对于知觉体验来说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与图示信息正好相反,所以是错误的。
5. ①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痛点和兴奋点入手,更容易吸引好奇心重的青少年的眼球,使他们深受其害。②摆拍短视频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更容易使心智不够健全的青少年的思想发生动摇。③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进行摆拍创作,具有极强的欺骗性。④平台利用算法,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给青少年,以迎合他们的“猎奇”欲望。⑤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青少年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每点2分,答三点即可)
解析:结合材料二“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病点和兴奋点入手……”可知,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痛点和兴奋点入手,更容易吸引好奇心重的青少年的眼球,使他们深受其害。
结合材料二“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吸引用户注意力”可知,摆拍短视频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更容易使心智不够健全的青少年的思想发生动摇。
结合材料二“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公然进行摆拍创作”可知,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进行摆拍创作,具有极强的欺骗性。
结合材料二“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可知,平台利用算法,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给青少年,以迎合他们的“猎奇”欲望。
结合材料二“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用户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可知,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青少年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
C 母亲对父亲的接受、劝长子与他父亲和解,除了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还有对夫爱的渴望、对完整的家的渴望。
B “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错误,文中父亲和贤一郎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冲突。
贤一郎亲眼见过以前父亲的荒唐,所以痛恨他;(2分)新二郎只见过现在父亲年老体弱的父亲,所以可怜他。(2分)
9 .示例:同意。如结尾部分贤一郎的突然转变。(2分)从父权家长制的角度,贤一郎应该接受父亲;从情感的角度,父亲的归来是贤一郎没预料到的,他恐惧、厌恶、憎恨和悲哀,这是矛盾之处。(2分)但血缘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隔的,当多年积压的愤怒已经发泄完毕、父亲已经忏悔,看到父亲的确需要照顾,听到母亲的哀求,知道弟弟妹妹对父爱的渴望,他不想继续没有父亲,所以结尾出现了突然转变,这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2分)
10. BEG 句意:况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削砍树木不能遗留树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曰”断句的标志,其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根”作“无遗”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E处断句;
第二个“祸”作“不存”的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
11. D A.正确。积蓄、储备;/牲畜。句意:如果平时不积蓄。/马和其他牲畜满山。B.正确。
C.正确。第一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D.错误。“固,指‘使……牢固、稳固’,……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确实;/使……稳固。句意:这确实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必须稳固它的根部。
12. D. “韩非子归结为秦国谋臣的不作为”错误。由原文“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可知,第三次即使兵力不足也要发动战争,导致军民遭受灾难的是穰侯,并非“秦国谋臣”。
13. (1)当今天下君王如果有喜爱仁德的,那么,各国诸侯都将受他驱使(替他驱赶百姓)。
(“好”,喜爱;“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被动句,“为”表被动(替);“驱”,驱使(驱赶)。)
(2)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主之名。
(“故”,因此;“疲病”,疲惫不堪;“成”,成就。)
14. ①儒家孟子主张施行王道,用仁德使百姓富有,获得民心来统一天下,符合(荀子)“王者富民”的观点。②法家韩非主张施行霸道,用强大的军队征服敌国,以此来统一天下,符合(荀子)“霸者富士”的观点。(答对一点2分,全答对3分)
首先理解此句话意思,《荀子》认为王道令人民富足,霸道令军队强大。解答本题需找出两则材料中体现《荀子》观点的内容,并进行简要分析。
