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两则
☆课文导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芜湖(wú) 阌乡(wén)
荻港(dí) 鄂豫区(è)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ānɡ)
歼灭(jiān) 要塞(sài)
二十八宿(xiù) 绥靖(suí jìnɡ)
阻遏(è) 杜聿明(yù)
二、词语释义
不含:不包括。
溃退:败退。溃:溃败。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炽烈:旺盛猛烈。
屏息凝神: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三、语句解读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3.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4.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有嘲讽意味。
四、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五、背景探视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后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六、文体浅谈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歼灭( )
击溃( ) 绥靖( )( )
阻遏( ) 鄂豫( )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形似字组词。
锐:( ) 荻:( )
税:( ) 获:( )
哀:( ) 歼:( )
衰:( ) 纤:( )
4.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5.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 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6.下列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
A.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溃退:散乱,败退。
D.督战:帮助作战。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等词语有力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一句中的“所有”“都”两词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3.填空。
⑴消息要__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_________事件,篇幅一般较_________。消息的内容必须_________,要如实地反映情况。“_________”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⑵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____、经过、_________。
⑶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____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_________部分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⑷消息主要运用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插入简单的_________。
⑸“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被称为 ,它交待了 、发电地点和 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 ,报道及时。
4.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放在中路军之后来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全部渡过了长江。
5.对“不含”两字在文中意义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标明解放军渡江的地域界限,以防产生歧义。
B.文意是解放军西起九江地区,但不包含九江城。用“不含”一词简洁明了。
C.使人清楚九江城防守坚固不可逾越,故不包含在内。
D.既说“西起九江”,又说“不含”属于行文矛盾,应删掉“不含”。
三、课内阅读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2.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3.在文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
☆新题探密
生活中,有些情况不便在大庭广众下说明,可用特殊的词语代替。根据下面的语境写出“那个”的具体含义。
老郭的朋友结婚,他忘了送礼,事后发觉,十分抱歉。在办会室里,老郭诵钠地说:“你那天那个①,我没有那个②,实在那个③。”朋友笑着回答:“我已经那个④,不必再那个。”
①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处的“那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结婚;②送礼物;③抱歉;④收到很多礼物。
☆写作小练笔
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拟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里最近发生的大事,并向全班同学播报,字数300字左右。
☆作文素材
信念
美国康奈尔大家的教授三好威克做过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平放的瓶中,瓶底向光;蜜蜂们向着光亮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后在瓶子里换上几只苍蝇,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苍蝇都飞出去了。原因是它们多方尝试——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一方不通,立即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总会飞向瓶颈,脱口而出。
威克教授由此总结说:
“横冲直撞总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