由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可知,孟子认为,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天下,而得民心就要聚积百姓所需,不要强加给百姓所厌恶的。施行仁政,不横征暴敛,百姓便能富有,符合《荀子》中“王者富民”的观点。由材料二“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围梁数旬,则梁中拔……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可知,韩非认为齐国称霸天下所依仗的是自己广袤的国土和强大的军队,如果秦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军队征服邻国,开疆拓土,那么秦国也可称霸天下。施行霸道,通过战争征服敌国来统一天下,就需要更加强大的军队,符合《荀子》中“霸者富士”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桀、纣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百姓的支持就能得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方法:得到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得到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聚积,(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老百姓归附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野兽往旷野跑。因此,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丛林把鸟雀赶来的,是猛鹰;替商汤、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桀和纣。当今天下君王如果有喜爱仁德的,那么,各国诸侯都将替他驱赶百姓过来;即使不想称王于天下,也办不到。现在想称王于天下的人,好比是患了沉疴旧疾而需要找到数年的陈艾来医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终身也得不到。如果不在仁德上有志,便要终身忧患、受辱,从而陷入死亡的境地。”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向南打败楚军,向东攻灭宋国,向西迫使秦国屈服,向北攻破燕国,从中调遣韩、魏两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胜攻取,号令天下。齐国清澈的济水、浑浊的黄河,足以用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巨防,足以作为要塞。齐国,是打了五次胜仗的国家,(后来仅因)一次战斗失利而灭亡。由此看来,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况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削砍树木不能遗留树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秦军和楚军作战,大败楚军,击破郢都,占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向东在陈城困守。在这个时候,如果用兵追逐楚军,就可以占领楚国;(如果)可以占领楚国,那么楚国的百姓就能够(归秦国)占有,楚地就能够(归秦国)利用,向东可以削弱齐、燕,在中原可以控制韩、赵、魏国。这样,那么就能够一举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再与楚人讲和,使楚人得以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率领各国军队向西来挑战秦国。这确实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六国合纵而紧密配合,驻军华阳城下,大王发布诏令击败他们,兵临大梁城下。包围大梁数十天,就可以攻下大梁;攻克了大梁,就可一举占领魏国;占领魏国之后,楚、赵联合的意图就会破灭;楚、赵联盟破灭,那么赵国岌岌可危;赵国危急,楚国抗秦决心就会动摇;大王向东可削弱齐、燕,在中原可控制韩、赵、魏国。这样,那么就能一举成就霸主之名,让四邻诸侯前来朝拜称臣。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再与魏人讲和,反而让魏人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率领各国军队向西来挑战秦国。这确实是秦国第二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以前穰侯治理秦国时,用一国的兵力而想建立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主之名。这确实是秦国第三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15.A【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诗歌重点词句、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把握。“‘萧萧’点明山雨的凄清寒冷”理解错误,“萧萧”为拟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此处摹绘山雨之声。
16.①诗歌前两联写清明雨后放晴的明媚春光,这是“扬”;颈联自伤老病,一变之前的明丽欢愉而为寂寞愁郁,由“扬”而“抑”;②尾联在“苦忆旧交友”之时,想象友人此时在京师倾听莺啼、陶醉于美好春光,由“抑”而“扬”;③诗人先以明媚春景烘托其忧郁愁闷和相思之苦,后以自己愁郁寂寥的心境再反衬想象中友人阳光下的明丽形象,虽为短篇,却多见曲折,多方映衬,妙不可言。(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思想内容、章法结构及抑扬映衬的手法。抓住诗评关键词“波澜起伏,抑扬映衬”,先指明“抑扬”的具体情况明确其“波澜起伏”的特征,再结合内容、情感的变化说明“映衬”情况即可。【评分参考】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白话译文:身在山乡,怀念在京城的友人。时近清明,雨天放晴;郊野中花如美人笑脸迎人,不知名的草木自由生长。年高懒于春游,身病不喜饮酒;梦醒后苦忆老朋友,此时应在日丽莺啼的京都郊游尽兴。
诗歌赏析:《春日怀秦髯》是宋代诗人李彭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轻柔的春雨、盛开的百花、无边的春草,以春意盎然的意象来反衬诗人年事已高、病魔缠身、思念友人的苦闷心情。前两联为第一层次,描写清明时春天的景象,春意盎然,充满生机;后两联为第二层次,写诗人虽年老多病却仍在苦忆友人,表现了对友谊的珍惜。"苦忆"一词为诗眼,分量极重,足见两人友情之深。诗人以曲折起伏的笔致,歌咏真诚的友谊在生活中的崇高地位。
诗人极写春色的美好,用来反衬自己心情之苦闷,又以心情之苦闷来反衬对友情的执着。两次反衬,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这就是诗人在结构安排上别具的匠心。
南宋诗人吕本中把李彭划入江西诗派,称赞他"诗文富赡宏博,非后生容易可到"。此诗中两次用典很能说明问题。但还须补充一点,就是不仅精于用典,而且善于变化,创造新的意境,使诗歌语言寓警奇于平淡,是此诗的显著特点,这是江西诗派在形式上追求"化熟为生"、"点铁成金"的具体体现。
总观这首诗,结构严蝥,笔法缜密、细致,颇有一波三折之态。首二联写景,情景交融,以情八景。颈联是诗人的自况,尾联则转到所思念的朋友身上,作一贴切的设想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 固一世之雄也 , 而今安在哉 (2)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示例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示例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示例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示例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示例五: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插秧歌》前三联、 《芣苢》全诗皆可)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三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A跃然纸上 B相映成趣 C蔚然成风 A语境形容花鸟画生动形象,可用“跃然纸上”。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B语境形容农村田园风光与画室内的绘画作品配合相宜,可用“相映成趣”。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C语句形容民间习书作画形成良好风气,可用“蔚然成风”。蔚然成风:事物盛极一时,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
19. C 文中加点的“就”表示事情发生得早。
A.表示假设的让步。B.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怎么样。 C.表示事情发生得早。D.表示加强肯定
20. 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农忙干农活,农闲写字画”这句话表现的是农村民间形成的书画风气,而下文“如今,萧县民间习书作画……”就是具体表现这一民间风气的。此句放在③处与下文衔接紧密。
21.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结合“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可知,观点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②结合“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及“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的语境可知,作者认为“结果”是小、偏,而“过程”为大、全,故此处可填: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③“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对于前文舍过程求结果的错误做法的后果分析,故此处可填: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
22.(1)强加因果——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
(2)以偏概全——天道酬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
(每点3分,指出逻辑错误1分,具体分析2分)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这句话的逻辑漏洞是强加因果,“过程”与“结果”之间应是条件关系,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有“过程”才有“结果”。但其中“做好过程”并非产生“必然不会令人失望的结果”的唯一条件,而是还有着其它的条件,“做好过程”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
“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一句中,“过程”与“结果”之间应是条件关系,天道酬勤,确实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取得好的结果只有“勤奋”这一个条件,勤奋只是得到好结果的一个方面,得到好结果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不能将其视为取得好结果的唯一条件,这一说法是以偏概全。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第一则材料引用《水和海》这首诗,讨论“海”和“水”之间的关系,并用“江河”“溪流”与“大海”比喻个人和集体,辩证思索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汹涌”隐喻集体、群体的磅礴伟力;“莫不”强调了集体、群体之于个人的意义,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集体与社会。后一个分句强调“水”的意义在于它融进了“海”,但又保持的“水”的特性;而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必然是在与他人的关联中才能使自我获得充分的意义,但个体在融入集体时应注意避免丧失自身的独立。材料以“我”(水)的口吻向大海(“你”)发出呼告,呼吁集体在“召唤”个体的同时,也要珍视和尊重差异,拥抱多元,接纳与包容不同的生命个体,这样才能凝聚起更加“汹涌”的力量。
第二则材料则引用雷锋日记的内容,以“滴水”与“大海”喻个人和集体,揭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重要,强调的是集体对个人的作用,即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个人离不开社会,因为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集体的合力可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
综合两则材料,用“求同法”来归纳材料的写作主题,显而易见,命题者是要求考生围绕个体(个人、个性)和群体(集体、国家、人民等)的辩证关系来立意。论述过程中最好能辩证思考,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不仅论述个体应融入群体、奉献群体,个体服从群体,为“大我”牺牲“小我”等,且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个体在群体中保持自主性和个性的意义。如个体能不在群体中失去自我,群体能尊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多样性、为个体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则群体(集体、国家等)会变得更有生机、更有前途、更为强大,等等。
提示语要求谈谈以上材料给你带来的启示,并结合自身发展进行思考。写作形式是应用文体——演讲稿。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倡导青年人既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又要有集体和团队意识,考生只要扣住此行文即可。围绕集体和个体的关系,考生可以有以下思考:
首先,个体需要保持独立自主,但也应承担起对集体的责任、义务,方可成就伟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群体,但不能在人群中失去自我,陷入“群体盲思”;
其次,群体的强大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向上,应尊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多样性,为个体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最后,个体与群体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平衡两者的关系。
在论据的选择上,考生可以结合时代特点,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据,着眼于社会热点现象,如“精致利己主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心态等,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深刻。
写作的时候,我们要富有思辨色彩地去探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如何让个人发展与时代进程同频共振。可以先强调,对集体来说,个体的重要性:只有每一个个体都成熟独立、敢于担当,集体才有力量;集体要注重激发每一个个体的活力。然后,再强调,对个体来说,集体的重要性:脱离了集体的个体,只能陷入单打独斗,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强调在集体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个体才能发挥作用。接下来,可以联系现实,分析个人理想追求、自身发展与时代、国家命运的统一性,强调把自己的理想与民族的复兴统一,把自我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统一,既实现自我价值,又实现社会价值。也可以援引材料提出论点:唯有将每一个个体融入集体并嵌入恰当的位置,方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再从“个体只有将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激发个人生命的活力与潜力,进而充分显现自己独特的价值”“每一个独立个体除了融入集体,还应当在集体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唯此,方能各尽其能,进而成就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正如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结尾援引名言,回扣论点。
立意:
1.厚植集体主义精神,万千小我以成大我。 2.走出个人孤岛,融入集体社会。
3.微芒聚拢成阳,团结合作致远。 4.独木难以成林,于集体中成就自我。
5.独木不成林,独秀不是春。 6.做融入大海的一滴水。
7.让个体为集体献力量,让集体为个体提供平台。 8.要唱出自己音符,要跟上集体的节奏。
例文:
凭集体之力行稳致远,扬个人风采创造辉煌
尊敬的各位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凭集体之力行稳致远,扬个人风采创造辉煌》。有人说:“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这个险恶环生的世界,一个人行动固然少了些羁绊,但一群人行走亦多了一份温存。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应把自己看成复数,与群体相融合。推此及彼,于社会,于国家而言,在漫漫发展、振兴之途中,亦需团结一切力量攻艰克难,亦需非凡人物挺身而出高扬风帆,方可见锦绣前程。新时代青年,当凭集体之力行稳致远,发扬个人风采创造辉煌!
集体是个人发挥光彩的基础,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足球运动中每个球员的表现都至关重要,队友相互协助,心往一处放,劲住一处使,才能使整个团队赢得比赛。先贤有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冬奥会中,中国代表团奖牌的闪耀金光,离不开各个项目运动员的全力拼搏与贡献;浩瀚宇宙中,独为中国闪烁的星芒,离不开航天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心血和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扶贫攻坚战场上丰收的麦浪与富裕的村庄,离不开扶贫干部、勤劳村民和衷共济,为乡村现代化添砖加瓦……正如高楼大厦需要钢筋水泥支撑,万紫千红需要深厚土壤哺养,个人之间相互扶持,众志成城,方有雕梁画栋春色满园,方有中国事业之繁荣昌盛。
个人的出彩与闪光是集体不断向上的动力,是超越过住开拓前进的源头活水。
强大的团队执行力与默契配合确保队伍的发展下限,若要突破藩篱追求更卓越,则需个体成员磨砺锋芒,一现灵光,不断打破下限。君可见,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宣言呼告下,徐梦桃执着追求梦想,反复提升自我,奋力夺取亮眼的成绩,让中国滑雪运动因她而闪光;君可见徐立平以工匠精神细致雕刻每一颗微小的火药,创下了惊人的雕刻精度和品质,让中国航天之旅因他而卓尔不凡;君可见,杨宁潜心研究乡村致富之路,不因屡次失败而放弃,最终发现适宜作物,“紫了糯米撑腰包”,让脱贫成果因她迈上更高台阶……在集体社会这块洁白广大的画布上,众力勾勒出鲜明有力的线条,但细致部分的描绘,亮丽色彩的涂沫,离不开各行各业杰出人才的填充。栖身于集体,只等众人带动并非长久之汁,每个人努力修炼自我,才是国家不断迸发新活力的必行之道。
个人努力贡献集体,集体荣耀惠及个人。
“愿做一朵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这是黄大年的坚定誓词,也是吾辈青年应怀之念。蛟龙探海,羲和逐日,归功于集体贡献;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离不开个人努力。无数朵浪花汇聚,形成中国发展的浩渺春潮,而我们都奋力使自己的浪花奔腾得更为有力,则能激起更汹涌澎湃的力量。纵观人类世界,各国看似利益不同,实则紧密相连,唯有合作配合,达成“非零和博弈”,才能使各国发展实现1+1>2的效果,推动人类历史驶上更光明广阔的天地。
形单力犹弱,群体致千里。人生是一条漫长而黑暗的路途,当你相信“心之所向,虽远必达”时,会有集体的光为你融化冰霜,指引前方。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愿新时代有为青年凭集体之力行稳致远,扬个力风采创造辉煌!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